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即自我意志的延伸,自我意志來源于自我的情感,作用于事物上表現(xiàn)為熱愛,由熱愛產生了動力,誕生了主觀上的能動性。
當自我意志借助動力作用于外部世界時產生社會效應和社會價值,這個社會價值(即一般意義上的“強大”“成功”)會反作用于自我,從而得到回饋和滿足的成就感、獲得感,產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之念。
而經常困擾我們,導致我們產生自卑,找不到自信的根本原因,就是錯誤地追求著不符合自我意志的追求,產生了“以己之短比人之長”的效果。
舉例而言,當你想要的是蘋果,別人有一車梨你也不會羨慕他。
因此,通過不斷進行真實的情感體驗來明確自己真正之所愛,才是找到自我意志、找到內生動力,最終找到“自信”的最關鍵的方法論。
真正自信的人,多半做到了以下3點。
01從外界找到屬于自己內心的思想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帶給時代里的人不同的焦慮,只要真正有自己平衡心態(tài)的人,才不會因為當下的焦慮喪失對生活的主動性。
我們從生下來就接受的是別人的思想,這思想是古今中外不同界限、不同領域的混合思想,只不過因為時代變遷,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主流思想。
既然生來就是接受別人的思想,為什么不自己在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去尋找安頓自己內心的那種思想?每個人的靈魂都有偏向,偏向屬于自己靈魂的思想。
假如靈活運用現(xiàn)世的思想是讓我們規(guī)避風險,那么熟練獲得屬于靈魂的思想就是讓我們安穩(wěn)內心。
我曾經就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樣子來不斷要求自己,當遇到非常困難的事情又做不好的時候,就會陷入不斷地自責,最后事情也沒做好,徒增很多焦慮。其實接納真實的自己,而不是那個想象的自己的時候,你才能夠最有效地找到前行的方向。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綜藝,大家擠破頭想進A班,有一個參與者從F班進入了D班,他沒有失望,反而是認為自己站在這個位置,是很多努力換來的,并不是比別人少努力了。
知足常樂,真的是至理名言。
02正確評估自己的價值
自信,當然是要相信自己,但是相信自己并不是說認為自己什么都會,而是不否認自己的價值,這和承認自己做不到是兩回事,是兩個概念,能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范圍是做出科學決策的依據。
什么是自信,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可能會是自己認可自己、承認自己、接納自己,而不是被外界所隨意干預。
做自己并不代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當你真誠地面對自己,你會很容易映照出自己的某些行為是出自懶惰、貪婪、嫉妒、欲望等一些負面情緒,如何克服這些情緒改變自己的行為才是關鍵。
反之,如果你一味地依從這些負面情緒行動,所謂的做自己也只不過是對人生的擺爛和不負責任,最終仍然是不得自由。
想不在意別人的眼光簡單,欺騙自己的內心才困難,做自己仍舊是一條艱苦的自我修行之路,遠不是不在乎外界評價那么容易。
03學會自我欣賞
人的價值在于可以利用外物創(chuàng)造,比如我解一道題、畫一幅畫、把生活中的某現(xiàn)象和在書本中看到了某道理聯(lián)系在一起、領悟到了某種知識的美感,這些時候,我會有一種內生的思維和情緒的快感,然后會自我欣賞。
這種自信和價值是由內而外給出的,雖然需要借助外物,但外物只扮演工具角色,自我價值的決定者是自己。
人的苦樂在于精神層面,主要是對事情賦予的意義、作用決定的,同一件事對不同人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意義和發(fā)展方向。
從演化來看,各種好惡往往是由于有利于生存才會被遺傳為好感。把握好大方向,你最終會有自己全新的認知,并且敢于運用自己的認知,去直面與你不同認知間的矛盾與沖突。
這和由外物決定自己的價值,即由外物扮演自我價值的決定者,是截然不同的,雖然都由外物參與,但前者外物是工具、自己是主宰,后者外物是判官、自己被主宰,前者的價值實現(xiàn)鏈條會更讓人安心吧。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