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2012.09.22)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2012.09.22)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排云門”(2012.09.22)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萬壽山”(2012.09.22)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慈禧水道”(2012.09.22)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慈禧水道”(2012.09.22)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萬壽山”(2012.09.22)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鑼鍋橋”(2012.09.22)
北京頤和園“五爪金龍”(2012.09.22)
北京頤和園“世界最長畫廊,728米,共有圖畫14000余幅
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2012.09.22)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鑼鍋橋”(2012.09.22)
【北京.頤和園】踏遍青山人未老(30)“浪漫金秋.京津塘(沽)人沸景鬧”之(六)夢圓首都- -北京《頤和園&慈禧水道》...
2012年9月22日晨4:30時早早地起床,待洗漱完畢后帶上早餐,匆匆趕往天安門廣場看升儀式(06:02時)。待我們趕到時,廣場上早已涌滿了來自全球五湖四海的觀旗人潮,我們幾十個“小水珠”也融入潮流向前湧動…待五星紅旗冉冉升上天空后,以得乘大龍渡船沿著“慈禧水道”向頤和園急駛,當然每人還得交繳渡船費90元(分乘三次船)。攀過鑼鍋橋,再上渡船弋賞綠島飄浮、碧波漣漪的昆明湖,直向萬壽山進發(fā),悅賞《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5A級景區(qū)、世界古典園林中享有盛譽--【頤和園】,其優(yōu)美自然的田園景色成為“壯觀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覽勝地。并腹游世界最長(728米)的“畫廊”…
游覽頤和園也是我幼時的夙愿...
頤和園: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宏大的古代園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境內,距天安門20余公里,占地290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早在元明時期,這里就以其優(yōu)美自然的田園景色成為“壯觀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覽勝地。今之萬壽山,元朝名甕山,傳說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裝滿寶物的石甕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甕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學家郭守敬開挖通慧河,將昌平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湖內,注入宮墻,接濟漕運,甕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由此至明,環(huán)湖先后建有多座頗具影響的寺觀,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護圣寺”規(guī)模最巨,樓宇恢弘,漢白玉釣臺延入湖中,元朝huangdi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魚垂釣。 明朝時,甕山泊改稱西湖,“環(huán)湖十里,為一郡之勝地”。每年桃紅柳綠時,京城baixing扶老攜幼,爭往西湖踏青賞春,名曰:“耍西湖景”。時人尚有“西湖十寺”與“西湖十景”之譽。
頤和園原為封建帝wang的行宮和花園,遠在金貞元元年 (1153年)即在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宮”。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園靜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園。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將好山園更名為“甕山行宮”。清乾隆年間,經(jīng)過15年的修建工程,將該園改名為“清漪圓”。此時的清漪園,北自文昌閣至西宮門筑有圍墻,東、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為屏障,園內修建了許多亭臺樓閣,橋廊齋榭,山清水秀,富麗堂皇。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瘋kangqang劫并焚燒了園內大部分建筑,除寶云閣(俗稱“銅亭”)智慧海、多寶琉璃塔幸存外,珍寶被洗劫一空,建筑夷為一片廢墟。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yong海jun經(jīng)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上興建起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lián)軍的ye蠻破壞,后慈禧又動用巨款重新修復。數(shù)百年來,這里一直是封建帝wang、皇室的享樂之地,解放辟為公園。1961年guowu院公布頤和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頤和園包括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部分,園內山水秀美,建筑宏偉。全園有各式建筑3000余間,園內布局可分為政治、生活、游覽三個區(qū)域。政zhi活動區(qū),以仁壽段為中心,是過去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辦理朝事、會見朝臣、使節(jié)的地方。生活居住區(qū),以玉瀾堂、宜蕓館、樂壽堂為主體,是慈禧、光緒及后妃居住之地。風景游覽區(qū),以萬壽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為主,是全園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古典園林中享有盛譽的頤和園,布局和諧,渾然一體。在高60米的萬壽山前山的中央,縱向自低而高排列著排云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等一組建筑,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氣派宏偉。以高大的佛香閣為主體,形成了全園的中心線。沿昆明湖北岸橫向而建的長廊,長728米,共273間,像一條彩帶橫跨于萬壽山前,連結著東面前山建筑群。長廊中有精美柁畫 14000多幅,素有“畫廊”之美稱。位于頤和園東北角,萬壽山東麓的諧趣園,具有濃重的江南園林特色,被譽為 “園中之園”。占全園總面積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綠,景色宜人。在廣闊的湖面上,有三個小島點綴,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鳳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訪)中西合璧,精巧華麗,是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處是松林曲徑,小橋流水,風格與前山迥然不同。山腳下的蘇州河,曲折蜿蜒,時狹時闊,頗具江南特色。在岸邊的樹叢中建有多寶琉璃塔。后山還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巖宗印之閣,造型奇特。蘇州街原為宮內的民間買賣街,現(xiàn)已修復并向游人開放。擁山抱水,絢麗多姿的頤和園,體現(xiàn)了我國造園藝術的高超水平。
頤和園主要景區(qū):
