在奧陶紀還出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甲殼動物——介形綱。它們的體型微小,最大的不過2,3毫米長。像寒武紀的雙瓣殼類節(jié)肢動物(參見第五十二回 “蝦餃”)一樣,介形類的整個身體也被包裹在兩片介殼當中。這兩片介殼是特化的頭胸甲,像雙殼類的貝殼一樣,在背脊上具有特殊的鉸合結(jié)構(gòu),并且由專門的肌肉控制,可以自由開閉。
介形類的身體構(gòu)造示意圖,它們并不像是袖珍型的“蝦餃”。圖片來源自網(wǎng)絡。
現(xiàn)代介形類的樣子和奧陶紀的祖先并沒有太大區(qū)別。淡水生的介形類也被稱為種子蝦(seed shrimp),即說明體型微小,又形容形狀光圓。圖片來源自網(wǎng)絡。
和其他具有雙瓣殼的節(jié)肢動物類群不同,介形類包裹在殼瓣里的部分并不太像一只小蝦米。它的身體分節(jié)不明顯,頭部的兩對觸角是甲殼動物的基本特征。根據(jù)生活方式的不同,可能有一對觸角特別強大,用來劃水游泳。附肢的數(shù)量較少,而且有明顯的分化,可以在海底爬行,或者抓握食物和異性,幫助進食和交配。
介形類的殼瓣是非常重要的生存工具。除了保護身體,幫助漂浮之外,一些雌性的介形類還會把卵堆放在殼瓣內(nèi),身體的后方。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后代,提高生存幾率。在奧陶紀的沉積層中,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攜帶卵堆的雌性介形類化石。它們也是地球上最早有保護幼體的行為的動物。
特異埋藏保存的奧陶紀的介形類化石(除H外)和現(xiàn)代介形類(H)對比。圖片來源自[1]??梢悦黠@觀察到保護在殼瓣中的卵堆。歷經(jīng)4.5億年的漫長歲月,這類小動物無論形態(tài)結(jié)構(gòu)還是生存行為都沒有太大改變,不得不說是個奇跡。圖片來源自[1]。
就是憑借著強大的裝備,和足夠的幸運,介形類家族自從出現(xiàn)以來,就一直興旺發(fā)達。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也從海洋拓展到淡水河流和湖泊。直到4億5千萬后,依然有數(shù)千種介形類廣泛分布在各大水系,在浮游和底棲食物鏈中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例,是各種中大型水生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
由于介形類存在時間長,種群數(shù)量大,分布廣泛,鈣化的介殼很容易被沉積物掩埋形成化石,而且它們的介殼在不同的演化階段會有一些微小的差別,特定的種類會出現(xiàn)在特定的地質(zhì)時期。于是介形類化石成為了非常重要的標準化石,被用來判定地層和其他伴生化石的年齡。雖然個頭小不起眼,但介形類才真正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
奧陶紀介形類殼瓣化石,這些微化石的大小形狀,花紋裝飾都有微小的區(qū)別,它們標定了相應地層的年代。上圖來源自[2],下圖來源自[3]。
除了支撐生態(tài)系統(tǒng),標定地質(zhì)年代,現(xiàn)代的一些介形類還會營造出最壯觀和美麗的生命景觀:一些海螢屬的介形類可以發(fā)出生物冷光。比如分布在日本海的希氏彎喉海螢(Vargula hilgendorfii),在海浪拍打刺激下,會釋放出螢光物質(zhì),發(fā)出清冷的藍光。在無數(shù)微如芥豆的小生物的共同協(xié)作下,整片海灣都閃耀著清亮的光芒,在夜色下,伴隨著陣陣水聲,無比俏麗寧謐。
正在釋放熒光物質(zhì)的希氏彎喉海螢。圖片來源自網(wǎng)絡。
成群的希氏彎喉海螢集體發(fā)光可以點亮一整片海岸,就像下圖這樣。圖片來源見水印。
被海螢妝點的沙灘,美輪美奐。圖片來源自網(wǎng)絡。
一種現(xiàn)代的深海介形類——巨海螢(Gigantocypris muelleri)有著渾圓的瓣殼和巨大的眼睛。從正面看過去,像是一張微笑的胖臉,有種莫名的喜感和萌感。圖片來源自網(wǎng)絡。
地球名片
生物分類:動物界-節(jié)肢動物門-介形綱
存在時間:早寒武紀 至 現(xiàn)代
現(xiàn)存種類:約6000種
化石種類:不明
生活環(huán)境:海洋,淡水
代表特征:身體微小,兩片介殼,身體分節(jié)不明顯,雌雄異體
代表種類:海螢,腺介蟲,浪花介蟲
參考文獻:
[1] David J. Siveter, Gengo Tanaka, Una C. Farrell, Markus J. Martin, Derek J. Siveter, Derek E.G. Briggs,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450-Million-Year-Old Ordovician Ostracods with Brood Care. Current Biology 24, 801–806, http://dx.doi.org/10.1016/j.cub.2014.02.040
[2] Ghobadi Pour, M., Williams, M., Vannier, J., Meidla, T., and Popov, L.E. 2006. Ordovician ostracods from east central Iran.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1 (3): 551–560
[3] Lajblová, K. and Kraft, P. 2014. The earliest ostracods from the Ordovician of the Prague Basin, Czech Republic. Acta Geologica Polonica, 64 (4), 367–392. Warszawa
------------------------------------------
想看其他章節(jié)請點這里:
感興趣的話,請關(guān)注攀緣的井蛙,每天琢磨點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