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用藥簡單,僅兩味藥:半夏一升(現(xiàn)代多用15g),生姜半斤(現(xiàn)代多用24g),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兩次,分二次溫服)。
《金匱要略》中涉及到小半夏湯的條文有三條:1.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2.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jié)M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3.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在這三條中,小半夏湯的主治都是嘔吐和反的,第一條中的“嘔家”是嘔吐的患者,第二天的“噦”也是嘔吐的意思,第三條也是嘔吐。
小半夏湯還有一個加味方“小半夏加茯苓湯”,也是出自《金匱要略》。該方是在小半夏湯的基礎(chǔ)上加茯苓三兩(現(xiàn)代多用9g)組成。小半夏加茯苓湯的條文有兩條:1.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2.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茯苓是利水滲濕的,小半夏加茯苓湯也是治療嘔吐的,但是它所治療的嘔吐患者,有心下或膈間停水的癥狀,所以加上茯苓利水滲濕,就能更好的解決患者的問題。后世的二陳湯就是在小半夏湯的基礎(chǔ)上加味而成的。
半夏是一味很溫燥的中藥,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的功效;生姜味辛,性溫,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作用。所以小半夏湯有溫化寒痰,降逆止嘔的作用。半夏和生姜都屬于辛溫類藥,所以熱證引起的嘔吐患者應(yīng)慎用。
熱證患者當(dāng)有口干舌燥、小便不利、大便秘結(jié)等癥狀,《金匱要略》中的小半夏湯適合嘔吐但是不口渴和有黃疸但是小便色清,而且小便通暢的患者,這些都說明患者并無熱證。
小半夏加茯苓湯中有“渴”,這個渴是水飲停在心下(亦即胃脘部),脾氣不升,津液無法上達(dá)咽喉,所以有渴的癥狀。而且是先渴后嘔,用小半夏茯苓湯恢復(fù)脾胃的升降功能,則津液自和,不治渴而渴自解。
小半夏湯這個方子雖然簡單,但是對解決嘔吐和眩暈等癥狀卻是很有用處的。臨床上因為各種原因引起的惡心、嘔吐和眩暈證,只要與小半夏湯或小半夏加茯苓湯的方證相符,都是可以用小半夏湯或小半夏加茯苓湯來解決的。筆者經(jīng)常用這兩個方子來治療化療患者的惡心嘔吐,也用這兩個方子加味來治療胸腹水,有一定的療效。
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