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八大移民圣地 看你的祖先來自何方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移民:
          漢武帝時曾實施大規(guī)模的移民:元朔二年(前127年)招募10萬人遷朔方,安置在今黃河、烏加河一帶的河套平原和黃河以南地區(qū),移民來源很廣,主要來自關東(今太行山以東的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元狩四年(前119年)關東連年遭受水災,72萬多貧民被遷往今內(nèi)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部、陜西西北部、寧夏南部和甘肅河西走廊。元狩五年,“天下奸猾吏民”被遷往邊區(qū),估計有數(shù)萬人。元封元年(前110年),今福建境內(nèi)的閩越人被遷往江淮之間,估計有十余萬人。加上其他一些由官方組織的移民,在20多年的時間里,完全由政府實施的移民不下120萬。這些移民的絕大部分,從遷移到定居的費用完全由官方負擔,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監(jiān)護。移民遷移的距離至少數(shù)百公里,最遠的有二三千公里。當時漢朝的總?cè)丝诖蠹s是3600萬,移民占總?cè)丝诘娜种?,超過3%。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決定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至太和十九年,平城周圍的官民百姓全部遷至洛陽及周圍地區(qū),總數(shù)超過100萬。
          明朝初年實施大規(guī)模移民,一部分是通過行政手段強制實行,或通過軍事駐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過官方給予優(yōu)惠政策的方式引導實行的。主要有:將江南的富戶和無地農(nóng)民遷至今安徽鳳陽一帶;將各地官吏、富戶、工匠、士兵等遷往南京;通過設立衛(wèi)、所的方式將軍人及家屬遷往全國各地駐防,最遠的到達云南、甘肅等地;將從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軍民安置到北方各地;將山西北部和內(nèi)蒙古的邊民遷往鳳陽;從山東、江西等地移民于鳳陽;山西人口被遷往山東、河南、河北、北京等地;江西百姓遷往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蘇北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人口遷入四川;軍民移民總數(shù)達1100萬,約占總?cè)丝诘?6%。即使只計非軍事移民,總數(shù)也有約700萬,超過總?cè)丝诘?0%。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制訂優(yōu)惠政策,鼓勵移民遷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廣東、江西、福建及貴州、陜西等地遷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后裔達到600多萬,占當?shù)乜側(cè)丝?0%以上。
          1860年起清朝開放東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勵政策,山東、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遷入東北,至清末,移民累計超過1000萬。
          以上所列,并不包括中國歷史上發(fā)生過的三次大規(guī)模人口南遷,如北宋靖康之亂(1127年)后的人口南遷,總數(shù)有數(shù)百萬。也不包括戰(zhàn)亂間或掠奪性的移民,如十六國期間由后趙在4世紀前期的二十多年間從北方各地強制遷移到襄國(今河北邢臺)一帶和在境內(nèi)遷移的人口達數(shù)百萬。
          三大移民歷史時期
          中國移民歷史上太多了,300年3000萬移民闖關東、還有"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樂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在約50年間,大規(guī)模遷民18次,總數(shù)達百萬之眾,遷民遍布京、冀、豫、魯、蘇、鄂等18個省市,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歷時最長、范圍最廣的官方移民。
          三大移民發(fā)生在三個時期:
          1,南北朝時期
          2,唐,安史之亂后期
          3 宋,金對峙時期
          具體:
          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永嘉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的高潮有四次,移民總數(shù)有700萬。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東、山西、河南以及江蘇、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東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年)在建康設置了第一個僑縣——懷德縣,以安置流民。以后.又陸續(xù)設置了徐、兗、幽、冀、青、并、司諸僑州郡縣于長江南北。
