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特定紋飾還沒形成的時候,大多是以天然造型進行藝術或者抽象化得出來的。其中動物紋樣就是商代以及西周早期青銅器上最著名的裝飾特征。商代安陽時期,動物紋樣發(fā)展到了巔峰;而以眼睛和面部輪廓為表征的早期獸面紋樣,在商代中期的青銅器上已清晰可見。這些早期的獸面紋樣很有可能是與東海岸史前文化中黑陶和玉器上的裝飾紋樣有關。及至商代晚期(安陽時期)到西周早期,動物圖案則極為復雜多變。容庚先生把這些動物紋樣歸類匯總為:饕餮紋,蕉葉饕餮紋,夔紋,兩頭夔紋,三角夔紋,兩尾龍紋,蟠龍紋,龍紋,虬紋,犀紋,鸮紋,兔紋,蟬紋,蠶紋,龜紋,魚紋,鳥紋,鳳紋,象紋,鹿紋,蟠夔紋,仰葉夔紋,蛙藻紋。安陽青銅器上的其他常見動物還有牛,水牛,羊,虎,熊,馬和豬。
由此可見,這些紋樣中的動物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真實存在的動物,比如犀牛,鸮,兔,蟬,蠶,龜,魚,鳥,象,虎,鹿,蛙,牛,水牛,羊,熊,馬和豬等。其二為現實中不存在,但見于古代文獻中的神話動物,如下幾類最具有代表性;
1.饕餮
公元前三世紀的《呂氏春秋*先識覽》篇提到:“周鼎(還有個版本叫‘夏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备鶕@一描述,北宋(12世紀)以來的中國傳統(tǒng)古器物學家將商周青銅器上常見的此類獸面紋樣定義為“饕餮紋”。
饕餮與肥遺紋
2.肥遺
《山海經*北山經》有一段描述;“有蛇一首兩身(饕餮有首無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崩顫壬ㄗh以“肥遺”命名“當中為正獸面,左右有細長身體向外側伸展的青銅器紋樣。”
3.夔
據《說文》(成書于公元100年),夔是一種“神魖也,如龍一足”的動物名字?!渡胶=?大荒東經》描述其為:“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漆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薄肚f子*秋水》(公元前300年)篇說:夔在與蚿(一種類似于千足蟲的神話動物)的談話中說它用’一足’跳來跳去。習慣上,古器物學家們也用“夔”指代從側面看來只有一腿,一足或一爪的神話動物(有兩個或多個腿,足或爪的動物紋樣被稱為“龍”)
4.龍
古代文獻中最常見的神話動物就是“龍”但文獻中卻找不到關于龍之形態(tài)的精確描述《說文》將其描述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甭勔欢鄬⑵涠x為“交龍”或“兩龍”,具體描述如下:“龍像馬,所以馬往往被呼為龍。龍像狗,所以狗也被呼為龍,此外還有一種有鱗的龍像魚,一種有翼的又像鳥,一種有角的又像鹿。至于與龍最容易混淆的各種爬蟲類生物,更不必列舉了?!庇捎邶埖男蜗蠓浅l`活多變,古器物學家在使用這個詞語的時候也非常靈活。青銅器紋樣中難以定義的現實動物形象或者無法與神話形象(饕餮等)相對應的動物形象,都會被稱為“龍”。
早期龍紋
5.虬
據王逸(公元2世紀早期)所注《離騷》,虬應該是一種無角龍。
春秋時期虬紋
諸如此類的神話動物名稱均見于古代文獻,現代學者常以其來命名商周青銅器上特定的動物紋樣。那么,他們能將這些名稱與紋樣準確對應嗎?如果一位商周時期的古人能看到現代的古器物研究著作,他會認出這些名稱并證實他們的用法嗎?這就不好說了。
盡管如此,就商周青銅器藝術中的紋樣而言,有一些情況是不容置疑的。眾所周知,這些動物紋樣在商至西周早期大量涌現,并且成為青銅藝術的主要裝飾紋樣。他們涵蓋了大量的動物種類,既有現實中存在的動物,也有僅見于古代文獻中的神話動物。此外,還有兩點必須說明:第一,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經常(即使并非總是如此)成對地以對稱形式出現在器物表面。其基本的裝飾風格是圍繞在器表面的動物紋樣裝飾條帶,這一裝飾條帶由凸棱分隔成以一個動物的側面輪廓填充的多個裝飾單元。當其中一個動物側面輪廓朝向左側時,與其相鄰的左側單元的動物側面輪廓一般會朝向右側,如此左右兩側共同構成了一個以凸棱居中分開的獸首整體輪廓。從中線上看,這兩個動物的側面輪廓可以看成是一個動物被從中間分成兩半后各自向兩側伸展,亦可看做是兩個動物嚴重面部中線組合在一起。如此,饕餮和肥遺的紋樣可以看作是兩個動物結合在一起或是一個動物從中間分開。第二,在少數商到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人和動物的形象會同時出現。他們還有個共同特征:獸口張開,人頭臨近獸口或在其之下;人頭或人身與獸首或獸身的中線垂直;動物紋樣皆似虎形。
參考圖樣,安陽殷墟銅鉞紋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