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杭州:虹霓幻色 - 清早期顏色釉瓷器展
          顏色釉瓷是近些年市場上非常受追捧的一個品種,但顏色釉瓷器收藏也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領(lǐng)域。顏色釉的鑒賞需要較高的美學(xué)素養(yǎng),顏色釉的準確斷代分期也比較困難。我國歷史上的顏色釉燒造大約有宋代、明初和清初三次高峰,顏色釉瓷器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已是諸色兼?zhèn)?。景德?zhèn)清早期顏色釉的燒造,最先以仿傳統(tǒng)的高、低溫單色釉為主,雍正后開始陸續(xù)創(chuàng)新了窯變釉、結(jié)晶釉、混色釉、仿生釉等,極大地拓展了清代顏色釉的體系,而這些斑斕出新的后起品種,則是清代對景德鎮(zhèn)窯顏色釉發(fā)展的新貢獻,由此確立了景德鎮(zhèn)當(dāng)代顏色釉瓷器的基本體系。本周末,一個由華夏收藏網(wǎng)主辦的『虹霓幻色:清早期顏色釉瓷器展』將在杭州舉行,本次展覽共征集到27位藏家的60件精彩器物,分七彩之美、瓷之祖色、遍仿五窯、斑斕出新四個單元,全面展示了清早期景德鎮(zhèn)窯顏色釉瓷的風(fēng)貌。展期很短,只有3天,機會難得,喜愛顏色釉的朋友們不要錯過!



          01 清雍正 霽紅釉雙陸尊

          高15厘米,口徑2厘米,足徑5.3厘米

          來源:歐洲私人收藏

          本品器整體造型猶如雙陸棋,故名雙陸尊。一說搖鈴尊亦可,但搖鈴形一般下部外撇似更合適。

          02. 清雍正 霽紅釉窯變碗

          高8厘米,口徑18.3厘米,足徑8.3厘米

          霽紅釉瓷器燒造非常困難,氛圍及火候稍有不當(dāng)即會出現(xiàn)灰暗、燒失、偏色等瑕疵。其中一些雖燒造不夠完美但顏色變化仍頗有情趣者,常常被作為霽紅的窯變品種而保留,并由于其稀少,竟乃至身價倍增,甚至進獻給皇帝。據(jù)乾隆九年二月初八日唐英奏折:“八年十一月內(nèi)奴才在廠制造霽紅瓷器,得窯變圓器數(shù)種,計共二十六件,雖非霽紅正色,其釉水變幻實數(shù)十年來未曾經(jīng)見,亦非人力可以制造。故窯戶偶得一窯變之件即為祥瑞之征,視同珍玩。至霽紅一種出窯之后,除正色之外,類皆黑暗不堪,從未有另變色澤生疏鮮艷者,今現(xiàn)得霽紅窯變各種,理合一并奏進。”這件霽紅釉窯變碗,地色鮮紅剔透,發(fā)色一流,但外壁有兩處紅色燒失,留下淡淡的桃紅色,層次分明,如遠山含黛,層層疊疊,又如春江初晴,紅波瀲滟,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03. 清康熙 郎窯紅釉油錘瓶

          高46厘米,口徑5.2厘米,足徑12.1厘米

          油錘瓶是康熙時期的典型器型,僅出現(xiàn)在康熙晚期,因器型頗似油錘葫蘆而得名,非常具有標識性。所見品種頗為豐富,有青花、釉里紅、五彩、素三彩、礬紅彩、烏金釉、青釉、哥釉、郎窯紅等。本品細長頸,球腹,圈足,為標準的油錘瓶器型,郎窯紅發(fā)色艷麗明快,層次豐富,口沿脫口現(xiàn)象明顯,釉水流淌至圈足邊自然止住,即標準郎窯紅所謂的“脫口垂足郎不流”。

          04. 清康熙 郎窯紅釉球腹撇口瓶

          高29.3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12厘米

          本品發(fā)色鮮紅,如初凝之牛血,達到了郎窯紅釉較理想的效果。圈足硬朗,極具康熙郎窯紅釉瓷器的胎骨特征,底部施蘋果青釉,中部幻化為紅色??滴跻怀魑锟傮w審美以硬朗遒健為取向,體現(xiàn)了帝國初創(chuàng)期的陽剛之美。具體到瓷器造型,康熙的瓷器器型往往不像雍正以后那樣中規(guī)中矩,比例得當(dāng),多通過超出常規(guī)比例的形體組合來體現(xiàn)稚拙的力量感,如本書展品3油錘瓶、展品19蒜頭瓶、展品29大口梅瓶、展品30搖鈴尊等。這也體現(xiàn)了清代景德鎮(zhèn)窯場初創(chuàng)時期在器型等方面的大膽嘗試??滴鯐r期很多創(chuàng)新的器型并不為后朝所延續(xù),所以康熙朝有很多獨步一時的特殊器型。具體到本品而言,一個碩大而近似圓球型的腹部充滿了體量感,配以細長頸和撇口,同樣體現(xiàn)了夸張的對比,凸顯了力量。類似器型在康熙時期不為多見,參閱所示康熙礬紅彩三獸紋瓶大約有此器型特征。

