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說到西楚霸王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劉邦被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三郡(漢中郡是后來項伯走后門幫劉邦要的),心中憤憤不平,意欲和項羽一戰(zhàn),后經(jīng)張良一再勸阻,劉邦才隱忍不發(fā)。
張良為劉邦制定了一個重大的戰(zhàn)略決策,為劉邦由守轉(zhuǎn)攻,以至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最堅實的一步。
(五)明燒棧道、以度陳倉
劉邦要回自己的封國,張良送行至褒中(今陜西省勉縣東南)。
劉邦:項羽這小子背信棄義,把老子封到鳥不拉屎的地方。
張良:項王這是不放心大王您啊。
劉邦:怎么說
張良:關(guān)中乃咽喉要地,東征必經(jīng)之處,命章邯、司馬欣、董翳王三秦,實為防備。
劉邦:怎么辦?
張良:明燒棧道。
劉邦:愿聞其詳。
張良:一者,以示天下,大王您無覬覦山東之意,以安項王之心。二者,亦可防范偷襲。然后,休養(yǎng)生息,韜光養(yǎng)晦,以不變應(yīng)萬變,此乃萬全之策。
劉邦:善!
張良:漢王欲取天下,必先定三秦。然后,撫慰萬民,據(jù)關(guān)中之地利,擁民心之人和,虎視四海,萬事俱備,以待天時。
劉邦大喜,曰:大善!
于是,劉邦就命人燒掉了所有通往關(guān)中的棧道,而且是大張旗鼓的燒。
公元前206年,劉邦的軍事實力日益壯大,派韓信東征,韓信命人修復(fù)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大舉進攻關(guān)中的架勢,關(guān)中軍緊密監(jiān)視,并把主要兵力集結(jié)到棧道一帶,嚴陣以待。韓信卻秘密派遣大軍繞道陳倉,背后發(fā)動突然襲擊,一舉打敗章邯等三王,平定了三秦,占領(lǐng)了關(guān)中。
張良明燒棧道,以安項王,韓信明修棧道,以度陳倉。項羽完全被玩弄于鼓掌,霸王是有霸氣的,豈肯作罷。
劉邦想取天下,如今有了地利、人和,萬事俱備只欠天時,諸葛亮可以借東風(fēng),張子房同樣可以借天時。
(六)張子房借天時
項羽聽說劉邦已經(jīng)攻占了關(guān)中,進而引兵東上,勃然大怒。韓王韓成是當(dāng)初張良向項羽的叔叔項梁推薦的,后來被立為韓王,項羽痛恨張良輔佐劉邦,就一氣之下把韓成給殺了,立了親附自己的鄭昌為韓王,命令鄭昌抵御劉邦的東進。從此張良一心歸附了劉邦,被封為成信侯。
這時候齊王田榮反了,齊國是西楚國的后方,一旦齊國有失,西楚國就會腹背受敵,劉邦虎視眈眈,自己的后方戰(zhàn)事吃緊,項羽憂心忡忡。
張良看準了時機,借天時的機會到了......
張良不敢面見項羽,知道項羽對他恨之入骨,于是寫了一封信給項羽。
張良:當(dāng)初楚懷王和各路諸侯有約“先入關(guān)中者為王”,漢王先入關(guān)中,按理說應(yīng)該在關(guān)中稱王,后來被改封到巴蜀漢中地區(qū),這實在是漢王的失職,如今做了關(guān)中王,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絕對不敢再向東進犯,項王您就放心吧。
項羽是楚國貴族,劉邦是泥腿子,心想這么個鄉(xiāng)野村夫得到富庶的關(guān)中地區(qū),也該知足了吧,而且項羽根本就瞧不上劉邦,這就是貴族之氣,輕重緩急,就算要秋后算賬,也要等平定了齊國再說。
張良:從實力上來說,漢王如果是雞蛋,項王您就是石頭,雞蛋哪能碰的過石頭啊!不要命啦?何況漢王是個臭雞蛋,漢王這個人呀,想必項王您應(yīng)該知道他的秉性,貪美酒,好女色,到了關(guān)中之后縱情聲色,夜夜笙歌,不思進取,哪里還想著去打仗啊,項王您就放心吧。
項羽和劉邦共事過,劉邦是什么生活作風(fēng),項羽是清清楚楚的,聽張良這么一說覺得太有道理了,心中暗喜。
張良:不過呢,有一件事我替項王您擔(dān)憂啊,齊國田榮叛亂,一旦有變,項王您的糧餉不保啊,再加上趙國、彭越如今也作亂了,您的后方堪憂啊。為項王計,您要趕緊率軍平定齊地才是上策。齊王田榮是始作俑者,一旦平定齊地,趙國、彭越肯定樹倒猢猻散,成不了氣候,而且以項王您的英明神武,平定小小的齊國不是小菜一碟嘛,事不宜遲,以免火勢蔓延,項王您要抓緊。
項羽一看,覺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親率大軍勢要平定這犯上作亂的齊國,放松了對泥腿子劉邦的警惕。
兵法有云,謀事者,謀心為上。張良根據(jù)當(dāng)下時局,完全摸透了項羽的心思,為劉邦借來了天時。
公元前205年,趁著項羽北上平叛之機,城內(nèi)空虛之時,劉邦率領(lǐng)五路諸侯共計五十六萬人馬,東進伐楚,一舉攻破西楚國國都彭城。
霸王有霸道,也有霸氣,項羽聞訊,率三萬精兵殺回彭城......