          第二次:東晉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間大亂.淮南居民以及原來僑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紛紛渡長江南遷。
          第三次:東晉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間,中原戰(zhàn)亂不斷,關中所遭破壞尤其嚴重,今陜西、甘肅境內(nèi)的人口南遷漢水流域,一部分進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間(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復的中原地區(qū)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領,大量人口渡淮南遷,因而在淮南新設了司、兗、徐、青等僑州及其他一些僑郡縣。氐人的戰(zhàn)亂還迫使關隴流民南遷漢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這幾次移民高潮歷時100多年,移民南遷的路線主要有東西二線:
          東線:以循邗溝和淮河流域東南向的支流為主,向東南方向遷移,因此處于邗溝南端的今江蘇揚州及其長江對岸的今鎮(zhèn)江、常州一帶成為山東及蘇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東南遷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進入湖北。
          西線:水路是循漢水南下,所以沿漢水的南鄭(今陜西漢中)和襄陽成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陸路則取金牛道(南棧道)進入四川。
          按今地劃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zhèn)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qū)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移民的來源,山東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陜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來源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內(nèi)的移民來自北方,以河南為最大部分,其次為河北、山東、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當大的比例,少部分來自江蘇北部。僑郡縣大多散處于江淮之間,江南僅在今蕪湖附近。
          湖北境內(nèi)長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陜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qū)還是漢水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鐘祥,而以襄陽為中心。來自陜西的移民數(shù)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肅,再次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遠,移民到達的較少,僅在北部一小部分設置了幾個僑縣。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設有若干僑縣,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數(shù)來自陜西、甘肅及本省南部鄰區(qū)。
          陜西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qū)安置的移民幾乎都是來自甘肅、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東今黃河以東南地區(qū)因一度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設置僑州郡縣,接納的移民以河北的為主,其余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亂后中原漢族的南遷
          李白《永王東巡歌》詩云:“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安史亂后中原漢族的南遷歷時一個半世紀,直到北宋初年,南遷路線主要有東、中、西二路。人數(shù)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國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爾后主要經(jīng)皖南、浙西金衢盆地進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嶺南;一支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東路以當時全國交通命脈大運河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構成一條寬闊的西北—東南向的水運交通帶,將華北平原與淮南、江南連接起來,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