          05. 清康熙 郎窯紅釉觀音尊

          高46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14.5厘米

          觀音尊是康熙時期的典型器之一,因體形修長,脛部外撇如衣擺,頗似佇立的觀音像而得名。從傳世情況看,觀音尊主要流行于康熙晚期。

          06. 清康熙 郎窯紅釉筆海

          高17.6厘米,口徑16.3厘米

          出版:

          梁曉新,迤邐形色 十七世紀單色釉特展,北京正觀堂,2017年,第88頁

          此類口底相若的玉璧底大筆海大約創(chuàng)制于康熙中期,之后終康熙一朝都有燒制,甚至延續(xù)到雍正時期。這件筆海口沿成較為整齊的燈草邊,且開片相對較均勻,當(dāng)為康熙郎窯紅瓷器的后期制品。

          07. 清早中期 郎窯紅釉窯變雞心水盂

          高6.2厘米,口徑4.5厘米,足徑4厘米

          郎窯紅制品在燒成過程中,存在因氣氛和火候關(guān)系致部分釉面呈現(xiàn)青綠色的現(xiàn)象,即所謂的窯變。傳統(tǒng)解釋為銅紅釉誤被氧化,使低價銅變?yōu)楦邇r銅而呈綠色。現(xiàn)代成分分析技術(shù)表明,由鐵元素呈現(xiàn)的青色位于郎窯紅釉的下層,活潑的銅元素呈現(xiàn)的紅色則覆蓋在青色表層,當(dāng)部分紅色因氣氛火候關(guān)系燒失,則露出下層的青色,而非紅色變化為青色,這一過程及原理與霽紅釉的窯變頗為類似,而與豇豆紅釉的紅變綠并不相同。從本品外釉可明顯觀察到紅釉覆蓋在青釉之上的現(xiàn)象,及紅釉因局部燒失而導(dǎo)致紅斑邊緣漸淡的變化關(guān)系。臺北故宮所藏一件郎窯紅釉水盛也有類似現(xiàn)象出現(xiàn)。

          08. 清康熙/雍正 珊瑚紅釉三蝶鋪首梅瓶

          高18.5厘米,口徑5.8厘米,底徑9厘米

          來源:北京文物公司(簽)

          珊瑚紅釉為鐵元素呈色的低溫釉,源自明代的抹紅釉,康熙時改為吹釉法,施釉更為細密均勻,發(fā)色橙紅鮮艷,猶如珊瑚般美麗,故名珊瑚紅。這件制品造型稚拙,但比例已趨向緩和,修足尚具康熙硬朗的特征,底款則屬康雍過渡期風(fēng)格,蝴蝶鋪首又有雍正特色,因此綜合判斷為康熙晚期至雍正時期制品。

          09. 清乾隆 珊瑚紅釉梅瓶

          高14.5厘米,口徑3厘米,底徑5.5厘米

          這件梅瓶器型中規(guī)中矩,唇口,短頸,圓肩,腹下漸收,脛部略外撇,圈足,屬于乾隆的典型梅瓶造型之一。

          10. 清乾隆 珊瑚紅釉菱口水仙盆一對

          高7.8厘米,口徑22.5厘米,足距13.5厘米

          來源:香港黃民三博士舊藏

          黃民三(1896-1986),祖籍廣東臺山,牙醫(yī)國際學(xué)院中國五位發(fā)起人之一,香港牙醫(yī)學(xué)會成立人之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xué)牙醫(yī)博士。1926年大學(xué)畢業(yè)后回國執(zhí)業(yè),開始對陶瓷收藏產(chǎn)生興趣,并不惜重金收購古董瓷器,1947年帶同所有藏品舉家移居香港。

          11. 清康熙 嬌黃釉梅瓶

          高14.5厘米,口徑3.1厘米,足徑4.5厘米

          來源:

          1、倫敦蘇富比拍賣,2003年11月13日,Lot392

          2、臺灣國華堂(簽)

          出版:

