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為賊”,這話乍一聽,像是在咒罵老人年紀(jì)大了不死就是害人。其實,這話出自孔夫子之口,所表達(dá)的意思也并非如此。
老子這句名言,出自《論語·憲問》, 原文如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原文簡短,但故事就說來話長了。
文中的“原壤”,是個人名。原壤與孔子是同鄉(xiāng)老友,但他們的性格卻大不相同,孔子謙遜有禮,原壤則散漫隨性。
有一年,原壤的母親病逝了,作為老朋友,孔子第一時間帶著弟子前去吊唁。
然而,當(dāng)孔子懷著悲痛的心情踏入原壤的家門時,他卻被眼前的景象氣壞了。
只見原壤家的廳堂里,堆滿了亂七八糟的雜物,桌椅上蒙著厚厚一層灰塵,各種垃圾讓人無處下腳。
孔子一向儒雅清流,見老友將家里弄得如此臟亂混濁,他心里無名火蹭蹭地竄。
孔子本想發(fā)作,但轉(zhuǎn)念一想,或許是因為原壤沉浸在失去母親的悲痛中,才沒有心思注意周邊衛(wèi)生的。
于是,孔子在門口長舒一口氣,便踏進(jìn)原壤的家中,他在客廳環(huán)顧了一圈,都沒有看到原壤母親的棺槨。
按說,此時原壤應(yīng)該是身穿孝服,在靈堂前跪守母親的棺槨才對。可屋內(nèi)不僅看不到棺槨,就連原壤這個大活人也沒出現(xiàn)。
此時的孔子再次怒火上頭,他四處尋找原壤,打算一問究竟。
最終,孔夫子在房間里找到了原壤。只見原壤歪著靠在床頭,兩條腿四仰八叉地伸展著,那姿勢類似于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流行的“葛優(yōu)躺”,除了不夠雅觀之外,別提有多舒服自在了。
現(xiàn)代人在家中偶爾放松一下倒也無傷大雅,但原壤身在古代,那時候的人對各種禮儀十分講究,無論是坐姿、站姿甚至是走路的姿態(tài),都有相應(yīng)的要求。
就比如說,古人坐下來的時候,一般都會采用“正坐”的方式。
簡而言之,就是雙膝著地,把臀部壓在腳跟上,兩腳腳背朝下,同時保持上身的正直,安坐而如鐘。
“正坐”也稱為“匡坐”,是古代最合乎禮儀的標(biāo)準(zhǔn)坐姿。畢竟,正坐給人的感覺就是將身體的“正”和內(nèi)心的“中”完美呼應(yīng),體現(xiàn)君子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
孔子作為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言行舉止也是時刻貫徹著這種精神。就連他在垂暮將死之時,他還堅持著“當(dāng)戶而坐”,以示禮度自守。
話說回來,原壤看到老朋友孔子到訪,他并沒有立刻收斂自己的坐姿,依舊一副吊兒郎的樣子對著孔子打招呼。
憑著兩人多年的交情,孔子對原壤的習(xí)性他早已見怪不怪,盡管平日里孔子對他苦口婆心各種規(guī)勸,但原壤依舊保持自我。
孔子也很理智,自己是來吊唁來幫忙的,此時對著原壤生氣發(fā)飆毫無意義,于是,孔子廢話不多說,直接開口問道:“老母親的棺槨在哪里?”
原壤給他指了指,孔子朝他手指的方向一看,當(dāng)場直呼了無數(shù)個“好家伙”!
只見原壤母親的棺槨上,同樣布滿了灰塵和各種污漬,還堆放了不少亂七八糟的東西。
孔子氣得話不多說,便開始自己動手,清洗原壤母親的棺槨上的灰垢。
然而,原壤接下來的的一個舉動,直接讓孔子無語凝噎了。
孔子開始勞動,原壤也就從床上爬起來,他走到了他母親的棺槨旁邊,用手將棺敲得“噔噔”作響,隨后說了句話:“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p>
白話文翻譯過來就是說:我好久都沒有唱歌了。
緊接著,原壤就開始了他的表演,他深情唱道:“貍首之斑然,執(zhí)女手之卷然?!?/p>
(歌詞翻譯:貍貓的腦袋上有好看的斑紋,摸起來十分柔軟,那感覺,與摸著一個女子的小手是一樣一樣的。)
也不知道原壤是怎么想的,竟然在母親的棺槨旁邊唱起小貍貓的柔軟來了。
可想而知,在場的弟子們無一不震驚,但礙于孔夫子在場,他們也不好給出反應(yīng),都表現(xiàn)出一副耳聾眼瞎的樣子。
估計當(dāng)時孔子的內(nèi)心不僅無語并且崩潰,甚至還有當(dāng)場把這個故交弄死的想法。
但孔夫子是個文化人吶,更何況還有弟子在場,他仿佛沒有聽見原壤的歌聲,繼續(xù)清洗著原壤母親的棺槨。
當(dāng)時在場的一個弟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悄悄地問孔子:“老師,您能不能和這樣的人絕交呢?”
孔子沉默了片刻,然后才緩緩說道:還是算了吧,親人終歸是親人,故友也終歸還是故友。
料理完喪事后,孔子和原壤坐在一起。他忍了許久,終于可以好好和老友交流交流了。
這次,孔子放棄了苦口婆心的勸說,而是直接掏出隨身攜帶的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
孔子一邊敲打著原壤,一邊嚴(yán)肅對他說:“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p>
意思是說:你(原壤)年少的時候張狂不懂事,長大之后又一無所成、碌碌無為,你這樣的人,將來老了也是個很壞的榜樣,是個禍害社會的人。
身為老朋友,孔子卻像原壤的家長一樣,為他操碎了心,甚至頗有點“恨鐵不成鋼”的無奈。
孔子這句話的本意是勸誡朋友,如果一直這樣沒品沒德地活著,對家庭和社會無所助益,還經(jīng)?!盀槔喜蛔稹?、“倚老賣老”,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禍害,就算活到老也是爛人一個。
孔子的這番語錄和思想,放到當(dāng)今社會也不過時。
當(dāng)今社會也一直大力弘揚“敬老、愛老”的正能量,但隨著網(wǎng)絡(luò)信息傳播的普遍性,出現(xiàn)了一些倚老賣老、博取同情的現(xiàn)象。
這樣的情況,一度屢見不鮮,也讓善良的人士在伸出援手的時候開始遲疑。他們甚至發(fā)問:現(xiàn)在的老人都這么壞了嗎?
其實,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就像孔子說的,一個沒品德的人,到老了也只會做出為老不尊的事情。
孔子的本意,也是為了勸誡人們,要有有品德、知廉恥、講榮辱。發(fā)揮一個老人該有的標(biāo)榜作用,為年輕人多做一些正能量的榜樣。
不過呢,隨著后來的眾口紛傳,以及不少人的斷章取義,孔子這句正能量的話話就被傳得只剩下半句,也就是這后半句“老而不死是為賊”。
甚至還有不少年輕人,標(biāo)榜這是孔夫子說的“真理”,用來辱罵老年人,把帽子扣到了孔子的頭上。
孔夫子若是知道他這句話被曲解為傷害老人的惡語,他估計都要掀翻棺蓋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