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xiàn)代生活的加快,筋骨疼痛類疾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很多人飽受頸肩腰腿痛的折磨。據(jù)流行病學顯示,全世界大約有75%-85%的人患過頸肩腰腿痛,頸肩腰腿痛已經(jīng)成為各行各業(yè)發(fā)病率最高的職業(yè)病。疼痛已被現(xiàn)代醫(yī)學列為繼呼吸、脈搏、血壓、體溫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
有些慢性疼痛本身還是一種疾病(如三叉神經(jīng)痛、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等)。長期的局部疼痛會形成復雜的局部疼痛綜合征或中樞性疼痛 , 使普通的疼痛變得非常劇烈和難以治療 , 導致機體各系統(tǒng)功能失調、免疫力降低而誘發(fā)各種并發(fā)癥,甚至致殘或危及病人的生命。
其實很多疼痛疾病的發(fā)生,與人們平時不正確的坐、站、臥等有很大關聯(lián),疼痛疾病是多為養(yǎng)成性,持久的錯誤姿勢會引起脊柱的肌肉緊張,組織勞損,甚至“筋出槽”“骨錯位”。骨錯位一定伴有筋出槽,而筋出槽不一定伴有骨錯位。人體所有的關節(jié)都是為了運動而生的,正常狀態(tài)下,是可以承受人體被動的極限運動的。這里極限的被動運動是施于外力使其彎曲,可以承受力量而不會痛。
《旦禮記集解》中說:“皮曰傷,肉曰創(chuàng),骨曰折,骨肉皆絕曰斷”。這里就包含了傷筋和骨折。
皮肉筋骨的生理功能
皮肉為人之外壁,內充衛(wèi)氣,人之衛(wèi)外者全賴衛(wèi)氣。肺主氣,達于三焦,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屋之有墻,故《靈樞·經(jīng)脈》 曰:“肉為墻。”
筋是筋絡、筋膜、肌腱、韌帶、肌肉、關節(jié)囊、關節(jié)軟骨等組織的總稱?!鹅`樞·經(jīng)脈》曰:“筋為剛”,說明筋的功能堅勁剛強,能約束骨骼?!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曰:“諸筋骨皆屬于節(jié)?!闭f明人體的筋都附著于骨上,大筋聯(lián)絡關節(jié),小筋附于骨外?!峨s病源流犀燭·筋骨皮肉毛發(fā)病源流》中曰:“筋者也,所以束節(jié)絡骨,絆肉繃皮,為一身之關紐,利全體之運動者也, 其主則屬于肝?!薄八郧煨袆?,皆筋為之?!币虼?,筋病多影響肢體的活動。
骨屬于奇恒之府,《靈樞·經(jīng)脈》曰:“骨為干。”《素問·痿論篇》曰:“腎主身之骨髓?!薄端貑枴っ}要精微論篇》又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敝赋龉堑淖饔?,不但為立身之主干,還內藏精髓,與腎氣有密切關系,腎藏精、 精生髓、髓養(yǎng)骨,合骨者腎也,故腎氣的充盈與否能影響骨的成長、壯健與再生。反之,骨受損傷,可累及腎,二者互為影響。
肢體的運動,有賴于筋骨,而筋骨離不開氣血的溫煦濡養(yǎng),氣血化生,濡養(yǎng)充足, 筋骨功能才可勁強;筋骨又是肝腎的外合,肝血充盈,腎精充足,則筋勁骨強。
那么什么原因會引起皮肉筋骨的損傷呢?
1.傷皮肉:
皮肉的損傷原因很多,第一是由于皮肉在表,衛(wèi)外不固,易受風寒濕熱燥等外邪入侵;第二,內部氣血瘀滯逆于肉理,則因營氣不從,郁而化熱,以致瘀熱為毒;第三,肺氣不固,脾虛不運,在外陽氣不能熏澤皮毛,在內脾失健運,而致氣血不足,皮肉缺乏濡養(yǎng),引起肢體痿弱或功能障礙。第四,急性外傷引起血脈受壓,營衛(wèi)運行滯澀,則筋肉失去氣血濡養(yǎng),導致肢體麻木不仁、攣縮畸形。第五,局部皮肉組織受邪毒感染,營衛(wèi)運行機能受阻,氣血凝滯,繼而郁熱化火,釀而成膿,出現(xiàn)局部紅、腫、熱、痛等癥狀。若皮肉破損引起破傷風,可導致肝風內動,出現(xiàn)張口困難、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和抽搐等癥狀。
2.傷筋:
一般來說,筋急則拘攣,筋弛則痿弱不用。凡跌打損傷,筋首當其沖,受傷機會最多。在臨床上,凡扭傷、挫傷后,均可導致筋肉損傷,局部腫痛、青紫,關節(jié)屈伸不利。即使在“傷骨”的病癥中,如骨折時,由于筋附著于骨的表面,筋亦往往首先受傷;關節(jié)脫位時,關節(jié)四周筋膜多有破損。所以,在治療骨折、脫位時都應考慮筋傷的因素。慢性的勞損,亦可導致筋的損傷,如“久行傷筋”,說明久行過度疲勞,可致筋的損傷。臨床上筋傷機會甚多,其證候表現(xiàn)、病理變化復雜多端,如筋急、 筋緩、筋縮、筋攣、筋痿、筋結、筋惕等等,宜細審察之。