          梁曉新,迤邐形色 十七世紀單色釉特展,北京正觀堂,2017年,第90頁

          由于黃釉瓷器明清時期為皇家專用,因此民間燒造頗為罕見,類似的嬌黃釉梅瓶更是殊難一遇。

          12. 清順治/康熙 瓜皮綠釉暗刻纏枝蓮紋碗

          高8.9厘米,口徑18.7厘米,足徑7.3厘米

          瓜皮綠釉在明代嘉靖以后較為流行,明末清初時期并未斷絕燒造。本品敞口,弧腹,圈足,外壁以線刻工藝飾纏枝蓮紋一周,通體施瓜皮綠釉。該碗的器型和線刻纏枝蓮紋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一件相同紋飾的黃釉暗刻纏枝蓮紋盤表明其制作早于清代官窯開始大規(guī)模燒的康熙二十年。此后皇家即對黃釉瓷器的使用提出了嚴格的等級制度,最起碼在隨后的清早中期這一制度應(yīng)該是被嚴格執(zhí)行的。因此將這件瓜皮綠釉碗斷代在順治至康熙早期應(yīng)該是比較公允的。

          13. 清中期 瓜皮綠釉獸耳蒜頭瓶

          高20.5厘米,口徑2.1厘米,足徑6.8厘米

          來源:

          倫敦佳士得拍賣,1986年4月21日,Lot321

          明代官窯嬌黃、嬌綠、嬌紫釉在明末清初官窯斷燒時期在民窯得以持續(xù)燒造,康熙民窯饒有盛名的瓜皮綠釉其實配方與工藝和嬌綠釉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14. 清康熙 淡綠釉暗刻螭龍攀靈芝紋鋪首尊

          高31.5厘米,口徑17.5厘米,足徑15厘米

          此類鋪首尊為康熙晚期的典型器型,撇口,溜肩,鼓腹,高圈足外斜,底部“自誠明記”款,頸部兩側(cè)貼塑鋪首銜環(huán)耳,頸部暗刻回紋,腹部刻螭龍攀靈芝紋,通體施透明釉燒成,再施低溫淡綠釉二次燒成。相同器型、紋飾的制品尚見有孔雀綠、豆青、白釉等品種,惟淡綠釉最為少見。

          15. 清康熙 孔雀綠釉山石牡丹紋花觚

          高19.3厘米,口徑11.8厘米,足徑6.5厘米

          來源:Stephen Junkunc III

          史蒂芬·瓊肯三世是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中國藝術(shù)收藏家之一,其收藏始于1930年代,貨源主要是山中商會、盧芹齋及其繼任者弗蘭克·卡羅、愛麗絲·龐奈(安思遠的老師)等當(dāng)時最著名的古董商,其高峰期藏品曾多達兩千余件。

          16. 清康熙 孔雀綠釉暗刻螭龍穿牡丹紋鋪首尊

          高33.9厘米.口徑19.1厘米,足徑14.3厘米

          17. 清康熙 孔雀綠釉萊菔尊

          高19.8厘米,口徑3.4厘米,足徑3.4厘米

          萊菔尊是康熙時期的特有器型,大約創(chuàng)制于康熙二十年始燒的臧窯,以豇豆紅制品最為著名,另見有青釉、白釉、釉里紅等品種。本品雖為民窯,仍屬典型的萊菔尊造型。本品的成分分析數(shù)據(jù)表明,孔雀綠釉是典型的以牙硝為熔劑、以銅為著色劑的中溫釉,與前述低溫綠釉為完全不相同的配釉和燒成方式。

          18. 清康熙 孔雀綠釉小筒瓶

          高15厘米,口徑5厘米,足徑4.7厘米

          《南窯筆記》載:“法藍、法翠二色,舊惟成窯有,翡翠最佳。本朝有陶司馬駐昌南傳此二色,云出自山東琉璃窯也。其制,用澀胎上色,復(fù)入窯燒成者,用石末、銅花、牙硝為法翠,加入青料為法藍?!蓖茰y孔雀綠釉為銅元素發(fā)色,色澤翠藍,孔雀藍釉則為銅與鈷元素共同發(fā)色,顏色應(yīng)偏暗藍,若如此,則孔雀綠、孔雀藍釉可分矣。但通過對本次展覽幾件翠綠釉制品進行成分分析,均為單一銅元素發(fā)色,并未發(fā)現(xiàn)含鈷元素的情況,顏色的變化主要是銅元素含量及燒成氛圍的影響。

