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古代中國為了顯示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有將皇宮建在都城中央的傳統(tǒng)。紫禁城始建于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歷時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jié)構(gòu)、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nèi),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guī)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shè)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紫禁城內(nèi)的皇宮建筑分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后寢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這三座殿宇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表現(xiàn)出它們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后寢是皇帝和皇后、殯、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皇后居住在中軸線上的宮室中,左右各有六處宮院稱東六宮和西六宮,供姨、妃居住。前朝后寢,分工明確,不得隨便逾越,體現(xiàn)了中國自古以來等級分明、內(nèi)外有別的倫理觀念。
武寧王陵
朝鮮三國時代百濟王陵。位于忠清南道公州郡宋山里。年代為6世紀初。1971年發(fā)掘。
此墓為南北向的磚室墓,自南至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構(gòu)成。墓道作斜坡狀,長9.3米。甬道和墓室俱用磚砌出券頂,甬道長2.9米,寬1.04米,高1.45米;墓室長4.2米,寬2.72米,高2.93米。東西兩壁各有兩個小龕,北壁有一個小龕。墓底有磚砌的排水溝,墓上為直徑約20米的圓形墳丘。墓磚有長方形和楔形兩種,后者是專門起券用的。磚面或為素面,或印有錢形、菱形和蓮花形等花紋,有的有“士壬辰年作”的銘文。棺床上置有木棺兩口,男棺在東,女棺在西。尸體頭南足北,仰身直肢。棺內(nèi)出有金、銀、玉、玻璃等制作的冠、簪等裝飾品,以及木枕、青銅鏡、盞和金銀裝飾的鐵刀等。也出有青瓷的四耳壺、六耳壺和青銅的壺、熨斗、匙、箸、鏡等中國南朝的制品。甬道內(nèi)置有墓志兩方,墓志的后面立一石鎮(zhèn)墓獸。墓志作方形,刻有六朝書體,其一為武寧王墓志,銘文為:
寧東大將軍百濟斯 麻王年六十二歲癸 卯年五月丙戌朔七 日壬辰崩到乙巳年八月 癸酉朔十二日甲申安厝
登冠大墓立志如左其二為“百濟國王大妃”墓志,背面刻有買地券,記有斯麻王以萬文錢“訟土王土伯土父母上下眾官二千石買申地為墓故立券為明”,志石上壓有鐵五銖約90枚。武寧王在位23年(501~523),其時百濟正值中興時期,與中國梁朝通好。墓志中的寧東大將軍即系梁朝的封號,這與《梁書.東夷傳》的記載吻合。
金閣寺
