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五無為法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智圓法師.講授 ︱

            第五無為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滅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上之四種色心假實,皆是生滅之法,名有為性。

            以上四種法,色法、心王、心所、不相應(yīng)行法都是剎那生滅的體性,叫做“有為性”。

            色法都是因緣所生,由于八識田有種種根身、器界相分的種子,到了成熟位就能變現(xiàn)出外器界、內(nèi)根身等。心王和心所也是依于識田中相應(yīng)的種子成熟而變現(xiàn)出來。不相應(yīng)行法只是依于色法、心法分位差別,由分別心假立的,心假立了才有它,心沒有假立就沒有它,所以也是因緣造成的生滅法。

            無此有為,假名無為,非更別有一個無為之法,在于有為法外,而與有為相對待也,故云但是四所顯示。

            從本無種種有為的角度,假名“無為”,這不是有為法之外另有一種無為法,與有為法相對待。所以說,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yīng)行法,由否認這四類法所顯示的,就是無為法。

            然為既無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顯,故不妨隨于能顯,說有六別。

            從“沒有有為”這一點安立無為,既然有為尚不可得,哪里有“無為”呢?又哪里會有六個無為法呢?

            回答:因為無為法只是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yīng)行這四類法所顯示,所以不妨隨著能顯示,而安立有六種所顯示。

            一虛空無為者,非色非心,離諸障礙,無可造作,故名無為。

            第一、虛空無為,它既不是色,也不是心,既沒有色法質(zhì)礙的體性,也沒有心法明知的體性,遠離障礙,不是因緣能造作的東西。只是依據(jù)“既無質(zhì)礙、又無心的明知”這一點而稱虛空是無為法。

            二擇滅無為者,正慧簡擇,永滅煩惱,所顯真理,本不生滅,故名無為。

            第二、“擇滅無為”,通過真實智慧簡擇諸法的體性,永滅煩惱所顯的真理,本來沒有生滅,所以稱為“擇滅無為”。

            現(xiàn)相中有輪回錯亂的顯現(xiàn),對于這些顯現(xiàn)的息滅,稱為“涅槃”。輪回和涅槃只是一種假名安立,也就是針對現(xiàn)在有輪回迷夢,而安立有輪回的滅,并不是離開心所之外存在一個涅槃,存在擇滅無為的自體,就像夢不是真實的法,所以夢滅也沒有什么實法。

            三非擇滅無為者,復(fù)有二種:一者不由擇力,本性清凈,故名無為;二者有為緣缺,暫爾不生,雖非永滅,緣缺所顯,故名無為。

            第三、有兩種法稱為非擇滅無為。一、不是由抉擇力把不清凈的東西變成清凈,而是本性無染清凈,因此稱為“無為”。二、有為法在因緣欠缺的時候不生,并不是這些沒有顯現(xiàn)的有為法真實寂滅了,只是由于缺少能顯現(xiàn)因緣而不現(xiàn)前,這也可以稱作“非擇滅無為”。

            從離垢清凈方面說,經(jīng)由智慧抉擇的力量,寂滅了忽然顯現(xiàn)的客塵,所顯的無生的真理就稱為“擇滅無為”。從本性清凈方面而言,法性并不是依靠因緣造作而成,萬法本來清凈,就像如果碗的自性是像炭那樣不清凈,那么水洗也無法令其清凈,因為它自性清凈,所以通過修道可以凈除忽現(xiàn)的妄染,而顯發(fā)本有的清凈。

            按實相來說,真如本性并不是由抉擇智慧力量產(chǎn)生的,而是自性清凈。能、所只是錯覺,實相中本無能、所。既然本無能、所(錯覺),那就是本自清凈;既然本自清凈,那就不是由抉擇而新生出的清凈,因此從“非因緣所作”這一點,可以稱清凈法性是非擇滅無為法。

            在具備因緣,沒有違緣阻礙的情況下,有為法決定會產(chǎn)生。如果因緣不具足,或者受到違緣阻礙就無法顯現(xiàn)。這雖然不是真實的寂滅,但是從“欠缺因緣,無法生果”的方面,可以假名安立是無為法。

