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毒湯
【處方】忍冬花、藤各30克,生黃芪15克,生地15克,菟絲子15克,南沙參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生甘草10克,生白芍10克,明玉竹15克,制龜板24克(先煎),陳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飯前溫服。
【功效】清熱解毒,滋陰益氣。
【主治】脫囊,癥見腎囊生癰、腐爛穿潰、睪丸脫出。
【方解】方用生地、菟絲子、龜板、沙參、玉竹、白芍滋陰養(yǎng)液以補(bǔ)肝腎之陰;黃芪益氣升陽(yáng);柴胡、升麻協(xié)同黃芪升舉下清陽(yáng),使脫出的睪丸得以升提;陳皮理氣燥濕;忍冬花、藤,配甘草清熱解毒;前人稱金銀花為“癰疽圣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滋陰益氣之效。
【來源】張夢(mèng)儂《臨癥會(huì)要》
2.外用方
【處方】青黛2克 冰片0.5克 人中白2克 赤石脂2克 煅龍骨1克 枯礬1克
【用法】共研極細(xì)末,蛋黃油調(diào)涂。
3.外洗方
【處方】 苦參60克 荊芥30克 黃栢30克 生地30克
【用法】外洗
4.逐邪至神丹
【處方】金銀花(四兩) 蒲公英(二兩) 人參(一兩) 當(dāng)歸(二兩) 生甘草(一兩) 大黃(五錢)天花粉(二錢)
【用法】 水煎服
5.救腐湯
【處方】人參(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黃 (二兩) 白術(shù)(一兩) 茯苓(五錢) 黃柏(三錢) 薏仁(五錢)澤瀉(三錢) 白芍(一兩) 葛根(三錢) 炒黑梔子(三錢)
【用法】水煎服。四劑腐肉脫而新肉生,再服四劑囊莖悉平復(fù)矣。
6.滋陰除濕湯
【處方】生地黃20克,白芍15克,當(dāng)歸10克,川芎9克,黃芩9克,知 母9克,地骨皮9克,貝母10克,陳皮6克,澤瀉9克,柴胡9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功效]清除余毒,補(bǔ)養(yǎng)氣血。
【主治】囊癰潰膿期,潰流膿液,黃白質(zhì)稠,腫痛俱減,瘡口新肉漸生,自覺瘡 口隱隱作癢,或膿流不暢,瘡周紅腫加重。舌質(zhì)紅,少津,脈細(xì)。
7.清肝滲濕湯
【處方】黃芩9克,梔子仁9克,龍膽草9克,澤瀉9克,木通9克,當(dāng) 歸9克,川芎6克,生地黃15克,天花粉15克,柴胡9克,白芍20克。
【用法】水 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主治】囊癰初期,陰囊一側(cè)或雙側(cè)紅腫熱痛,局部結(jié)塊,壓痛,寒熱,口干 不欲飲。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數(shù)。
8.清瘟敗毒飲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黃芩9克,黃連9克,山梔 子9克,連翅12克,淡竹葉9克,生甘草6克,水牛角60克(先煎),牡 丹皮9克,玄參20克,生地黃20克。
【用法】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功效]清熱和營(yíng),托毒透膿。
【主治】囊癰釀膿期,陰囊掀熱,皮薄光亮,形如瓠狀,疼痛加甚,有如雞啄, 按之痛甚;壯熱惡寒,口干飲冷,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或 滑數(shù)。
9.外用方
【處方】鳳仙花子、生甘草各6克
【用法】研末。麻油調(diào)敷,即生肌肉。
【方源】《永類鈐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