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第十二 膏液
【原文】
宋子曰:天道平分晝夜,而人工繼晷以襄事①,豈好勞而惡逸哉!使織女燃薪、
書生映雪,所濟(jì)成何事也②?草木之實(shí),其中蘊(yùn)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憑藉木石,而后傾注而出焉。此人巧聰明,不知于何稟度③也。
人間負(fù)重致遠(yuǎn),恃有舟車。乃車得一銖而轄轉(zhuǎn)④,舟得一石而罅完⑤,非此物之為功也不可行矣。至菹蔬之登釜也,莫或膏之,猶啼兒之失乳焉。斯其功用一端而已哉?
【注釋】
①人工繼晷以襄事:晷:此指時(shí)光。襄:幫助。
②織女燃薪、
書生映雪,所濟(jì)成何事也:燃薪以織,映雪以讀,實(shí)際上是無濟(jì)于事的。意思是夜織夜讀,是不能沒有油燈的。
③于何稟度:從何處被賦予。
④車得一銖而轄轉(zhuǎn):車只需用一點(diǎn)點(diǎn)油膏于軸上就可以轉(zhuǎn)動。
⑤舟得一石而罅完:舟船只需用上百斤油就可以把全部縫隙補(bǔ)好。
【譯文】
宋先生說:自然界的運(yùn)行之道是平分晝夜,然而人們卻夜以繼日地勞動,難道只是愛好勞動而厭惡安閑嗎?讓紡織女工在柴火的照耀下織布,讀書人借助于雪的反光來讀書,這又能做得成什么事呢?草木的果實(shí)之中含有油膏脂液,但它是不會自己流出來的。要憑借水火、木石來加工,然后才能傾注而出。人的這種聰明和技巧,真不知是從哪里得來的!
人們運(yùn)東西到別處去,依靠的是船和車。車軸只要有少量的潤滑油,車輪子就能靈活轉(zhuǎn)動起來;船身有了一石的油灰,縫隙就可以完全填補(bǔ)好。沒有油脂在其中起作用,船和車也就無法通行了。乃至切碎的蔬菜入鍋烹調(diào),如果沒有油,就好比嬰兒沒有奶吃而啼哭一樣,都是不行的。如此看來,油脂的功用豈止局限于一個(gè)方面呢?
油品
【原文】
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一名脂麻)、萊菔子、黃豆、菘菜子(一名白菜)為上。蘇麻(形似紫蘇,粒大于胡麻)、蕓苔①子(江南名菜子)次之,茶②子(其樹高丈余,子如金罌子,去殼取仁)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粒如胡荽子,剝?nèi)∑淦?,為綽索用者)為下。
燃燈則桕仁③內(nèi)水油為上,蕓苔次之,亞麻子(陜西所種,俗名壁虱脂麻,氣惡不堪食)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次之(燃燈最易竭),桐油與桕混油為下(桐油毒氣熏人,桕油連皮膜則凍結(jié)不清)。造燭則桕皮油為上,蓖麻子次之,桕混油每斤入白蠟結(jié)凍次之,白蠟結(jié)凍諸清油又次之,樟樹子油又次之(其光不減,但有避香氣者),冬青子油又次之(韶郡④專用,嫌其油少,故列次),北土廣用牛油,則為下矣。
凡胡麻與蓖麻子、樟樹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甘美異常,益人五臟)。蕓苔子每石得三十斤,其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仍得四十斤(陳歷一年,則空內(nèi)而無油)。茶子每石得油一十五斤(油味似豬脂,甚美,其枯則止可種火及毒魚用)。桐
子仁每石得油三十三斤。桕子分打時(shí),皮油得二十斤,水油得十五斤,混打時(shí)共得三十三斤(此須絕凈者)。冬青子每石得油十二斤。黃豆每石得油九斤(吳下⑤油食后,以其餅充豕糧)。菘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油出清如綠水)。棉花子每百斤得油七斤(初出甚黑濁,澄半月清甚)。莧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味甚甘美,嫌性冷滑)。亞麻、大麻仁每石得油二十余斤。此其大端,其他未窮究試驗(yàn),與夫一方已試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
【注釋】
①蕓苔:即油菜,其子用以榨油。
