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把手邊的事情做好。把手邊的事情做好,做到很好,就知道下一步怎么走了。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你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知道自己以后的生活怎么安排,只能是因為你的思維不夠有高度。你想不到幾年之后的自己。
另一個原因是你沒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去做你想做的事。
“看似復雜的現(xiàn)象,其實不過是簡單的投影。改變視點,或者把視點提高一個觀察角度重新來看待問題,其實答案就簡單明快地出來了。例如十字路口交通堵塞問題,三維的觀點用立交橋就可以解決。”
這是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說的。只要思維能力提升了,問題自然就解決了。也就可以很明了自己近幾年的安排。就會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那么,思維的提升和做好手邊的事情有什么關系?
“深入做一件事就會突破思維的局限。因為做事的時候是在直接體驗事實,而不是通過語言來認識事實。如果你的思維總是停留在現(xiàn)在的水平,是不能把一件事做好的。為了把這件事做好,做得超出你原來的能力,你就要開放自己的頭腦,學習新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思維。
你為什么會遇到這樣的困難?而別人沒有遇到?你為什么會這樣想?而別人那樣想?因為這是你的獨特性造成的。也就是說通過在做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可以認識自己。這也是張德芬講的——每一個關系都是認識自己的通道,每一件事都是包裝特別的禮物——的意思。
通過做事,做一件事,深入地做一件事,可以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隨著事情做得深入,你的思維也就在提升了。思維提升了,義理上的辨析也就沒必要了。”
做好一件事,這也是一個人通往自我解放的道路。佛教中的“精進”也是這樣的道理。“精進”可以提升人的思維能力。用哲學的話來說,就是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改造自己。
同時,你在做好手邊的事情的同時,也鍛煉了你的分析能力,總結能力,合作能力等等。這樣,你也就有了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資本。
《圣經(jīng)》上說,凡奮斗的必經(jīng)歷成長。凡含淚播種的,必含笑收獲。這其實是古老的哲學智慧。而不應該僅僅被理解為信仰的范疇。
楊瀾說,“如果你能在這件工作上做得比別人好一點點,不需要很多,你就有下一次機會去做更大的事。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停在那兒抱怨:我在其它方面還比他們強呢。那根本沒用,這個世界沒有人想聽這樣的話。大家只關注你做事的結果。所以你只要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好一點點,你就有成長的機會。”
一次參加一個論壇,有位教授說了一個觀點:一個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的好。其實只要一件事做的好,你就有下一次機會。我覺得很有道理。象我遇到很多做記者的同行,他們說:楊瀾你多幸運,能采訪那么多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我們都沒有這個機會。而我其實是從采訪一個區(qū)長開始的。所以要是區(qū)長沒采訪好,就不要去采訪市長;市長沒采訪好,就不要采訪部長;等部長采訪好了,再想副總理、總理、總統(tǒng)。
再引用一段新東方職業(yè)咨詢師李令彬老師的話:
假如你想做營銷,就要看企業(yè)對營銷人才的核心需求,你不需要照著營銷總監(jiān)的要求培養(yǎng)自己,只需要找一個極細分的市場,比如在營銷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中選一個環(huán)節(jié),例如調(diào)研;比如在眾多的行業(yè)中選擇一個行業(yè),例如快消,甚至更細分的洗發(fā)水行業(yè);你就是對人們怎么看待洗發(fā)水,怎么選購洗發(fā)水非常有經(jīng)驗,比如歷時一年去研究它,組合運用多種調(diào)查手段,做大量的訪談,洗發(fā)水試用體驗等等。樣本大量豐富到,分析報告鞭辟入理到AC尼爾森這樣的公司看著都臉紅的程度,因為他們只是在工作,你是在發(fā)瘋——如果你是個研究洗發(fā)水消費需求的瘋子,還愁寶潔、聯(lián)合利華、強生這樣的公司不來瘋搶你?
我并不是說你要偏執(zhí)地只做一件事,但是一件事做到過人之處,才能帶來所有的好事。如果你能把洗發(fā)水的調(diào)研搞清楚,你就會對調(diào)研產(chǎn)品,甚至營銷的其他環(huán)節(jié)與問題更加清楚,因為很顯然你不能閉門造車,你要分析和研究大量的行業(yè)文獻,其他公司的報告,這里面有多少學習??!你要去拜訪很多行業(yè)專家、分銷商、銷售員、消費者,這需要多少溝通能力?。?/span>你可能無法獨自完成這樣的工作量,需要團結一批鐵哥們來做,這多需要團隊精神和領導力啊,撰寫報告的時候多需要邏輯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啊!一件事情就能鍛煉和考驗你所有的素質(zhì),一件事情就包含了所有事情!
老俞說,做一件事情做到你把自己都感動了的時候,你就會成功。因為你首先要感動了自己,才會感動別人,才會獲得別人的回應。
在一次股東大會上,來自津巴布韋觀眾問:巴菲特先生,通脹年代的最好投資是什么?在一個通脹率是百分之十萬(即每年物價翻1000倍)的國家里,您會怎樣去投資?
