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劉必勃”的謊言
[摘要]:本文通過對“安劉必勃”這個遺言真實性的質疑,重新研究漢朝“誅呂安劉”這段歷史,得出呂氏欲危劉氏純粹是周勃等人的誣陷,“誅呂安劉”實則就是功臣集團為權利,利用諸劉爭位動的一場奪權政變?!鞍矂⒈夭钡倪z言也是漢文帝為證明自己的合法地位偽造出來的。另外本文通過歷史資料的梳理,得出周勃實際并不厚重,“誅呂”也是因人成事而已。
周勃誅呂安劉厚重
周勃作為大漢再世功臣一直為后人所稱道,其“厚重少文”的個人品質更是名揚萬里,橫貫古今。這一切無不是緣于劉邦臨死前的一段評價,漢十二年劉邦平英布,被流矢所中,病危,呂后問計曰:“‘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馀,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瘏魏髲蛦柶浯危显唬骸酸嵋喾嵌??!保?)。
這段材料不但被漢書作者班固在其《高帝紀》上照搬,而且在《張陳王周傳》贊中大肆宣揚,鼓吹劉邦的高瞻遠揚,知人善用。
但是今分析之卻現這段材料有多種可疑之處,聯系漢初歷史現不但周勃并不“厚重”,并且“安劉必勃”也是不符合實際的。
一:“安劉必勃”的疑問
對劉邦“安劉必勃”這段遺言,早就有學者提出質疑,如學者嘉泉,碧波在其《“安劉必勃”辯》一文中從劉邦為人以及“安劉”的確切含義,提出三疑:疑一,劉邦明知道呂后是“安劉”的潛在敵人,還叫她重用周勃“安劉”;疑二,呂后怎么會容忍一個“安劉危呂”的周勃當太尉,致使后來的史實與劉邦遺言完全合拍;疑三,周勃是劉邦點出安劉大將,呂后為什么沒有絲毫觸動(2)。嘉泉先生等已經理出“安劉必勃”可疑之處,但是卻糾纏于劉邦的主觀意圖以及怎么樣才算安劉,過于主觀臆斷,以致遭到其他學者的反駁(3)。
這里我們從幾個客觀事實來分析遺言的可疑之處。
一:根據史記記載,劉邦死后一年,蕭何病重,孝惠帝看望蕭何,“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對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參何如?’何頓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4)。
從這里看孝惠帝在蕭何病的時候對繼承丞相的人選,提都沒有提過劉邦的遺言,反而去問蕭何意見。而當時離劉邦死不足一年,劉邦的遺言連參考價值都沒有,令人不解!
二:關于劉邦遺言最大的漏洞就是年齡的問題。
根據史料我們知道劉邦死的時候六十三歲,而王陵“故沛人,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保?),也就是說當時王陵的年紀大于劉邦,早就老矣。曹參雖不知道其確定年齡,但亦不會大過劉邦。從曹參指揮作戰(zhàn)中,常有身先士卒,斬敵大將的記錄,推測應該以壯年居多。
這里就有疑問了,呂后問丞相繼承人選,明顯是指蕭何死后,曹參繼承,曹參死后,王陵繼承這樣一個順序。既然王陵的年紀遠大于曹參,劉邦怎么可以肯定曹參比王陵早死?如果說蕭何因為在劉邦死前就表現出身體不好,劉邦可以推測他死于曹參,王陵前。但是曹參卻死于孝惠帝六年,而王陵未死,這似乎不是劉邦可以預測的。
有人認為這個排名的順序是能力的排名,恰好又是去世的順序,所以才顯得這么不可想象。但是此說并不正確,王陵從一貫表現并看不出是僅次于蕭何,曹參的能力。實際上漢初的丞相的擔當主要是功勞的大小資歷的排名以及各個勢力的妥協。如果說這個順序是能力的排名,明顯王陵能力不足,而陳平卻資歷不夠。關于陳平當上丞相更非劉邦遺言,而是呂后妥協各個勢力的緣故,這些不可能是劉邦事前可以預料的。
而這一切像預言一樣全部實現,只能是后世的編造,劉邦不是神仙,故不可能這么料事如神。這個遺言實質上就是馬后炮,只能是后人根據即定事實偽造的。
三:從事實上看只要呂后活著,不論是周勃還是其他功臣都不能“誅呂安劉”。而“誅呂安劉”都是生在呂后死后,劉邦又怎么能肯定周勃死在呂后之后而提出“安劉必勃”呢?
