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系列方400
          加味益精壯陽丸
          【方源】:《千家妙方》
          【組成】:熟地、山茱萸肉、枸杞子各15克,茯苓、肉蓯蓉、鎖陽、白人參、炒棗仁、菟絲子、各12克,淫羊藿30克,巴戟天20克,鹿茸6克,天門冬、甘草各9克。
          【用法】: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每次1丸,每日2~3次。亦可作湯劑,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水煎服。
          【功效】:滋陰壯陽,益腎固精。
          【主治】:早泄。癥見早泄或遺精,陽痿,并伴有腰腿酸軟,頭暈眼花,耳聾耳鳴,氣短乏力,小便清長或淋漓不盡,舌淡、少苔,脈細弱。
          【方解】:本方陰陽雙調(diào),適用于治療陰陽虧虛之早泄癥。但本方溫熱強壯之力較強,對于陰虛火盛者不宜服用。臨床上可酌情加減,如陰虛明顯者,則可加木瓜、地骨皮、桑葚子、丹皮;陽虛甚者,則加附子、肉桂;兼有慢性前列腺炎者,則加蒲公英、連翹、金銀花;伴有遺精者,則加牡蠣、龍骨、芡實。
           
           
           
           
           
           
           
           
           
           
          壯陽起痿丸
          【方源】:《新中醫(yī)》
          【組成】:黨參、炒白術(shù)、枸杞子、冬蟲夏草、熟地、陽起石、韭菜子各12克,炙鱉甲、生龜板各30克,杜仲、制鎖陽、仙靈脾、當歸、川斷、肉蓯蓉、補骨脂、紫河車、炙甘草各6克,菟絲子15克。
          【用法】: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6克,每日服3次,1個月為1療程。第1療程期間嚴禁房事,要心情開朗。
          【功效】:填精益腎、舉陽振痿。
          【主治】:陽痿癥。
          【方解】:本方陰中求陽,在滋養(yǎng)腎陰基礎(chǔ)上,加用了溫補壯陽之品,同時以后天養(yǎng)先天,體現(xiàn)了脾腎兼補,如此化源不絕,陰潤陽舉。
           
           
           
           
           
           
           
           
           
           
          斑蝥醋
          【處方】 1)土槿皮180g,蛇床子125g,百部125g,斑蝥3g(布包)。(2)硫黃125g,樟腦18g,白信18g,輕粉18g(研成細末)。
          【制法】 先將(1)加入米醋5000毫升內(nèi),浸泡一月后去滓,再加入(2)。
          【功能主治】 滅菌止癢。主神經(jīng)性皮炎,頭癬,腳癬,體癬。
          【用法用量】 用時振蕩,毛筆蘸水涂上。
          【摘錄】 《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
           
           
           
           
           
           
           
           
           
          斑蝥白芷丸
          【處方】 斑蝥2分,白芷2分,綠青2分,大黃2分,人參3兩,當歸3兩,桂心3兩,麥門冬1兩,白術(shù)1兩,升麻1分,鐘乳1分,甘草1分,防風1分,地膽1分,續(xù)斷1分,麝香1分,礜石1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 因驚臥失枕,致患轉(zhuǎn)脈漏。始發(fā)于頸,濯濯脈轉(zhuǎn),苦驚惕,身振,寒熱。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酒送下,13次。
          【注意】 勿食菜,慎房室百日。
          【摘錄】 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三
           
           
           
           
           
           
           
           
           
           
           
