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忍一忍心平氣和,退一步海闊天空。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有些人,得理不讓人,沒理攪三分。表面看他們贏了面子,其實他們的里子早已輸盡了。
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懂得有理讓三分,即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
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一則典故至今令人受益頗深。張英老家因蓋房子,在房基地劃分問題上和鄰居發(fā)生了沖突,老家人怕吃虧,急忙修書一封向張英求救。不久,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信中只有四句詩:“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里人明白了張英的意思,第二天便將自家墻回收三尺,鄰居深受感動,也將自家墻回收了三尺。這便是后來被傳為佳話的“六尺巷”。
中國有句老話:“有理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span>有理讓三分,并不是讓人不堅守原則,而是在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上,不要斤斤計較。這樣既顯得自己大度,也不至于讓對方下不來臺,各讓三尺雙方的路都會好走。
人的修養(yǎng),不在于對位高權重的人有多尊重,而在于對一個普通人的尊重上。
請客吃飯時對一個餐廳服務員呼來喝去,大呼小叫;對清潔工趾高氣揚、橫眉冷對,這樣并不會讓人高看自己半分,反而會寶露出做人的修養(yǎng),讓人鄙視。其實每個人都是憑雙手掙錢,并沒有高低尊貴之分,只是各自的分工不同而已。
別人為自己提供了服務,道聲謝謝;別人出錯了,微笑著說聲沒關系……也許你每次看似無足輕重的言行,會讓他人感到溫暖,也許就會延續(xù)一天的好心情。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 :公路上兩輛車按著高音喇叭互不相讓,造成后面一隊車擁堵也在所不惜。其實只要一方主動讓一下的事,卻造成交通長時間擁堵,這不是損人不利己嗎?人在沖動的時候往往會不計成本,不考慮后果,等過后想想那又何必呢?安全禮讓,讓對方就是在讓自己!
萬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我們對親人朋友也好,外出對陌生人也好,都要有一顆謙讓的心。理解他人的立場和不容易,是一種修養(yǎng),更是一種廣闊的胸懷。待人和氣,常帶微笑的人,會讓周圍的人感到親切友善;禮讓謙恭的人身上有一種無形的氣場,會讓原本想生氣的人頓時多云轉晴。有時候你讓別人一尺,別人真的會還你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