          19. 清康熙 天藍釉暗刻纏枝蓮紋蒜頭瓶

          高22.2厘米,口徑3.2厘米,足徑6.5厘米

          底部“聚玉堂制”四字青花款

          20. 清康熙 天藍釉暗刻螭龍紋長頸橄欖瓶

          高28.5厘米,口徑2.8厘米,足徑7.5厘米

          此器型為康熙時所特有,更常見的是天藍釉暗刻菊花紋的制品,因國家博物館有一件常年在展,特別知名,如本品暗刻螭龍紋者其實更為稀見。


          21. 清康熙 藍釉青花螭龍螭鳳云鶴紋渣斗

          高10厘米,口徑10.1厘米,足徑5厘米

          藍釉青花俗稱“藍上藍”,大約創(chuàng)于明代晚期,康熙時期較為流行。

          22. 清雍正 霽藍釉弦紋鋪首尊

          高20厘米,口徑10.3厘米,足徑12厘米

          來源:張乃新慈善教育基金會舊藏

          清代霽藍釉瓷器在康熙時期燒造數(shù)量并不大,待康熙晚期官窯興起霽藍制品后,民窯始大量燒造。本品器型雖與展品16有所相似,但柔和精致的比例關(guān)系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明顯的雍正風(fēng)格,離康熙硬朗之風(fēng)漸遠。

          23. 清康熙 灑藍釉大口梅瓶

          高18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7厘米

          康熙灑藍釉通常被認為是對宣德灑藍釉的直接模仿,實際上在稍早于康熙的明末時期,這種吹鈷藍的技術(shù)已經(jīng)在銷日瓷器上普遍采用,日本稱這種裝飾為“Fukizumi”,可能源自一種特殊的審美需求??滴鯐r期的窯工從這里得到啟發(fā)而制作出成熟灑藍釉制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目前所見灑藍釉制品多生產(chǎn)于康熙晚期,雖然臧窯的“吹青”通常被解釋為灑藍,但并沒有康熙中期官窯款灑藍器制品的佐證,因此這一說法還有待考證;而在郎窯時期這個品種出現(xiàn)并流行的可能性則更大一些。從一些灑藍釉制品存在的開光青花裝飾判斷,灑藍不是將鈷料混合在釉中直接吹成的,而是先將鈷料吹在瓷器的素胎上,最后再罩透明釉而成。如此來說,則灑藍其實與青花類似,是一種釉下彩釉,這一情況與豇豆紅又有類似之處。

          24. 清康熙 灑藍釉大鳳尾尊

          高71.5厘米,口徑25.5厘米,足徑19.5厘米

          本品為典型的康熙鳳尾尊造型,但體型碩大,高達70余厘米。如此高大之器物,不僅成型困難,燒成更為困難。按同治十三年御窯廠因無法燒造大魚缸和鶴鹿立件,具折曰:“景德鎮(zhèn)廠署御窯乾隆年間即已塌毀,數(shù)十年來均系附于民窯搭燒,且民窯均不甚大,窯門按瓷尺僅寬二尺四寸,瓷尺只合營造尺八折,匣缽過此尺寸即不能進窯,此燒瓷器之大概情形也。”本品高度合瓷尺二尺八,加上收縮率及匣缽尺寸,必定三尺有余,需要攣砌專門的窯爐燒造此類制品,且變形率極高,燒成一件,不知損壞幾許。如此大件在古代的制作成本必定是極高的,也僅有康熙晚期這樣的盛世才見有民間制品傳世。

          25. 清康熙/雍正 青金藍釉鋪首尊

          高24.2厘米,口徑15.7厘米,足徑13.5厘米

          青金藍釉是一種具有明顯斑紋效果的類似青金石紋理的高溫釉。一般認為青金藍釉是灑藍釉發(fā)展出的一個品種,因吹釉點的不同聚散關(guān)系形成新的審美趣味。另在唐英的《陶成紀事碑記》中提及一種青點釉,來源于對石灣窯雨淋墻類制品的仿制,也被認為是青金藍,這類多是官窯制品。


          26. 清順治/康熙 茄皮紫釉竹節(jié)執(zhí)壺把杯一組

          壺高11.3厘米,口徑8.8厘米,足徑8.8厘米

          杯高3.7厘米,口徑7.2厘米,足徑4.2厘米

          茄皮紫釉是錳元素呈色的低溫鉛釉,常見深淺兩種顏色,深者濃紫色,稱茄皮紫,淡者紫褐色,又稱葡萄紫,官窯品種則稱為“嬌紫”或“澆紫”。晚明官窯所見嬌紫均為褐色,此類濃紫色制品似為順治時期創(chuàng)燒。此類竹節(jié)造型的制品在清初期尚有瓜皮綠釉制品作為旁證,傳世稀少。