          斑龍種子丸
          【處方】 鹿角10斤(截半寸長,浸7日。用淫羊藿1斤,當歸4兩,黃蠟2兩,如法熬,去滓成膠,取鹿角膠1斤;角焙燥,取鹿角霜半斤),天門冬(去心)4兩,麥門冬(去心)4兩,黃柏(鹽酒炒褐色)3兩,知母(去毛,鹽酒炒)3兩,虎脛骨(酥炙)3兩,龜版(去裙,酥炙)3兩,枸杞子(甘州者)4兩,干山藥4兩,肉蓯蓉(酒洗,去浮甲、白膜,曬干)4兩,茯苓(去皮)4兩,山茱萸(凈肉)4兩,破故紙(鹽酒炒)4兩,生地(酒洗)4兩,當歸(酒洗)4兩,菟絲子(酒煮,搗成餅,焙干)6兩,熟地(制如法)6兩,白芍(酒炒)3兩,牛膝(去蘆,鹽酒炒)3兩,杜仲(鹽酒炒去絲)3兩,人參(去蘆)3兩,白術(shù)(土炒)3兩,五味子1兩,酸棗仁(炒)1兩,遠志2兩,甘草(湯浸,去骨皮)2兩,砂仁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化鹿角膠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理百病,養(yǎng)五臟,補精髓,壯筋骨,益心志,安魂魄,烏須鬢,駐顏色,益壽多男。主男子中年以后無子者。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淡鹽湯或酒送下。
          【摘錄】 《醫(yī)學正印》卷上
           
           
           
           
           
           
           
           
          大補陰丸
          【方源】:《丹溪心法》
          【組成】:黃柏120克,知母120克,熟地黃180克,龜板180克。
          【用法】:上四味研為細末,豬脊髓適量適量蒸熟,搗如泥狀;煉蜜,混合藥粉伴勻和為丸,每丸約重15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淡鹽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滋陰降火。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癥見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咳嗽咯血,心煩易怒,足膝疼熱痿軟,舌紅少苔,尺脈數(shù)而有力。
          【方解】:本方所治為肝腎陰虧,虛火上侵癥,所見主癥即為主癥。其病機為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真陰虧損,精血虧虛,相火失制,虛火內(nèi)生,故足膝疼熱,骨蒸潮熱,盜汗遺精;陰虛火旺,故舌紅少苔,尺脈數(shù)而有力。虛火上炎,心肝火旺,肺絡(luò)損傷,故心煩易怒,咳嗽咯血;治宜滋陰降火。
          本方為滋陰去火的常用方。根據(jù)朱丹溪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理論而立。方中重用熟地,滋補真陰,為君藥。龜板補水制火,為臣藥。佐以知母滋腎潤燥,清肺瀉火;黃柏苦寒堅陰,清瀉相火。二藥相配使火降而不耗陰。更以豬骨髓、蜂蜜血肉甘潤之品,滋益精髓,并可制約知、柏之苦燥,為使藥。滋陰與降火并用為本方配伍的特點。
          【按語】:本方以面紅升火、骨蒸潮熱、舌紅少苔、尺脈數(shù)而有力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肺結(jié)核咯血、慢性腎盂腎炎、附睪炎、遺精、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血淋、陽強、暴盲、盜汗、更年期綜合癥等。如見咯血,加仙鶴草、旱蓮草;盜汗,加浮小麥、糯稻根;尿頻尿急,加澤瀉、茯苓;咳嗽咯痰不暢者,加貝母、百部、款冬花;遺精,加芡實、蓮須。
          【同名方】:《醫(yī)宗全鑒》大補丸,由麥門冬、天門冬、菖蒲、人參、茯苓、益智仁、枸杞子、遠志肉、地骨皮構(gòu)成。功能滋陰補血安神。主治婦人體瘦,血少不孕。
           
           
           
           
           
           
           
