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jù):《黃帝內經靈樞譯釋》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今天這篇文說,咱們繼續(xù)探尋《黃帝內經》的足跡,一起來感受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精華。
說什么呢?說一條經驗,這就是,無論什么時候,一個人只要手腳有肉,身體就是可以支撐的。即便他(她)身患重病,也是可以挽回的。手腳上的肌肉,就仿佛一個人壽命的指針。只要手腳肌肉還在,生命之燈就不會熄滅。
為什么這么說?讓我們翻開《黃帝內經·靈樞》里面的“陰陽二十五人”篇。我們看一段經文:
“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脛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足少陽膽經下部經脈,如果氣血豐厚,則肌肉毛發(fā)都豐滿茂密。如果足少陽膽經下部氣血虛少,則外踝無肉而瘦。
接下來再看這段經文:“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足太陽膀胱經經脈的下部,如果氣血充盛,則腳后跟堅硬、有力。氣血少則腳后跟會疼,瘦削,容易產生筋病。這基本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跟骨疼痛。
以上,說的是腳。接下來說的是手。
同樣是“陰陽二十五人”篇,古人這樣說:“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就是說,手陽明大腸經的下部,如果氣血盛達,則手的魚際部位就會溫暖。氣血如果少,手就會很瘦,而且發(fā)涼。
與之類似的,經文也這樣告訴我們:“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多血少則瘦以多脈”。此外還有“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掌瘦以寒”。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人把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的經氣盛衰,和手上的肌肉多寡聯(lián)系在一起。把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盛衰,和足跟部、踝部的肌肉筋骨聯(lián)系在一起。
由此可見,我們的手腳是否肌肉豐滿而有力,是幾乎一身經脈氣血充盛與否的寫照。如果一個人生了病,只要它的手腳有肉,這人的正氣就占上風。如果手腳沒肉了,那就是邪氣占了上風,陽壽即將用完了。
其實,拋開《內經》上的論述外,我們也可以從其他角度理解這個問題。中醫(yī)理論認為,清陽之氣實四肢,陰濁之氣走六腑。四肢,為陽氣之本。這里的“本”,當標志講。就是說,一個人只要陽氣足,它的四肢一定是有力而豐滿的。四肢的狀態(tài),就是陽氣的標志。此外,中醫(yī)講,脾為后天之本,主四肢。四肢肌肉的萎縮、枯槁,意味著脾氣敗絕,自然也意味著一個人的后天之本衰敗。這樣的人,自然也就沒有多少壽命了。
所以,請您好好關注咱們的手和腳,珍惜當下還算有力的四肢。它們是我們生命之歌昂揚高亢的標志。
最后,我們把一張可以健脾益氣,改善四肢倦怠乏力、消化不良癥狀的驗方介紹一下,供您參考——淮山藥30克,黨參15克,焦白術10克,雞內金10克。水煎服,一日兩次。這個辦法擇選自《中醫(yī)補益大成》,可以健脾益氣,促進消化,對脾胃氣虛所致的四肢倦怠乏力、吃東西腹脹、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大便不規(guī)律的人比較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