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 讀 需 要 14 min
就在曹操去世的前一年,曹丕的世子之位仍未完全牢固。
建安二十四年(219),關(guān)羽攻襄、樊。在龐德、于禁敗北后,曹操又盡起河南、河北兩地精銳,除了長驅(qū)直入的徐晃以外,將軍徐商、呂建、殷晃、朱蓋及兗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皆被調(diào)往前線。值得玩味的是,曹操還加封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讓他帶兵去救援曹仁;可見,對這個才思過人的兒子,曹操仍抱有一絲希望。只是曹植本人最終因醉酒而未能受命,令人大失所望。
見識過曹植的書生意氣,曹操選擇讓曹彰接管部分軍權(quán)。至于為什么不是曹丕,一來,曹丕長期坐鎮(zhèn)于鄴城,肩負重任而又無法脫身;二來,則是“黃須兒”曹彰在軍中頗有威望。史學家陳壽稱其“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shù)從征伐,志意慷慨”,可謂天生的將才。因此,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北方烏桓能臣氐部反叛時,曹彰曾受命平亂,并以其個人勇武,得到了鮮卑大人軻比能的臣服。曹操與劉備相拒漢中時,也曾放出狠話:“賣履舍兒,長使假子(劉封)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須(曹彰)來,令擊之。”
出于對曹彰的信任,曹操自漢中而回后,令曹彰坐鎮(zhèn)長安;不久,曹操在洛陽病重,乃“驛召彰”,希望他及時趕到,以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突發(fā)狀況。這顯然是穩(wěn)妥的辦法,但身為“儲君”的曹丕,卻未必能如曹操所愿。
繼位風云
曹操在病重時急召曹彰前往洛陽,無疑是有遠見的。
據(jù)《三國志·臧霸傳》注引《魏略》記載:“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辈懿賱?cè)ナ?,跟隨其征戰(zhàn)多年的青州兵就不服管制,擅離職守。軍中嘩變,在任何時候都不是一件小事,若曹彰能及時趕到洛陽,以他在軍中的威望,自然能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力,從而盡可能地避免這次兵變。
問題的關(guān)鍵是,曹彰一旦抵達洛陽,是否會義無反顧的支持曹丕?恐怕未必。曹彰這個不愛讀書的武將,反而對“八斗之才”曹植十分推崇,甚至有擁立其上位的打算。據(jù)《三國志·任城王傳》注引《魏略》記載:“彰至,謂臨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從建安年間曹丕與曹彰之間的交游看,二人雖無密切往來,卻也不曾交惡。于曹丕而言,曹彰也并非是他的競爭對手,故后者征討烏桓(丸)前,曹丕還專門致去書信,不僅言語間多有教誨,還不忘提醒他切勿得意忘形。曹彰在打贏這場仗后,果真“如太子言,歸功諸將”,從而得到了曹操的夸獎:“黃須兒竟大奇也!”這便意味著,曹丕與曹彰此時的關(guān)系還算融洽;或因如此,曹操才會打算曹彰幫助曹丕掌控軍隊。