由上所述,我們現不論是主觀情理上還是客觀事實上,劉邦都不可能說這樣的遺言。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斷定這個遺言出自后人偽造。
二:周勃的人品論述
既然劉邦評價周勃“厚重少文”出自偽造,那么究竟周勃是否“厚重少文”呢?關于周勃“少文”史記有生動的描寫“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東鄉(xiāng)坐而責之:‘趣為我語?!渥瞪傥娜绱恕保?),但是厚重卻無實質描寫,我們從史料幾則事例來看周勃是否厚重!
漢二年,陳平投靠劉邦,劉邦知其才能,復以原職,眾將對此不以為然,紛紛勸鑒,但是劉邦依然任用之。這時史記記載:“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原王察之?!保?)。絳侯即周勃。此事經學者孫玉太考證“陳平受金之事有之,而盜嫂之名,純屬他人誣陷”(8)。這誣陷之人正是是周勃和灌嬰,他們這無中生有的誣陷不但差點使劉邦痛失英才,還使得陳平背上千年惡名(9)。
漢文帝時期,文帝任賈誼公卿。“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妒翘熳俞嵋嗍柚?,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1o)。
翻遍史書我們看不到周勃有進忠言,良言的記錄,偏偏有史可查的兩次進言都是誣陷和打擊異己,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厚重嗎?
另外一則材料“先黥布反時,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噲等見上流涕曰:‘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保?1)。當時軍情十萬火急,周勃作為太尉,卻因為主上的好惡而不敢匯報軍情,以致十馀日后,忠心耿耿的樊噲沖進納言。史記獨獨提周勃和灌嬰不敢入,可見其人之滑頭,為小家不顧大局是一向本色,根本就和厚重的品質絲毫不沾邊!
淮陰侯韓信軟禁在長安時,也是看不起周勃的,“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保?2)。雖然不知道韓信看不起周勃和灌嬰的緣故,但是史書又是僅僅提兩人,可見在韓信心里對周勃和灌嬰是最看不上眼的,很可能就是兩人小人本色,才讓韓信如此不齒!
周勃在當上丞相時,立刻就露出得意忘形,氣高趾揚的小人嘴臉,“絳侯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上禮之恭,常自送之”(13),以致遭到袁盎的非議,而周勃的表現是“已而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兒廷毀我!’盎遂不謝”(14)。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上曾經介紹過袁盎此人,袁盎是當時公認很正直,很正派的人,當然不存在毀周勃。而周勃卻把個人得失看的重于一切,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卻怨恨袁盎向皇帝進忠言!亦可見其人非厚重。
周勃入獄的材料也顯示其人屈于權勢的本性。漢文帝四年,周勃被人告謀反而入獄,“勃恐,不知置辭。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與獄吏”(15),出獄后感嘆“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16)。相比同時期人士,可以說風骨全無。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周勃實際并不厚重,不過一個圓滑,咸讒,避害趨利,屈于權勢的小人矣!