          27. 清雍正 外胭脂水釉內(nèi)粉彩花蝶紋杯碟一組

          杯高5厘米,口徑10厘米,足徑4.8厘米

          碟高3厘米,直徑15.6厘米,足徑9.7厘米

          來源:

          安東尼·杜布雷舊藏

          安東尼·霍恩比爵士舊藏

          倫敦佳士得拍賣,1982年11月1日,Lot230

          北京中漢拍賣,2016年3月25日,Lot002

          展覽:

          東方陶瓷學(xué)會,世界的色彩展,2006年,第173號

          胭脂紅釉創(chuàng)燒于康熙晚期,色在紫、紅之間,屬于金元素發(fā)色,因琺瑯彩的傳入而作為一個瓷上新品種出現(xiàn),按顏色深淺可分為胭脂紫、胭脂紅、胭脂水。本組展品外壁施胭脂水釉,內(nèi)壁繪粉彩花蝶紋,所繪花蝶用彩極精,代表了雍正民窯粉彩的最高水平,是當(dāng)下最熱門的品種之一。

          28. 清康熙 粉青釉小紙槌瓶

          高11.5厘米,口徑2.2厘米,足徑3.5厘米

          本品直口,長頸,豐肩,槌腹,脛部外撇,圈足,修足硬朗,足邊呈二層臺,康熙特征明顯。通體施粉青釉,水潤淡雅,不可方物。需要注意的是,景德鎮(zhèn)窯所謂的粉青,是一種很淺淡的湖綠色調(diào),龍泉所謂的粉青則是一種較為純粹的青綠色,兩者名同而質(zhì)異。從本展品更可以理解,優(yōu)質(zhì)的粉青釉不僅僅是顏色的淺淡,更需要水潤的釉質(zhì),方稱完美。

          29. 清康熙 豆青釉大口梅瓶

          高37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13.8厘米

          此類梅瓶器型較為少見,重心高提,脛部輕靈,給人一種緊張感,體現(xiàn)了康熙造型的稚拙和夸張。

          30. 清康熙 豆青釉青花釉里紅三果紋搖鈴尊

          高22厘米,口徑3厘米,足徑6.8厘米

          豆青釉由于顏色淺淡,既可以單獨裝飾,也可以搭配暗刻或釉上、釉下彩,因此衍生出許多品種,豆青釉青花釉里紅即是一例。本品形似一只靜置的佛家手搖鈴,故名“搖鈴尊”。類似青釉青花釉里紅三果紋的器物見有若干種器型,形制多精致小巧,應(yīng)為同一時期制品,總體質(zhì)量較高,多為各大博物館收藏??涤褐H另有一種青釉釉里紅三果圓罐,總體要粗率許多,數(shù)量較大,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31. 清康熙 豆青釉暗刻纏枝花卉紋紙槌瓶

          高24.3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8.5厘米

          32. 清乾隆 豆青釉瑞果紋梅瓶

          高17.5厘米,口徑4.1厘米,足徑6.5厘米

          33. 清康熙 綠郎窯釉葵口盤

          高3.2厘米,直徑20.8厘米,足徑11.3厘米

          綠郎窯,現(xiàn)今更習(xí)慣于稱為郎窯綠,屬于康熙時期仿制明代青釉紋片瓷的品種,與郎窯紅并稱。綠郎窯雖雍乾以后大量燒制,器型翻新,但釉質(zhì)與康熙制品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頗類似于后制孔雀綠與康熙孔雀綠的關(guān)系一般。這也正是康熙民窯獨步一朝的細微感受點所在。清末民國時期,國外藏家對郎窯紅和綠郎窯青睞有加,商賈之人竟以低溫綠哥釉瓷蒙混之,成為一時奇談。

          34. 清康熙 綠郎窯釉五彩花蝶紋菊瓣碗

          高6厘米,口徑11.3厘米,足徑5.3厘米

          本品通體施綠郎窯釉,釉色淡雅,外壁繪五彩洞石花卉紋,內(nèi)心繪雜寶紋,康熙晚期特征明顯,燒成時間直指郎窯時期。這件制品既有與之相近的郎窯紅器型佐證,更繪制了典型的康熙五彩,成為綠郎窯品種認定和斷代的重要器物。

          35. 清順治 白釉暗刻庭院瑞獸紋大蓮子罐

          高30厘米,口徑7厘米,底徑13.5厘米

          本品紋飾以減地剔刻法刻制而成,以刀代筆,表現(xiàn)精細入微,鱗毛清晰可數(shù),山石層次分明,遠、中、近景一目了然,細節(jié)則完全不亞于青花制品,而比青花更具立體感。麒麟芭蕉紋及蓮子罐時代特征均較明顯,應(yīng)是順治制品無疑。

