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是以脘腹脹,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癥的一種病證。常見于西醫(yī)的潰瘍病并發(fā)幽門部痙攣、幽門完全或不完全梗阻。
反胃的診斷要點
反胃的辨證分析
本證病因在于酒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勞倦等。發(fā)病主要機理有脾胃虛寒,胃中積熱,痰濁阻胃,瘀血積結(jié)。治療分別以溫中、泄熱、滌痰、祛瘀、降逆和胃等法。
反胃的辨證論治
脾胃虛寒型
【證見】 食后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清稀水液,大便溏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 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
1.主方丁蔻理中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黨參20克,干姜20克,白術(shù)12克,白蔻仁10克,法半夏15克,砂仁6克(后下),神曲10克,吳茱萸9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丁蔻附桂理中丸,每次l丸,每日2次。
胃中積熱型
【證見】 食后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混濁酸臭之稠液,便秘尿黃,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胃泄熱,和胃降濁。
【方藥】
1.主方竹茹湯(許叔微《本事方》)加減
處方:梔子、竹茹、法半夏各12克,枇杷葉15克,陳皮6克,黃連10克,黃芩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枳實各12克。
2.單方驗方解痙方(田風(fēng)鳴等《中國奇方全書》)
處方:白芍30克,甘草、生姜各10克。水煎服。主治幽門痙攣。
痰濁阻胃型
【證見】 脘腹脹滿,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積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并有或稠或稀之痰涎水飲,或吐白沫,眩暈,心下悸。舌苔白滑,脈弦滑,或舌紅苔黃濁,脈滑數(shù)。
【治法】 滌痰化濁,和胃降逆。
【方藥】
1.主方導(dǎo)痰湯(嚴(yán)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法半夏15克,膽南星12克,枳實10克,陳皮6克,茯苓12克,藿香10克,紫蘇梗12克,砂仁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香砂六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代赭石湯(云南中醫(yī)學(xué)院驗方)
處方:代赭石、牛膝各10克,共研末。每次沖服2克,每日3次。
瘀血積結(jié)型
【證見】 脘脹脹滿,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積塊,質(zhì)硬,推之不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黃沫,或吐褐色濁液,或吐血便血,上腹脹滿刺痛拒按。舌質(zhì)暗紅或兼有瘀點,脈弦澀。
【治法】 活血祛瘀,和胃降濁。
【方藥】
1.主方膈下逐瘀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加減
處方:當(dāng)歸12克,川芎9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紅花9克,五靈脂10克,延胡索12克,香附10克,枳殼12克,烏藥10克,竹茹10克,法半夏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吐血便血者,可加降香12克、三七末6克(沖服)。
2.單方驗方加味失笑散(陳錦榮等《嶺南百病驗秘方精選》)
處方:蒲黃5克,五靈脂9克,白芍12克,山楂肉15克。水煎服。
反胃的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門、關(guān)元、足三里等穴,針刺可用平補平瀉法,可加灸。
2.預(yù)防調(diào)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