三:從周勃的能力看劉邦對其的安排
周勃因為劉邦的評價(偽造),不但個人品質受到后世的贊譽,連個人能力也被無限拔高。后世稱其為大將之才,甚至認為是可以獨當一面僅次于韓信的漢初名將。實際上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相比較和他經常列在一起的灌嬰,周勃作戰(zhàn)能力亦不如也。
周勃是最早跟從劉邦起兵的親信之一,頗受劉邦信任。在起兵之初不久就被賜爵五大夫,在劉邦進入關中后,周勃是先封侯的五人之一,可見其地位之尊??疾熘懿@段時間的戰(zhàn)績,基本都是以沖鋒陷陣為主,如破城先登;如得單父令。都是以勇武著稱,并未有什么指揮才能和特別功績。這點比起曹參等親自指揮作戰(zhàn)的將領是有一定差距的。
劉邦入漢中,升周勃為將軍。周勃開始自己的指揮生涯,東征西戰(zhàn)。從劉邦定三秦到楚漢戰(zhàn)爭。周勃的戰(zhàn)績比著同時期的曹參,灌嬰,酈商,樊噲,靳歙,丁復等將軍似乎很不顯眼,幾乎楚漢戰(zhàn)爭中的幾次大戰(zhàn),除了最后垓下之戰(zhàn),周勃指揮后軍接應外,其他大戰(zhàn)幾乎都沒有其蹤影。功臣表中對周勃的功績簡述如下:“定隴西,擊項羽,守峣關,定泗水,東海”(17)。
通過對史料的梳理,周勃在楚漢時期的作為如下:
一:圍章邯于廢丘
漢二年三月,劉邦帶領五十六萬大軍東伐楚,幾乎傾巢而出。而關中只留下蕭何管理,酈商轉戰(zhàn)關中各部,而周勃則負責最重要的圍章邯于廢丘。一直到六月劉邦灌水淹廢丘。
二:東守峣關,還守敖倉
峣關是關中南大門武關西邊的一個最要關口,史記索隱引太康地理志“武關當冠軍縣西,峣關在武關西也”(18)。敖倉則位于滎陽附近的秦朝最要的糧食囤積處。顯然周勃這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負責防守。
三:垓下之戰(zhàn)指揮后軍以及定楚地泗水、東???br>
從上面周勃的作戰(zhàn)安排以及功績,我們可以推測出劉邦對其能力的評估??峙聞畈⒉豢春弥懿哪芰?,而信任其人,故安排周勃處于重要的位置,但都是防守,屬于不需要多大能力,但是一定要忠心性的任務。
從戰(zhàn)績上看,周勃圍章邯于廢丘近一年的時間,卻未能拿下。而劉邦回師立刻拿下(劉邦彭城殘敗,還從關中拉走大量兵力到前線,回關中對付章邯的兵力想必不多),可見周勃作戰(zhàn)能力的平庸。另外周勃定楚地泗、東海郡是在項羽死后,此事好比劉邦派盧綰進攻臨江王,明顯屬于為其親信撈戰(zhàn)功,既輕松又積累戰(zhàn)功。周勃在漢朝建立后,封侯戶數八千一百戶。僅次于劉澤,曹參,張良,其中劉澤純粹因為是劉邦親戚,曹參,張良當之無愧。而周勃無這么高的功績卻占據第四,明顯有劉邦偏心的成分。
漢朝建立后,周勃以太尉(最高軍事總長)的身份參與平韓王信,擊陳豨,平盧綰。此三戰(zhàn),前兩戰(zhàn)都是劉邦親自指揮大局,后一戰(zhàn)也是由樊噲破,后來才由周勃接任。從這三戰(zhàn)我們看到的依然是劉邦對周勃的信任而非其有什么優(yōu)秀的能力。而后來周勃為文帝丞相與陳平那段答對更是體現其不文不武,不學無術的特點。
為什么周勃并不具備什么能力,而劉邦屢屢負以大任呢?想必如史記所說“勃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為可屬大事”,也就是周勃是個粗魯人,沒有多少心計能力者,沒有多少人格魅力,又是最早跟隨劉邦起兵的老鄉(xiāng),故劉邦感到放心。從上面談到周勃人品并不怎么樣,更談不上梗直忠心,劉邦不會不知道,再加上劉邦對其能力心里也有譜,唯一看中就是能力一般,威脅性小的好處,才屢以重任。
如上所言,周勃能力不足,人品不好,劉邦怎么會把“安劉”這樣的大事托付給他呢?
四:呂氏作亂真相辯
歷史上周勃“安劉”成了定論,那么呂氏作反,欲危劉氏也就順理成章成了定論。但事實是這樣的嗎?