金閣寺,正確說來叫鹿苑寺,是一座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其名稱源自于日本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幕府將軍、足利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之法名。因寺院內(nèi)金箔貼制的舍利殿——金閣非常有名,故被叫作金閣寺。鹿苑寺現(xiàn)址原為鐮倉時代西園寺家所擁有的宅邸,為藤原公經(jīng)(后改名西園寺公經(jīng))所建,曾經(jīng)榮華一時,但在歷經(jīng)多代之后因為缺乏整理而傾圮。應(yīng)永元年(1394年)足利義滿以位于河內(nèi)國的領(lǐng)地與西園寺家交換獲得這塊當時稱為“北山第”的山莊,開始大興土木整理改建。隔年他卸下征夷大將軍職位讓渡給其子足利義持并出家入道,只保留太政大臣的頭銜督政,應(yīng)永四年(1397年)他將北山第改名為“北山殿”,并且以舍利殿作為自己修禪的場所。由于義滿將舍利殿修筑得金碧輝煌,當時的人就已稱其為“金閣殿”。義滿死后,其子遵照他的遺愿,勸請夢窗國師開山,將北山殿由宅邸用途改為禪寺,并以義滿的法號命名為鹿苑寺,山號則為“北山”。在之后的應(yīng)仁之亂中,鹿苑寺境內(nèi)大部分的建筑物都遭到焚毀,只有主建物舍利殿得幸免。
阿瑜陀耶
阿瑜陀耶,華人叫做大城,坐落在曼谷以北的平原上。是如今統(tǒng)治泰國的曼谷王朝之前的阿瑜陀耶王朝的故都。距今已經(jīng)有了600多年的歷史。阿瑜陀耶王朝經(jīng)歷了34代君主,歷時417年,是泰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王朝。據(jù)史書記載,當年的阿瑜陀耶曾是一個神話般的世界,鼎盛時期約有100萬人口,城內(nèi)王宮瑰麗,佛塔如林,商業(yè)之繁華更是在東南亞首屈一指。由于阿瑜陀耶城建在三河匯流的一個大島上,所以水上運輸非常發(fā)達,來自南方的水產(chǎn)和北方的農(nóng)產(chǎn)在這里匯集、交易,甚至遠自中國的產(chǎn)品也從海上源源不斷地運來。路易十四的使臣曾這樣描述:“盡管在渾然的天地間,寺廟是唯一突兀的雕琢,但我不曾見過比這更秀麗的了?!?br>
吳哥窟
雄踞在金邊西北約310公里處的吳哥古跡群,是柬埔寨吳哥王朝的都城遺址,現(xiàn)存古跡主要包括吳哥王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全部用石頭建構(gòu)以及精美的浮雕藝術(shù)是吳哥古跡的兩大特點。吳哥古跡始建于公元802年,前后用400余年建成,共有大小各式建筑600余座,分布在約45平方公里的叢林中。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
建立這座偉大寺廟的高棉國王是神勇善戰(zhàn)的蘇利亞瓦爾曼二世。他于1113年即位后便積極開拓疆土, 興兵占領(lǐng)鄰國國土,領(lǐng)地跨越馬來半島東海岸等地。但他最偉大的貢獻還是成就了吳哥窟。蘇利亞瓦爾曼二世建立吳哥窟是為了供奉興都教的維希奴神。由于維希奴神的代表方向是西方,所以吳哥窟是吳哥古跡里少數(shù)大門朝西的建筑。由于西面亦代表死亡,高棉人也把吳哥窟稱為葬廟。 吳哥窟建立期間,蘇利亞瓦爾曼二世出動了全國最好的工匠、彩繪師、建筑師及雕刻家,歷時37年才完工。整座建筑以大石一塊塊砌成,沒用上石灰水泥,更沒用上釘子梁柱,充分展示出古人的建筑巧思. 吳哥窟的建筑可分東西南北四廊,每廊都各有城門。從西參道進去,經(jīng)一段長達約600米的石板路后,方是正門。佇立在吳哥窟的外墻往里頭看,有一種因為震撼所帶來的木然的感覺,雖然已成廢墟,但是這座建筑還是很壯觀,很難想象在 它全盛的時候的磅礴氣勢。
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意為“山丘上的佛塔”,別稱千佛塔。婆羅浮屠是露天原始佛教圣地,大乘佛教藝術(shù)古建筑。素有印尼的金字塔之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敦遺跡。建于公元9世紀夏連特拉王朝。當時夏連特拉國王為了收藏佛祖釋加牟尼的一部分骨灰,動用了幾十萬民工,花了15年時間建成。1006年因地震及默拉皮火山頻頻爆發(fā),灰塵源源而落,將塔面蒙得嚴嚴實實,火山泥漿將塔座埋在土底下。由于火山灰肥沃,草木鉆石縫而生,長成參天大樹,使塔成了森林,后人再也不知道這里有座大塔,僅從民間傳說中人們才知道它的存在?!∑帕_浮屠位于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日惹西北30千米,文池蘭西南,周圍有4座火山。