          36. 清雍正/乾隆 白釉暗刻云蝠紋太白壇

          高20厘米,口徑8.2厘米,足徑9.5厘米

          此類器型因類似太白醉酒之酒壇,故稱太白壇或太白罐,一般認為太白壇流行于雍正、乾隆時期。

          37. 清雍正/乾隆 白釉暗刻喜鵲登梅紋小太白壇

          高9.5厘米,口徑5厘米,足徑4.2厘米

          38. 清雍正 白釉暗花葵口盤一對

          高3.8厘米,直徑19.5厘米,足徑12.3厘米

          來源:

          桑德霍夫私人舊藏,1942年之前入藏

          羅蘭德 桑德霍夫(1897-1981),出生于德國哈爾堡,法學(xué)博士,1929-1933年在哈爾濱和(偽)滿洲國開設(shè)律師事務(wù)所,期間大量收購中國瓷器和亞洲藝術(shù)品。其女兒烏蘇拉 桑德霍夫就職 于柏林東亞藝術(shù)博物館,并替父親整理保管和展出亞洲藝術(shù)品收藏。

          39. 清康熙 烏金釉筆海

          高15.6厘米,口徑19厘米,底徑18.3厘米

          這件筆??傮w呈圓柱形,直壁略外侈,玉璧底,器內(nèi)施白釉,外壁施烏金釉,通體烏黑。故宮博物院所藏相同形制的烏金釉描金赤壁賦筆海,隱約可見己丑(康熙四十八年)紀年款,為此類器物的準確斷代提供了依據(jù)??滴跛氖哪曛廖迨荒觊g郎廷極任江西巡撫,期間燒造了著名的郎窯,由于烏金釉大量出現(xiàn)于康熙晚期,因此將烏金釉歸為郎窯的創(chuàng)制當(dāng)屬合理。

          40. 清康熙 烏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紋撇口碗

          高9.8厘米,口徑19.5厘米,足徑8.5厘米

          碗外壁施烏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紋一周,近處高樹屋舍,兩高士相遇于江邊,遠處層巒疊嶂,一片漁舟正在歸岸,體現(xiàn)了康熙晚期國泰民安、悠閑自得的民間生活場景。本品紋飾與故宮博物院所藏烏金釉棒槌瓶頗為相似,當(dāng)為同期制品。

          41. 清順治 醬釉暗花內(nèi)瓔珞外三相觀音紋敞口碗

          高9厘米,口徑18.5厘米,足徑7.5厘米

          42. 清乾隆 仿官釉樹樁形筆筒

          高9.6厘米,口8.5厘米x7厘米,底6.5厘米x6厘米

          清代民窯官釉、哥釉之區(qū)分,一般來說官釉主要屬青釉系,不開片或開淺淡紋片,米黃、醬色、藍色等釉的開片瓷均可認為是哥釉,哥釉瓷中青釉系制品相對較少;若同為青釉系開片瓷,官釉一般釉質(zhì)更滋潤,開片較淺淡,開片與釉層結(jié)合不如哥釉瓷緊密,哥釉瓷則釉質(zhì)往往更加老辣,開片與釉層結(jié)合較好。因此本品應(yīng)屬官釉,或即《陶成紀事碑記》中所謂的鐵骨粉青官釉。

          43. 清雍正 仿汝釉葫蘆瓶

          高19厘米,口徑3.6厘米,足徑7厘米

          44. 清雍正 黃哥釉撇口荸薺瓶

          高16.2厘米,口徑4.5厘米,足徑6.5厘米

          清代哥釉技術(shù)較為成熟,可燒制多個品種的哥釉制品,本品釉色接近紫金釉,相對較少見,制作也頗精良,屬于清早民窯精品之作。

          45. 清康熙/雍正 綠哥釉三足爐

          高6.3厘米,口徑11厘米,足距4.8厘米

          關(guān)于綠哥釉有兩種說法,一種將綠郎窯稱為綠哥釉,但綠郎窯已被證明屬于鐵青釉,而非綠釉,所以稱為綠哥釉其實不恰當(dāng);另一種即低溫綠釉開片的品種,所謂低溫綠哥釉。目前所見綠哥釉,從表象看主要有三種形態(tài),第一型開片較為濃重,有臟舊感,綠釉薄潤,釉色翠綠,本品即是;第二型開片較為細密,紋片多無染色,或染色較輕,有輕微翹起似“蒼蠅翅”般的感覺,釉質(zhì)酥脆,釉色淡綠至翠綠色;第三型開片最為細密,紋片多深褐色,釉質(zhì)緊密,釉色深綠,俗稱魚子綠。