關于呂氏作反,欲危劉氏的依據向來有如下三條:
一:殺三趙王和廢少帝,殘害劉氏
二:封呂氏為王,破壞白馬之盟
三:諸呂擅權,把持宮廷欲為亂
關于這三點,我們一一分析之,第一,殺三趙王指劉如意,劉友、劉恢三人。劉如意被殺是因為他威脅了孝惠帝的地位。劉友、劉恢之死清朝史學家趙翼早就指出“趙王友之幽死,梁王恢之自殺,則皆以與妃呂氏不諧之故。”(19),也就是說劉友、劉恢是潛在反對呂氏勢力,當然被呂后所忌而遭到迫害。廢除少帝更是因為其對呂氏報有怨恨之心“帝壯,或聞其母死,非真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2o),呂后知道后,恐其為亂,乃幽之永卷中,最后廢除。所以呂后殺三趙王和廢少帝既是作反,欲危劉氏并不能成立,呂后如此作為也是為維護權利,安孝惠帝一系,談不上欲危劉氏。就好比后世皇帝殺自己宗室,也不能稱為欲危自己一族的道理是一樣的。
第二,最讓人詬病的無過于呂后的封王。漢高帝十二年三月,劉邦曾經招功臣歃血為盟,作“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也就是后世的白馬之盟(21)。呂后的封自己家族人為王,一致被認為是破壞劉邦盟約,欲用呂氏取代劉氏的陰謀。
我們來看呂后封王的背景,“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嗄巳绫購櫽?。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保?2),而后呂后才開始大封自己家族人為王。從上面來看,呂后封自己家族為王更非欲危劉氏。不過是因為皇帝年幼,怕功臣集團作亂,而引家族勢力為后盾做挾制功臣集團。究其目的還是為了安孝惠帝一脈,而非是取代劉氏。
有人認為呂后的封自己家族人為王,不遵守了劉邦的白馬之盟,破壞規(guī)矩,故該殺。這里有必要商討,規(guī)矩都是人定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劉邦當政說非劉不得為王。呂后為政為何就不能改呢?實際上“白馬之盟則為非公開的皇帝與功臣間的個人約信白馬之盟的信守與否則系于關系者的個人意志,約束力遠為弱小,事實上往往被違反?!保?3),也就是白馬之盟不過是劉邦和臣子的私人約定,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考察盟約的內容除了“非劉氏不得而王”還有“非功不得封侯”,關于后者連劉邦自己也沒有遵守,還不是親封了不少劉家子弟。而后世皇帝更是屢屢破壞“非功不得封侯”的盟約,但是卻沒有人站出來誅之。說穿了,不過是呂氏敗亡,強加于身的罪名而已。
另外根據史記《荊燕世家》記載,呂氏封王是劉澤欲為王,用計策使呂后的大謁者張子卿游說群臣,并達成默鍥,為之請立,才得以呂氏封王。這么說呂氏封王當時不但是合法的,也是得到大臣肯的。
第三,呂后死后,諸呂把持宮廷也是呂氏作反,欲危劉氏的一大例證。但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諸呂并沒有作亂的跡象。史記記載呂太后死前“呂太后誡產、祿曰:‘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wèi)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保?4)。也就是呂后死后,因為少帝年少,怕功臣集團作亂而所做的防備工作,跟作亂欲危劉氏根本不沾邊。
關于諸呂有否擅權,學者吳仰湘考證根本是可疑的,“諸呂權兵關中,欲危劉氏而自立”、“呂祿、呂產欲兵亂關中”等等,顯系政變后的誣辭(25)。呂思勉先生也認為“諸呂之敗,正由其無翦滅宗室、功臣之計”(26)。
由上可知,呂氏作反,欲危劉氏的說法顯然是不存在的,那么同樣周勃的“安劉”也是子虛烏有,那么我們就有必要搞清楚“安劉必勃”的真相。
五:周勃“誅呂”之真相
周勃“誅呂氏安劉氏”的典故傳譽千古,但是呂氏作反,欲危劉氏并不存在,那么周勃為什么要誅滅呂氏?我們來細細分析。
漢十二年,劉邦死后,由太子劉盈當政,由于劉盈幼弱,實際上朝政控制在呂后手中,當時天下的形式是內有功臣集團把持朝政,外有劉氏宗親犬牙相制。面對這樣的局勢,呂后一面拉攏功臣集團,如追封劉邦時期打天下所遺漏功臣,并使陳平做功臣表,“今欲差次列侯功臣,以定朝位,藏于高廟,世世勿絕,嗣子各襲其功位”(27)。另一方面拉攏劉氏宗室,如封劉章為朱虛侯、劉興居為東牟侯,撫養(yǎng)淮南王劉長,并大封惠帝諸子。