          虎潛丸
          【方源】:《丹溪心法》
          【組成】:黃柏150克,龜板120克,知母60克,熟地黃60克,陳皮60克,白芍60克,鎖陽45克,虎骨30克,干姜15克。
          【用法】:研為細末,和蜜為丸,每丸約重10克,早,晚各服1丸,淡鹽湯或開水送下。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劑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滋陰降火,強壯筋骨。
          【主治】:肝腎不足,陰虛內(nèi)熱,腰膝酸軟,筋骨酸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舌紅少苔,脈細弱。
          【方解】:本方為治療肝腎陰虧萎癥的常用方,由大補陰丸加減而成。方用黃柏、龜板滋陰去火為主,其中又以黃柏用量獨重,故其意在以去火為先。輔以知母助黃柏瀉火清熱;白芍、熟地助龜板滋陰補血,滋益肝腎。主輔相合,滋陰降火并用以固其本。更以虎骨(現(xiàn)用豹骨)強壯筋骨,鎖陽溫陽益精,干姜、陳皮溫中行氣,為佐藥。諸藥配伍,使瀉火不傷陰,補陰而不滯,陽中求陰,標本兼治。
          《醫(yī)方集解》所載虎潛丸,較本方多牛膝、當歸、牛肉三味,其補精血壯筋骨之力更為顯著。
          【加減】:一方加金箔,一方用生地黃,懶言語者加山藥。
          【按語】:本方以筋骨肌肉軟弱欲廢、舌紅少苔,脈細弱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進行性肌萎縮,脊髓或顱內(nèi)病變引起的肌萎縮性癱瘓、格林巴力綜合癥、膝關(guān)節(jié)結(jié)核、小兒麻痹癥,下肢慢性骨髓炎所致筋骨痿軟、顱內(nèi)血腫清除術(shù)后遺癥、帶下等。治痿癥,加川斷、杜仲、菟絲子;治肌肉萎縮,加仙靈脾、鹿筋、苡仁;脾虛,加白術(shù)、山藥。
          凡脾胃虛弱、痰濕風寒、濕熱浸淫所致痿癥,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醫(yī)方集解》虎潛丸,即本方加牛膝、當歸、羊肉構(gòu)成。功能滋陰降火,強筋壯骨。主治腰膝酸軟,筋骨靡軟等癥。
          【附方】:加味虎潛丸(《張氏醫(yī)通》),即由本方去陳皮、知母、加當歸、人參、黃芪、枸杞子、山藥、牛膝、五味子構(gòu)成。功能滋陰降火,補氣助陽,強壯筋骨。主治下肢痿軟而厥冷。
           
           
           
           
           
           
           
          左歸飲
          【方源】:《景岳全書》
          【組成】:熟地9克,山藥6克,枸杞6克,炙甘草3克,茯苓4克,山茱萸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陰補腎。
          【主治】:真陰不足。癥見腰酸遺泄,盜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飲,舌光紅,脈細數(shù)。
          【方解】:本方所治為腎陰不足癥,所見諸癥即屬腎陰不足之主癥。其病機屬腎陰不足,與六味地黃丸相近。然而六味地黃丸適用于陰虛火旺之癥,而本方適用于陰虛精虧而火不旺之癥。
          本方為純甘壯水滋陰之劑。方中重用熟地,甘溫滋腎,補益精血,為君藥。山茱萸澀精斂汗,枸杞子養(yǎng)肝益精,為臣藥。佐以山藥益氣補脾陰,茯苓淡滲健脾。甘草和中益氣,為使藥。諸藥配伍,有滋腎、養(yǎng)肝、益脾之功。
          【加減】: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心熱而燥者加玄參;血滯者加丹皮;脾熱易饑者加芍藥;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血熱妄動者加生地;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血虛而燥滯者加當歸;上實下虛者加牛膝。
          【按語】:本方以腰酸咽干、舌紅光、脈細數(shù)為辯證要點。現(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糖尿病、月經(jīng)不調(diào)、女性不孕癥、更年期綜合癥、外陰營養(yǎng)不良、男性不育、慢性腎炎、肺結(jié)核、高血壓、慢性咽炎、神經(jīng)衰弱、甲狀腺機能亢進、干燥綜合癥等。如見盜汗不止者,加五味子、糯稻根;納差,加陳皮、砂仁;口渴者,加沙參、天花粉;血熱,加赤芍、丹皮等。
           
           
           
           
           
           
           