欲令曹植救援曹仁、讓曹彰掌兵權(quán),或許會威脅到曹丕的地位,但這絕非是曹操本意。最為典型的一例,即楊修之死。楊修與曹植素來交好,又出身于弘農(nóng)大族,曹操將其處死,即有削弱曹植黨羽之意。故楊修死后,曹植“益內(nèi)不安”。此外,曹操在臨終前的“遺令”中,還專門將年僅五歲的幼子曹干托付給了曹丕,“以累汝也”即明確了曹丕在魏王國中的“家長”地位??上У氖?,曹彰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據(jù)《三國志·賈逵傳》記載:“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旆铊鲗m還鄴?!?/span>
賈逵,在建安年間曾任丞相主簿,后被拜為諫議大夫,“與夏侯尚并掌軍計”。曹操去世后,賈逵主持喪事,裴松之注引《魏略》中還提到了一件事:時“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癘,于是軍中騷動”。正因如此,群臣多認為應該隱瞞曹操去世的消息,秘不發(fā)喪;但賈逵卻力排眾議,主張搶先發(fā)喪,這才導致了青州兵“鳴鼓擅去”。
綜上所述,不難推測出青州兵嘩變的直接導火索:
曹操去世前,曾急召曹彰前往洛陽,這讓他誤以為曹操有更改繼承人的打算;又或許,是曹彰更傾向于曹植登位。于是,曹彰在趕到洛陽后,直接向賈逵發(fā)難,并索要魏王印璽,擁護曹植繼位。賈逵雖拒絕了此事,卻又擔心曹彰在軍中頗有威望,便力排眾議,便搶先一步以曹丕名義發(fā)喪,這樣既能維護曹丕的繼承人身份,也能借喪葬之禮堵住悠悠眾口。之后,曹彰恐擔“不孝”之名,加之曹植本人無意與曹丕相爭后,也只好罷手。
當然,就算曹彰一意孤行,也未必能成事。
因為曹丕的支持者還有司馬懿與司馬孚兩兄弟。曹操去世后,司馬孚第一時間內(nèi)“備禁衛(wèi),具喪事”,并聯(lián)合賈逵、和洽、陳矯等朝臣一同推舉曹丕上位。按照慣例,就算曹丕主持完喪事,也要等天子詔書親至,才能順利繼承魏王之位。但陳矯卻指出:“王薨于外,天下惶懼。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遠近之望。且又愛子在側(cè),彼此生變,則社稷危矣?!彼^“愛子在側(cè),彼此生變”,防備的正是曹植、曹彰兄弟二人。看來,曹操生前的動作,令不少朝臣都生出了別樣心思,難怪政治智慧不高的曹彰會做出索要印璽這等禍事。
接下來,群臣以卞太后的名義令王太子曹丕襲爵即位、大赦天下,從而確立了曹丕在曹魏政權(quán)中的主導權(quán)。只是,曹丕搶先登基,難免要付出些許代價。
因搶先發(fā)喪導致曹操去世的消息泄露,進而引起青州兵嘩變,正是他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再往遠處說,在軍中根基不深、且威望遠不如曹彰的曹丕,又該如何將兵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掌控軍隊
曹操去世后,“天下惶懼”“天下震動”“恐天下有變”已是公認事實。但不管怎么說,青州兵這個簍子,是賈逵直接捅出來的,所以他有責任幫助曹丕解決這件事,而解決的辦法,倒也十分簡單。正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與其嚴厲鎮(zhèn)壓,引起內(nèi)部動蕩;倒不如先行安撫,采取懷柔政策。因此,賈逵放棄了“禁止之,不從者討之”的建議,而是給青州兵發(fā)放憑證,讓他們在路上能得到糧食補給。就這樣,打算鬧事的青州兵也漸漸沒了聲音。不過,身為人君的曹丕,仍要考慮這件事的后續(xù)影響。
黃初二年(221),即曹操去世、曹丕登極的第二年,孫權(quán)遣人送回降將于禁。在建安初年,于禁因治軍嚴整得到曹操嘉獎,奉命統(tǒng)帥青州兵。多年下來,于禁在青州兵中頗有威望,倘若他當時身在洛陽,青州兵未必會“鳴鼓擅去”。因此,當于禁回到魏國后,他的結(jié)局也將會引動諸多青州兵的關(guān)注。那么,曹丕是怎么做的呢?