當然在拉攏功臣集團和劉氏宗室的基礎上,呂后也嚴厲打擊不服從的功臣集團和劉氏宗室。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周勃以及陳平審時度勢,立刻倒向了呂后。這種風向實際上在劉邦病危中就已經確立了,劉邦死前聽人說樊噲欲以后殺掉戚夫人,便命周勃代樊噲領兵,陳平在軍中殺掉樊噲。路上陳平與周勃商量:“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保?8)。便不殺樊噲,使之囚回長安。從這里可以看出周勃亦是明則保身,并無“安劉誅呂”的念頭。
正是因為劉邦死后,陳平立刻轉變風向,投靠呂后,得以任為郎中令,孝惠六年遷為左丞相。同年孝惠帝重新設立太尉官,命周勃為太尉。由于史料沒有記載,我們不知道周勃怎么做上的太尉的,但是可以肯定其必然是不反對呂后,甚至是倒向呂后的。
但是后世皆以為周勃以及陳平身在“呂營”,心在漢。主要依據為呂后稱制后,欲立諸呂為王,問大臣意見,“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蟛徽f。問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勃等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保?9),其實從這段就可以看出兩人是墻頭草,陳平向來以滑頭著稱,周勃也跟著隨聲附和,亦可見之滑頭。偏偏后世都相信了周勃陳平的另一段表白,罷朝后王陵指責兩人,陳平、周勃對曰:“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保?o)。關于此對白學者汪文風提出四點疑問“一,周勃,陳平以白馬盟廷爭尚且不敢為,片刻卻向王陵吐露心跡,難道不怕傳到呂后耳中,被視為暗藏陰險而遭殺身誅族之禍么?二,誅呂安劉是若干年后之事,周勃,陳平竟在此夸下海口,焉能置信?三,史載,即使在此次迎捧爭廷七年之后,6賈去見陳平,陳平也還是忐忐忑忑不敢相見,及至6賈‘直入坐’,給他挑明了‘患諸呂,少主耳’,陳平才接受6賈倡議,以五百金為周勃做大壽,此后方互相拉攏,何來七年的廷前迎捧即理直氣壯的回答王陵的質詢?四,所謂誅呂安劉,是呂后死了以后才出現變故,而且是在周勃,陳平謀,劫曲周侯酈商,脅其子酈寄,騙得呂祿以‘兵屬太尉’。這才有呂嬃的‘若為將而棄軍,呂氏今無處矣’,才有左襢右襢之別。而在此七八年之前,焉知事物之展如是?焉知呂家會出現一個十足混蛋的呂祿?焉知兵符會輕而易舉地就落到周勃之手?鑒之,何來‘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之說?!”(31)。由此可見,周勃陳平的對白要么是心口不一的狡辯,要么是事后篡改歷史,為自己無恥的行為添上一塊遮羞布。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此時周勃還是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誅呂安劉。
由上可知,周勃誅呂并不是一早就打算完成的,自然也不是因為要安劉才誅呂。
事實上周勃誅呂完全是自身利益所決定的,“呂氏權勢的劇增,必然要侵削,分割其他政治集團的權益?!保?2)。呂后當政時期,周勃等人不過因為“高后時用事專權,大臣盡畏之”(33)而不敢異動。等呂后死后,劉章兄弟“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兵西,朱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34),并且“欲與太尉勃丞相平為內應”(35)。由此看來,所謂誅呂不過是齊王一系欲奪取皇位,而周勃等功臣集團趁機聯合奪權的一場血腥政變而已。
六:周勃在“誅呂”事件中的作用
后世都稱“安劉必勃”,但是實際上在“誅呂”的過程中周勃所起的作用并沒有后人所贊譽的這么大,甚至可以說因人成事。
漢高后八年七月,諸呂怕為功臣集團所誅,依照呂后的遺言,把持都城南北二軍,并占據宮殿,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周勃與陳平早就由6賈聯絡,暗中聯合反呂,但是這個時候周勃陳平并未有任何行動。先難的是齊王一系,齊王弟弟硃虛侯劉章“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兵西,硃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保?6),齊王得到消息后立刻率領大軍西進,相國呂產派大將軍灌嬰東擊之,灌嬰到達滎陽后,立刻和齊王達成協議,罷兵以觀其變。
這樣的局勢下,周勃先做的是抓軍權,因為此時周勃雖然任職太尉,但是不能入軍中,北軍由呂祿控制。周勃與陳平合謀劫持酈寄老爸,令其欺騙呂祿把軍權交給周勃,由于酈寄是呂祿的好友,呂祿毫不懷疑的把兵符交給周勃。周勃持兵符闖入北軍,巧妙的把奪權行為說成“劉呂之爭”,得到軍隊支持控制北軍。