1006年發(fā)生默拉皮火山噴發(fā)和地震,荒廢了800多年。塔分10層,下7層方形,有432個神龕 ,神龕內(nèi)有一蓮座和佛像 ;上3層圓形,有72個鐘形塔 ,塔內(nèi)有座成人大小的佛像 ,最上層一座鐘形塔直徑9.9米,高7米,塔頂高出地面42米。下7層的每層平臺皆有圍廊,廊壁共有1460塊浮雕,刻著釋迦牟尼生平事跡及佛教傳說 。婆羅浮屠同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柬埔寨吳哥窟齊名。對研究印尼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具有重要價值 。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 “印度的珍珠”,印度古陵墓。世界七大建筑奇跡之一 ,素有大理石的夢境之稱。位于印度古城亞格拉市郊的亞穆納河南岸,距首都新德里195千米 。泰姬陵是莫臥兒王朝鼎盛時期 ,國王沙賈汗為其寵妃泰姬所建。始建于1631年,設(shè)計者是土耳其建筑師烏斯塔德·伊藤。施工期間 ,每天動用2萬名工匠 ,共耗費4000多萬盧比,歷時22年才完工。泰姬陵宏偉壯觀,結(jié)構(gòu)嚴謹、工整對稱。整個陵園呈長方形 ,東西長576米 ,南北寬293米,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 ,四周是紅砂石圍墻 。陵墓的主要建筑是基座、寢宮和四座尖塔?;敲窟呴L95米的正方形,高約7米。寢宮居中 ,總高度為74米 ,上部為一高聳飽滿的穹頂,下部為八角形陵壁。寢宮四壁各有一座拱門,四扇高大的拱門門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鑲嵌著古蘭經(jīng)的** ,還點綴著許多五顏六色的寶石 。寢宮內(nèi)共分5間墓室 ,墻壁上,珠寶鑲成的繁花佳卉,構(gòu)思精細,巧奪天工。在中間的墓室里有一道雕花大理石圍欄,里面安放著泰姬和沙賈汗的大理石石棺,兩具石棺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彩色寶石和浮雕?;?個角上各有一座40米高的3層尖塔,為防止傾倒后壓壞陵體,塔身均稍外傾。陵墓東西兩側(cè)屹立著兩座形式完全相同的清真寺翼殿,都用紅砂石砌成,以白大理石碎塊點綴。
泰姬陵最引人矚目的是用純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體建筑,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對稱,中央圓頂高62米。四周有四座高約41米的尖塔,塔與塔之間聳立了鑲滿35種不同類型的半寶石的墓碑。陵園占地17公頃,為一略呈長形的圈子,四周圍以紅沙石墻,進口大門也用紅巖砌建,大約兩層高,門頂?shù)谋趁娓饔惺粋€典型的白色圓錐形小塔。大門一直通往沙杰罕王和王妃的下葬室,室的中央則擺放了他們的石棺,壯嚴肅穆。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條清澄水道,水道兩旁種植有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征生命和死亡。
斯圖帕
斯圖帕即佛塔,全世界最大的佛塔博達那塔,高38米,周長100米--是是藏人朝圣禮佛的聚集地位于尼泊爾加德滿都。它在建于公元前三世紀,是亞洲最古老的佛教圣跡之一。博達那是覺地的意思,是一個代表佛佗的心。巨大的圓頂形紀念建筑,其尼泊爾名,叫做“露珠塔”。其來源是,當年興建此塔時,尼泊爾適逢干旱,無法取水,建塔者便采集露珠來和灰泥。據(jù)說該塔藏有古佛迦葉佛的舍利,已有1200多年歷史。
巴士拉清真寺
巴士拉清真寺,是帝王清真寺的意思。事實上該建筑并不在巴士拉,而在伊朗的伊斯法罕。16世紀末,薩非王朝阿拔斯一世大帝將首都遷至伊斯法罕,隨即營造大規(guī)模的皇家廣場?!皣坏膹V場”上建造了此寺。也為皇家所有,稱“謝赫·盧特福拉清真寺”。以紅磚興建,墻壁上以彩釉的瓷磚裝飾著阿拉伯風格的圖案?,F(xiàn)在名叫“伊馬姆·霍梅尼清真寺”。