          46. 清雍正/乾隆 綠哥釉截筒罐

          高11.8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6.5厘米

          本品器型頗為罕見,型似現(xiàn)代的易拉罐,唇口,束頸,斜肩,直壁,圈足,足端略帶醬色,器內(nèi)及器底為灰哥釉,外壁淡綠色紋片釉,開片有輕微染色,當(dāng)屬前述第二型綠哥釉。據(jù)《匋雅》載:“近世所稱果綠,其色蔥翠,有碎冰紋片而無款識,以小壇為多。在當(dāng)時并非精品,近則身價頗昂。”此類小壇即參閱所示器物,傳世頗多見。由此可知此類綠哥釉在清末民 國時期亦稱果綠,國外則稱為“Apple Green”,現(xiàn)多譯作蘋果綠。

          47. 清康熙 仿定暗刻螭龍攀靈芝紋紙槌瓶

          高15.8厘米,口徑3.7厘米,足徑6.5厘米

          本品胎體厚重,極具壓手感,漿胎,直頸,斜肩硬折,高圈足,圈足內(nèi)復(fù)起一圈,略似雙圈足,十分特殊。裝飾層次繁縟,外施透明釉,總體呈牙黃色,淡黃開片隱隱,較好地再現(xiàn)了定窯制品的釉色特征。本品造型挺拔,線條利落,方起方折,是對康熙造型和工藝硬朗特征的極佳詮釋。

          48. 清乾隆 仿定里外模印洋花海水龍紋盤

          高4.5厘米,口徑18.2厘米,足徑11.8厘米

          本品漿胎,內(nèi)心模印海水立龍紋,外壁模印纏枝洋花紋,施透明釉,總體呈牙白色,有較大開片。該器仿制定窯風(fēng)格,內(nèi)壁紋飾頗有宋代定窯遺韻,外壁纏枝洋花紋則清代風(fēng)格明顯,為一件仿古而又創(chuàng)新之作。

          49. 清乾隆 仿鈞釉梅瓶

          高19.5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6.5厘米

          清代景德鎮(zhèn)窯仿鈞釉始于雍正七年,是年三月,唐英派御窯廠廠署幕友吳堯圃去鈞州調(diào)查鈞窯器的燒造方法,“搜物探書尋故老”,同年七月即有仿造鈞窯瓷器的記載,可見這次調(diào)查是成功的。自此仿鈞釉成為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一個重要品種,隨后民窯也開始燒造仿鈞釉瓷,俗稱窯變釉。這件梅瓶具有典型的乾隆特征,且從器型、釉水和底釉看頗有官氣,如底部刻款,幾可與官窯媲美,非一般民窯制品可以比擬。

          50. 清乾隆 仿鈞釉橢圓貫耳瓶

          高23厘米,口徑8.7厘米x7.3厘米,底徑9厘米x7厘米

          清代御窯窯變釉貫耳瓶多為長方倭角形,從乾隆朝起這一品種作為大運瓷器一直燒造至清末宣統(tǒng)時期。所見其他品種貫耳瓶也以四方形為多見,此類橢圓式則較為少見,別有趣味。

          51. 清乾隆 茶葉末釉小梅瓶

          高8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2.9厘米

          清代茶葉末釉瓷器的燒造按《景德鎮(zhèn)陶錄》之說當(dāng)始于康熙二十年的臧窯,但目前所見傳世實物均早不過雍正時期。清宮檔案中御窯茶葉末釉制品被稱為廠官釉。

          52. 清乾隆 茶葉末釉墨床

          高2.5厘米,長9厘米,寬3.5厘米該墨床成長方卷幾形,頂面平坦,兩側(cè)圓弧形向內(nèi)卷曲成卷足。卷足端及底部以六個支釘支燒而成,并經(jīng)打磨平整。通體施茶葉末釉,深褐色地子上滿是黃綠相摻的結(jié)晶斑紋,層層疊疊,恰似灑了一層細碎的茶葉末子,燒成效果恰到好處。

          53. 清乾隆 鐵銹花釉小梅瓶

          高10厘米,口徑2.2厘米,足徑3.5厘米

          54. 清雍正/乾隆 高粱紅釉小弦紋瓶

          高14厘米,口徑3.3厘米,足徑5.6厘米

          來源:蘇州文物商店拍賣

          爐鈞釉為雍正時仿宜均而創(chuàng)新的品種,屬于低溫混色釉。本品寬唇口,長頸,圓肩,球腹,圈足,頸部、腹部飾弦紋多條,故稱弦紋瓶,為雍正官窯創(chuàng)制的新器型。通體施爐鈞釉,藍色和紫紅色條紋競相奔流,如斑似苔,屬于高粱紅品種,當(dāng)為雍正至乾隆早期制品。

