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擁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華夏兒女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珍貴的人類文明財富。悠久的歷史文化賦予華夏兒女豐富的內(nèi)涵,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我們的古人們的一些習俗也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了。
春秋時期,禮樂崩壞,儒家學派孔子提出克己復(fù)禮,即努力的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歷代學者認為,這是孔門傳授的“切要之言”。在很早之前,人們就很重視禮節(jié)和道德,它們可以體現(xiàn)一個人的修養(yǎng)乃至一個家庭的修養(yǎng),所以我們的古人們也建立了一系列的禮數(shù)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
筆者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這句俗語就是跟禮數(shù)有關(guān)系的,它就是:“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我們來看看前半句,“父子不同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出自《論語》,它的意思是做君王就要有做君王的樣子,做大臣要有做大臣的樣子,做父親就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要有做兒子的樣子。父子這一關(guān)系在社會關(guān)系中占據(jù)很重要的部分,與其有關(guān)的禮節(jié)也有很多。
我們平常吃飯的時候就是一家人坐在桌前,吃著聊著其樂融融(當然了,有的家庭是講究食不言的)。不過,到了逢年佳節(jié)家里來客人的時候,那就是長輩和長輩坐在一起,晚輩和晚輩坐在一起。
即使到了現(xiàn)在人們還是很重視輩分這一問題的,如果你把一對父子放在一個桌子上,這就顯得對于其他的長輩不尊重了。而且也有的地方分的還要更細,在一個桌子上吃飯的,輩分相對較高的也會坐在正位。
這樣看來,父子不同桌放在現(xiàn)在仍然也有很多人使用。筆者覺得不把父子放到一個桌子上,除了是于禮不和,還應(yīng)該是因為長輩在桌上所談?wù)摰脑掝}小孩聽不懂也摻和不進去,留在這個桌上只能徒增尷尬罷了。
把孩子放到長輩的身邊,只會讓小輩放不開,吃不好、還不能說什么,這樣也蠻難受的。而小輩和小輩坐在一起彼此有共同語言,坐在一起可以談?wù)摵枚喙餐矚g的東西而且還不會亂了輩分。
我們再來看看下半句,“叔侄不對飲”,它說的就是叔叔和侄子不能在一起喝酒。尊卑有序,長輩有別,在我國古代,人們對于輩分看得比現(xiàn)在的人要重很多。古代的人成親的都很早,他們通常結(jié)婚的年齡放到現(xiàn)在就是妥妥的早婚早孕了。
因而很多的叔叔和侄子的實際年齡相差的并不多,甚至有的侄子的實際年齡要比自己的叔叔大。
即使是侄子的年齡比叔叔大,但這輩分放在這里,侄子也是不能對自己的叔叔不敬的。一般來說,晚輩是要給長輩敬酒的,對飲這一行為在長輩和晚輩之間在酒桌上是不存在的,因為這不合禮數(shù)、不合規(guī)矩。私下里侄子找叔叔喝酒似乎沒什么問題吧,找個長輩邊喝邊聊也不失為一種休閑方式。
而且,很多小孩子的酒量并不太好,喝了酒之后很容易頭腦不清。有些還喜歡耍酒瘋,鬧鬧咧咧的,鬧出不小的糗事,讓長輩們看笑話,而且有的鬧得過分了還唐突了禮數(shù)。
總得來說,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它們所要體現(xiàn)的都是人們對于禮數(shù)的重視。在我國古代,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所以即使是親人之間也要遵守著各種各樣的禮節(jié),不能亂了輩分。
各位覺得這句俗語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