辛巴威神殿
位于非洲南部的巨大橢圓形之石造建筑遺跡。壯大的外墻與內(nèi)壁,構(gòu)成了圓錐形的塔。據(jù)說是在摩納摩塔巴王國衰敗后,由新移居至此的羅茲威族人在15世紀所建造的,現(xiàn)在的國名是取自意味著「石造房屋」的本遺跡之名稱而來的。這座令人難以忘懷的古城遺址景色壯麗,長年蒼翠,面積達6平方公里,分為內(nèi)城和衛(wèi)城兩個部分。內(nèi)城是一個由稍呈彎曲的石墻圍成的橢圓形建筑。城東、南、北二面分別有一個進出口,共用去90多萬塊花崗巖巨石。巨石之間不用灰漿黏結(jié)。內(nèi)城墻內(nèi)還有歷史更為久遠的矮墻,與其它幾道斷壁殘垣連接,從而將內(nèi)城分割成為好幾塊大小不等的圍場,縱橫交叉,信道猶如婉蜒曲折的小路。人們在里面走仿佛進入迷宮一般,神秘莫測。內(nèi)城東面坐落著一座實心的圓錐形石塔,塔高11米,底部直徑為6米,頂部直徑約2米。
衛(wèi)城建于高約700米的山頂上,城墻全長244米,高達15米。其入口是一條只容一人通行的階梯,階梯的臺階由大圓石和峭壁中間修鑿而成。衛(wèi)城是順著山勢的自然走向建造的,聰明能干的石匠憑借熟練的技巧,將山上天然的巖石和用花崗巖砌成的石塊砌成一座天衣無縫的宏偉建筑物,其中有一段城墻還筑在大自然造就的巖石的山嘴上,煞為壯觀。
泥清真寺
14~16世紀,位于西非的撒哈拉沙漠南部,一個十分繁榮叫做珍內(nèi)的都市中,用泥土建造成的巨大清真寺。用泥土固定建造而成的。因為形狀算是風格獨,與在伊斯蘭文化圈中常見的清真寺大異其趣。屬于典型的撒哈拉—— 蘇丹式建筑。它沒用一磚一石,而是用一種特殊的黏土和樹枝建造而成。寺院占地面積6375平方米,建筑面積3025平方米。100根粗大的四方體泥柱支撐著祈禱大廳屋頂,屋頂上開有104個直徑10厘米的所孔,寺門寬闊高大。寺院的主墻由3座塔樓組成,塔樓之間有5根泥柱相連。
圣地亞哥大教堂
11世紀時在圣地牙哥建造的教堂,祭祀著基督的12門徒之一的雅各。12世紀左右他被推崇為基教國家西班牙的守護圣人。因朝圣者勇來而鼎盛。側(cè)面回廊是可以沿著教堂內(nèi)走一圈的朝圣路線型式。在地下祭壇中安置著雅各的遺體。
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埃及的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埃及已發(fā)現(xiàn)的大大小小的近百座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開羅西南面的吉薩省沙漠里的祖孫三代金字塔。它們是大金字塔(也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
大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統(tǒng)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米,因頂端剝落,現(xiàn)高136.5米,底面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多米,占地面積約80畝。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分別重達1.5噸至160噸。據(jù)考證,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動用了10萬人花了20年時間。
《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猶如拉的眼睛一樣”。后來古代埃及人對方尖碑的崇拜也有這樣意義,因為方尖碑也表示太陽的光芒。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jīng)過幾千年來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jīng)剝蝕了將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邊長230多米,繞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巖心寺
