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改善,同樣的醫(yī)療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癥逐漸被治愈。那么,在古代醫(yī)療普遍低下的情況,古代的醫(yī)生是如何治療便秘的呢?
今天,就一一為大家揭曉古人治便秘的藥方。
自古流傳下來的醫(yī)書頗多,最著名的當屬《黃帝內(nèi)經(jīng)》、《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由于時代原因,各本書對便秘的稱呼也不同。
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稱便秘為“后不利”、“大便難”。而在《傷寒雜病論》中,則稱便秘為“陽結(jié)”、“陰結(jié)”、“閉”。而“便秘”一詞卻最早見于清代《雜病源流犀燭》一書。
古代醫(yī)者概括的便秘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臟腑論
便秘不僅與大腸有著重要的關系,而且與身體內(nèi)的其他部位也有關系。如作為人體最終的器官之一——肺,它就與大腸是緊密相連的。如果肺燥、肺熱,都會使大腸傳導糞便的功能退化或者下降。
2.氣血論
所謂氣血論,也就是指中氣不足,陰虧血損,津液不足,則大便凝滯于腸道中不能順利排出。氣虛則大腸傳導無力,血虛津枯都會使大腸排出不暢。
3.燥濕熱
燥濕熱是指受外在氣候的影響,如冬天少雨多風,氣候干燥,而夏季則雨水充沛,空氣中水分充足,過于潮濕。外在天氣的變化也會引起身體不同的反應,進而形成便秘。
古醫(yī)書的便秘藥方
醫(yī)書中的藥方不僅是是一些中藥材,還有一些藥材可以入食物,這在醫(yī)書中被稱為藥膳。下面就介紹幾種做法簡單又能起到通便作用的藥膳。
1.《本草綱目》——松仁粥
松仁粥中的松仁和粳米都具有通腸潤便的好處,尤其適合于氣血不足者或由于熱病引起的大便秘結(jié)。此粥烹飪起來十分簡單。每天早起后將提前泡好的松仁和粳米加入冷水中,再加入都*潤/堂使松仁、粳米、山楂麥芽中的纖維融合,烹飪大概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食用。
2.《傷寒論》——調(diào)味承氣湯
《傷寒論》重視的是通腑泄熱法。通俗的講就是使內(nèi)腑通順,泄體內(nèi)之熱。調(diào)味承氣湯所采用的就是這一方法。調(diào)味承氣湯主要成分是大黃、甘草、芒硝。由于中藥的熬制的火候、時間長短、三種藥物的分量以及入湯的先后順序不同,整個熬制過程十分復雜,建議在中醫(yī)的指導下服用,不可自己煎制中藥。
3.《溫病條辨》——增液湯
《溫病條辨》中有增液湯,由生地、玄參、麥冬三味組成。為增液清熱,潤燥通便之劑。主治陰津不足,女性便秘患者尤其適合。
預防及護理措施
1.大便干結(jié),可用甘油栓塞入肛門,使大便易于排出,以避免局部損傷。
2.身體極度虛弱,大便過于千硬,無力排出者,便前給服補氣之藥以防虛脫。
3.對便秘十數(shù)日,年老體弱者,尤其要注意細心護理,防止過度用力努掙引起虛脫。
4.指導病人做導引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