據(jù)《三國志·于禁傳》記載:“文帝踐阼,權(quán)稱籓,遣禁還。帝引見禁,須發(fā)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辈茇О参坑诮麜r提到的荀林父與孟明視,分別為春秋時期晉國與秦國的戰(zhàn)將,在與敵國的交戰(zhàn)中,兩人皆曾大敗,被國君赦免之后,又以赫赫戰(zhàn)功彌補了當年之敗??梢姡茇髅嫔系囊馑际牵核⒉唤橐庥诮谙宸畱?zhàn)中的失節(jié),反而希望他能效仿荀林父、孟明視,繼續(xù)為魏國立下戰(zhàn)功。
又據(jù)《太平御覽·服章部》引《與于禁詔》曰:“昔漢高祖脫衣以衣韓信,光武解綬以帶李忠,誠皆人主當時貴敬功勞勤心之至也。封賜將軍以魏王時所珮朱韨及遠游冠。”為了讓于禁安心,曹丕還將自己任魏王時的朱韨和遠游冠也賜給了他,并加封其為安遠將軍。彼時,于禁須發(fā)皆白,面容憔悴,再無當年豪邁;可知曹丕此舉更多是做做樣子,以善待于禁表示其“寬容大量”,從而令青州兵徹底放下心來。一旦他們放松了警惕,等待他們的,將會是日趨嚴苛的質(zhì)任制。
須知,曹魏后期世兵制愈發(fā)成熟,將士們的妻、子被統(tǒng)一安排在京師或其他戍區(qū)集中管理;一旦將士臨陣叛逃,其家小皆受株連。鄧艾被誣謀反,“子在洛陽者悉誅,徙艾妻子及孫于西域”,即是明證。高級軍官尚且如此,更別提低人一等的世兵了,可以預見,鳴鼓擅去的青州兵就算能保全一時性命,但他們將來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青州兵擅離職守反映出曹丕對軍隊的控制力遠遠不夠,故而他稱帝前后,也有意識地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具體概括起來主要是:拉攏宗室將領、重賞外姓武將與收繳臧霸兵權(quán)。
曹操起兵之初,曹氏、夏侯氏等宗室將領出力頗多,諸如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真等人,是曹操賴以掌控軍隊的嫡系力量,此之謂“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勛業(yè),咸有效勞”。除了不善作戰(zhàn)的“吉祥物”曹洪外,曹丕與這些宗室將領的關(guān)系都比較融洽。夏侯惇去世后,曹丕甚至不顧禮法,親自趕至鄴城東門吊孝,并賜謚曰忠侯。而宗室的二代將領,與曹丕的關(guān)系更加親厚。如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夏侯淵之子夏侯尚、夏侯稱,皆為曹丕的“布衣之交”,關(guān)系莫逆。被曹操贊為“吾家千里駒”的曹休出征時,曹丕也經(jīng)常親自為他送行,“下輿執(zhí)手而別”。
換言之,只要曹丕與宗室將領打好關(guān)系,就不用太擔心軍隊會生出變故。至于外姓武將,雖戰(zhàn)功赫赫,但大多無單獨領兵之權(quán),且會受到宗室將領的節(jié)制。如張遼威震逍遙津后,曹操雖然“增遼兵”,讓他屯兵居巢,但又令夏侯惇督二十六軍。同理,夏侯淵督漢中時,亦有節(jié)制張郃、徐晃之用意。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外姓武將就不需要籠絡。曹丕稱帝后,張遼“轉(zhuǎn)前將軍,分封兄泛及一子列侯”,張郃則為“左將軍,進爵都鄉(xiāng)侯”;徐晃“為右將軍,進封逯鄉(xiāng)侯”,就連被曹操打壓的朱靈,也受封高唐侯。這正是曹丕在繼承魏王之后又迅速稱帝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魏代漢,后來居上的曹丕才能將“蛋糕”做大,進而通過這種封賞方式成功籠絡到朝臣與外姓武將。
在諸多外姓武將當中,臧霸是個例外。青州兵嘩變時,其麾下青徐兵也參與其中;但曹丕稱帝后,臧霸反而“遷鎮(zhèn)東將軍,進爵武安鄉(xiāng)侯(后徙封良成侯),都督徐州諸軍事”。曹丕改元后,都督只有七人,分別是:
曹丕改元后的都督。制表/瀛洲海客
曹魏都督權(quán)高位重,在七人之中,“諸夏侯曹”為宗室,吳質(zhì)是曹丕心腹舊交,唯有臧霸是個“外人”??梢粋€外人,又憑什么能得到曹操父子的厚待?
