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到五塔寺踩點,圖片在微信群里一發(fā),得到了“樂友”們的呼應(yīng),都紛紛表示愿意前往采風(fēng)。選擇了一個晴朗的日子,和部分“樂友”再次來到五塔寺。
據(jù)史書記載,明永樂初年,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獻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剛寶座的規(guī)式。根據(jù)這位高僧提供的規(guī)式建成了金剛寶座塔,并重修了寺院。建成后的五塔寺前臨長河背倚西山,成為當(dāng)時京城士人重陽登高、清明踏青的去處。
清乾隆二十六年是當(dāng)朝皇太后七十大壽,五塔寺作為祝壽的主要場所之一又進行了全面修葺,并請來一千名喇嘛念經(jīng),各國使臣都進貢了壽禮,頭戴紅頂花翎的大臣們奔波于殿前塔后……。當(dāng)時熱鬧繁華的情景被繪制在一幅彩圖中。圖畫再現(xiàn)了五塔寺當(dāng)年的全貌,寺內(nèi)主要建筑屋頂全部換上黃色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fā)光,金碧輝煌,顯示出皇家寺院的威嚴(yán)氣勢。
自清朝后期開始,五塔寺逐漸衰落,到民國初年僅剩一塔兀立于一片瓦礫中。所慶幸的是兩棵與塔同齡的白果樹竟幸兔于難,至今郁郁蔥蔥、果實緊累。
在我國同類的十馀座塔中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年代較早,樣式最秀美,堪稱為明代建筑和石雕藝術(shù)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結(jié)合的典范。本篇,本人就圍繞著“金剛寶座塔”做個介紹。↑(3)至今,金剛寶座塔前的兩棵銀杏樹,依然郁郁蔥蔥。
↑(4)這兩株銀杏樹,年年果實緊累。
↑(5)從側(cè)面觀塔的建筑外形,可分為下層寶座和上層五塔兩部分。
↑(6)從此角度可以看清建在這寶座頂部臺面上的五塔,中央為一大塔,四角各置一小塔。傳說印度高僧帶來的五尊金佛就藏在這五塔中。
↑(7)五塔均為密檐式,全部采用青石砌成。其中大塔高約八米,有十三層密檐。四角小塔形同大塔,只是高度約低度一米,塔檐十一層。
↑(8)無論大塔、小塔,每層塔檐角上,都掛有銅鈴。
↑(9)每層密檐下周,刻有小佛龕及佛像。
↑(10)五座塔的塔剎,均為石制。由仰蓮、相輪、華蓋寶珠等組成。
↑(11)在中央大塔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跡一對,有“佛跡遍天下”之意。在我國有十馀處佛足跡,北京地區(qū)僅此一處。佛足跡旁旁刻蓮花、八寶等紋飾。
↑(12)寶座南門內(nèi)兩側(cè)各有一四十四級盤梯可通寶座頂?shù)恼滞?nèi)。罩亭建于中央大塔前建有,亭之南北各開一券門通臺面。
↑(13)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jié)構(gòu)
↑(14)金剛寶座塔的南北兩面正中各開券門一座,通入塔室。
↑(15)南面券門之上嵌有“敕建金剛寶座”(已脫落)。拱門券面上刻有精美圖飾。
↑(16)券面中央刻有大鵬金翅鳥。
↑(17)兩側(cè)對稱依次為龍女
↑(18)神鯨
↑(19)瑞獸(飛羊)
↑(20)獅子
↑(21)大象
↑(22)金剛寶座高七米七,建于高約半米的臺基之上。須彌座至寶座頂分作五層,每層四周刻佛龕,龕內(nèi)各刻有坐佛一尊。
↑(23)須彌座的四周刻有梵文、佛像、法器等花紋,以及獅子、象、馬、孔雀、金翅鳥王等動物形象。圖為須彌座上的法輪浮雕。
↑(24)圖為須彌座上的金翅鳥王像浮雕
↑(25)圖為須彌座上的八寶金剛杵浮雕
↑(26)今日這里已經(jīng)開辟為北京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圖為館藏石刻望天吼,原在玉泉山功德寺(明朝)。
↑(27)館內(nèi)還藏有明清時期的陵墓神道上的石像生,駱駝、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