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對聯(lián),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需要貼對聯(lián),這也成了小時候美好的記憶。對聯(lián)在古代,是文人仕子最熱衷的交流和切磋的方式之一,現(xiàn)場取景,現(xiàn)場作對,你來我往,好不愜意,而且簡潔有趣,既沒有了長篇大論的文章,更沒有咬文嚼字的古體詩文。清朝的時候,大才子紀(jì)曉嵐就留下了非常多有趣的對子故事。
今天,小編帶你來看看下面這個有趣的對子故事——
話說清朝的時候,京城有位農(nóng)民,姓張,由于田少人多,每年的收入都不夠家人吃飽飯,每每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總要出去找人借錢,但是,年年如此,年年沒錢還,這債務(wù)是越積越多,這老張卻異常的無奈,畢竟生活如此,一年的收入就那么多,都不夠吃,哪有錢來還。
一天,在得知李債主將要上門討債的老張,急忙找來了紙筆,本來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借著自己借錢生活的事件,寫了一副對聯(lián),這大筆一揮,一蹴而就,很快就寫好了,趕緊叫孩子去貼在了大門口上。
上聯(lián)是:借新賬,還舊賬,借賬還賬,賬還賬
年年借錢年年不夠用,造成了舊賬未還,又借新賬,新賬還舊賬,舊賬生新賬,可真是賬還賬,還不清,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上聯(lián)寫的很明顯,這老張頭可是很有感觸,寫出了自己的心聲和無奈。
下聯(lián)是:拆東墻,補西墻,拆墻補墻,墻補墻
要還錢了,只能找朋友相借,還了債務(wù),然后再找債主借錢,還了朋友的錢,如此循環(huán),如此周轉(zhuǎn),拆東墻,補西墻的,越補窟窿越大,用墻補墻。卻一直無法還清,填補窟窿。
橫批:老(沒有里面一“點”)
很快,這財主就如期而至了,一副大肚便便的就上門來收債,當(dāng)他走到了老張頭家的大門口時,看到了那副對聯(lián),從頭看到尾,當(dāng)看到橫批時,直言道:“這橫批的“老”字,說“考”不像,說“老”又少一點?這老張沒文化也學(xué)人家寫對聯(lián),真是瞎寫。
這李債主話音尚未落下,只見老張頭晃悠悠的走了出來,慢聲說道:這“老”字要是有一點,錢早就換你了。
原來這老張頭的意思是,現(xiàn)在沒錢,家里少一點錢,無法還你的債務(wù),簡單明了,不失為一副好的對聯(lián),意境全上,心聲藏中,有意思,有點意思。聽到老張頭如此說,這李債主知道,這次又要白跑一趟了,只得悻悻的離開的??吹竭@里,只能感嘆,中國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進(jìn)退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