這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建安初,曹操在兗州,時臧霸糾合泰山群盜,在青、徐、兗三州交界處的開陽(瑯琊郡治所)屯兵,將勢力輻射到周圍的北海、瑯琊、泰山、東海等地區(qū),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因此,陶謙、劉備、呂布掌徐州時,皆曾與臧霸有舊。呂布敗亡后,曹操派人招攬臧霸,以霸為瑯琊相,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彼時,曹操要集中精力與袁紹決戰(zhàn),這才會默許臧霸以“半獨立”的方式加入其麾下;作為回報,臧霸也“數(shù)以精兵入青州”,與袁紹長子袁譚相拒,“故太祖得專事紹,不以東方為念”。
盡管曹操后來擊敗了袁紹,但臧霸及麾下泰山諸將(吳敦為利城太守、尹禮為東莞太守、孫觀為北海太守、孫康為城陽太守、昌豨為昌慮太守)經(jīng)過多年經(jīng)營,也漸成氣候,以至于臧霸后來敢公然包庇叛將徐翕、毛暉。諸葛亮曾嘲諷曹操“五攻昌霸不下”,昌霸(即昌豨)只是一地守將,曹操如何不能平?說白了,曹操在意的是臧霸以及泰山諸將的想法。昌霸一人容易解決,但威震青、徐二州多年的臧霸及泰山諸將,卻不得不令曹操忌憚。當然,臧霸等人做事也極有分寸,曹操入鄴后,袁氏兒子潰逃,臧霸等人主動送子入鄴,以示臣服。此后多年,臧霸低調(diào)行事,并未有太出格的舉動;然而,臧霸麾下青徐兵在曹操去世后的異動,又讓曹丕不得不重視起來。于是,便有了曹丕奪臧霸兵權(quán)這件事。
曹丕踐祚后,曹休由原本的中領軍進為領軍將軍,掌禁軍,負責處理善后工作。夏侯惇病逝后,曹休繼續(xù)升任為鎮(zhèn)南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負責東南一帶,并為曹丕接下來的南征做準備。兩個月后,曹丕征孫權(quán),曹休任征東將軍、領揚州刺史。至黃初三年(222),曹丕再征東吳,又加曹休“征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余軍”。彼時,臧霸亦隨曹休征吳,且受到其節(jié)制。在此過程中,曹休如坐火箭一般高升,逐漸有了取代臧霸的資本;故洞浦一戰(zhàn)魏軍大勝吳將呂范后,曹丕“征(臧霸)為執(zhí)金吾,位特進”,不動聲色玩了一招“明升暗降”。故歷史學家田余慶先生也認為,曹丕兩次征吳的一大用意,就是奪臧霸兵權(quán)。的確如此。曹丕征吳雖未取得太大的勝利,卻穩(wěn)固自身在軍中的權(quán)威,并培養(yǎng)出了揚州牧曹休,用以節(jié)制東南諸將,從而將軍權(quán)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軍中既定,當年支持曹植上位的曹彰,此時又在何處?
其實,曹丕在繼位后,就立即派遣曹彰、曹植等同姓諸侯前往各自藩國就任。曹彰本以為自己北伐有功,會被予以重用,不料仍被遣回封地,是以“意甚不悅,不待遣而去”。盡管,曹丕并未對曹彰多加苛責,但后者的結(jié)局卻難免令人多想。黃初四年(223),曹彰至洛陽覲見,旋即暴斃于府邸中,終年35歲。
很難說,這不是曹丕秋后算賬。君不見,曹丕雖寬宥了于禁,卻又刻意羞辱他,使其羞憤而死。[按《三國志·于禁傳》:“(曹丕)欲遣(于禁)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畫關(guān)羽戰(zhàn)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fā)病薨?!盷更有曹洪、丁儀、丁廙、孔桂、楊俊等一干苦主,皆被曹丕事后報復,下場凄慘。難怪,《魏氏春秋》《世說新語》等歷史小說會將曹丕當作害死曹彰的兇手。此事雖未必可信,卻難免有幾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