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附片、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
功能主治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 根據(jù)炮制方法不同分為附片(黑順片、白附片直接入藥)、淡附片、炮附片,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2. 因炮制或煎法不當,或用量過大,容易引起中毒。
中毒癥狀:口腔灼熱,發(fā)麻(從指頭開始漸達全身),流涎,惡心,可能嘔吐,疲倦,呼吸困難,瞳孔散大,脈搏不規(guī)則(弱而緩),皮膚冷而粘,面色發(fā)白,可能突然死亡。
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給予催吐劑;服活性炭(混于水中服下);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對癥治療;及時使用尼可剎米等興奮劑;注意保溫;必要時給氧或進行人工呼吸;心跳緩慢而弱時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附子適合人群: 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附子食療作用: 附子味辛、甘,性熱;有毒;歸心、脾、腎經(jīng);氣雄行散,可升可降,走而不守
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莠寒除濕,止痛
主治亡陽欲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寒厥頭痛,陰火喉痹,心腹冷痛,吐瀉久痢,冷結(jié)便秘,陰寒水腫,冷積疝瘕,陽虛外感,風寒濕痹,中風攣急,陰疽瘡漏。
附子食物相克: 附子反半夏、瓜蔞、白蘞、貝母、白芨;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芪、人參、烏韭。
附子做法指導:
1. 取本品溫壯心腎陽氣之功,常與人參同用,益氣回陽。
2. 用于腎陽不足、陽痿滑精,或陽虛水泛、尿少水腫。常與肉桂等同用。
3. 可治療風寒濕痹、關(guān)節(jié)冷痛,常與麻黃、細辛、桂枝、白術(shù)、甘草、人參黃芪等配伍。
4. 內(nèi)服宜制用,外用多生用。服藥時不宜飲酒,不宜以白酒為引。
主料: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肉桂5克,蔥白3莖,粳米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先煎制附片90分鐘,入桂枝、肉桂、蔥白,再煎40分鐘。取汁與粳米煮粥,粥熟調(diào)入紅糖稍煮即成。每日分2次吃。
藥用價值: 主要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虛寒型:患肢喜暖畏寒、觸之冰涼、麻木,局部皮膚蒼白,足部、小腿有不定期疼痛,舌質(zhì)淡紅,苔白,脈沉細而遲。
主料:冬瓜300克,杏仁20克,附子15克,五味子10克,麻黃5克,細辛5克,冰糖30克
做法:1.冬瓜洗凈,邊皮切大塊。
2.附子、杏仁、五味子、麻黃、細辛分別用水稍沖。
3.將冬瓜、杏仁、附子、五味子、麻黃、細辛放入燉盅內(nèi),隔水燉3小時,加冰糖調(diào)味即可。
藥用價值:此湯對治療哮喘咳嗽很有效。
主料:雞肉100克,熟附子10克,生姜15克,紅棗適量。
做法:把全部用料洗凈,一齊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3小時,至湯水入口無麻辣感。
藥用價值:溫腎逐寒,祛濕止痛。適用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良性膝關(guān)節(jié)痛、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屬寒濕痹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