          中路:自關中和華北平原西部進入今南陽、襄陽一帶,爾后南下,穿過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進入嶺南。此路北面分別連接首部長安和東都洛陽。從洛陽沿伏牛山東麓南行,道路較為平坦,到南陽或襄陽后,即可乘船沿漢水南下。從長安到荊襄,先走陸路,越過商山后即可順流南下襄陽。
          西路:自關中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qū)和四川盆地,需經(jīng)褒斜道、子午道等棧道。這些道路崎嶇難行,但因與長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統(tǒng)治者仍不得不率領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艱難的旅途。
          三、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亂后的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續(xù)—個半世紀,其中規(guī)模較大、人數(shù)較集中的遷移大致有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后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shù)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guī)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階段,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顏亮破壞宋金和約,大舉南侵。
          第三階段,開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1208年)。
          第四階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1224年)。
          嘉定七年(金貞佑二年),因受蒙古軍隊威脅,金朝自中都(今北京)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并于十年大舉攻宋。南宋則發(fā)檄招喻金朝軍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聲明更不南下。
          第五階段,紹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1234年)。
          第六階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階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遷路線與安史亂后中原漢族的南遷路線相同,南遷大約500萬。
          南宋內(nèi)部的移民:(一)是江西路、兩浙路福建路遷入淮南東、西路。(二)是福建外遷潮州、梅州,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沿海、廣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溫州。(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東山區(qū)和江漢平原邊緣及安徽宿松。(四)是江西東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遷廣東東部梅州。
          中國百年移民潮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流動相當頻繁,涉及范圍很廣,形成的移民數(shù)量很大,而對今天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以往百年間的移民潮。讀者們不妨作一個自我檢測:從你祖父一輩開始,你的家庭有沒有遷離原來居住的地方?你的親友中有多少人遷離了原來居住的地方?我相信,很少有人會作出完全沒有的答案,因為我研究已經(jīng)證明,20世紀中國的移民潮,無論是移民數(shù)量、遷移范圍,還是社會影響,都是空前的。