但是周勃在掌握北軍后依然不敢有所舉動,僅僅通過平陽侯曹窋不讓相國呂產進入未央宮。這時候周勃依然畏手畏腳,“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訟言誅之,乃遣硃虛侯謂曰:‘急入宮衛(wèi)帝。’”(37)。由此可見周勃根本無安劉奮身而起的行為,一直是明則保身,見機行事而已。
硃虛侯劉章二十多歲,血氣方剛,敢做敢為,立刻帶周勃的一千多兵卒入宮,殺相國呂產,斬長樂衛(wèi)尉呂更始。劉章報與周勃后,周勃才開始動手,“太尉起,拜賀硃虛侯曰:‘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辛酉,捕斬呂祿,而笞殺呂嬃。使人誅燕王呂通,而廢魯王偃”(38)。至此,呂氏一族的勢力被全部鏟除。
綜觀“誅呂”事件的全部過程,完全是劉章主謀,齊王帶兵義,最后也是劉章先行誅殺諸呂之呂產,瓦解了呂氏勢力。而周勃雖然早有和陳平合謀反呂,但是卻不敢有絲毫行動,齊王義后,周勃也不過用欺詐的方式獲得軍權。但是對“誅呂”卻始終畏手畏腳,不敢正面對抗呂氏勢力。劉章誅殺呂產,解決最大障礙后,周勃才開始收拾殘局。我們完全可以肯定“誅呂”事件中周勃是因人成事,而絕非“安劉必勃”。這就在當時也是為人承認的,袁盎就曾言:“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呂后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39)。
而周勃在“誅呂”中,更是用殘酷的手段虐殺樊噲的老婆,呂后的妹妹呂嬃(笞殺呂嬃,也就是用竹仗一鞭一鞭的抽,直到抽死??上攵耆枪室庹勰ィ?,可見周勃本性亦殘忍,而不是所謂的厚重。
七:周勃“安劉”之真相
呂氏勢力鏟除后,擺在功臣集團的是如何獲得最大利益。功臣集團第一步為:廢掉呂后所立的少帝,鏟除孝惠帝一脈?!爸T大臣相與陰謀曰:‘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yǎng)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彊呂氏。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4o)。
在誅滅呂氏時,功臣集團曾經用“矯詔”的形式,以少帝的名義誅殺呂氏,但是后來擔心“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所以決定廢除少帝。功臣集團的借口是少帝等諸子非孝惠帝的血脈。關于少帝等諸子是不是孝惠帝的血脈一案,古今學者都有研究和論述,一致認為是功臣集團的污蔑。梁玉繩說:“(史記)上文一則曰‘孝惠后宮子’,再則曰‘孝惠皇后無子,取美人子名之’,則但非張后子,不得言非孝惠子也。乃此言‘詐名他人子以為子’,后又云‘足下非劉氏’,何歟?《史記考要》謂諸大臣陰謀而假之詞,以絕呂氏之黨,不容不誅,其信然已。史公于紀兩書之,而年表亦云‘以孝惠子封’,又云‘以非子誅’,皆有微意存焉”(41);郭嵩燾認為:“案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孝惠子,乃出諸大臣口中,意在廢少帝而擇諸王之賢者立之,假為之詞以行誅耳”(42)。此外明人徐孚遠《史記側義》,柯維騏《史記考要》,清人何焯《義門讀書記》都有論述。今有學者譚浩(43),陳玉屏(44)皆持此論。
也就是說少帝非孝惠帝的血脈完全是功臣集團的陰謀,不過是因為少帝等諸子和呂氏利益息息相關,功臣集團怕“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而已。這個時候功臣集團就把“入宮衛(wèi)帝”的口號丟在一邊,開始另謀出路。
經過功臣集團的協商,最后決定迎立劉邦中子代王劉恒為帝。關于這點是后世認定周勃安劉的證據,事實呢?史書中給出了迎立劉恒的緣故。本來對誰為帝有三種選擇,一是平陽侯曹窋提出立齊王(45),還有人提出立淮南王劉長。但是這兩個決議遭到功臣集團的否決,因為“齊王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又親高帝子,於今見在,且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保?6),“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47)。無非是代王勢力最小,沒有強大的外戚集團,代王生性又寬厚,適合功臣集團專權。也就是說功臣集團純粹是從自身的利益才立代王,談不上什么安劉。