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的棋局,博弈的是天下
蘇秦之合縱,揣懷六國相印,一時天下無二,曠世難現(xiàn)此奇。
(并相六國,擬于王者)
張儀之連橫,以一敵六,邦交斡旋,天下為棋,智謀之間你爭我奪,一曰連橫,二曰擴軍,三曰吏治,四曰稱王。
(先生與蘇秦真乃棋逢對手,天下做棋盤,列國做棋子,曠古奇聞也!)
最終秦國一統(tǒng)天下,是連橫破了合縱?
張儀為高明的智謀家,利益家,蘇秦乃舌燦蓮花,紙上談兵的庸才?
是利益與詭心,敗了支援與聯(lián)盟
是猜忌與個人,敗了合作與生存
幻想敗了現(xiàn)實
個人敗了集體
蘇秦(?-公元前284年),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 蘇秦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shù),攻讀《陰符》后游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后,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zhàn)略思想,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guān),隨后偽裝逃犯到齊國,進行間諜事項,因齊國眾大夫爭寵而被刺殺,死前獻計誅殺兇手。
張儀(?-公元前309年),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后裔,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被蘇秦稱為“天下賢士”。 張儀早年入于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shù)。出山之后,首創(chuàng)“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游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ZA有話說:兩人皆為亂世奇才,只因秦國一統(tǒng)天下便認為張儀勝于蘇秦,顯然是不合理的。
蘇秦出師于鬼谷子之后,第一站是秦國,或許當時他就以敏銳的政治直覺感受到了秦國將會成為這片土地上最終的管理者。但是因為政治思想與秦始皇不同,所以最后去六國游說合縱。
其實他難道不知道這件事情帶來的只是悲劇嗎?但是他這樣做的理由,我們可以認為是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負,是他花費人生十幾年的努力,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創(chuàng)建出來的一個理想中的國度,他不想放棄自己的政治報負。所以六國成為了他唯一的籌碼。
能同時讓六個國家的君主相信合縱能為其帶來利益,本身就是一種特殊而超群的外交能力,即使是以被史學家詬病的最終合縱破滅的原因既以各個國家的利益作為誘餌,但依然足以見他言語外交的技巧,以及對待從不同中尋找共同聯(lián)系的獨特的切入點,試問,誰又能在生活中面對六個不同的利益集團的領(lǐng)導(dǎo)面面俱到,最終佩戴六國相印,風光一時無二。
歸鄉(xiāng)時,親戚,朋友,同鄉(xiāng)的人跪下來迎接他,可謂是衣錦還鄉(xiāng)。但他并未有高人一等的做派,而是把賞賜分給每一個人。最后,當他落魄時回到鄉(xiāng)里,親戚朋友對他的態(tài)度大為轉(zhuǎn)變,也讓他看盡了人情冷暖,感慨不已,最終死于刺殺。
其實從蘇秦的做事風格中,我們已經(jīng)對此可以窺探的一二,蘇秦待人較為溫和,秦始皇實行的是王道之政策,不被秦始皇采納是注定的。
秦始皇的霸道政策,其本質(zhì)上與張儀的政治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可以說張儀的成就,順應(yīng)了歷史時代的發(fā)展。
正如魯迅先生與胡適先生。
結(jié)局不能成為判定他們成就高低的唯一標準,我們也不能一個歷史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兩人縱橫之間的高下比較。
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他們的思想與現(xiàn)有成就中,去他們進行思維上交流,窺見古人的智慧,追尋縱橫家的真諦。
我們可以說,縱橫家左右了整個亂世,直接也間接地成為了大一統(tǒng)的締造者。
這是其不可磨滅的功勛。
其實如果真的有機會的話,也希望我能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進退之間,格局變幻。計謀之間,博弈天下 。
以天下為棋,以天下人為子,創(chuàng)造自己的亂世之盛。
孔子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成為締造者,一切因我而來,一切為我而往。
愿為將軍百戰(zhàn)死,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