巴菲特答:當錢幣變成了糖果,你唯一能有的防衛(wèi)就是你的才能與掙錢本事。如果你是最好的腦科手術大夫,或是鎮(zhèn)里最棒的切肉師傅,或是最棒的職業(yè)足球運動員……不管是什么,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錢幣貶值到什么程度,不管人們開始用鯊魚牙齒、還是貝殼做貨幣,你總能把握(在經(jīng)濟中)應得的股份。
所以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在自己身上。
當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漸表現(xiàn)出你的踏實,聰明,和細致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就會提供到你面前。
------------------------------------------
by:劉未鵬 from:Mind Hacks
1. 遇到問題尋找捷徑為什么是很聰明的做法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不停地試圖做最優(yōu)經(jīng)濟決策,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yōu)檫m應遠古社會而進化的大腦未必適用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Mean Genes》,《進化心理學》,《How We Decide》),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在超市為選擇哪一卷衛(wèi)生紙斟酌半天(《Predictably Irrational》),卻在面對生活中重大抉擇的時候輕易就隨波逐流(《Paradox Of Choice》)。
我們的很多決策依賴于情緒系統(tǒng)的輸出(從進化時間上比較“舊”的大腦部分)(《How We Decide》,《Synaptic Self》),這部分大腦屬于典型的經(jīng)過了漫長進化時間所雕琢過的,決策機制嚴重適應遠古社會的模塊(《Mean Genes》),比如在物質(zhì)貧乏的遠古時期,不管什么時候遇到富含熱量的食物是必吃無誤的,所以我們的情緒大腦只要聞到美食是絕對不去克制誘惑的,長出脂肪又如何?有的是饑寒交迫的時候去燃燒這些脂肪。然而這條規(guī)則到了現(xiàn)代這個物質(zhì)充裕的社會卻成了災難(去查一下美國的肥胖比例?),可謂成也蕭何敗蕭何。這樣的例子在《Mean Genes》中還有不少。
我們在學習新東西,遇到困難的時候,為什么會放棄?因為我們下意識中會對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成功后所得的收益作一個評估(經(jīng)典的cost/return分析),這里特別重要的是對面臨的困難的評估:我們都知道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一開始可能還興趣濃厚,捋袖子上陣,過了一陣子便會遇到一個典型的分水嶺,你會發(fā)現(xiàn)未知的東西比你想象得要多,困難重重,似乎一眼看過去沒法確信什么時候才能掌握,甚至覺得有點Mission Impossible,當覺知到的困難到一定程度之后,我們的大腦便會想:既然很大可能最終失敗,甚至看不到成功的可能,為什么要白費力氣去學一通呢?還不如省省呢。
這是一個聰明的經(jīng)濟決策,去權衡性價比應該是每個經(jīng)濟個體的原則。然而,這個決策笨就笨在,它把困難評估得過高了,因此決策的前提就弄錯了。為什么這么說呢?現(xiàn)代社會很多新東西是知識密集型的,而不像我們祖先生活的遠古社會可能絕大部分是體力活。對體力活的評估我們很在行,大約能知道困難有多大,需要耗時多久,有沒有可能完成。然而對學習新知識的困難程度的評估,我們卻很不在行,因為大部分知識都是需要等你掌握了之后才會“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而在這之前你會覺得這東西太難了,完全沒有頭緒,摸不著門道,覺得山重水復疑無路,你會想“既然無路,就別去碰得滿頭是包了吧?何苦呢?”。
有一個很不錯的概念叫做“Unknown Unknown”,大意是如果你不知道一個東西的話,你也不會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很多時候新知識就有這個特性——掌握了之后覺得很明白,掌握之前卻覺得“不可能啊”、“這簡直沒有解嘛”。在這樣的認知之下,你自然會高估前方的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樣的知識才能解決你的困惑。然而事實上呢?只要智商沒有根本的差別,別人的大腦能夠掌握的知識,你的大腦也能掌握,你所感覺到的巨大困難只不過是因為Unknown Unknown,你所需要的只是耐心地踏遍這塊知識版圖,當你掌握了那些你該掌握的知識之后自然會柳暗花明。
2. 遇到問題尋找捷徑為什么只是小聰明
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試圖去尋找捷徑,心里的想法大概是:既然我自己解決可能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甚至連最終能否解決都無法判斷,那么為什么要冒風險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嘗試呢?還不如想想其他法子。比如繞過問題,或者將問題外包給別人。
這很聰明,很經(jīng)濟:用最小的代價解決手頭的問題??瓷先ナ且粋€尋求經(jīng)濟上最優(yōu)解的法子。
不過到底是局部最優(yōu)還是全局最優(yōu)呢?
“用最小的代價解決手頭的問題”——這里的問題在于,難道我們計算收益的時候僅僅考慮是否解決了手頭的問題嗎?如果解決的過程中得到了其他的收益呢?
為了解決一個技術問題,你踏遍互聯(lián)網(wǎng),翻了若干教程、網(wǎng)站、書籍,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的同時還知道了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該到哪兒最快最有效地找到參考,你還知道了哪些網(wǎng)站是尋找這個領域最有價值信息的地方,你還知道了哪些書是領域內(nèi)最經(jīng)典的書,說不定你在到處亂撞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其他若干意想不到的收益。
為了解決一個內(nèi)存泄漏的bug,你學習了一堆底層知識、了解了一堆調(diào)試工具、學習了若干wikipedia頁面,表面上看來,僅僅為了解決這一個小bug你的時間花銷未免太大了點,然而關鍵就在于,它的收益遠遠不止于解決了這一個小bug,下次你遇到任何類似的bug的時候就能夠哐當兩下就解決之了。
生活或工作中,很大程度上你遇到的每個問題都不是孤立的,既然你遇到了某問題,那么很大的可能性你以后還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當然,這個說法的另一面是,也有一些問題是一錘子買賣,即以后不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因此只求速解決。不過按照我的經(jīng)驗這樣的問題實在太少了,此外,你覺得你真的能夠分辨你面對的問題是否屬于這類問題嗎?底線是,就算是這樣的問題,你自己動手解決也能培養(yǎng)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如果你判斷它是一錘子問題,外包給別人解決,那么你就永遠沒機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背后蘊藏著哪些知識,這就成了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
如果選擇總是問別人的話,下次你還得繼續(xù)問別人,每次直接問到問題的答案的同時意味著你永遠都要靠別人的大腦來獲得答案。
困難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