現(xiàn)存最古老的伊斯蘭建筑,清真寺。又稱薩赫萊清真寺或奧馬爾禮拜寺。建于688~691年。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區(qū)伊斯蘭圣地內(nèi) 。相傳621年穆罕默德曾在此地摩哩山巖頂?shù)窍鲥塾尉胖靥?。因此,穆斯林將耶路撒冷視為第三圣地。耶路撒冷伊斯蘭圣地占地26萬平方米,呈長方形,四周筑墻。在圣地中央,即穆罕默德登霄時所踩巖石上建造了這座禮拜寺,故此寺還叫圣巖寺。八角形平面建筑,內(nèi)部由柱子組成兩組回廊,環(huán)繞中間的圣巖,圣巖上方有一圓形穹窿,直徑20.6米,高35.3米。圓頂?shù)幕ù纱u面寫著古蘭**。寺內(nèi)裝飾得金碧輝煌,圓頂下陳放著一塊藍色巖石,南北長17.7米,東西闊13.5米。面向禮拜者的正面低矮,最高處距地面1.5米。巖石上有腳趾印痕,相傳為阿拉伯人祖先伊斯梅爾小時所留。
洞窟修道院
是位于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的中央部位,地下城市的遺跡。有三個地下都市被發(fā)現(xiàn),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擁有地下八層的構(gòu)造。被認為約有一萬五千人曾經(jīng)在此生活,雖然被推測為大約是一千年前的遺跡,但其全貌仍尚未真相大白。
巴特農(nóng)神殿
巴特農(nóng)神殿位于雅典老城區(qū)衛(wèi)城中心,建于公元前447~438年,由名建筑師與雕刻師菲迪亞斯承擔神廟設(shè)計。巴特農(nóng)神廟是多立克式建筑藝術(shù)的登峰造極之作,有“希臘國寶” 之稱。
神廟外部呈長方形,長228英尺,寬101英尺,有46根多立克式環(huán)列圓柱構(gòu)成柱廊。其額枋、檐口、屋檐多處飾有鍍金青銅盾牌、各種文飾和珍禽異卉等裝飾性雕塑;由92塊白色大理石飾板裝飾而成的中楣飾帶,有描述希臘神話內(nèi)容的連環(huán)浮雕;東西廟頂?shù)娜俗謮ι?,有雕刻著?馬金車在天空奔馳的太陽神赫利俄斯、側(cè)身躺臥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和駕銀車遨游太空的月神塞勒涅的浮雕以及描寫萬神之王宙斯請火神赫淮斯托斯劈開他的腦袋,雅典娜全身披甲從中躍出的一組浮雕。神廟主體建筑為兩個大廳,兩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圓柱的門廳,東邊門廳通向內(nèi)殿,殿內(nèi)供奉著巨大的雅典娜女神,神像設(shè)計靈巧,可搬動轉(zhuǎn)移隱蔽。
羅馬競技場
位于意大利羅馬的威尼斯廣場南面,它是迄今遺存的古羅馬建筑工程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羅馬帝國國威的象征。科洛塞奧(Colosseo)語出意大利文,意即競技場或斗獸場,它建于古羅馬的佛拉維奧皇朝時代,所以其正式名稱是“佛拉維奧競技場”。公元72年,由維斯巴西安皇帝開始修建,公元80年其子蒂托斯皇帝隆重揭幕。結(jié)構(gòu)體有四層,從下面開始依序排列有多利亞式、愛奧尼亞式、科林斯式的圓柱,第四層讓有科林斯式柱頭的裝飾。競技場的外觀象是一座龐大的碉堡,占地20000平方米,圍墻周長527米,直徑188米,墻高57米,相當于一座19層樓的高度,場內(nèi)可容10.7萬名觀眾。
石柱群