(七)下邑奇謀
事實證明,劉邦的五十六萬聯(lián)軍都是烏合之眾,酒囊飯袋之徒,項羽率領(lǐng)的三萬精兵半天的功夫就奪回了彭城,把劉邦打的滿地找牙,哭爹喊娘,四處逃竄,不堪一擊,漢軍幾乎全軍覆滅。劉邦的妻子、老父也被項羽虜去,劉邦也險些喪命,帶著幾十人狼狽逃到下邑(安徽碭山縣)。
這時的劉邦萬念俱灰,六神無主,一屁股坐在地上,氣喘吁吁的說:關(guān)東地區(qū)我不要了,誰能破楚我就分封給誰。
張良:良有一計。
劉邦精神大振,向東面張良,跪地而坐,仿佛在黑暗之中看到了一絲熒光,曰:子房請講。
張良:合縱。
劉邦:普天之下誰可合縱?
張良:英布、彭越、韓信。
劉邦:愿聞其詳。
張良:英布是楚國將領(lǐng)中最英勇善戰(zhàn)的一個,又和項羽有隙,可以勸服;彭越一直和齊王田榮反項羽,是可以拉攏的;而大王您的將領(lǐng)中,唯獨韓信可以獨當(dāng)一面,可以委以大任。把這些土地分封給此三人,則楚可破。
劉邦于是采納了張良的合縱建議,派隨和勸降英布,派使者聯(lián)系彭越,命韓信向東開辟敵后戰(zhàn)場,后來的事實證明,正是依靠張良的這個下邑良策,依靠這三股軍事力量,對項羽形成了包抄之勢,才使得漢軍反敗為勝。
但是眼下顧不了這么多,漢軍新敗,楚兵又至,項羽已經(jīng)兵臨滎陽城下,生死存亡迫在眉睫,就在這時有人給劉邦出了個餿主意......
(八)張良借箸
公元前204年,項羽率重軍兵臨滎陽城下,大軍壓境,劉邦焦頭爛額,坐立不安,于是問計于酈食其。
酈食其: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后人在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后人于宋國。如今秦朝失德,諸侯共討之。陛下您應(yīng)該效仿先賢,大封被秦滅掉的六國的后裔,他們一定會感恩戴德,歸附于您。
劉邦也是情急之下,病急亂投醫(yī),曰:好??滩蝗菥?,趕快去制印,去分封六國后裔。
過了一會,張良出差回來了,劉邦正在吃飯,說:子房啊,剛才有人給我出了一個計策,你來幫我參謀參謀。
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把酈食其的對策詳細和張良說了一遍,然后說:此計何如?
張良大驚失色,曰:這是誰給你出的餿主意,完了,完了。
劉邦:不至于吧。
張良:大王,別吃了,別吃了,把你筷子給我,我給你比劃一下眼前的形勢,生死存亡啊。
劉邦交出筷子,曰:子房快講。
張良: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后人在杞國。因為商湯知道可以置桀于死地。你現(xiàn)在能置項羽于死地嗎?
劉邦:不能。
張良: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后人于宋國。那是周武王估計到能取紂王的腦袋。你現(xiàn)在能取項羽的腦袋嗎?
劉邦:不能。
張良:武王攻入殷商的時候,為比干重修墳?zāi)?。你現(xiàn)在有能力為已故賢人修建墳?zāi)箚?
劉邦:不能。
張良:周武王開倉放糧,拆鹿臺賑濟災(zāi)民。你能把糧餉分發(fā)給窮人嗎?
劉邦:不能。
張良:周武王命令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以示天下不再打仗。你能做到嗎?
劉邦:不能。
張良:什么都不能,你還怎么效仿賢達的君主?
劉邦一臉的委屈:......
張良繼續(xù):你手下的將士為何要跟著你打仗?
劉邦:不完全明白。
張良:將士之所以背井離鄉(xiāng)、拋棄妻兒、舍棄祖墳,跟著漢王您九死一生,浴血奮戰(zhàn),不就是盼著將來能分得些許土地、光宗耀祖、和妻兒團聚、祭奠先人嘛。
劉邦:正是。
張良:現(xiàn)在你把土地都分封給六國后裔了,請問大王您還用什么分封給您的將士呢?
劉邦:所言極是。
張良:那您覺得這個計策還是上策嗎?
劉邦是二流子出身,言辭粗魯不堪,喜歡罵人,看到不滿意的人就罵罵咧咧,唯獨對張良彬彬有禮,言必曰子房,在古代稱對方的字是一種禮貌。劉邦特別討厭儒生,看到討厭的儒生就把帽子給人摘下來,然后往里面小便。
劉邦幡然大悟,嘴里咀嚼的飯來不及吞咽,趕緊吐了出來,大罵道:豎子,豎子,臭儒生,臭儒生,險些壞了老子的大事。
劉邦采用了張良的合縱戰(zhàn)略,劉邦和英布正面主攻,韓信開辟了敵后戰(zhàn)場,彭越采取游擊戰(zhàn)騷擾糧道,最終對項羽形成合圍之勢,項羽之?dāng)∫殉啥ň帧?/p>
歷史仿佛有這么一個規(guī)律,開國皇帝一旦平定天下之后就要誅殺功臣,劉邦也不例外, 漢初三名將:韓信被殺、夷三族;彭越被殺、夷三族,還被剁成肉泥分給各個諸侯王吃下去;英布被誘殺。
在漢初三杰(張良、韓信、蕭何)里唯有張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了,越是有才能的人,往往越容易被帝王所猜忌。
張良的結(jié)局如何?請看下篇: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文/沙丁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