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兩旁鱗次櫛比的民宅,無論名字、歷史、建筑都是神垕鎮(zhèn)的一大特色。這些民宅基本都是三進或五進的“深宅大院”,每處宅院居住著少則數(shù)十人,多則上百人。另一大特點是,大多數(shù)院落都是以單獨一個姓氏聚居。由於戰(zhàn)亂和自然災害,曾經(jīng)相當繁華的神垕鎮(zhèn)人口大幅減少,自大明初年開始多批移民在此定居,經(jīng)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息,人口逐漸增多,部分富裕起來的人家便大興土木修宅建院,至清代中期鎮(zhèn)子里頗具規(guī)模的宅院已有數(shù)十座。多數(shù)宅院都以姓氏為院名,如白家院、霍家院、溫家院,辛家院等。這些深宅大院,建筑恢弘門第高大布局對稱,雕梁畫棟,磚雕、木雕、石雕細致精美,是明清中原民居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老街民居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老街民居白家大院座南向北,高門臺走馬門樓石雕門墩木雕門額,門頂五脊六獸,門內(nèi)有影壁墻。磚圈垂拱二門,由右山墻可達后院,磚雕、木雕、石雕及房頭小飾物,特別是主房屋瓴均為磚雕牡丹,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溫家大院座北向南,由主院和跨院組成,主院為五進院落,大門左側客房雕梁畫棟寬敞明亮,是主人會客的重要場所。主房又稱上房,為五間兩層清式樓房建筑高大氣派,整個院落結構嚴謹錯落有致。院內(nèi)鑿有古井,另有側門、便道、過庭,是封建社會達官貴人進入神垕的驛站。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老街民居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老街民居 鄧禹樓原是東漢大將鄧禹屯兵神垕時的住處,改擴建后仍稱鄧禹樓。鄧禹樓為三進院落,前院較小,有門樓一間臨街三間西廂房一間。二門為垂拱門,進二門后西廂房是青磚灰瓦石雕窗欞;東廂房是一座高三層的紅石炮摟,每層均有磚雕石窗;上房是高臺階三層樓。保存完好,明代曾重修。轉角樓座東向西頂部已坍塌,是一個占地數(shù)畝的四合樓院。二層門樓雙扇大門。進門后依門欞作梯可登上二樓。從門樓向北、向東、再向南、再向西,不用下樓可轉大院一周。大院之內(nèi),樓上樓下共計住著幾十戶人家,即便於聯(lián)防互為照應,又可防匪防盜。這是北方地區(qū)不常見宅院格局,很有歷史研究價值。此外還有苗家祠堂、楊家大院、王家大院、苗家大院、郗家大院、霍家大院、辛家大院等多處古民宅,都具有不同的建筑風格和特色。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老街民居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陶瓷官署 老街義興公商號是古鎮(zhèn)保存比較完好的明清古院落,是晉商發(fā)達后建造。其特點是,臨街正面五間是店鋪,大門敞開方便出入,進入院內(nèi)有屏風隔斷,兩側為廂房數(shù)間。經(jīng)過廳入二進院廂房,正房為明二暗三建筑,穿過右邊過道,三進院是賬房、伙房和仆人居住的地方。院落建筑布局嚴謹,屋門、窗欞木雕精美,天花板、木隔扇做工精細彩繪鮮艷。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老街民居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磚雕墻飾 陶瓷官署是明清兩朝主管陶瓷產(chǎn)業(yè)正六品官員辦公、居住的場所,主管專職從神垕各窯口甄選宮廷御用鈞瓷器物。院落分相連的東西兩處,保存相對比較完好,西院為官署東院為府邸。從西院進入,磚雕花開富貴映入眼簾,二進院門拾級而上,與正門相對就是主管甄選貢品的正廳。從后院可以進入東院,院內(nèi)聳立著一座“鋼叉樓”。鋼叉樓坐北向南,是座三間五層的碉樓,為神垕古鎮(zhèn)現(xiàn)存最高的古建筑。鋼叉樓用石塊壘砌,是抵御匪患藏身避難的場所。相傳樓主無子,某日夢見一紅臉大漢身背鋼叉,醒后便得一男嬰,男嬰啼哭不止,有游方道士告之,建一高樓可鎮(zhèn)宅避煞。高樓建成嬰兒啼聲戛然而止,故取名鋼叉樓。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古典座椅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木雕 中共禹郟縣委舊址由義泰昌商號北院改建而成,抗戰(zhàn)勝利前夕,中共河南軍區(qū)第六支隊在神垕鎮(zhèn)組建了中共禹郟縣委,下轄神垕、安良、唐莊及黃道四個區(qū),其辦公場所就設在這里。院內(nèi)西廂房曾是警衛(wèi)室,現(xiàn)在屋內(nèi)陳列著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使用過的武器、軍功章等物品;正廳為當時的作戰(zhàn)指揮部,豫西抗日根據(jù)地革命武裝在此研究制定作戰(zhàn)計劃,后院的正房是抗日名將皮定均將軍的居所。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老街民居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鋼叉樓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陶瓷官署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磚雕墻飾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磚雕花開富貴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官署藏鈞閣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陶瓷官署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磚雕墻飾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溫家大院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磚雕墻飾 逐鹿中原·禹郟縣舊址·老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