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軒是院落的主體建筑,坐北處中,是一座五開間歇山卷棚式的敞軒,周圍帶廊,檐柱間設(shè)倒掛楣子與欄桿坐凳,金柱間安放著燈籠錦的透空落地罩。
古華軒檐前老楸一株,是建軒前的故物,每值春夏之交,開花滿樹,璀璨似錦,軒也因之取名“古華”。
軒內(nèi) 正面懸掛乾隆皇帝書寫的聯(lián)匾。
軒內(nèi)是楠木本色的天花,雕刻有百花圖案,十分古樸淡雅。
古華軒東側(cè)太湖石堆疊的山巒主峰上,有一座承露臺,是乾隆帝沿襲漢武帝的宮室建制,臺上曾放銅盤,以承仙露。四周白石雕欄環(huán)繞,承露臺下“山石間辟有門,洞東洞北有石階可到臺上”,登高觀景,承露臺還起到了點綴裝飾花園的作用。
古華軒前西側(cè)《禊賞亭》,是在崎峭的山石點綴之中,東、南、北三面出歇山卷棚頂?shù)谋B,平面呈凸字形,周圍是漢白玉石欄板,雕刻著姿態(tài)不同的斑竹圖案,挺秀生動。
禊賞亭東面突出的抱廈內(nèi),地面鑿石為渠,曲折宛轉(zhuǎn),稱‘流杯渠’,是仿效晉人王羲之《蘭亭序》中‘曲水流觴,修禊賞樂’的故事而來的,所以取名禊賞亭。
禊賞亭北,山石“漸漸高起”,其上“建有一座三開間的卷棚歇山式建筑,因坐西朝東,面迎日出,取名旭輝庭。庭南斜廊下落與禊賞亭相接”。古華軒東南“曲廊轉(zhuǎn)折,圍出一個小院”,院內(nèi)“東南角疊石為山,上建攢尖頂方亭,名擷芳亭。院西曲廊轉(zhuǎn)角處銜接著另一座攢尖方亭,稱矩亭。矩亭東廊連接著一座面闊只有一間半的硬山式小齋,坐北南向,叫抑齋”。 由古華軒向北過垂花門,是為乾隆花園的第二進院。
二進院的主體建筑為遂初堂,該堂五開間、帶前后廊、卷棚歇山頂,坐北南向。
遂初堂左右出轉(zhuǎn)角游廊,與東西配房的前廊相通。
東西配房各五間,北三間明廊,南兩間裝修推出,做成暗廊,房門開在北三間的中央。
配房南端出廊與垂花門兩側(cè)的倒座游廊相接。廊房相間,構(gòu)成了一個整潔的三合院。
二進院內(nèi)還布有太湖石點輟花園
現(xiàn)遂初堂內(nèi)布置了一些故宮珍貴物品,供游人欣賞。
遂初堂北為花園的第三進院(不對外),它“以山景為主。庭院中央峰巒疊起,洞谷相通,環(huán)山布置建筑,于幽深曠邈中略有擁塞之感。主峰上建有一座方亭,稱“聳秀亭”。
該院“山北是一座卷棚歇山頂?shù)膬蓪訕?,五開間,稱萃賞樓。山西有配樓五間,名延趣樓,兩樓以轉(zhuǎn)角游廊接通”。
(三進院不對外,只能從樂壽堂院內(nèi)拍照三友軒東部)
院落的“東南角上,山石環(huán)抱中有一座坐北南向的建筑,名三友軒。屋頂東部因緊鄰樂壽堂西廊,作懸山式,西部則為歇山式。三面回廊,西山墻開大方窗一,紫檀透雕的窗格,取松竹梅圖案,以寓‘歲寒三友’之意”。
有關(guān) 乾隆花園的第四進院詳情下文介紹,敬請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