石柱群又稱索爾茲伯里石環(huán)、環(huán)狀列石、太陽神廟、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欄等名,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位于英國南部索雨斯貝利的平原中。約建于公元前4000-2000年,屬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時代。是被建造成外側(cè)有溝渠環(huán)繞,占地大約11公頃,主要是由許多整塊的藍砂巖組成,每塊約重50噸。中央有80個巨石的馬蹄形環(huán)狀石柱群?!【奘嚥粌H在建筑學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在天文學上也同樣有著重大的意義: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關(guān)于這個環(huán)狀石柱群,有的說是原住民的祭壇,有的說是與天文學或歷法有關(guān),眾說紛云,充滿謎團。
圣馬丁教堂
座落于德國科隆的大圣馬丁教堂,為萊茵河重要的地景之一,從紀錄推測為公元一世紀,大主教Bruno起建教堂,其中經(jīng)歷改建,至十五世紀中葉方有今日所見之雛形。
建筑物分為幾個部分,主體建筑,圣Brigida教堂與北面建筑群,十八世紀前經(jīng)歷過自然災害,老舊毀損與法國大革命,除了主體建筑大致完好以外,其它部分幾乎損毀。十九世紀經(jīng)歷了全面的修復,并有專業(yè)人員參與,此次修復以主體建筑為主,從內(nèi)到外作全面的更新,室內(nèi)重新裝潢,彩繪,巴洛克元素抽離。外觀將象征羅馬式建筑的塔帽再度建起,建筑物北面的原來的回廊與南面損毀的圣Brigida教堂,以主體建筑物的南北墻面呈現(xiàn)舊建筑的遺跡。在歐洲,以生在公元4世紀的圣人馬丁之名所命教堂、學校、修道院為數(shù)極多,此處也可被視為其中之一。他精力充沛的在街頭巷尾進行巡回傳教,與人們十分親近。
木條教堂
13~14世紀時大量被建造的木造教堂。在北歐十分常見,據(jù)說當時有近千座之多。教堂的原文名稱是該建筑由來,意思指的是支柱。以基督教及北歐的神話為依據(jù)的裝飾十分有特色,蘊出一股獨特的氣氛。
圖中教堂建于1150年左右,不但歷史悠久而且保存得非常完好。從四個方向看都相同,是挪威的標志之一,這是古代北歐人供奉自己的神明的教堂,成一層層的塔樓狀,也象中國的建筑一樣有龍形狀的飛檐,是個木質(zhì)建筑,也是被原來天主教稱為”異教“所剩下的不多的遺跡之一,也是最完整的。
圖拉戰(zhàn)士像
位于墨西哥古代的托魯特嘉王國的首都圖拉遺跡中的戰(zhàn)士石像。除此之外,在遺跡中也遺留有科札哥阿多魯?shù)纳竦?、神殿墻壁上的老虎、鷲及蛇等浮雕。從該遺跡可以窺探出,托魯特嘉王國強烈的軍事國家性格。
關(guān)于圖拉,源于公 元 900 - 1150 年。屬于托爾特克人的地方。這嗜戰(zhàn)和嗜血的小城,鼎盛時期人口多達40000 ,城中建有金字塔、神廟 、球場等 。公元1200 年,圖拉因旱災而荒廢,相傳城內(nèi)的珍寶及石頭建材均被附近的民族搜括一空。
太陽和月亮金字塔
太陽、月亮金字塔坐落在墨西城以北20多公里處的特奧蒂華坎古城。
建于公元2世紀的太陽金字塔坐落在特奧蒂華坎古城中央大道的東側(cè),塔高65米,南北長222米,東西寬225米,總體積約300萬立萬米,其四面正對著東西南北,各有5層臺階通往頂端的平臺。
建于公元4世紀的月亮金字塔雖然在規(guī)模上要稍遜太陽金字塔一籌,但它也相當壯觀,它坐落在特奧蒂華坎古城的北面,塔高46米,體積近38萬立方米。
與古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墓葬不同,墨西哥古印第安人的金字塔是祭祀上天的圣壇。
然而,經(jīng)過十幾個世紀的風吹雨打,太陽、月亮金字塔上的神廟以及附近的建筑已經(jīng)只剩下殘垣斷壁,默默地向后人講述著歲月的流逝。
特奧蒂華坎古城可以說是美洲**上最早的城市中心。早在公元前250多年,墨西哥印第安納瓦人和托托納卡人從墨西哥西部與東部陸續(xù)遷徙到中部高原,在特奧蒂華坎定居。
根據(jù)考古鑒定,特奧蒂華坎古城全盛時期占地面積達20平方公里,居民多達20多萬。
蒂卡爾
蒂卡爾位于危地馬拉北部佩騰省東北部,座落在佩騰湖畔的一片原始森林之中,東北距佩騰省首府弗洛雷斯約35公里,有航線和公路通危地馬拉首都危地馬拉市,這里是人們迄今所了解到的建筑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瑪雅城市之一,歷史上既是瑪雅文化最大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現(xiàn)已成為舉世聞名的考古、旅游勝地,被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chǎn)保護名錄。