            四不動滅無為者,入第四禪,雙忘苦樂,舍念清凈,三災(zāi)不到,亦名無為。

            第四、不動滅無為,指在第四禪的定境中,忘了苦受、樂受,心住于舍念清凈中。由當(dāng)時遠離了水、火、風(fēng)色法三災(zāi),太平無事,因此假名“不動滅無為”。

            五想受滅無為者,入滅盡定,想受不行,似涅槃故,亦名無為。

            第五、想受滅無為,是修行入滅盡定時,沒有任何想和受,遠離想和受兩種心所所顯示,好像入了涅槃那樣,因此稱為“想受滅無為”。這不是在色法和心法之外,還存在一種想受滅無為法。

            六真如無為者,非妄名真,非倒名如,即是色心假實諸法之性。

            第六、真如無為,不虛妄叫“真”;不顛倒叫“如”,真如是色法、心法、假法、真法等諸法的本性,不是離開諸法另外有的法(這里的“假”、“實”是僅就名言而說)。

            諸法如波,此性如水。諸法如繩,此性如麻。諸法非此,則無自體。此離諸法,亦無自相。故與諸法不一不異。

            諸法就像波,真如就像水性。水是本體,依于水顯現(xiàn)種種波,波不是水,但波不離水。如果波是水,則波有生滅,水也應(yīng)當(dāng)有生滅,而且波有差別,則水也應(yīng)有差別。但實際上,波有生滅,水性沒有生滅;波有大小等差別,水性沒有差別,所以波與水不是一性。其次,如果波有自體,則離水另有波存在,但除水外,并沒有另外的波,所以波和水不是異性。

            就像水與波,諸法與真如之間,同樣既不是一,也不是異。如果是一,則諸法有多種,真如也應(yīng)當(dāng)有多種;如果真如是某一個法,那就不會是其他法,由此真如不應(yīng)當(dāng)是一切法的法性;如果真如與諸法異體,那么真如就不是諸法的法性。

            繩麻之喻也表達這個意思。由麻搓成各種繩子,麻是繩子的共性。繩子與麻既不是一,也不是異。因為:如果是一,那就成了繩子有差別,麻也有差別;如果是異,又成了繩子外有麻,麻外有繩子,就不能說麻是一切繩子的共性。不依真如就沒有諸法,所以諸法并不是離真如而有自體;離開諸法,也沒有真如獨立的自相。

            惟有遠離遍計所執(zhí),了達我法二空,乃能證會本真本如之體。

            只有遠離了遍計所執(zhí),了達人我和法我本來沒有,才能親證、契會本來真實,本自如如的本體。

            真如二字,亦是強名。前五無為。又皆依此假立。

            “真如”只是勉強安立的假名。(非虛妄故,稱為“真”;非顛倒故,稱為“如”)前五種無為法又是依真如而假立的。

            此即唯識實性,故皆唯識,決無實我實法也。

            此真如即是唯識的真實本性,因此說一切法都是唯識,決定沒有實我、實法。

            上略明一切法竟。

            以上簡要地解釋了“一切法無我”中“一切法”這三個字的涵義。接下來解釋“無我”的意義。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無我,略說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此正顯示一切法無我者,即前五位百法之中,一一推求,皆無此二種我相也。

            此處開始是正式顯示一切法無我。就是說在上述五位百法中,一一觀察推求,得不到人我和法我這兩種我相。

            補特伽羅,此云有情。有情無我,即生空也。法無我,即法空也。

            梵語補特伽羅,就是平常所說的有情。直譯是“數(shù)取趣”,以惑業(yè)作為能取,數(shù)數(shù)不斷地取受六趣種種生處,指在六道中數(shù)數(shù)不斷輪轉(zhuǎn)受生的有情。

            不觀察時,我們誤以為有補特伽羅實我存在。觀察時,在有情五蘊的現(xiàn)相上,根本不存在“補特伽羅”實我,這就是補特伽羅空、眾生空或人無我,而法無我是指諸法無自性。

            且有情無我者,于前五位之中,若云心即是我,則心且有八,何心是我?又一一心,念念生滅,前后無體,現(xiàn)在不住,以何為我?