          一貫煎
          【方源】:《柳州醫(yī)話》
          【組成】:北沙參10克,麥冬10克,當歸身10克,生地黃30克,甘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陰疏肝。
          【主治】:肝腎陰虛,血燥氣郁,胸脘肋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疝氣瘕聚。
          【方解】:方中生地黃滋陰補血,兼益肝腎,為君藥;杞子、當歸養(yǎng)血柔肝,麥冬、沙參滋陰生液,善養(yǎng)脾胃之陰,知木能克土,必先培土,又清金汁所致制木,以上均為臣藥;佐以川楝子疏肝理氣消熱,遂肝木條達之性,雖屬苦寒之品,但配入大隊甘涼養(yǎng)陰藥中,則使肝體得養(yǎng),肝氣通暢,諸癥自消,實為治療陰虛脘肋疼痛的佳方。
          【加減】:如有虛汗或汗多,加地骨皮;大便秘結(jié),加萎仁;痰多,加貝母;舌紅而干,陰虧過甚,加石斛;肋脹痛,按之硬,加鱉甲;煩熱而渴,加石膏、知母;腳弱,加牛膝、苡米仁;不寐,加棗仁;口苦燥,加黃蓮;腹痛,加芍藥、甘草。
          【按語】:本方以吞酸口苦,胸脘肋痛、舌紅少津、脈弦細或虛弦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慢性胃竇炎、萎縮性胃炎、妊娠高血壓綜合癥、胃潰瘍、神經(jīng)官能癥、肋間神經(jīng)痛、慢性濕疹、蕁麻疹、玫瑰糠疹、皮膚瘙癢癥、視網(wǎng)膜炎、放射治療后陰中干澀癥、抽動-穢語綜合癥、疝癥等。如見口苦咽干,加黃蓮、花粉;食后腹脹,加雞內(nèi)金、砂仁;肋痛甚者,加丹參、白芍等。
           
           
           
           
           
          痛瀉要方
          【方源】:《景岳全書》
          【組成】:白術(shù)90克,白芍60克,陳皮45克,防風60克。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F(xiàn)代參照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做湯劑煎服。
          【功效】:補脾瀉肝。
          【主治】:肝旺脾虛,腸鳴腹痛,大便溏瀉,瀉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guān)不調(diào),弦而緩。
          【方解】:本方中白術(shù)燥濕健脾,陳皮理氣醒脾,白芍養(yǎng)血瀉肝,防風散肝舒脾。四藥配伍,即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又可以調(diào)氣機以止痛瀉。
          【加減】:久瀉者,加炒升麻。
          【按語】:主要用于治療肝旺脾虛之泄瀉。方用白術(shù)、陳皮健脾,和中燥濕;白芍抑肝,并能緩急止痛;防風散肝舒脾;補中寓舒,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每因情緒影響而腹痛泄瀉,瀉后痛不止,為其辯證。
          臨床如見腹痛較甚,可倍白芍、加甘草、木香;大便如水樣,加茯苓、車前子;癥屬虛寒,加附子、炮姜;大便中夾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加山楂、神曲。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能緩和腸管蠕動,解痙止痛,并有抗菌作用,故可用于急性腹瀉。本方尚有促進消化、增進食欲、排除胃腸道積氣的作用,從而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故又可用于慢性腹瀉。
          【附方】:二術(shù)煎(《景岳全書》),本方去防風,加蒼術(shù)、茯苓、炙甘草、厚樸、干姜、木香、澤瀉構(gòu)成。功能行氣除濕,補脾瀉肝。主治肝強脾弱,濕泄,氣泄。
           
           
           
           
           
           
           
           
           
           
           
          三香止呃速效湯
          【方源】:《臨癥效驗秘方》
          【組成】:丁香、沉香、藿香、蔻仁各6克,焦檳榔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胃行滯,順氣降逆。
          【主治】:呃逆,食欲不振,胃脘痞滿,癥屬食滯不化,胃氣上逆者。
          【方解】:呃逆之癥,常因飲食積滯,胃氣上逆;或病重氣微,胃氣不行。臨床應用上丁香、柿蒂為平呃之常用藥。本方以行氣化濕,降氣之呃,和胃降逆為法。
           
           
           
           
           
           
           
           
           
           
           