          55. 清乾隆 爐鈞釉梅瓶

          高15厘米,口徑2.5厘米,足徑5厘米

          本品為乾隆時期稍微瘦削的梅瓶樣式,通體施爐鈞釉,顏色鮮明,流淌略成羽毛紋。乾隆時期民窯爐鈞釉燒造器型頗多,多為把玩類小件和案頭陳設(shè)器,近年頗受藏家追捧。

          56. 清順治/康熙 外虎皮三彩內(nèi)瓜皮綠釉模印龍紋盤

          高3.8厘米,直徑17.3厘米,足徑10.5厘米

          該盤內(nèi)壁模印兩組前后追趕火珠的龍紋,施瓜皮綠釉,外壁施虎皮三彩,底部施綠釉。內(nèi)外彩釉均在素胎上施就,并二次低溫?zé)伞T撈鼾埣y額部鬃毛前飄,具有典型的順治龍紋特征,類似用模印表現(xiàn)的龍紋在明末清初瓷器上多有出現(xiàn)。另一方面,外壁所施虎皮三彩,各斑塊之間的疊壓關(guān)系較康熙成熟的虎皮三彩略顯原始,這也有助于判斷該品是虎皮三彩初創(chuàng)期的制品。此種裝飾組合的器物頗為少見,目前所見僅此一種瓷盤傳世,完全相同的制品尚見于巴特勒家族藏品,當(dāng)為同批生產(chǎn)的制品。

          57. 清乾隆 仿木釉墩式碗

          高4.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9.8厘米

          此類木紋碗的造型仿自西藏地區(qū)的“扎卜扎雅”碗,實際即一種用癭木制成的碗。純木質(zhì)的扎卜扎雅碗用于喝奶茶,內(nèi)壁包金、銀的用于喝青稞酒。瓷質(zhì)仿扎卜扎雅碗創(chuàng)制于雍正官窯,此后官、民窯都有制作,仿木釉遂成為一個品種。此碗木紋表現(xiàn)非常逼真,紋理、年輪、結(jié)疤栩栩如生,體現(xiàn)了清中期仿生瓷的非凡技藝。

          58. 清中期 仿石釉大荸薺瓶

          高26.2厘米,口徑7.5厘米,足徑12厘米

          仿石釉也是雍正以后出現(xiàn)的仿生瓷品種,傳世所見仿石釉的工藝較為多樣,有高溫釉仿石釉、素胎絞胎仿石釉、低溫仿石釉及彩繪仿石釉等。本品釉下有淺淡的青花線描痕跡,外施低溫仿石釉,可能采用了將不同色階的醬黃色彩料涂淋在器身的方法施釉而成。其釉下青花紋飾基本已被仿石釉所覆蓋,并未起到裝飾效果,故推測此釉可能是在高溫?zé)刹惶硐氲拇善魃纤扇〉难a救性措施。無論如何,由此造就了內(nèi)青花外仿石釉的特殊品種。

          59. 清乾隆 絞釉小膽瓶

          高10.5厘米,口徑1厘米,足徑2.5厘米

          絞釉是在金元時期出現(xiàn)在磁州窯系的一種特殊施釉工藝,傳世品非常稀少,也有將其解釋為絞護胎釉。大約在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也出現(xiàn)了絞釉工藝,可能是仿磁州窯系絞釉,也有可能是模仿絞胎料器的效果。

          60. 清乾隆 桃花洞釉蘿卜瓶

          高17.5厘米,口徑4厘米,足徑5厘米

          桃花洞釉也是一種主要流行于乾隆時期的神奇裝飾效果,采用吹釉工藝,將不同顏色的釉斑吹施于同一器物之上,形成一種光怪陸離的奇異景象,與虎皮三彩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此類器物的傳世情況看,這一品種也有可能是因外銷需求而生產(chǎn)的,其名稱也頗有浪漫主義色彩。

          展覽圖錄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杭州:虹霓幻色——清早期顏色釉瓷大賞(二)
          ?虹霓幻色 清早期顏色釉瓷器展
          清代瓷器自康熙至宣統(tǒng)歷朝
          霽紅瓷器
          [轉(zhuǎn)載]北京故宮館藏陶瓷器賞析[463P]_
          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館之三清代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