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博大精深,中國的語言藝術(shù)可以說是世界歷史名萃了。除了可以幾經(jīng)推敲的語言藝術(shù),一些人們生活中常用的俗語、諺語也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不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今,我們在日常說話中總是會帶出一些俗語。既然命名為俗語,那就表示并不是中規(guī)中矩的文字。很多俗語可能還含有落后的意義,但是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常用俗語還是很有深意的,有些甚至可以成為我們工作生活的精神寄語。那么,今天我們就來特別聊聊鬼谷子曾經(jīng)說的“人窮莫說三句話,沒錢少管三件事”這句俗語。
這“人窮莫說三句話”頗有意思,那么究竟是哪三句話不能說呢?
一、不能說喪氣話。人貧窮的時候并沒什么大不了,怕就怕人窮志短。有的人在艱難困苦中掙扎,不愿意努力也不愿意做出改變,每每說起他的貧窮,他總會用自己喜歡平凡的生活為由掩蓋自己墮落的事實。人一時的貧窮并不代表一世的貧窮,咬緊牙關(guān),克服難關(guān),做出改變,奮力一搏,這才是人在貧窮時該做的。
二、不能說“能話”。有的人雖然能力不足,但卻盲目自信,覺得自己只有承擔下所有才能成為“人上人”,但這樣的做法卻恰恰相反。說一個人有能力,是指他完成事情的質(zhì)量,而不是他吹噓自己的能力。與其過嘴癮,不如真的腳踏實地的做事,等你完美的完成任務(wù),自然會獲得大家的關(guān)注和贊賞。
三、不能說氣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氣,但是要記住,不要隨便把自己的壞情緒發(fā)泄到別人身上。不管遇到多大的事,先經(jīng)過理智的思考再開口,不但能顯得你這個人充滿修養(yǎng),還能促使事情事半功倍,亂發(fā)脾氣什么都解決不了。
那么,沒錢少管三件事,這又是說什么的呢?
一、擔責任的事情不要管。這個世界紛紛擾擾,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你上心,那你要遭受多少憂心才夠?當然,并不是叫你不負責任,而是根據(jù)你自身的能力大小,再判斷你可以承擔多少責任,一股腦的背鍋并沒有什么作用。
二、沒把握的事不要管。當你做事的時候,第一反應(yīng)是你對這件事有沒有把握,如果只知道閉上眼做,自己心中一點底都沒有,那事情能否完成就成了很大問題,而且一不小心還可能遭受別的災(zāi)禍。
三、有糾紛的事不要管。你不是當事人,就不能替當事人說話,如果你強行要在與你無關(guān)的糾紛中強插一腳,那么結(jié)局很可能是惹火上身,而且事情越鬧越大。等到了這個時候,我就不禁想對這樣的人說一句,何必呢?
這句俗語,雖然扎心但很現(xiàn)實。在這個復雜的社會體系中,我們不得不修煉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也許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變得油嘴滑舌,不如以前天真爛漫,但是為了適應(yīng)這個社會,我們不得不學會這些方式來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