          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只要社會上存在著生存環(huán)境、生活水平的差異,人口就會不斷向條件更好的地方流動。無論為天災人禍所迫、純粹為了避禍求生的生存型移民,還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zhì)生活或精神生活的發(fā)展型移民,都是這種差異的產(chǎn)物。中國國土遼闊,自然環(huán)境多樣,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發(fā)展水準相差懸殊,到19世紀末還存在不少未開發(fā)的處女地,為人口的遷移和重新定居提供了充足的條件。而社會的急劇變革、生產(chǎn)方式的迅速改變、資源和人口的重新配置、人口壓力、外敵入侵、天災人禍等,都是引發(fā)移民潮的重要因素。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內(nèi)陸向東北和內(nèi)蒙古的大規(guī)模移民,在本世紀初的清朝末年達到高潮。成千上萬的華北農(nóng)民"闖關東","走西口",將大片空地、荒地和牧地開墾為耕地。隨著居民的增加,新的行政區(qū)不斷設立,1907年遼寧、吉林、黑龍江正式建省。到1911年,遷入東北三省的移民已經(jīng)有1300多萬,其中以山東籍的移民為最多;遷入內(nèi)蒙古的移民以山西籍為主,數(shù)量達160萬;遷入外蒙古(今蒙古國)的漢人也有10萬之多。民國以后移民繼續(xù)遷入,但速度減慢,遷入地以黑龍江為主,移民除主要進行農(nóng)業(yè)墾殖外,還從事伐木、采礦和工業(yè)生產(chǎn)。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由關內(nèi)遷入的移民大幅度減少。但到1937年七·七事變后山東淪為戰(zhàn)場,難民又大批涌向東北。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寇為增加后方勞動力,鼓勵華北移民遷入東北,僅1942年就達到120萬,出現(xiàn)又一次移民高潮。
          俄國和日本鯨吞和宰割東北的侵略陰謀之所以沒有得逞,成千萬內(nèi)陸移民的遷入是一個重要因素。日本占據(jù)東北后,曾制定了在20年內(nèi)移殖100萬戶日本人和朝鮮人的殖民計劃,但到日本戰(zhàn)敗,僅遷入日本人二三十萬和40萬朝鮮人。要是東北還是像1860年前那么人煙稀少,后果就不堪設想。大量內(nèi)陸移民的遷入還使東北迅速發(fā)展成為重要的糧倉、世界主要的大豆產(chǎn)地和我國主要的重工業(yè)基地。
          內(nèi)陸移民也遷入青海、寧夏、新疆等西北邊疆,但由于交通不便,政府缺乏有力的組織和支持,移民的規(guī)模不大,遷入的范圍也很有限。
          隨著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設立,現(xiàn)代工商業(yè)和民族工業(yè)在一些沿海城市形成和發(fā)展,吸引了大批移民。以充足的勞動力、人才和資本的為基礎,新興的大中城市迅速崛起。上海是個最典型的例子:本世紀初的人口剛超過100萬,1815年猛增雖200萬,1942年達到420萬,1949年解放前夕更高達546萬。1942年和1946年上海的外地籍人口分別占78%和85%,也就是說移民及其后裔有400余萬人。還有大批外國人遷居上海,1942年外國僑民有15萬,解放初還有2.8萬。上海的城市規(guī)模和人口數(shù)量的增長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這一奇跡正是移民創(chuàng)造的。天津、廣州、沈陽、南京、漢口、哈爾濱、大連、長春、青島、無錫、南通等大中城市也因吸引了大批移民而迅速擴展。這些移民主要來自城市周圍的農(nóng)村,也來自一些衰退中的城市和集鎮(zhèn),所以如西安、太原、蘭州、貴陽、成都、揚州等城市都不斷有人口外遷。
          由于傳統(tǒng)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停滯和沒落,交通路線和物資集散地的改變,像沿運河的城鎮(zhèn)、江西的四大鎮(zhèn)等地的人口大量外遷。而新興的工業(yè)和交通樞紐產(chǎn)生了一批幾乎完全由移民構成的工礦城市,如唐山、井陘、焦作、萍鄉(xiāng)、撫順、本溪、大冶、鞍山、鄭州、蚌埠、石家莊、浦口等。如蚌埠原來只是一個500戶的漁村,1908年津浦鐵路通車后移民激增,至1926年已有20萬人口。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大批軍政人員、工人、學校師生遷往大后方,奔赴抗日根據(jù)地,大批難民流落他鄉(xiāng)。戰(zhàn)后絕大多數(shù)內(nèi)遷人員復員鄉(xiāng),但一些難民在外地定居,成為移民。受自然災害、軍閥混戰(zhàn)、國共內(nèi)戰(zhàn)等天災人禍影響,很多難民逃往城市和他鄉(xiāng),其中一部分也就此成為移民。
          1949年前后,約100萬人由大陸遷往臺灣省,其中少部分又遷往國外,大多數(shù)人在臺灣定居。這些移民及其后裔對臺灣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與大陸血肉相連的關系是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重要基礎。
          全國解放的過程中和解放初期,大批黨政干部、駐軍、復員退伍軍人遷入城市和新解放區(qū),大多數(shù)陸續(xù)在當?shù)囟ň?。他們的總?shù)雖然不大,但由于遷入的時間和地點集中、擔任領導或行政工作,所以對遷入地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都有較大的影響,一些方面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
