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平時很愛發(fā)脾氣,一天我和爸爸起碼要罵三四次,因此我也被媽媽傳染了。她一下班到家我就試一試她的脾氣,每天就在這時被罵,我好聲好氣地問她:“親愛的媽媽,今天買了什么菜?”媽媽皺著眉頭:“整天就知道吃,讀書也沒看你那么緊張!”我也不甘示弱,大罵起來:“我好聲好氣地問你,你卻罵我!”我想可能是媽媽工作忙的緣故吧!”
看完這篇三年級小孩寫的日記,我們不禁的反思自己,生活中有沒有莫名對孩子發(fā)火的時候呢?如果有,這就是教育孩子最大的死敵。
01
一分脾氣七分壞
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發(fā)脾氣一定會制造一個問題兒童。
很多父母把孩子不聽話、不懂事、調(diào)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但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父母。
有些時候,父母總是把生活上的情緒延續(xù)到孩子身上。很多父母不愿意面對自己的問題,于是總想盡辦法修理孩子。
再聰明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父母的精神虐待都會容易患上抑郁癥、焦慮癥、失去自信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自殺幾率也比較高。
02
壞脾氣會遺傳
什么樣的環(huán)境,就能造就什么樣的孩子。
會控制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熱情、開朗的孩子;而愛發(fā)脾氣的父母,教育出敏感、多疑的孩子。孩子長大后也會繼承父母的壞脾氣,出現(xiàn)“復制暴力”的情況。這樣,下一代又成了父母壞脾氣的犧牲品。
正如蒙臺梭利所言: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因為父母是孩子行為的范本,孩子在成長中很自然的模仿他們。一旦聽慣了父母的謾罵和諷刺,孩子長大后也會羞于對自己的孩子表達愛意,認為精神虐待孩子沒什么大不了。
因此,千萬不要小瞧了言語和態(tài)度對孩子的殺傷力。
03
發(fā)脾氣并沒有什么用
鄰家有個小男孩非常調(diào)皮難管,有次因為沒考好回到家被父親打到鼻子出血,這孩子立馬就厭學了,初中畢業(yè)后就徹底沒上過學。
身邊有很多這樣例子:父母脾氣越大,孩子越頑皮;父母越氣急敗壞,孩子越難管;父母脾氣升級,孩子的壞行為也跟著成長。
發(fā)脾氣并沒有促使孩子有長進,反而更會讓孩子自暴自棄。孩子的成長本是就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父母應尊重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的權(quán)利,并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只有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才會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走的更遠。
04
把發(fā)脾氣換做溝通
孩子不應該成為父母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與其發(fā)火動怒,不如好好溝通。
比如看到孩子不寫作業(yè)就看電視,不要氣急敗壞的說:“你除了會看電視你還會干什么?”這樣說孩子就會好好寫作業(yè)嗎?當然不會,反而會更厭倦寫作業(yè)。
如果你想要達到想要的效果,不妨可以這樣說:“你不按時完成作業(yè),今晚又要晚些睡了哦,如果你能先把作業(yè)做完,可以在吃飯后看會電視。”
直接簡單的表達自己的意愿,用同理心教育孩子,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和管教。把“發(fā)脾氣”換成“好好溝通”看上去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實際上父母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這種溝通,不但讓家里充滿感情和溫馨,還會讓父母學會和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
05
處理好自己的壞情緒
父母一味的壓抑自己的脾氣也不是最好的辦法,情緒是無法壓抑住的,情緒失控便會爆發(fā)、
最正確的做法就是: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情緒。要意識到:我情緒不好和孩子無關(guān),不應該發(fā)泄到孩子身上,也不應該帶入家中。
曾經(jīng)看過一本處理負面情緒的書,里面有個成功經(jīng)驗就是把遇到不開心的事,在回家前就對著電腦或筆記本,把心里的想法敲出來?;蛘呖梢栽诨丶仪办o靜的一個人待上10分鐘,把所有的怒氣、怨氣、一股腦全都寫在本子上,當你寫完時,心中的怒火也會平息許多。
這既是父母能處理自己壞情緒的實用方法,又能讓父母們“清空一些負面腦容量”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06
與其發(fā)脾氣
不如及時疏導
我有個閨蜜老公是公認的差脾氣,但是做了爸爸后從不發(fā)火。他說之所以不再發(fā)火了,是因為他學會向家人表達情緒,接受家人的情緒疏導。
我們一起吃飯時聊天,他說自己在外面心情不好,不管是什么問題,只要回家和伴侶互相傾訴一番,心情就會好了,也從不會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當伴侶想要發(fā)脾氣時,疏導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給他一個擁抱、或者用心傾聽認同他的感受、或是強有力的安慰。
只有自己不發(fā)脾氣,同時也能疏導伴侶不再發(fā)脾氣,這個家才會和諧有愛。
孩子的成長進程,首先是父母的修心過程。因為,父母的心就是孩子的未來世界。
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世界。只有我們看到了自己,看見了自己的心,我們才會真正明白生命的要義,才可能去探索教育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