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為學佛一定要出家,才能有成。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知在家學佛,一樣可成。居士成佛者大不乏人。不過比較起來,出家減少了不必要的阻礙。在家居士則凡俗事物,常在眼前,心志未免受了影響。但茍能心如,則又有何分別?譬如唐朝之龐太師,出世入世,渡了不少壞人歸正。龐太師俗名蘊,法號道玄。本為富家子,仕宦之家,父為太守,家產(chǎn)頗豐。因慕佛,盡去家財,薄留田宅,以居士身份,夫婦雙修,競成大道,究竟成佛。當其成正果之后,亦有數(shù)偈留與后學之士,甚合初基者采用。今特錄出,以供在家學佛者之修持:
(一)心如即是定,境如即是禪。如如都不動,大道無中邊。若能達此意,所謂火中蓮。
注:如就是不動,就境不興思。如如似固結(jié),就叫心如。只要心如,便是入定。境如便是處何境界就何境界,既就此境,不作境外之想。
(二)無貪勝布施,無癡勝坐禪,無瞋勝持戒,無念勝求緣。盡看凡夫事,夜來安樂眠。寒時向火坐,火本實無煙,不忌黑暗女,不求功德天。任運行方便,皆是般若船。如能照此學,功德實無邊。
注:能布施必然無貪。坐禪目的是攝心,既無妄念,何用坐禪??v然持足四十九戒,只要一瞋,等于縱火自焚,四十九戒均成泡影。無念則心清若泉,何必到處求緣。凡夫俗事,就是煩惱窮困,明白因果債緣,自然樂于接受苦難而不怨恨,可以安穩(wěn)熟睡。無分別心,無邪善念,雖暗室之女,何用顧忌。立心靜修,不求功德之心,不求洪福之念,任運行方面,就是最大的智慧。
(三)無念清涼寺,蘊空真五臺。對境心不垢,當情心死灰。妙理于中現(xiàn),憂云空里開。無求真法眼,離相見如來。若能如是學,不動出三災。
注:心中無念一定清涼。自空五蘊便是登五臺。對境不著境,任何善惡美丑,概不生境,則心不垢。人當有情時,心如死灰,七情不入,此又何在乎身外事?唯有心靜,妙理始從內(nèi)心而生,一切法門都在眼前矣。猶如太空優(yōu)曇朵朵,從空而生。萬法無邊,遍布宇宙,不一定要求得法眼法門始可成佛。種種色相,不能執(zhí)有,能離種種相,不生有相念,便見如來。便可不動而出三災。三災者,三途也。
(四)日輪漸短促,光陰去何速?身似水中沫,命如當風燭。常須慎四蛇,持心除三毒。
注:人壽幾何?生命短促,轉(zhuǎn)瞬無常即到。應該早空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四相一存,自性難現(xiàn)。故四相稱為四蛇,言其有毒,阻礙菩提精進也。同時痛下功夫,滅盡貪嗔癡三毒。如此做去當可立地成佛也。
上述第一個偈是要如如不動,靜心止念。第二個偈是說明在家學佛,雖未受戒坐禪,如能自行方便,就與出家受戒一樣可以成佛。第三偈是要從止念中做功夫,色空兩者皆不生相念。龐太師能悟出無念離相,當有獨到之妙處。第四偈是空四相,人心有住則難空四相,有相執(zhí),就算一切功成,亦不能達到究竟境界。
總之,龐太師各偈,均是另開法眼,以金剛為本,法華為干,靜心止慮,攝心有術(shù)。故能以居士之身,得成正果。以此一簡單法門,亦可成佛,此又何必處處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