          柴平湯
          【方源】:《內(nèi)經(jīng)拾遺方論》
          【組成】:柴胡6克,黃芩4.5克,人參3克、半夏3克,甘草1.5克、陳皮3.5克、蒼術(shù)4.5克、厚樸3克、生姜3片、紅棗2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陽,祛濕和胃。
          【主治】:濕瘧,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濕困脾胃,脘腹脹痛,惡心嘔吐,兼見寒熱往來、脅痛口苦、苔膩脈弦。
          【方解】:本方為小柴胡湯合平胃散構(gòu)成。該方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平胃散運脾燥濕,行氣和胃。
          【加減】:瘧發(fā)于午前為陽,屬氣虛,則加白術(shù)、白茯苓;發(fā)于午后為陰,屬血虛,則加川芎、當歸;發(fā)于午前,且延及午后,乃氣血兩虛,上四味俱加;食積,加神曲、山楂、麥芽、枳實。
          【按語】:主要用于治療濕瘧。方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合以平胃散溫燥寒濕,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瘧疾頻發(fā),見有寒多熱少、一身盡痛、手足沉重,為其辯證要點。
          原書注稱:發(fā)于午前為陽,屬氣虛,加白術(shù)土炒八分、白茯苓、青皮七分;發(fā)于午后為陰,屬血虛,加當歸酒浸九分、川芎七分;發(fā)于午前延及午后,此氣血兩虛,上四味俱加。又稱:食枳加神曲炒八分,麥芽炒七分,山楂一錢,枳實麩炒一錢。
          凡瘧疾寒多熱少,或舌苔黃膩、小便黃赤者,忌用。
           
           
           
           
           
           
           
           
           
           
           
          蒿芩清膽湯
          【方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青蒿6克,竹茹9克,半夏5克,赤茯苓9克,黃芩6克,枳殼5克,陳皮5克,碧玉散(包)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濕熱痰濁癥,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胸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干嘔呃逆,胸肋脹疼,舌紅苔白,間現(xiàn)雜色,脈數(shù)而右滑左弦。
          【方解】:本方用苦寒芬芳之青蒿,清透少陽邪熱;黃芩苦寒,清泄膽府邪熱,共為主藥。半夏、竹茹化痰清熱,枳殼、陳皮寬胸暢膈,和胃降逆,合為輔藥。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濕熱,導邪從小便而出,作為使藥。諸藥配伍,使少陽邪熱得清,胃中逆氣得平,痰得以化濕得以除,氣機宣暢,則諸癥自消。
          【按語】:本方以寒熱如瘧,口苦胸悶、寒輕熱重、舌紅苔白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于治療瘧疾,鉤端螺旋體病,膽囊炎、慢性胰腺炎、小兒夏季熱、大葉性肺炎、急性胃炎、尿路感染、高熱等。如嘔吐多,加黃蓮、蘇葉;濕重,加白蔻仁、草果;肢體酸疼,加桑枝、絲瓜絡(luò)、薏苡仁;濕熱發(fā)黃,加梔子、茵陳蒿;眩暈,加代白芍、赭石、蔓荊子;耳鳴、耳聾,加石菖蒲、菊花、鉤藤;澤瀉;心慌、失眠,加琥珀、瓜蔞、黃蓮;小便頻數(shù),加梔子、木通。
           
           
           
           
           
           
           
           
           
           
           
          固本保元,強筋添筋,益腎延年,壯元陽而多子嗣,益五內(nèi)而助精神,美顏色而通神明。主真陽虧損,元精內(nèi)竭,陽痿便數(shù),夢遺自汗,腰膝乏力
          斑龍二至百補丸
          【處方】 人參1兩,鹿角霜1兩,五味子1兩,黃耆4兩,生地4兩,知母4兩,黃柏4兩,山藥4兩,萸肉4兩,茯苓4兩,芡實4兩。
          【制法】 上為末,面糊為丸。
          【功能主治】 固本保元,強筋添筋,益腎延年,壯元陽而多子嗣,益五內(nèi)而助精神,美顏色而通神明。主真陽虧損,元精內(nèi)竭,陽痿便數(shù),夢遺自汗,腰膝乏力。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摘錄】 《飼鶴亭集方》
           
           
           
           
           
           
           
           
           