          50年代開始,隨著經(jīng)濟的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一批新興的工業(yè)城市吸收了大量移民,東北和大西北的重工業(yè)基地和城市也有大批移民遷入。與此同時,一些大型的基建項目,如水庫、機場、鐵路等的建設也需要當?shù)卦腥丝谶w離。以復員退伍軍人及其家屬為主的農(nóng)場在北大荒、新疆和其他邊遠地區(qū)建立,以后還擴大到一些新開墾區(qū)和圍(湖、海)墾區(qū),吸收了大量知識青年和城市人口。這些移民對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邊疆的鞏固和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都起了積極作用,但某些規(guī)劃不當造成了環(huán)境的破壞,安置不當?shù)暮筮z癥也長期存在。
          60年代后,除了像大慶、攀枝花等重大工業(yè)基地外,一般城市不僅不接受新的移民,還由于工廠、學校內(nèi)遷,動員回鄉(xiāng),疏散人口,干部下放,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閑散人口下鄉(xiāng)等運動而不斷外遷。大批工廠由沿海地區(qū)和大城市遷往中西部地區(qū)("大三線")和鄰近的偏僻地區(qū)("小三線"),隨遷的職工和家屬人數(shù)相當可觀。這些被遷人口中的大多數(shù)如今已經(jīng)回城或遷離,但違背經(jīng)濟規(guī)律和強制性的人口遷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嚴重的社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特區(qū)、沿海和南方發(fā)達地區(qū)、大城市、新開發(fā)區(qū)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流動人口,大批農(nóng)村人口流入城市和附近集鎮(zhèn),形成了像深圳這樣的外來人口占絕大多數(shù)的移民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流動人口已高達數(shù)百萬,其中一部分實際已成為定居的移民。在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大部分農(nóng)村人口轉(zhuǎn)化為城市人口和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是不可避免的,移民將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與龐大的人口總數(shù)相比,中國對海外的移民數(shù)量并不多。目前散布在海外的數(shù)千萬華人和華裔,是經(jīng)過數(shù)百年(主要是最近的一百多年)的遷移和繁衍積累起來的。但中國的海外移民對所在國和中國本身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方面的貢獻和影響之大,已為世界所公認,是無法用他們的數(shù)量來衡量的。
          中國歷史八大移民圣地
          1、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一膾炙人口的民間俗語,極其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樹,在我國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黃子孫對洪洞大槐樹的眷戀之情。
          據(jù)史、志、族譜等文獻記載和眾多的專家學者調(diào)查考證,洪洞大槐樹移民多為有組織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輔年間(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時期(公元1736~1795),歷經(jīng)金、元明、清四個朝代,時間跨度達六百余年。移民次數(shù)在20次以上,有確鑿文獻記載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間移民次數(shù)最多(10次),規(guī)模最大,移民量達80萬以上。移民姓氏,幾乎涵括了北方常見的一百多個姓氏。
          洪洞大槐樹移民,多為官方組織的強制性移民。每次移民都發(fā)給川資、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據(jù)人口,發(fā)給土地、種子、耕牛、農(nóng)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錢、糧稅收,是歷代移民中最為成功的范例。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來自太原、平陽、澤、潞、遼、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縣。移民流向主要是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蘇、陜西、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等地,而后輾轉(zhuǎn)遷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樹成為中國歷史上移民次數(shù)最陽為眷戀的尋根問祖的朝宗圣地。
          2、蘇州閶門
