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貞觀九年,五月庚子日。這一天是公元635年,陽歷6月25日,唐帝國的開國皇帝、69歲的李淵,在風燭殘年中,終于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這是一位老來英雄,卻最終孤獨至死的開國皇帝。
千百年來,人們從來都只關心他那位英雄的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卻沒有多少人關注過,在玄武門之變后,日漸蒼老和衰竭的李淵。因為歷史從來都是:只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
今天,最愛君帶大家來看看這位孤獨的君王:李淵??纯此谛溟T之變后的痛苦和悲涼,以及孤獨落寞的晚年。
這一切,都要回溯到李淵去世前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那天的上午。
在此前的一個晚上,李淵心里震撼。因為二兒子李世民對他說,太子,也就是他的大兒子李建成,以及他的四兒子、齊王李元吉“淫亂后宮”。
史書記載,“愕然”的李淵從震撼中回過魂來,說,你們明早三兄弟,一起來當面對質(zhì)。
他哪里知道,這是李世民為了血腥政變,所埋下的一個惡毒狠招。
不知道玄武門之變前的夜晚,作為父親的李淵睡得怎么樣,反正第二天早上,他應該起的很早。
當李世民的手下第二天一大早,已經(jīng)割下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時,李淵正在長安城的太極宮里面,召集裴寂、蕭瑀、陳叔達等重臣一起,在皇宮里的海池里泛舟。
▲作為父親和皇帝: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后惶恐憂懼。
或許是為了排解抑郁的心情,又或許是并未意識到事態(tài)的超級嚴重性。反正,當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尉遲敬德渾身是血,穿著鎧甲、握緊長矛沖進太極宮時,李淵這才知道,出大事了。
尉遲敬德闖進皇宮時,李世民的手下,仍然正在同忠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軍隊四處混戰(zhàn)。隨后,李淵被尉遲敬德脅迫寫了一道手諭,要求所有軍隊全部接受秦王李世民指揮。
一夜之間,唐王朝已經(jīng)變天。他的二兒子李世民,在殺了兩個同父同母所生的親兄弟,同時又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個兒子全部斬盡殺絕后,完全掌握了長安城內(nèi)外的絕對軍權和政權。
在屠刀之下,連李淵這個當父親的,也感覺到了內(nèi)心的震撼和恐懼。
他非常懷疑李世民,很可能會趁機殺了自己。
李世民政變成功后,跪下來撲在李淵懷里痛哭,不管是真哭還是假哭,李淵心里都是戰(zhàn)栗恐怖的。他對李世民說,今天以來,我?guī)状味加邢搿?strong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投杼”的感覺。
投杼,說的是坊間傳言孔子的弟子曾參殺了人,許多人都來說,曾母最終恐懼逃跑的典故。
對于李淵而言,他從51歲起兵,52歲創(chuàng)立唐帝國當上皇帝,此后九年間他的兒子和部下已經(jīng)分別平定天下,眼看著人生已經(jīng)功德圓滿,卻不料家庭內(nèi)部卻發(fā)生了如此的驚天血案。
他內(nèi)心感覺孤獨、凄涼,以及莫名的恐懼。短短幾個小時之間,他的兩個兒子、十個孫子全部死于非命,而制造這起血案的兇手,也是他的親生兒子。
▲李世民依靠血腥政變,成功上位。
在痛苦還沒來得及消散的時候,李淵就被迫在玄武門之變的當天,下了一道詔書。里面的內(nèi)容,是大肆斥責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說他們罪行累累、死有余辜。而在另外一道《立秦王為皇太子詔》中,則極力贊揚秦王李世民是“氣質(zhì)沖遠,風猷昭茂”,“遐邇屬意,朝野具瞻”。
作為受害者的兒子被極端侮辱,而作為兇手的兒子卻恬不知恥。
他已然全被架空,迫不得已下旨:以后所有的大小國事,統(tǒng)統(tǒng)交由新太子李世民處理,然后再報給皇帝我聽聽。
老皇帝已經(jīng)被架空,報不報其實都無所謂了。
玄武門之變后兩個月,李世民就迫不及待地逼迫自己的老父親“心甘情愿”地退了位。國事紛雜,由于李世民政變,逼得李建成的盟友、廬江王李瑗也起兵反叛。
不久,突厥也趁著唐朝內(nèi)亂,率領十萬大軍直逼長安城下,盡管戰(zhàn)火相繼平定,李淵的內(nèi)心仍然是不自安的。
這位出身大貴族家庭的官宦子弟,七歲就襲封唐國公。作為隋煬帝楊廣的表哥,李淵聰敏,但也仁慈猶豫。母親去世時,他赤腳行走20多里路葬母,以致腳底磨破、鮮血淋漓。
李世民對皇位虎視眈眈,李建成、李元吉與李世民勢同水火,他早有耳聞。只是在作為一個皇帝和一個父親之間,他始終猶豫不決,最終釀成了一宗子女骨肉相殘的千古慘案。
而李世民對于這位父親,心里也是懷著憤恨的。