②茶:即油茶樹。
③桕(ji?)仁:烏桕樹子。
④韶郡:廣東韶州府。今廣東韶關(guān)地區(qū)。
⑤吳下:今江蘇南部蘇州一帶。
【譯文】
在食用油之中,以胡麻油(又名脂麻油)、蘿卜子油、黃豆油和大白菜子油等為最佳。蘇麻油(蘇麻子的形狀像紫蘇,粒比脂麻粒大些)、油菜子油次之,茶子油(茶樹高的有一丈多,茶子外形像金櫻子,去肉取仁)、莧菜子油為次品,大麻仁油(大麻種子像胡荽子,皮可以搓制繩索)為下品。
點(diǎn)燈所用的油料則以烏桕水油為最佳,油菜子油其次,亞麻仁油(陜西所種的亞麻,俗名叫壁虱脂麻,氣味不太好聞,不堪食用)、棉子油又次之,胡麻子油(用來點(diǎn)燈耗油量會最大)又其次,桐油和桕混油則為下品(桐油毒氣熏人,連皮膜榨出的桕混油凝結(jié)不清)。制造蠟燭,則以桕皮油為最適宜的油料,蓖麻子油、加白蠟?zāi)Y(jié)的桕混油其次,加白蠟?zāi)Y(jié)的各種清油又其次,樟樹子油(點(diǎn)燈時(shí)光度不弱,但有人不喜歡它的香氣)再其次,冬青子油(只有韶關(guān)地區(qū)才用,但嫌其含油量少,因此列為次等)更差一些。北方普遍用的牛油,則是很下等的油料了。
脂麻和蓖麻子、樟樹子,每石可以榨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可以榨油二十七斤(味道很好,對人的五臟很有益)。油菜子每石可以榨油三十斤,如果除草勤、土壤肥、榨的方法又得當(dāng)?shù)脑捯部梢哉ニ氖铮ǚ胖靡荒旰螅訉?shí)就會內(nèi)空而變得無油)。茶子每石可以榨油十五斤(油味像豬油一樣好,但得到的枯餅只能用來引火或者藥魚)。桐
子仁每石可以榨油三十三斤。桕樹子核和皮膜分開榨時(shí),就可以得到皮油二十斤、水油十五斤,混和榨時(shí)則可以得桕混油三十三斤(子、皮都必須干凈)。冬青子每石可以榨油十二斤。黃豆每石可以榨油九斤(江蘇南北和浙江北部一帶取豆油食用,豆枯餅則作為喂豬的飼料)。大白菜子每石可以榨油三十斤(油清澈得好像綠水一樣)。棉花子每一百斤可以榨油七斤(剛榨出來時(shí)油色很黑、混濁不清,放置半個(gè)月后就很清了)。莧菜子每石可以榨油三十斤(味甘可口,但嫌冷滑)。亞麻仁、大麻仁每石可以榨油二十多斤。以上所列舉的只是大概的情況而已,至于其他油料及其榨油率,因?yàn)闆]有進(jìn)行深入考察和試驗(yàn),或者有的已經(jīng)在某個(gè)地方試驗(yàn)過而尚未推廣的,那就有待以后再進(jìn)行補(bǔ)述了。
法具
【原文】
凡取油,榨法而外,有兩鑊煮取法,以治蓖麻與蘇麻。
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則皆從榨出也。凡榨木巨者圍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為上,檀、杞次之(杞木為者,防地濕,則速朽)。此三木者脈理循環(huán)結(jié)長,非有縱直紋。故竭力揮椎,實(shí)尖其中,而兩頭無璺拆①之患,他木有縱紋者不可為也。中土②江北少合抱木者,則取四根合并為之。鐵箍裹定,橫栓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諸質(zhì),則散木有完木之用也。
凡開榨③,空中其量隨木大小。大者受一石有余,小者受五斗不足。凡開榨,辟中鑿劃平槽一條,以宛鑿④入中,削圓上下,下沿鑿一小孔,削一小槽,使油出之時(shí)流入承藉器中。其平槽約長三四尺,闊三四寸,視其身而為之,無定式也。實(shí)槽尖與枋惟檀木、柞子木兩者宜為之,他木無望焉。其尖過斤斧而不過刨,蓋欲其澀,不欲其滑,懼報(bào)轉(zhuǎn)也。撞木與受撞之尖,皆以鐵圈裹首,懼披散也。
榨具已整理,則取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凡桕、桐之類屬樹木生者,皆不炒而碾蒸),透出香氣,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諸麻菜子,宜鑄平底鍋,深止六寸者,投
