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jīng)”是中國儒家的經(jīng)典書籍?!八臅敝加谒纬址Q為四子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xué)》和《中庸》,代表儒家4位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拔褰?jīng)”之名始于漢武帝,是指匯集詩歌305篇的《詩經(jīng)》、記載帝王言行的《尚書》、禮學(xué)文獻選編《禮記》、以陰陽變化描述世間萬物的《周易》和最早的編年史《春秋》。
而“四書五經(jīng)”那看似平淡的開篇之言,實則藏有深意,是全書的主旨,正所謂“開宗明義”。
《四書》的開篇
一、《論語·學(xué)而第一》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若能時時反復(fù)溫習(xí)已求得的學(xué)問,不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欣喜的嗎?即使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因此感到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孔子的人生最大樂趣,在于學(xué)習(xí)與教學(xué),《論語》第一篇的第一章,就強調(diào)努力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后世有學(xué)者認為,《論語》一書的編纂者將篇列為諸篇之首,便是要強調(diào)“學(xué)習(xí)”是《論語》的根本,用心可謂深遠。
二、《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說,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唯利是圖,那些爭權(quán)奪利的人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
幾千年日月圓缺,依然脫不得一個“利”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百姓為利,蓋為生計;官員趨利,則為貪婪;而若一國之君言必曰利,則“國危矣”。清代焦循《孟子正義》云:“《孟子》七篇,主明仁義,以此立首也?!币源碎_篇看似講人人皆知的仁義,實則大有深意。
三、《大學(xué)》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xué)》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余字,卻因其重要的道德內(nèi)涵,而被稱為儒家經(jīng)典的“四書”之一?!洞髮W(xué)》強調(diào)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作為《大學(xué)》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xué)》的“三綱領(lǐng)”。所謂“明明德”,就是發(fā)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指發(fā)揚了善性之后,即從事治民。治民要親愛人民。所謂“止于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道德的至善境界。
四、《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
《中庸》高深,開篇三句說的更是大本大源。“天命之謂性”,人的根本特性乃受天所命,在古人看來天是萬物之本,是一切價值的源頭。人的生命既由天所賦,此生的目的即在回歸天命,實現(xiàn)內(nèi)心向善的要求。
北宋的洛學(xué)大家楊時說,這是全篇的要領(lǐng)。南懷瑾說,這三句話是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最大的東西。
《五經(jīng)》的開篇
一、《詩經(jīng)·國風(fēng)·周南·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孔子在《論語》中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倍对娊?jīng)》的第一首詩《關(guān)雎》,便是“思無邪”的最好證明。
在《論語》中有多次提到《詩》(即《詩經(jīng)》),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guān)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經(jīng)·大序》曰:“〈關(guān)雎〉,后妃之德也。”做為代表周文學(xué)的《詩經(jīng)》首篇,〈關(guān)雎〉篇確實有其獨特意義,并非只是一首婚戀之歌而已。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chǔ),才會有子女、父子的倫常、朋友之信和君臣之義。
二、《尚書·堯典》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
唐孔穎達所撰《尚書正義》謂:“尚者,上也。言此為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書?!惫噬袝瓷瞎胖畷?。東漢鄭玄注曰:“孔子撰書,遵而命之曰:尚書,尚者上也,蓋言若天書然?!逼湟馍瞎攀サ劳趸畷瑧?yīng)尊尚視為至高至上之書。兩者意義相近,簡要言之,為值得尊崇之上古之書也。
作為上古歷史文獻,《尚書》開篇所說就是堯舜禪讓之事。這是一個偉大的寓言,隱喻著中國政治的最高理想--圣王政治。
三、《禮記·曲禮上》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卑裁裨?!
《禮記》是禮儀之書,古人對于禮,不僅是身體上的禮儀,同時心中還要有敬意。
《禮記》開篇的12個字,前9個字是總綱,后一個是講“禮”達成的效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有地位的人(君子),心中時刻都要有個“敬”字,外表要端莊,像是若有所思樣子,說話要態(tài)度安祥,做到這三點,才會使人們安寧??!
四、《易經(jīng)》
第一卦干 干為天 干上干下
干:元,亨,利,貞。
《易經(jīng)》號稱“群經(jīng)之首”,是中國最古老、最深刻的著作?!兑捉?jīng)》開篇是乾卦,乾卦卦辭是“元亨利貞”。對中國文化的最高概括是“道德”二字,“元亨利貞”則同時包含大道至德。
《易經(jīng)》以乾坤兩卦為基礎(chǔ)和終極,而乾卦居于開始。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份量,開篇四個字,已足以說明。
五、《春秋左傳·隱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自魯隱公元年開始。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開篇第一句看上去只是簡單的編年紀事--“元年春王正月”,背后內(nèi)涵卻大有玄機,歷來眾說紛紜。
解釋《春秋》的“三傳”,只有《公羊傳》對這句話有解釋:“元年春,王正月”里邊的王并不是指魯隱公,是指周文王;為什么先說“王”,再說“正月”?因為指的是周王確立的正月;為什么要說周王的正月?是表明大一統(tǒng),天下都實行王的政令。
就是在這段解釋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一個對中國歷史極為重要的概念?!按笠唤y(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