在李世民看來,盡管他英明神武,但父親一直堅持正統(tǒng)的嫡長制,“偏袒”著他的大哥李建成。因此政變成功后,李世民開始大肆安排自己的部下進占要職,為自己的登基做好準備。
隨后,他又開始一次次緩慢地“制裁”報復自己的父親李淵。
▲在奪權后,李世民一直記恨李淵。
李淵雖然英雄,但也好色。在起兵攻進長安后,短短數(shù)年間就跟一堆妃子們,生下了20個小皇子,并且他喜歡到處征召宮女。當皇帝的時候,自然沒人敢說什么,可老皇帝一退位,李世民的手下們,就開始冒頭來攻擊李淵這位太上皇了。
貞觀二年(628年),雨水比較少,于是中書舍人李百藥就上書說,這是因為太上皇征召了太多宮女,皇宮里“陰氣郁積”,才導致干旱的。
于是李世民很快下了一道詔令,將李淵身邊的宮人裁減了3000多人,全部逐出宮中。按照李世民的說法就是,你們都各自去追求幸福吧,“任求伉儷”。在李淵看來,這是兒子對自己的一次示威,當然,宮女們少就少一點,退了位,能忍就忍了吧。
這事還沒有完。
當了皇帝,自然要一個個治治以前那些不聽話的人。對此李淵信任的老臣裴寂,也成了李世民整治的對象了。
在玄武門之變前,裴寂一直支持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的當天,李淵惶惑之中不知如何是好,身邊的蕭瑀、陳叔達紛紛拍馬屁,說秦王人心所向,都是太子、齊王太險惡才導致被殺的,對此裴寂卻不予評論、默默不言。
李世民當然是記在心里,因此先是將裴寂免官“遣還鄉(xiāng)里”,接著又將他流放到位處今天四川阿壩一帶的靜州,活活就是要搞死這位李淵信任的股肱老臣。
這一切,李淵一直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作為太上皇,李淵非?!白R相”。
他是識相的,兒子李世民當上皇帝三年后,李淵從太極宮中搬到了大安宮居住。大安宮低矮狹小,夏天非常悶熱,李世民卻經(jīng)常不管不顧自己的老爸,自己則經(jīng)常在大夏天跑到隋煬帝留下的九成宮里避暑,對老爸卻不予過問。
對此,有的官員看不下去,上書建議李世民說,老皇帝年歲已高,陛下你卻經(jīng)常不去看望,并且你經(jīng)常自己跑去避暑乘涼,卻把老爸扔在長安,這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好像不太好。
但,李世民并未理會。
李淵心里是清楚的,作為一位被逼退位的老爸,他心里知道該怎么做。
一直到貞觀八年,李世民在當上皇帝八年后,或許心里也釋懷了一些,于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邀請老爸李淵在夏天去九成宮避暑。但李淵的回話是,隋文帝楊堅就是在那里死的,而坊間紛紛傳言當時是隋煬帝楊廣殺了他。李淵“惡之”,最終推辭說,我就不去了吧。
此時李淵的生命,已經(jīng)剩下不了多少時間了。
玄武門之變后七年,唐帝國在他那個血腥上位的兒子手中,形勢越來越好,并且攻破突厥,平定了讓李淵心中一直隱憂的大患。
這一年,李世民在漢朝原來的未央宮舉行宴會。李淵難得地放松了一回抑郁多年的心情,讓降服的突厥頡利可汗起來跳舞,又讓南蠻的酋長馮智戴詠詩助興,非常高興地說:“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李世民趁機拿著酒杯上前給李淵祝壽,說,以前劉邦曾經(jīng)在未央宮這里,諷刺過他的老父親,劉邦妄自尊大,兒子我不跟他那樣子,我給您祝祝壽!
也不知道李淵此時,該是作何感想。
但隨著時間流逝,李世民心中的憤恨和惱怒也開始慢慢沉淀下來,畢竟是自己的父親。而李淵日漸衰老,在他看來,時日已經(jīng)無多。
就在去世前的一年,68歲的李淵(按照古人的虛歲算法,李淵當時是69歲)宴請西突厥的使者用餐,李淵再次又感慨起來說:“如今蠻夷都降服了,這是自古未有的事情?!?/span>
▲李淵和李世民:晚年的父子仍然心結重重。
而李世民則不知道為什么留下了眼淚,他給老父親李淵敬酒祝壽,說,“父親,這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也是遵從父親您的教誨啊?!彪S后,李世民又和長孫皇后一起,向李淵進獻了御膳和衣物。
《資治通鑒》對此的記載是,至此父子倆才“一同家人常禮”,一直到了父親李淵人生中的最后光景,這對父子,心里才算解開了一些不可言說的心結。
李淵已經(jīng)老了,太老了。盡管他心中也有恐懼、怨恨,盡管在玄武門之變后的歲月里,他一直孤獨、寂寞、隱忍地生活著,但兒子畢竟是兒子,貞觀九年五月庚子日,公元635年,69歲的李淵臨死前交代了自己的遺囑。
他說,我死之后,就跟漢朝的皇帝一樣薄葬就可以了,皇帝(李世民)也沒必要太遵循古人守孝三年的死規(guī)定,就用一天來代替一個月執(zhí)行就可以了,至于陵墓,一切儉約從事。
這位一生奢華的父親,到老了,也不知道是為兒子著想,還是知道自己的尷尬地位,很識趣地安排了自己的后事。
一切都無關緊要了。盡管他是開國皇帝,但他在政變中走向帝位的兒子卻更加光耀奪目。生命既然走到了這個終點,那就平靜地接受死亡好了。
自古至今,一切的君王都不例外。盡管他們曾經(jīng)坐擁天下,但孤獨,卻成了他們最后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