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甘草湯
摘百度
功用 補助心陽,生陽化氣。
主治 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方意 方中桂枝用量倍于炙甘草,桂枝味辛性溫,人心通陽。炙甘草甘溫,益氣補中。二者配伍,辛甘化陽,補益心陽。本方是溫心陽之基礎(chǔ)方,藥味專捷,又取“頓服”,意在急復(fù)心陽。
加減化裁
氣虛短氣者,加人參或西洋參、黃芪以益氣補虛;陽虛惡寒者,加干姜、附子以溫陽散寒;血虛頭暈?zāi)垦U?,加龍眼肉、當歸以滋補陰血;怔忡者,加遠志、酸棗仁以安神定志;夾郁熱心煩者,加茯苓、知母以清心除煩安神。
心陰虛證、胃陰虛證慎用本方。
《傷寒論今釋》引《證治大還》:婦人生產(chǎn)不快,或死腹中。
附方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組成:桂枝(去皮)一兩(3g),甘草(炙)一兩3g,
牡蠣(熬)二兩(6g),龍骨二兩(6g)
功用: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主治:心陽不足證。煩躁不安,心悸,或失眠,心胸憋悶,畏寒肢冷,氣短自汗,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遲無力。
出處:《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桂枝甘草湯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同可治療心陽虛證,桂枝干草湯所主證主要是心氣失護而悸動;而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所主證機是陽虛失守心神而煩躁,是其不同。
重要文獻摘要
1、《注解傷寒論》: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氣;甘草之甘,入脾而緩中。
2、《傷寒附翼》:此補心之峻劑也。桂枝本營分藥,得甘草則內(nèi)補營氣而養(yǎng)血,從甘也。此方用桂枝為君,獨任甘草為佐,以補心之陽,則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陽矣;姜之辛散,棗之泥滯,固非所宜;并不用芍藥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溫相得,氣和而悸自平。
3、《古今選注》:桂枝復(fù)甘草,是辛從甘化,為陽中有陰,故治胸中陽氣欲失。且桂枝輕揚走表,佐以甘草留戀中宮,載還陽氣,仍寓一表一里之義,故得以外止汗而內(nèi)除煩。
禁忌證] 搞飲食養(yǎng)生
(1)喜冷或口苦脈沉數(shù)者忌之。熱證不適用熱性藥也。
(2)汗仍未止,脈虛而不調(diào)者忌之。因系氣虛將脫之象,應(yīng)該補氣固脫。
(3)四肢厥逆,小便不利,有明顯停水現(xiàn)象者不宜用。
因此系陽虛水泛之重證,此方力有未足,不能勝任也。
方義]
此溫補心陽,兼補中氣,治心悸之方。
[主治]
發(fā)汗過多形成心悸之證。但必須具有喜用手按、小便尚利、喜熱怕涼或脈沉遲等方能準確.
按:喜用于按,說明是虛證,需用補藥;小便尚利,說明不需要白術(shù)、茯苓之補脾利水;喜熱怕涼或脈沉遲,說明須用溫性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