3.傷骨:
在骨傷科疾患中所見的“傷骨”病證,包括骨折、脫位,多因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所引起。凡傷后出現(xiàn)腫脹、疼痛、活動功能障礙,并可因骨折位置的改變而有畸形、骨擦音、異?;顒拥龋蝗绻P節(jié)脫位,骨的位置不正常,相應的附著的筋也會因為失去正確的彈性固定二形成筋傷。但傷骨不會是單純性的孤立的損傷。如上所述,損骨能傷筋,傷筋亦能損骨,筋骨的損傷必然累及氣血傷于內,因脈絡受損,氣滯血瘀,為腫為痛?!鹅`樞·本臟》指出:“是故血和則經(jīng)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jié)清利矣?!彼灾委焸菚r,必須行氣消瘀以糾正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
筋骨的損傷,不僅引起肢體活動障礙,氣血受損,還可危及肝腎精氣,《備急千金要方》曰:“腎應骨,骨與腎合”,“肝應筋,筋與肝合”。肝腎精氣充足,可促使肢體骨骼強壯有力。因此,傷后如能注意調補肝腎,充分發(fā)揮精生骨髓的作用,就能促進筋骨修復。《素問·宣明五氣篇》指出五臟所主除肝主筋外,還有“腎主骨”,五勞所傷除久行傷筋外,還有“久立傷骨”,說明了過度疲勞也能使人體筋骨受傷,譬如臨床常見的跖骨疲勞骨折等。
俗話說,“筋長1寸,壽延10年”,日常生活中如何保養(yǎng)筋骨呢?
由于人體筋骨和經(jīng)絡是互相連接的,如果有一個關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可能在長期波動中,都會引發(fā)上下或下上的病癥,中醫(yī)學有句話叫做“骨正筋柔”就是說,人體骨架正的情況下,身體各部分的大筋拉力均勻,身體平衡不僵硬,身體才會更強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通過正確的運動實現(xiàn)“搖筋骨、動肢節(jié)、行氣血”之義,使身體經(jīng)絡暢通,達到強身防病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1、調節(jié)呼吸
脊柱保持正直,全身放松,兩腿微垂,想象一下,將你的身外之物全部放掉,想象一下,你身上穿著、連同你的肌肉全部放掉,想象五臟六腑全部放掉,微笑,從內心發(fā)笑,到全身笑。
2、立位拉筋
雙手托天,全身上下把筋拉直,腳尖點地,兩腳后提起,然后用力向下踏為一次,連做兩分鐘。
3、顫筋
保持剛才的姿勢,腳尖點地,兩腳后跟提起,用全身向下顫動二分鐘。
4、轉運下關節(jié)
上身正直,收臀,一腳屈膝半蹲,足尖朝前,全腳掌著地,另一腳斜向前方移動半步,屈膝半蹲,與重腳約成45度,足跟距重腳足弓處一拳左右,用腳尖轉運圓,順時針36次,再倒時針36次。主要調理下肢關節(jié)骨與筋。
5、提運髖關節(jié)
全身正直,含胸舒背,兩手臂自然下垂,心平氣靜,利用髖關節(jié)發(fā)力,做左右提髖關節(jié)一分鐘,主要調理腰柱錯位,膝關節(jié)病,骨盆病癥等。
6、轉運腰關節(jié)
坐位,兩腳展開與肩同寬,上身正直,腰部先自右向前、左后做回旋運動,然后改為腰部自左向前、右后做回旋運動。兩腿保持伸直位,回旋的圈子逐漸增大。主要調理腰柱錯位,腰背痛,婦科病。
7、轉運胸椎
坐位,兩腳與肩同寬,雙臂打開,立掌中指立起,眼睛看著拇指、胸椎和手臂同一方向回旋,左36次,右36次,每做一次停頓一次,再回旋,主要調理腰椎錯位,胸悶,心臟病,胃痛。
8、轉運頸椎
坐位,兩腳與肩同寬,上身正直,頭頸部前伸,側轉回旋運頸,左右各36次,主要調理頸椎錯位,頭痛,肩臂痛,手麻,眩暈
9、轉運肩關節(jié)
立位,雙手搭在雙肩上,肩關節(jié)先向前轉36次,再向后轉36次;雙臂自然下垂,肩關節(jié)向后轉,每一次壓緊肩胛骨,鍛煉膏肓穴。
10、轉運臂關節(jié)
立位,雙臂展開立掌,同時慢慢向后旋轉,轉至一半時用寸勁快速向后旋轉。
11、轉運上肢筋骨(上肢還轉法)
站立位,兩手各伸展屈曲,放于腹前方,上運胸平握拳上舉,松拳轉腕,指尖向下,在由腹上舉反復左右手交替運動。主要調理手臂痛,肩背痛病。
12、舒筋展骨
雙腳與肩同款,膝蓋微彎,雙手扶住膝蓋,頭向前伸,頸椎、胸椎、腰椎一節(jié)節(jié)向下彎曲,然后腰椎上提,胸椎上提,頸椎上提;然后左右伸筋。
13、調運中氣攝谷道(即提肛)
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shù)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氣放松,做20次,調理中氣,消化和運化及胃腸道腹部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