關于這點再當時也是公論,代王郎中令張武認為功臣迎立代王事不可信:“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此以迎代王為名,實不可信?!保?8),中尉宋昌認為可信,理由是“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方今內有硃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瑯邪、齊、代之彊。”(49),也就是功臣集團雖然沒有安好心,但是客觀形勢使他們不得不立代王。但是代王還是不敢相信周勃這些功臣集團,通過占卦,得到吉利卦象。才派舅舅薄昭去見周勃,而后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梢娬兒笥晒Τ紕萘刂频木煴蝗艘暈椴粶y之地。劉恒還曾自述其在功臣集團控制下獲取皇位的心情說:“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zhàn)戰(zhàn)栗栗,恐事之不終?!保?o)。功臣集團在立代王的當晚就“誅滅梁、淮陽、常山王及少帝於邸”(51)。
由上所述,所謂安劉不過是功臣集團為自己利益,所實行的一場流血政變。“‘安劉’的實質是,是滅掉了呂氏,惠帝之‘劉’,而將文帝支系變?yōu)闈h之正宗?!保?2)。事實上周勃等功臣集團的這種作法受到忠于皇室人士的堅決抵制,如功臣集團趕少帝出宮時,“乃顧麾左右執(zhí)戟者掊兵罷去。有數人不肯去兵”(53)。應立代王入未央宮時,“有謁者十人持戟衛(wèi)端門,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54)??梢姽Τ技瘓F的所謂“安劉”不過是一場政變陰謀,甚至并未被大多數皇室人士所認同。
八:周勃“安劉”的來龍去脈
由以上論述可知,“誅呂”事件中的起著主要因素的是硃虛侯劉章,而非周勃,為什么后世都把功勞記在周勃的頭上了呢?這就要聯系到迎立代王后對齊王一系的處理。
功臣集團在確立立代王時,立刻把義以及誅呂的主要功臣齊王一系丟之一邊。先,他們把硃虛侯劉章調離京師,“而遣硃虛侯以誅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保?5)。再把傾向于齊王的平陽侯曹窋免去御史大夫,換上曾經為代王相的張蒼。這樣在朝中沒有外援的齊王只能罷兵而還,次年就郁郁而終。學者呂思勉曾言“(齊王)不得不俯罷兵,雖硃虛侯,亦不料其徒為漢大臣驅除也?!保?6)。
硃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則因為之前欲立齊王而受到漢文帝的猜疑,“始誅諸呂時,硃虛侯章功尤大,大臣許盡以趙地王章,盡以梁地王興居。及文帝立,聞硃虛、東牟之初欲立齊王,故黜其功?!保?7)。一年后硃虛侯劉章也郁郁而終,東牟侯劉興則兵造反,兵敗自殺!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誅呂”事件中起主要因素的硃虛侯劉章等一系,在文帝即位后遭到漢文帝以及功臣集團的清洗和嚴厲打擊,為了消除其影響,故淡化其功勞。功臣集團正好順水推舟成了“誅呂安劉”的大功臣。
另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呂氏覆滅后曾有嚴重的刪檔篡改歷史行為。學者周聘先生從功臣表中考證呂氏實際在開國中有大功勞,因為政治斗爭,在呂氏覆滅后,功績被有計劃的刪除(58)。關于這方面朱東潤教授通過對史記功臣表和漢書功臣表的研究,早有其結論:史記功臣表是呂后時期的原始檔案,而漢書的功臣表則是經過漢政府篡改過的。而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有些開國功臣的事跡不詳,反而在功臣表中有記載,可見司馬遷時期的史料都是篡改過的,功臣表則是呂后時期被刻在高廟上的原始檔案,司馬遷將其照抄到史記中(59)。
通過上面所敘述,我們知道漢文帝的即位,完全可以說是功臣集團的一次政變和篡權,可以說漢文帝得國不正。為了給自己繼承法統披上合理的外衣,篡改歷史成了必然的手段。先漢政府先抹殺呂氏在開國中的功績,把呂氏的掌權定義成完全是因為裙帶關系,給呂氏摸黑。另外吹噓功臣集團,把功臣集團的流血篡權政變,樹立成維護漢家正統的正義行為。當時作為功臣集團的代表周勃自然就被無限拔高。最能證明漢文帝即位之正統之合法的無過于劉邦的遺言,在這樣的背景下即出現了呂后和劉邦問答這一幕。這一幕不但抬高了劉邦,抬高了周勃,更是反證漢文帝的正統地位來自劉邦,故皆大歡喜。而后的漢帝皆出自文帝一脈,自然更是百般維護其遺言,維護周勃“安劉”的“正義”行為,以致于這個偽造的遺言竟被當成正史流傳下來,貽害千古!