            那么,如何在百法上一一推理,尋求到本來沒有“人我”呢?

            如果認為“心就是我”。我們觀察五位百法中,心指八種識,那么其中到底哪個是“我”呢?如果說意識是我,那眼識等就不是我,眼識與我無關(guān),就成了我以外的法。如果說眼識是“我”,那耳識就成了“我”以外的法,就不是我的耳識了。假如籠統(tǒng)地說,所有的識都是“我”。問題就麻煩了。人有八種識,每個識的性相、作用各不相同,完全不同的八個東西非要說成是一個,就像八個不同的人非要說成是一個人那樣。這樣就相當(dāng)于生起了八種識,成了同時出現(xiàn)了八個不同的“我”,但這顯然不成立。

            再從過、現(xiàn)、未三時作觀察,每一種心都是現(xiàn)一剎那就滅了,這些剎那滅的法中,過去的心滅了,未來的心還沒生,沒有自體,當(dāng)然都不是“我”;現(xiàn)在的心一剎那就沒有了,也不是實體的我,哪個是“我”呢?所以應(yīng)該肯定一切心王都不是我。

            若云心所是我,則心所有五十一,何等心所是我?三際無性亦然。

            那么心所是不是“我”呢?五十一種心所各自的體性和作用都不同,比如貪心不是嗔恚,嫉妒不是我慢,信心不是慚愧等。這樣幾十種心所,哪些心所是我呢?如果貪心是我,則其他心所不具貪心的相,就不是我,這些就成了“我”以外的法,我們就不能說這些是“我”的煩惱。如果把這些心所都當(dāng)成是我,那每個人都會有幾十個“我”。這就像幾十間房的旅館里,每間房各有一個“我”,遇到某些境界,打開某些門時,就有一些“我”出來了,遇到另一些境界,打開另一些門時,又有另一些“我”出來了。貪心生起時,貪心的“我”就出現(xiàn)了,嗔心生起時,嗔心的“我”又出現(xiàn)了,但誰會這樣承認呢?所以五十一種心所,單個心所不是“我”,五十一個心所合起來也不是“我”。

            再從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時上觀察。五十一種心所都是因緣所生的法,過去的心已經(jīng)滅了,未來的心還沒有生,都不能說是“我”?,F(xiàn)在心剎那就消失,也不是“我”。無論過去的心、未來的心、現(xiàn)在的心都不是“我”,所謂的“我”在哪里呢?這顆心就像秋天的云,緣聚而現(xiàn),緣散即滅,這些虛幻的心會是“我”嗎?

            若云色法是我,則勝義五根,不可現(xiàn)見,浮塵五根,與外色同,生滅不停,何當(dāng)有我?

            如果說色法是我,一般人不會將外五塵看成是我,只會執(zhí)著內(nèi)五根是我。從勝義五根來說,一般情況下見不到勝義根,難道“我”也見不到嗎?如果見不到,怎么成立有“我”呢?如果把浮塵五根當(dāng)成我,這種剎那滅的法哪里是真實的“我”呢?因為浮塵五根與外色性質(zhì)相同,是念念生滅的體性,所以不是常一的我。這是多種不同體性的法積聚一處,哪里是獨一的“我”呢?進一步觀察,名言中這些只是種種因緣生的現(xiàn)象,雖然妄識前有生滅的假相,但實際中根本得不到實法,哪里會有“補特伽羅我”呢?

            若云不相應(yīng)行是我,則色心有體,尚不是我,此依色心分位假立,又豈是我。

            如果認為“不相應(yīng)行法”是我。名言中有自體的色法與心法尚不是“我”,何況依色法和心法分位而假立的法。

            只是依著色法、心王和心所的分位,假立不相應(yīng)行法。既然只是一種假立,不相應(yīng)行法怎么可能是真實的“我”呢?

            若云無為是我,對有說無,有尚非我,無豈成我?

            如果妄執(zhí)“無為法是我”,那就要這樣想:相對“有”才說“無”,“有”尚且不是我,否認有而說的“無”怎么可能是“我”呢?

