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人們到了一定的年紀,身體機就會能開始下降,年輕時強健的體魄不再,一些原先抗一抗就能過去的小病小災,開始展現(xiàn)出他們的難纏。
生病對于老人而言是一道坎,上了年紀的人往往會一病不起,臥床許久。這時他們的基本生活就需要兒女的照顧,可是久病床前無孝子,或許一開始兒女都能陪在身邊,事事照料。但畢竟兒女也有自己的生活與事業(yè),很難兩方兼顧。
雖說兒女的生命是父母帶來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照顧在床的他們,理所應當。但時間一久,人的劣根性難免會展現(xiàn)出現(xiàn),一直重復一件費心費力的事情,總會容易產(chǎn)生厭倦,這時兒女們照顧父母便不再事無巨細,開始敷衍了事。
現(xiàn)今隨著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提高,醫(yī)療設施增強,老人常病的現(xiàn)象有所減少,除此之外,哪怕老人真的臥床不起,兒女照料不及時也會有相關的醫(yī)療機構(gòu)可以幫助照看。雖然這樣有違孝道,但也是無奈之下兩全的方法。
可是古代的人就沒有這一方法了,古時不僅醫(yī)療技術落后,治病水平遠不及現(xiàn)在,更是不存在專門照看老人的機構(gòu)。而古人年輕時又大多從事體力勞動,過度的透支體力為以后生病埋下了禍根。
等到一定年紀,常常生病難以根治,而生病后的他們很難自己料理生活,兒女們無法每次都及時出現(xiàn),也無法始終陪在他們在身邊。這樣的做法自然會招來父母的不滿,他們痛罵孩子不孝不知道感恩,可難以否認,這是人本性的一面,不易改變。
老祖宗們也漸漸知道老人常病很難有孝子陪伴的道理,他們還將之總結(jié)成了:常病無孝子這句話。
其實這句廣為人知的話只是一句俗語的前半部分,而俗語的后半句卻很少人知道,甚至十人九不知,那就是:家敗出邪人。意思是當一個家庭開始衰落走下坡路時,他們的家庭成員中必會出現(xiàn)心術不正,為人有問題的人。
因為這世間最痛苦的事,不是我們不曾得到,而是得到后又失去。古人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從小無憂,無需擔心生存之根本。長此以往,身上難免有富貴習氣。
他們已習慣了富裕有權(quán)勢的生活。這時一旦家道中落,眼睜睜看著昔日屬于自己的東西離他們越來越遠,巨大的落差往往會導致他們心生不滿,為了恢復往日榮耀,家族中人難免易做出極端出格的事情,這也是后半句俗語的由來。
整句俗語可謂道盡了人性,時至今日,這句俗語依然適用。你同意“常病無孝子,家敗出邪人”這句老話嗎?古人云:“常病無孝子”,下半句十人九不知,老祖宗道盡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