九:周勃入獄實則因為“安劉”
漢文帝即位后,雖然極力維護周勃等人行為,但是內心對功臣集團動政變,生殺廢立的行為深深忌諱之。在這樣的情況下,陳平急流勇退把右丞相的職位讓給周勃。而周勃自以為大功,居功自傲,得意無比!
漢文帝位置做穩(wěn)后,先做的就是解決這些功臣集團的威脅,雖然文帝忌諱的是周勃的政變行為,但是這些卻關系文帝的正統問題。文帝自然只能另找名目下手,先文帝把周勃免相就國,雖然此名義是詔列侯就國,但是實情是有職務在身的只要兒子歸國就夠了。但是文帝卻讓周勃做表率,無疑此等行為是消弱,打擊周勃而為。周勃自己也意識到文帝要對付自己,所以“歲馀,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保?o)。
果然不久,有人告周勃,周勃被下廷尉查辦,幸好有薄太后為其說話:“絳侯綰皇帝璽,將兵於北軍,不以此時反,今居一小縣,顧欲反邪!”(61),其實薄太后說的話文帝何嘗不明白,本身就是找借口整治周勃,何謂其真反假反呢?
關于周勃入獄的原因,學者陳玉屏評論:“由于呂后和呂氏集團在處理統治集團內部關系時的極度失策,激化了矛盾,導致了功臣集團動政變徹底翦滅呂氏集團;但功臣對呂氏集團斬盡殺絕之舉,使他們很快意識到此舉已種下滅門之禍,極有可能遭到呂后嫡派子孫少帝的追究;為了自身的安全,功臣集團不得不將惠帝子盡數誅除,將帝座轉到劉邦的其他支系子孫手中。此事的因與果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功臣集團是箭在弦,不得不。任何一個帝王都不會不在意人臣行生殺立廢之事,故周勃作為行生殺立廢這種非常之事的主要責任人,受到漢文帝有計劃、有步驟的打擊,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周勃得以善終,是萬幸;周勃子周亞夫終遭厄運,很難說與乃父作主弒少帝這一過節(jié)毫無聯系?!保?2)。
雖然皇帝為了維護政權的正統性不得不維護其“安劉必勃”的“厚重”形象,但是對于其小人本質還是深深了解的,內心是不會信任的,而且還會深深猜疑之,周勃的下場正是“安劉”的一大諷刺!
---------------------------------------
參考文獻:
?。?)史記《高祖本紀》
?。?)嘉泉,碧波《“安劉必勃”辨》,《晉陽學刊》第4期
(3)參見張義忱《“安劉必勃”辨質疑》以及嘉泉,碧波《安劉必勃”再辨》
?。?)史記《蕭相國世》
?。?)(7)(28)史記《陳丞相世家》
?。?)(15)(16)(6o)(61)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孫玉太《陳平‘盜嫂受金’問題辨析》,《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9)曹操《求賢令》曰“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o)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33)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2)史記《淮陰侯列傳》
?。?3)(14)(39)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7)史記《高祖功臣侯者表》
?。?8)史記《高祖本紀》之《史記索隱》
?。?9)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之《呂武不當並稱》
(2o)(22)(24)(29)(3o)(34)(37)(38)(4o)(47)(51)(53)(54)史記《呂太后本紀》
?。?1)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9)考證:白馬之盟應該在漢高帝十二年二月與四月之間,原文既是《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中的“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3)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9)引“日人大庭修《秦漢法制史研究》第三篇第五章,創(chuàng)文社,1983年”
?。?5)吳仰湘《漢初“誅呂安劉”之真相辨》,《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o1期
?。?6)(56)呂思勉《秦漢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35)漢書《高后紀》
?。?1)汪文風《周勃‘厚重少文’之謬兼及金口玉言之不足信》,《益陽師專學報》第1期
?。?2)秦學頎《漢初政治格局與諸呂之亂》,《重慶師范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二年第四期
?。?6)(46)(55)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1)梁玉繩《史記質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2)郭嵩燾《史記札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3)(45)(52)譚浩《“安劉”與漢文帝即位的歷史真相》,《柳州師專學報》第3期
(44)陳玉屏《西漢史上的一樁疑案》,《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第9o期)
?。?8)(49)史記《孝文本紀》
?。?o)史記《律書》
(57)漢書《高五王傳》
(58)周聘《呂氏在秦楚之際的戰(zhàn)績考證》
(59)朱東潤《史記考索(外二種)》之《讀〈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書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一版
?。?2)陳玉屏《“絳侯系獄”的真正原因》,《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