          蘇州閶門是蘇北民眾心目中的移民圣地。據(jù)史籍、方志和族譜記載,蘇州閶門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當時群雄并起,割據(jù)稱王,張士誠據(jù)蘇州與朱元璋爭衡天下。及張士誠兵敗被俘,朱元璋遂“驅(qū)逐蘇民實淮陽二州”。蘇州閶門遂成了移民的出發(fā)、集散之地。于是揚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陽、高郵、寶應、鹽城、阜寧、東海以至于連云港等地,都有了蘇州閶門移民的后裔。如寶應縣之劉氏、喬氏、王氏,興化市之顧氏、張氏、朱氏、周氏、姚氏、楊氏,泰和縣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大名鼎鼎的《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等文人名士,其祖籍均來自蘇州。
          3, 江西瓦屑壩
          江西瓦屑壩也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是當今安徽安慶一帶眾多姓氏所公認的始遷祖籍。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烽火連天,地處南北要沖的安慶府即成為群雄逐鹿的必爭之地。徐壽輝、陳友諒、朱元璋你來我往,征伐攻殺,致使安慶一帶戰(zhàn)亂不已,屢次易幟,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相形之下,江西饒州路之鄱陽、萬年、樂平、景德鎮(zhèn)則較少受戰(zhàn)亂波及,人口稠密。明政府為鼓勵向人口稀少的地區(qū)移民,制定了一系列獎勵政策,饒州路貧民紛紛北遷到安慶所屬各縣,形成一股移民浪潮。
          此次移民,雖然史無明文記載,但在方志族譜中卻有大量資料足以證明。如安慶市圖書館所藏36種族譜中,遷自瓦屑壩和鄱陽縣的姓氏即達18個,遷自饒州和江西的達26個,占72%以上。因此,安慶民眾多把江西瓦屑壩視為自己的始遷祖地。由于歷史的變遷,江西瓦屑壩的確切地址已難以確考。據(jù)移民史專家葛劍雄等調(diào)查考證,今江西鄱陽縣之瓦燮嶺即為當年瓦屑壩故地。
          4、湖北麻城孝感鄉(xiāng)
          “湖廣填四川”是流傳于四川民間認祖尋根的俗語,意即四川民眾來源于湖廣。“湖廣”一詞為明代“湖廣布政使司(即行?。钡暮喎Q。大致相當于今湖南、湖北兩省行政區(qū)域。但元末明初遷入四川的移民多來自湖廣北部,即今湖北。
          元末之際,湖廣一帶是反元義軍徐壽輝、彭瑩玉等紅巾軍活動的主要區(qū)域。元至正十七年(1937)徐壽輝部將隨州人明玉珍率部西征,相繼攻占重慶、成都。至正二十年徐壽輝為陳友諒所殺,明玉珍遂據(jù)蜀稱王,國號為夏。明玉珍所部多為湖北人士,徐壽輝被殺后,其舊部多入川投奔明氏政權。明氏政權在四川輕徭薄賦,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眾入川。
          及至朱元璋攻滅陳友諒之后,縱兵燒殺,四川更成為湖北百姓避難的樂土。明洪武四年(1317),明將湯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滅明氏政權,多次移民入川,大批湖北人相繼入川,遍布四川各地。
          明清之際,四川再次遭受嚴重破壞,人口銳減。于是又有大批移民陸續(xù)入川。其中大部分來自湖廣,形成了“湖廣填四川”的基本格局。由于湖北麻城孝感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眾多把麻城孝感視作尋根問祖的朝宗圣地。而當年的麻城孝感今屬何地,尚無定論,有的直指今湖北孝感市,也有的考證說是在今湖北紅安縣城關鎮(zhèn)一帶。
          5、山東棗林莊
          山東棗林莊是中國移民史專家葛劍雄、曹樹基先生近年來實地調(diào)查考證中新發(fā)現(xiàn)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在當今山東兗州縣城北七里之遙的安邱王府村,據(jù)明代石碑所載,該村原名棗林莊,明魯王裔孫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稱安邱王府莊。
          該村位于兗州東部丘陵山區(qū),地處兗州府城郊,正當濟南各州縣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戰(zhàn)亂波及,人口較為稠密,具備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雖然在官方文獻中未曾發(fā)現(xiàn)有關移民的記述,但在安徽濉溪縣志中卻發(fā)現(xiàn)了在明洪武年間和清初由山東遷民本縣的記載,并標明占本縣人口80%以上的“周、吳、鄭、王、李、丁、梁七姓”均為山東移民。筆者近年來在從事姓氏、族譜研究中,也曾多次收到遼寧、吉林等地民眾的咨詢電、函,稱其祖籍原系山東棗林莊,清初移民加強邊疆,遷居關外,要求幫助查證山東棗林莊的確切位置和遷徙史實。這也可作為山東棗林莊為明清移民點的旁證。
          6,廣東南雄珠璣巷
          廣東南雄珠璣巷是宋元時期北方移民遷徙嶺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眾多姓氏念念不忘的發(fā)祥祖地。在眾多的族譜資料和民間傳說中,都大同小異地反映了南雄珠璣巷移民的歷史事實。
          據(jù)說,珠璣巷原為北宋京城開封府的一條巷名。當宋室南渡時,南遷臣民落足南雄之后,為表達對故都的懷念,將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璣巷。這是效法東晉以來,偏安江南的歷代王朝,僑置郡縣的傳統(tǒng)作法。