東宮門區(qū): 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zhenzi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仁壽殿東宮門現(xiàn)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征。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和光緒hd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所陳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 樂壽堂 :樂壽堂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qū)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
萬壽山:萬壽山屬燕山余脈,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
筑群。從山腳的“云輝玉宇”牌樓,經(jīng)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
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shù)闹腔酆#?/b>形成了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
銅鑄的寶云閣。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
多寶塔。山上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臺亭閣。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筑群。這組大建筑群
包括園內主體建筑物──帝、后舉行慶典朝會的“排云殿”和佛寺
“佛香閣”。與中央建筑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
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中國園林中
最長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體量較小。后山的景觀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huán)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筑物大都
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huán)境組成精致的小園林。后湖中段兩岸,是乾隆帝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
后山的建筑除諧趣園和霽清軒于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殘缺不全,只能憑借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guī)模。諧趣園原名惠山園,是摹仿無錫寄暢園而建成的一座園中園。這組大建筑群包括
園內主體建筑物——帝、后舉行慶典朝會的“排云殿”和佛寺
“佛香閣”。
昆明湖: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qū)碧波蕩漾,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
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湖中3島上也
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
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
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
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
外數(shù)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shù)挠穹逅芭抨Y而來,被收攝作為
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區(qū)建筑主要
集中在三個島上。
長廊:長廊位于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guo園林中最長的游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余幅,內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于中guo古典名著。
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最大石橋。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500多只。
銅牛:銅牛在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銅牛是為zhenya水患而設。
慈禧水道:水道有清高宗弘歷的御制詩所贊的八景:長河泛舟、繡漪畫境、龍鳳呈祥、景明夕照、西堤觀橋、玉峰塔影、長虹引練、云外天香。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始于乾隆,盛于光緒。從乾隆十六年至光緒三十四年慈禧去世,這200多年間,共有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6位huangdi及慈禧太后走過這條水路,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從水路游覽頤和園可欣賞到乾隆huangdi營造的"東海三仙山":鳳凰墩仿瀛洲、團城仿方丈、南湖島仿蓬萊。游船途經(jīng)"天子四海":鳳凰墩仿太湖風光;景明樓仿洞庭湖風光;西堤仿杭州西湖風光;涵虛堂仿昆明池風光。 慈禧水道"四趣":船趣-乘龍舟畫舫或慈禧御舟,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橋趣-可欣賞西堤六橋、繡漪橋、水趣-可欣賞四海三仙山、景趣-游船穿行于亭臺樓閣之間,船在云中走,人在畫中游。"慈禧水道"過去是皇家御用河道,其"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白鳥似江南"的秀美景色,除清代王室外,尚無pingminbaixing欣賞過。票價:90元(不含頤和園門票,無優(yōu)惠票)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2012.09.22)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萬壽山”(2012.09.22)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慈禧水道”(2012.09.22)
北京頤和園“慈禧水道”
途經(jīng)北京“清華大學校門”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鑼鍋橋(2012.09.22)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國家5A景區(qū)、--北京頤和園“樂壽堂”(2012.09.22)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
北京頤和園“仙鶴雕塑”
北京頤和園“慈禧水道”
北京頤和園“世界最長畫廊,728米,共有圖畫14000余幅
北京頤和園“銅麒麟”
北京頤和園“世界最長畫廊,728米,共有圖畫14000余幅
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2012.09.22)
北京頤和園“世界最長畫廊,728米,共有圖畫14000余幅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
頤和園昆明湖“北京第十四屇北京國際旅游節(jié)”(2012.09.22)
頤和園昆明湖“北京第十四屇北京國際旅游節(jié)”(2012.09.22)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
北京頤和園“石舫(清宴舫)”
頤和園昆明湖“北京第十四屇北京國際旅游節(jié)”(2012.09.22)
撰於綿:2012.10.09
修改:2019.05.05 山江虹悅:臨江樓.蘭馨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