子仁于內(nèi),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則火候交傷,減喪油質(zhì)。炒鍋亦斜安灶上,與蒸鍋大異。凡碾埋槽土內(nèi)(木為者以鐵片掩之),其上以木桿銜鐵陀,兩人對舉而椎之。資本廣者則砌石為牛碾,一牛之力可敵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則棉子之類是也。既碾而篩,擇粗者再碾,細(xì)者則入釜甑受蒸。蒸氣騰足,取出以稻秸與麥秸包裹如餅形,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篾絞刺而成,與榨中則寸相吻合。
凡油原因氣取,有生于無。出甑之時(shí),包裹怠緩,則水火郁蒸之氣游走,為此損油。能者疾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訣由于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者。包裹既定,裝入榨中,隨其量滿,揮撞擠軋,而流泉出焉矣。包內(nèi)油出滓存,名曰枯餅。凡胡麻、萊菔、蕓苔諸餅,皆重新碾碎,篩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諸物,則一榨已盡流出,不必再也。
若水煮法,則并用兩釜。將蓖麻、蘇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滾煎,其上浮沫即油。以杓掠取,傾于干釜內(nèi),其下慢火熬干水氣,油即成矣。然得油之?dāng)?shù)畢竟減殺。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捩絞,其法再詳。
【注釋】
①璺(w?n)拆:開裂破散。
②中土:中原一帶。
③開榨:制作榨具。
④宛鑿:弧形鑿。
【譯文】
制取油料的方法,除了壓榨法之外,還有用兩個(gè)鍋煮取的方法,用來制取蓖麻油和蘇麻油。
北京用的是研磨法,朝鮮用的是舂磨法,用來制取芝麻油。其余的油都是用壓榨法制取。榨具要用周長達(dá)到兩臂伸出才能環(huán)抱住的木材來做,將木頭中間挖空。用樟木做的最好,用檀木與杞木做的要差一些(杞木做的怕潮濕、容易腐朽)。這三種木材的紋理都是纏繞扭曲的,沒有縱直紋。因此把尖的楔子插在其中并盡力舂打時(shí),木材的兩頭不會拆裂,其他有直紋的木材則不適宜。中原地區(qū)長江以北很少有兩臂抱圍的大樹,可用四根木拼合起來,用鐵箍箍緊,再用橫栓拼合起來,中間挖空,以便放進(jìn)用于壓榨的油料,這樣就可把散木當(dāng)做完整的木材來使用了。
木的中間挖空多少要以木料的大小為準(zhǔn),大的可以裝下一石多油料,小的還裝不了五斗。做油榨時(shí),要在中空部分鑿開一條平槽,用彎鑿削圓上下,再在下沿鑿一個(gè)小孔。再削一條小槽,使榨出的油能流入接受器中。平槽長約三四尺,寬約三四寸,大小根據(jù)榨身而定,沒有一定的格式。插入槽里的尖楔和枋木都要用檀木或者柞木來做,其他木料不合用。尖楔用刀斧砍成而不需要刨,因?yàn)橐植诙灰饣?,以免它滑出。撞木和尖楔都要用鐵圈箍住頭部以防披散。
榨具準(zhǔn)備好了,就可以將蓖麻子或油菜子之類的油料放進(jìn)鍋里,用文火慢炒(凡屬木本的桕子、桐子這類的子實(shí),都要碾碎后蒸熟而不必經(jīng)過炒制)到透出香氣時(shí)就取出來,碾碎、入蒸。炒蓖麻子、菜子要用六寸深的平底鍋比較合適,將
子仁放進(jìn)鍋后不斷翻拌。如果鍋太深,翻拌又少,就會因
子仁受熱不均勻而降低油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炒鍋斜放在灶上,跟蒸鍋大不一樣。碾槽埋在地面上(木制的要用鐵片覆蓋),上面用一根木桿穿過圓鐵餅的圓心,兩人相對一齊向前推碾。資本雄厚的則用石塊砌成牛碾,一頭牛拉碾的勞動效率相當(dāng)于十個(gè)人的勞動力。也有些子實(shí),例如棉子之類,只能用磨而不需要用碾。碾了之后再篩,粗的再碾,細(xì)的放入甑子里蒸。當(dāng)蒸氣升騰足夠飽和時(shí)取出,用稻稈或麥稈包裹成大餅的形狀,餅外圍的箍用鐵打成或者用竹篾交織而成,這些箍要與榨中空隙的尺寸相符合。