          當然,珠璣巷作為幅員有限的彈丸之地,不可能會有大量人口以供遷移,但其地處南下嶺南的交通要塞,自然而然會成為嶺南移民最為眷戀,印象最深的集散之地。據(jù)曾昭璇、魯憲珊兩位先生對家譜、方志等有關資料的統(tǒng)計和實地考察,列出珠璣巷移民家族多達797支。因而珠璣巷也就成為無數(shù)嶺南人精神上的故鄉(xiāng),成為維系他們桑梓之情、宗族之誼的根之所在。
          7、福建寧化石壁村
          寧化壁,原名玉屏,也名石碧,由22個自然村組成。它位于武夷山脈東麓,福建省西隅,北連江、浙,南接粵、桂,四周山環(huán)水繞,中間是開闊的平原盆地,物產(chǎn)富饒,環(huán)境幽雅,堪稱世外桃源,是歷代南遷士民避亂求生、繁衍棲息的理想之地。因而早在秦漢之際,就有中原士民避亂遷徙于此。此后,在西晉永嘉之亂、唐末五代,宋室南渡及明清之際,每當中原動蕩,社會激烈巨變之時,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大量移民涌入石壁,繁衍棲息,并由此而分遷閩南、閩西、粵東、臺灣,及湘、桂、川、黔等地。據(jù)史、志和族譜記載,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先后曾有106個姓氏在此生存棲息,并由此播向東南沿海,繁衍海外。
          由于寧化石壁獨特的地理位置,在社會歷史激烈變動的唐末五代,各割據(jù)勢力均鞭長莫及,成為較為安定的世外桃源,凝聚了眾多的北方移民。據(jù)史書統(tǒng)計,寧化在唐末人口僅萬余人,到南宋時已達11萬之多,其中土著僅5000余人。由于高山的阻隔和戰(zhàn)亂頻繁中斷了與中原的聯(lián)系,在封閉的世界里,他們以自己所擁有的傳統(tǒng)文化、語言、習俗,與當?shù)赝林拿耧L習俗混合在一起,漸漸產(chǎn)生出一種新的、獨特的、既有中原古文化的遺風,又有區(qū)別和創(chuàng)新的文化,即客家文化。同時也形成了客家民系,并隨著子孫后裔的播遷繁衍,灑向各地。而客家各姓氏族譜記載姓氏源流時,大多把從寧化石壁外遷的第一祖先尊為家族始祖。因而福建寧化石壁被譽為客家文化的搖籃,客家民系的朝宗圣地。
          8、河北小興州
          河北小興州是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官方組織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克元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遁,元朝滅亡。元朝殘余勢力雖然退居漠北,但仍有相當?shù)能娛聦嵙γ魍醭边厴嫵珊艽蟮耐{。為此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在長城以外,東起遼東,西至山西北部,內(nèi)蒙古西部,東西兩千余里,南北數(shù)百里的廣大地區(qū),屯兵衛(wèi)戍。同時,為恢復和發(fā)展北平地區(qū)因戰(zhàn)亂遭受破壞的社會經(jīng)濟多次從燕山以北廣大地區(qū)(俗稱山后)向北平附近移民。
          及至永樂皇帝登基,為進一步鞏固、發(fā)展北平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確保京城安全,先后抽調(diào)長城以北27個衛(wèi)所的將士圴5萬人,在北京附近屯邊戍守。同時,多次組織大規(guī)模的強制性移民,安置于良鄉(xiāng)、順義、平谷、大興、宛平、通州、薊縣、寶坻、香河、遵化、盧龍、武清、豐潤、清苑、容城、新城、安國、徐水、任丘、淶水、霸州、定興等地區(qū)和河北各縣,移民總數(shù)達數(shù)十萬之多。涉及到張、王、李、劉、梁、孫、崔、鄧、杜、魏、邢、徐等數(shù)十個姓氏。
          由于小興州是長城古北口外的第一重鎮(zhèn),位于遼東、內(nèi)蒙古南下北京的交通要沖,因而也就成為歷次移民的集散中心。由于年久日深,歷次移民后裔,難以確知其祖上原籍所在,往往把先祖遷徙的集散之地視作先人故籍祖地。因而在河北、山東、東北一帶現(xiàn)存的眾多族譜家乘中,追溯家世淵源時,多稱其“先世自小興州,徙至XX地”。久而久之,小興州成為河北、內(nèi)蒙古、山東、東北等地眾多姓氏尋根問祖的朝宗祖地。
          上述八大移民祖地,北起關外的小興州,南至廣東的珠璣巷,東起山東棗林莊,西至湖北孝感鄉(xiāng),基本上涵括了清代以前漢族活動的主要區(qū)域,反映了姓氏遷徙的大致脈絡,是不同地域的家族姓氏尋根溯源的重要依據(jù),也是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朝宗謁祖的人文景點。
          8、河北小興州
          河北小興州是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官方組織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克元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遁,元朝滅亡。元朝殘余勢力雖然退居漠北,但仍有相當?shù)能娛聦嵙γ魍醭边厴嫵珊艽蟮耐{。為此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在長城以外,東起遼東,西至山西北部,內(nèi)蒙古西部,東西兩千余里,南北數(shù)百里的廣大地區(qū),屯兵衛(wèi)戍。同時,為恢復和發(fā)展北平地區(qū)因戰(zhàn)亂遭受破壞的社會經(jīng)濟多次從燕山以北廣大地區(qū)(俗稱山后)向北平附近移民。