            各種無為法的名稱是相對有而安立無。諸如,相對于有色體質(zhì)礙,安立無色體質(zhì)礙為虛空;相對于存在受、想,而安立止息它的滅受想定;相對于苦受、樂受的止息,而安立“不動滅無為”;相對于有煩惱,安立息滅它的“擇滅無為”?!坝小鄙星也皇恰拔摇?,“無”哪里是“我”呢?就像幻影上沒有“我”,影像消失的“無”怎么可能是“我”呢?

            故知五位百法,決無真實補特伽羅可得也。

            這樣,通過在五位百法上一一推理尋求,就知道沒有真實的補特伽羅,由此能通達人無我。

            次法無我者,依于俗諦,假說心、心所、色、不相應(yīng)行種種差別;約真諦觀,毫不可得。但如幻夢,非有似有,有即非有。

            其次,分二層來說“法無我”的意義:從世俗諦依于妄識的境界,假說存在種種千差萬別的諸法。根識現(xiàn)量所見,世俗中的確有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yīng)行法等顯現(xiàn),就真諦或圣智行境而論,這些法絲毫不可得,就像夢幻中的境界。

            要明白這兩種認識:非有似有,有即非有。夢中的山本來沒有,但夢中感覺好像真的有座山,這叫“非有似有”??雌饋碛械倪@些事物,實際上并沒有,這就是“有即非有”。所以不是離空單獨存在“有”,也不是離有,單獨存在“空”。空與有本來無二。

            又對有為,假說無為。有為既虛,無為豈實?

            而且相對于“有為”才假說“無為”,有為法顯現(xiàn)只是一種虛相,并沒有實法,而所謂無為法又只是依有為法安立的假法。有為法既然是虛妄的相,無為法又怎么可能是實有法呢?就好比夢中生了兒子,兒子尚且是假的,兒子的死亡又怎么會是真實的呢?

            譬如依空,顯現(xiàn)狂花。花非生滅,空豈有無?

            比如以眩翳因緣,空中顯現(xiàn)出狂花,錯覺為狂花有生有滅。真實中既沒有狂花的生,也沒有狂花的滅??窕ㄊ羌俚?,哪里會有生滅呢?狂花的空又哪里是有或無呢?

            是知五位百法,總無實法。無實法故,名法無我也。能于五位百法通達二無我理,是為百法明門。

            這樣就知道五位百法中,無論哪一種都沒有實法可得,因為沒有真實的法,所以稱為“法無我”。這樣透過百法,通達二無我空性,就稱為“百法明門”。

            《百法明門論》的百法,基本上涵蓋了我們執(zhí)著為實有的人、法。這樣的學(xué)習(xí)很重要。首先了解,百法中每個法在名言中是什么體性、什么作用,以及彼此的差別如何,這些都一個個地辨清楚了,就會認識萬法只是唯識的五位。為主的心,立為“心王”;跟它相應(yīng)的眷屬,立為“心所”;心王和心所所現(xiàn)的影像,又立為“色法”;針對色心二法的分位,立為“不相應(yīng)行法”;這四類法所顯示,立為“無為法”。五位的情況清楚了,就知道世俗的萬法確實就只是唯識,識外無法。

            反向觀察,以唯識變現(xiàn)的緣故,心法、色法等世俗萬法持有各自的體相,千差萬別,這樣就會通達世俗緣起的多體性。一旦明白了多體性,在后面抉擇二無我的時候,不必多講,只消兩句話就會起到很妙的作用,能見到諸法沒有獨一“我”,通達“人無我”。進一步,在百法中一一地觀察尋求,見到因緣所生法(有為法)不住第二剎那,沒有常住“我”,也能認識“人無我”。再深觀,有為法都是觀待因緣而生,無有自性,無為法也只是依有為法而假立,沒有任何實法可得,這樣能通達法無我。

            由此就會明白論名“百法明門”的深意:“百法”是空基,在百法上認識無我,就是要在一切色法和心法上具體認識無我;“明”是先明了百法世俗中的體性,然后明了百法都是空性;“門”是門徑,指由百法能夠悟入空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論講義 觀因緣品第一(十五)
          法義辨析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28)
          一 夕 話
          十八空義
          成實論卷第十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