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這是同理心的解釋。起初聽到這句話,有點詫異,心想常規(guī)我們不是都說“要活出真我,不管他人怎么評價”。為什么會有如此的差異呢,那我們到底應該相信哪個是真的呢?
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也沒有標準答案,就像事物一體多面,每個人從不同角度去看,是很難有一個一致的結(jié)論,只能說我們盡量站得高點,從上往下看全貌;盡量多側(cè)面了解事物,看到事物的不同外面;同時還得盡量更加深入,看到里面的一些東西。我想這是我們看待事物的合理方法。
就我們自身來講,哪一個是真我,是王陽明說的“去人欲,存天理”的真我,還是我們經(jīng)常講的“自己想干嘛干嘛”的真我,又或者是同理心提到的“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就我目前的認知,我認為真我本就包含這幾個層次,排個序的化,從外到內(nèi)是淺層次自我、外在的我、內(nèi)在真我。
淺層次自我,就是我們常說的想干嘛就干嘛,是淺意識的自我。在這個層面,我們有想法,有需求,但都是下意識的想法,并未經(jīng)過過濾,屬于我們的生理直接反應,并非思想的結(jié)果,所以更多的偏向于我們的欲望和情緒腦引導。比如我們餓了想吃飯、渴了想喝水、遇到不好的事情要生氣、遇到好的事情會高興,還比如我們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說辭就辭的工作等都是我們淺意識的自我在作用。
外在的我,就是別人眼中的我。這個自我是存在于外在世界的,時刻被外在感知和認識的自我。我們身處世界,外界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這是我們反饋給外界的信息,怎樣的表達、表現(xiàn),就會有怎樣的外界認識。比如,我興趣寫點文章,看到我文章的人就認識了我寫文章的這個小側(cè)面;我健身,知道我健身的人就了解了我健身的這個小側(cè)面;你善于傾聽,別人就會知道你是一個同理心較好的人。所以,我們的外在表達決定了我們的外在形象和外在自我,這是我們與外界互動的結(jié)果,已經(jīng)比淺層次自我進了一步。
內(nèi)在真我,是你的本真。也就是你來到這個世界,你對世界有意義的事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被他人負面影響,更不是欲望驅(qū)使。唯一思考的是我為什么是我,我來自何處,將去何方,怎么到達等一系列人生哲學問題。有王陽明的“去人欲,存天理”的真理追求,也有你之所以是你的本質(zhì)探索,還有回報社會的家國情懷。
我這個體是由淺層次的自我、外在的我和內(nèi)在真我構(gòu)成,它們?nèi)灰惑w,都是同時存在,進化的邏輯是從外到里,人人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