據(jù)考古論證,蒂卡爾古城建于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9世紀,其中經(jīng)歷了公元300年到900年這段瑪雅文化的黃金時代,后來遭遺棄的原因迄今不詳,公元17世紀末被發(fā)現(xiàn),1848年開始小規(guī)模發(fā)掘,1955年起部分對外開放,從1963年起開始大規(guī)模發(fā)掘,并將周圍576平方公里的地方劃為保護古跡和動植物的國家公園,其中24平方公里的范圍已于1931年被定為公積金經(jīng)濟級歷史建筑保護區(qū),并設(shè)有醒目的標志。蒂卡爾瑪雅古城遺址座落在沼澤環(huán)繞的丘陵上,占地130平方公里,中心區(qū)域占16平方公里,發(fā)掘出各類建筑物3000多座,石碑200多塊,由9組建筑群和中心大廣場組成,以橋梁和堤道相連,四周有巍峨莊嚴的金字塔。從發(fā)掘出的文物證明,這里是平原瑪雅帝國的最大首都和瑪雅文明的中心,也反映出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 之前瑪雅文明最高的工藝水平和文化成就。
蒂卡爾古城最高建筑首推金字塔,那石灰石構(gòu)筑的金字塔平臺高高聳立在莽莽森林之中,每座金字塔頂端建有一座小廟。座落在城市中心廣場東側(cè)的金字塔是最高的一座,自塔底至頂端高70米,塔身分為9層,形似一頭美洲豹,故稱美洲豹金字塔,這是美洲印第安人修建的最高建筑。環(huán)繞廣場和庭院建筑的宮殿、廟宇宏偉壯觀,精雕細刻的石碑林立、祭臺成行,井然有序,令人嘆為觀止
馬丘比丘古廟
馬丘比丘古廟位于一座非常美麗的高山上, 海拔兩千四百三十米, 為熱帶叢林所包圍。 該廟可能是印加帝國全盛時期最輝煌的城市建筑,那巨大的城墻,臺楷,扶手都好象是在懸崖絕壁自然形成的一樣。 古廟矗立在安第斯山脈東邊的斜坡上, 環(huán)繞著亞馬遜河上游的盆地, 那里的物產(chǎn)豐富。
出現(xiàn)于15世紀的馬丘比丘原為一個崇拜太陽并有著神秘的宗教儀式民族的居住地,在那里,女人大大多于男人。馬丘比丘--意為"古老的山巔",位于烏魯班巴河上方457米的秘魯境內(nèi)的安第斯山上,它像個巨人,棲息在兩座山巒間的馬鞍形的山脊上,那里曾是個宗教活動之地,又因世人無法得知其原始的名字,故借其附近一座山脈之稱而得此名。 它建成的年代尚是個未知數(shù),不過很可能是建于15世紀末,印加帝國向外擴張勢力的鼎盛時期。有人估計說這里至少居住1500人。從挖掘出的頭骨,能推斷其女性人數(shù)與男性人數(shù)的比例為10:1,這一點支持了下述的推測:這里曾是個宗教祭奠活動的場所,這里的人們崇拜太陽,因為女人被視為太陽的貞女。
對于馬丘比丘的人們崇敬太陽的推測,還出自另一個跡象,就是"拴住太陽的地方"的一座建筑。這是個奇妙的石頭結(jié)構(gòu),似乎是個復雜的天文裝置,當其它東西都殘跡全無時,唯獨它卻能幸存至今。據(jù)猜這是用來計算一些重要的日期的,如夏至,冬至等。它的名字好象與一種慶典有關(guān),因為據(jù)稱在冬至那一天太陽被拴在這里。而且,在太陽塔上,似曾有過對太陽系的觀察與研究。那個塔是個馬蹄形的建筑,朝東的一扇窗子很特殊,它在冬至那一天,可以抓住太陽的光線。再者,在三窗寺,那三扇排成一直線的窗戶,以及屋子中央那一塊筆直的長方形的石塊,這些顯然都有著特殊意義的,每當夏至或冬至日,印加人便在此舉行太陽節(jié)的慶典活動?!●R丘比丘處處是花園、信道、宏偉的建筑與宮殿。這里有痕跡顯示出溝渠、水池、浴池、以及玉米、土豆和其它蔬菜。高低不一的花園和道路用石階相連。這些古跡,從西班牙入侵時期就是一個謎,一直被莫名其妙地忽略了。有的說是因為印加部落間的內(nèi)戰(zhàn)玷污了這里的美麗的圣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