油是通過蒸氣而提取的,“有形”生于“無形”,所以出甑子的時(shí)候如果包裹動作太慢就會使一部分閉結(jié)的蒸氣逸散,出油率也就降低了。技術(shù)熟練的人能夠做到快倒、快裹、快箍,得油多的訣竅就全在這里。有的榨工從小做到老還不明白這個(gè)訣竅呢。油料包裹好了后,就可以裝入榨具中,揮動撞木把尖楔打進(jìn)去擠壓,油就像泉水那樣流出來了。包裹里剩下的渣滓叫做枯餅。胡麻、萊菔、蕓苔等的初次枯餅都要重新碾碎,篩去莖稈和殼刺,再蒸、再包和再榨。第一次榨已經(jīng)得到一份油了,第二次榨還能得到第一次油量的一半。但如果是桕子、桐子之類的子實(shí),則第一次榨油已全部流出,因此也就不必再榨了。
水煮法制油,是同時(shí)使用兩個(gè)鍋,將蓖麻子或蘇麻子碾碎,放進(jìn)一個(gè)鍋里,加水煮至沸騰,上浮的泡沫便是油。用勺子撇取,倒入另一個(gè)沒有水的干鍋中,下面用慢火熬干水分,便得到油了。不過用這種方法得到的油量畢竟有所降低。
北京用研磨法制取芝麻油,是把磨過的芝麻子裝在粗麻布袋里進(jìn)行扭絞的,這種方法以后再詳細(xì)地加以研究。
皮油
【原文】
凡皮油造燭法起廣信郡①,其法取潔凈桕子,囫圇入釜甑蒸,蒸后傾于臼內(nèi)受舂。其臼深約尺五寸,碓以石為身,不用鐵嘴。石取深山結(jié)而膩者,輕童斫成限四十斤,上嵌橫木之上而舂之。其皮膜上油盡脫骨而紛落,挖起,篩于盤內(nèi)再蒸,包裹入榨皆同前法。皮油已落盡,其骨為黑子。用冷膩小石磨不懼火煅者(此磨亦從信郡深山覓?。约t火矢圍壅煅熱②,將黑子逐把灌入疾磨。磨破之時(shí),風(fēng)扇去其黑殼,則其內(nèi)完全白仁,與梧桐子無異。將此碾蒸、包裹入榨,與前法同。榨出水油清亮無比,貯小盞之中,獨(dú)根心草燃至天明,蓋諸清油所不及者。入食饌即不傷人,恐有忌者,寧不用耳。
其皮油造燭,截苦竹筒兩破,水中煮漲(不然則粘滯)。小篾箍勒定,用鷹嘴鐵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枝。插心于內(nèi),頃刻凍結(jié),捋箍開筒而取之。或削棍為模,裁紙一方,卷于其上而成紙筒,灌入亦成一燭。此燭任置風(fēng)塵中,再經(jīng)寒暑,不敝壞也。
【注釋】
①廣信郡:江西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地區(qū)。
②以紅火矢圍壅煅熱:用燒紅的木炭圍滿石磨使其變熱。
【譯文】
用皮油制造蠟燭是江西廣信郡創(chuàng)始的。把潔凈的烏桕子整個(gè)放入飯甑里去蒸煮,蒸好后倒入臼內(nèi)舂搗。臼約一尺五寸深,碓身是用石塊制造的,不用鐵嘴,而采取深
山中堅(jiān)實(shí)而細(xì)滑的石塊制就。琢成后重量限定四十斤,上部嵌在平橫木的一端,便可以舂搗了。烏桕子核外包裹的蠟質(zhì)舂過以后全部脫落,挖起來,把蠟質(zhì)層篩掉放入盤里再蒸,然后包裹入榨,方法同上。烏桕子外面的蠟質(zhì)脫落后,里面剩下的核子就是黑子。用一座不怕火燒的冷滑小石磨(這種磨石也是從廣信的深
山中找到的),周圍堆滿燒紅的炭火加以烘熱,將黑子逐把投入快磨。磨破以后,就用風(fēng)扇掉黑殼,剩下的便全是白色的仁,如梧桐子一樣。將這種白仁碾碎上蒸之后,用前文所述的方法包裹、入榨。榨出的油叫做“水油”,很是清亮,裝入小燈盞中,用一根燈芯草就可點(diǎn)燃到天明,其他的清油都比不上它。拿它來食用并不對人有傷害,但也會有些人不放心,寧可不食用。
用皮油制造蠟燭的方法是:將苦竹筒破成兩半,放在水里煮漲(否則會黏帶皮油)后,用小篾箍固定,用尖嘴鐵杓裝油灌入筒中,再插進(jìn)燭芯,便成了一支蠟燭。過一會兒待蠟凍結(jié)后,順筒捋下篾箍,打開竹筒,將燭取出。另一種方法是把小木棒削成蠟燭模型,然后裁一張紙,卷在上面做成紙筒。然后將皮油灌入紙筒,也能結(jié)成一根蠟燭。這種蠟燭無論風(fēng)吹塵蓋,還是經(jīng)歷冷天和熱天,都不會變壞。
【評析】
現(xiàn)代人照明用電,不像古時(shí)候照明只有點(diǎn)油燈,除了燒菜之外,其他用途所用的油,比如機(jī)油,大部分都是經(jīng)過化學(xué)工業(yè)提煉的。但是古代沒有電也沒有化工廠,點(diǎn)燈要用油,燒菜也要用油,還有用在交通工具上的油,這些油從哪里來?又怎么得到這些油?《
天工開物》中有詳盡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