          及至永樂皇帝登基,為進一步鞏固、發(fā)展北平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確保京城安全,先后抽調(diào)長城以北27個衛(wèi)所的將士圴5萬人,在北京附近屯邊戍守。同時,多次組織大規(guī)模的強制性移民,安置于良鄉(xiāng)、順義、平谷、大興、宛平、通州、薊縣、寶坻、香河、遵化、盧龍、武清、豐潤、清苑、容城、新城、安國、徐水、任丘、淶水、霸州、定興等地區(qū)和河北各縣,移民總數(shù)達數(shù)十萬之多。涉及到張、王、李、劉、梁、孫、崔、鄧、杜、魏、邢、徐等數(shù)十個姓氏。
          由于小興州是長城古北口外的第一重鎮(zhèn),位于遼東、內(nèi)蒙古南下北京的交通要沖,因而也就成為歷次移民的集散中心。由于年久日深,歷次移民后裔,難以確知其祖上原籍所在,往往把先祖遷徙的集散之地視作先人故籍祖地。因而在河北、山東、東北一帶現(xiàn)存的眾多族譜家乘中,追溯家世淵源時,多稱其“先世自小興州,徙至XX地”。久而久之,小興州成為河北、內(nèi)蒙古、山東、東北等地眾多姓氏尋根問祖的朝宗祖地。
          上述八大移民祖地,北起關外的小興州,南至廣東的珠璣巷,東起山東棗林莊,西至湖北孝感鄉(xiāng),基本上涵括了清代以前漢族活動的主要區(qū)域,反映了姓氏遷徙的大致脈絡,是不同地域的家族姓氏尋根溯源的重要依據(jù),也是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朝宗謁祖的人文景點。
          走 西 口
          【解說】
          《走西口》是一首古老的山西民歌,據(jù)說它已經(jīng)流傳了一兩百年?! ∵@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nèi)蒙、陜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說的是民歌有很強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許多地方的人會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當時有許多山西人曾到過這些地方,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這首歌,時間長了,當?shù)厝艘矊W會了?! “^,現(xiàn)在是內(nèi)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過兩百萬。在一百多年前,這里還只是個叫包克圖的小村子。包頭人說,因為山西人到這里做生意,才一點一點有了今天包頭城的雛型,現(xiàn)在包頭城里還流傳著“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這樣的說法。復盛公就是山西一戶姓喬的商人在一百多年前開的商號的名稱?! ∩轿?,明、清兩朝的許多地方志中,也提到了當時山西人到西北謀生的經(jīng)歷。由于有這種經(jīng)歷的人太多,在一些地方竟成了一種風俗。
          《太谷縣志》中記載太谷縣的人“耕種之外,咸善謀生,跋涉數(shù)千里率以為?!?。
          《盂縣志》中說“往往服賈于遠方,雖數(shù)千里不辭”。
          《壽陽縣志》說鄉(xiāng)民“貿(mào)易于燕南塞北者亦居其半”。
          【采訪】梁小民 北京工商大學 教授
          問:山西人走西口的時間呢?
          答: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開始,那么截止時間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應該是在明末清初,這個時候數(shù)量是最大。
          問:何謂走西口呢?
          答:應該前后持續(xù)了將近三百年左右,而且應該說走西口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由于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于是呢?人口外遷,這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內(nèi)蒙這一帶,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nèi)蒙邊防的需要發(fā)展起來的。那么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fā)展商業(yè),發(fā)展貿(mào)易,以至于到后來的票號。所以走西口這個現(xiàn)象,實際上就是中國移民的一個部分。
          相關鏈接  中國移民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洪洞大槐樹移民,869個姓氏由此遷出,分布全國各地,有你祖先嗎
          如果這些事你知道三分之一,那么你的祖先很有可能來自山西大槐樹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812個姓氏歷時50年,你的祖先來自這里嗎?
          “問我祖先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覆蓋554個姓氏的明朝大移民
          祖先來自哪里?明朝812個姓氏從大槐樹下出發(fā),看有你的姓嗎
          大槐樹遷徙有哪些姓氏?看看有你的嗎?網(wǎng)友:一個縣哪來這么多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