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xué)家陳壽所著,記載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jì)傳體國別史。其揚善而不隱蔽缺點,隱諱而不失實錄的敘事風(fēng)格,為歷代史學(xué)家所重視,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1.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出處】《三國志·魏書·王肅傳》
【釋義】一本書讀上一百次,自然而然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感悟】這句話說明讀書要有“百讀不厭”的精神,才能獲得真知灼見。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釋義】不要認(rèn)為壞事小就去做,不要認(rèn)為好事小就不去做。
【感悟】這句話是劉備在去世前寫給其子劉禪的話,勸勉他要進德修業(yè),有所作為。
3.救寒無若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出處】《三國志·魏志·王昶傳》
【釋義】抵御寒冷,最好的莫過于一件有重量的皮衣。制止他人誹謗,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加強自己品德修養(yǎng)。
【感悟】封住別人的嘴難,管束自己卻很容易。短短一生,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計較別人看法這件事情上。
4.動則三思,慮而后行。
【出處】《三國志·魏書·楊阜傳》
【釋義】做事要多思考,考慮周全后再行動。
【感悟】此言與“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xì)в陔S”意思相近,都在強調(diào)深思熟慮的重要性。
5.矯枉過正,則巧偽滋生。
【出處】《三國志·魏書·和洽傳》
【釋義】糾正偏差過錯太過分,反而會促成奸偽之心的萌生。
【感悟】待人接物應(yīng)以適度為好,賞分輕重應(yīng)該恰如其分。
6.揆古察今,深謀遠慮。
【出處】《三國志·魏書·文帝紀(jì)》
【釋義】考察古今的情勢與經(jīng)驗,深謀遠慮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感悟】此言考察古今對于決策的重要性,考察得越詳細(xì),計劃制定就越周密,做出的決策就越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