           
          補益。固本保元,復天真,壯陽氣,益五臟,助精神,強筋骨,美顏色,延壽算,通神明。主
          斑龍百補丸
          【處方】 鹿角霜10兩,鹿角膠4兩,人參4兩,杜仲3兩(姜汁拌炒),川牛膝4兩(酒洗),白茯苓4兩,芡實4兩(粉),黃柏4兩,川當歸3兩(酒洗),干山藥4兩(炒),黃耆4兩(酒炒),知母4兩(鹽水炒),懷生地4兩(酒洗),五味子2兩,枸杞3兩。
          【制法】 煉蜜和膠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補益。固本保元,復天真,壯陽氣,益五臟,助精神,強筋骨,美顏色,延壽算,通神明。主
          【用法用量】 每服100余丸,空心鹽湯送下。
          【摘錄】 《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螻蟈蝦蟆癱腫
          斑龍八帥丹
          【處方】 僵蠶(炒)、花蛇(炙)、香蛇(炙)、蜈蚣(炙)、蜂房(炙)、川山甲(炙)、全蝎(炙)、蟬殼、鹿角(煅)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螻蟈蝦蟆癱腫。
          【用法用量】 每服3-4分,酒送下;或以此藥加在各方丸散中服之。
          【摘錄】 《解圍元藪》卷三
           
           
           
           
           
           
           
           
          不安腿
          【配方】黃芪60克,地龍15克,茯苓15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川牛膝12克,紅花12克,當歸尾10克,川芎9克,桂枝6克,生甘草6克,蜈蚣1條。
          【用法用量】
          1.上藥混合,加水600毫升,浸泡30分鐘,文火煎30分鐘,取汁200毫升,待用;
          2.將上述藥汁分2次溫服。每日1劑,7日為1個療程。配合針刺效果更佳。
          【主治】
          下肢不寧綜合征。癥狀有肢體麻木,酸困脹痛,不自主抽搐,肢體萎軟無力,功能障礙等。
          【方解】
          1.方中重用黃芪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并助諸藥之力,為君藥;
          2.當歸尾活血,有祛瘀而不傷血之功,為臣藥;
          3.赤芍、紅花、川芎、桃仁活血祛瘀,地龍、川牛膝通經(jīng)活絡(luò),均為佐使之品。
          【禁忌】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保暖,抬高患肢。
           
           
           
           
           
           
           
           
           
           
          大風瘡腫斑黑頓消后,用以戒色
          敗豬血散
          【處方】 豬血(臘月內(nèi)取殺豬流血盡時滴出者,貯陰自干)。
          【制法】 上為末,以豬腦調(diào)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風瘡腫斑黑頓消后,用以戒色。主
          【用法用量】 每服3錢,飛鹽酒送下。則陽莖1月不舉。
          【摘錄】 《解圍元藪》卷四
           
           
           
           
           
           
           
           
          通脾中伏熱而下其瘀血。主脾火內(nèi)伏,瘀血存注,右脅大痛,腫起如覆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
          敗瘀止痛湯
          【處方】 大黃3錢,桃仁14粒,當歸3錢,白芍1兩,柴胡1錢,黃連1錢,厚樸2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 通脾中伏熱而下其瘀血。主脾火內(nèi)伏,瘀血存注,右脅大痛,腫起如覆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
          【用法用量】 水煎服。1劑而瘀血下,2劑而痛除,腫亦盡消。
          【各家論述】 此方大黃、柴胡、黃連同用,能掃瘀去陳,開郁逐火,迅速而無留滯之苦。然非多用白芍則肝氣難平,而脾中之熱受制于肝,正不易散,是病在脾而治仍在肝也。
          【摘錄】 《辨證錄》卷二
           
           
           
           
           
           
           
           
           
           
           
          收濕水。滲濕祛癢,斂瘡
          敗銅散
          【處方】 化銅舊罐(為末)。
          【功能主治】 收濕水。滲濕祛癢,斂瘡。主蟮拱頭已破后,風襲患口,膿水不干,愈之又發(fā),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洗凈患上,香油調(diào)茶。
          【注意】 忌魚腥發(fā)物。
          【摘錄】 《外科正宗》卷四
           
           
           
           
           
           
           
          養(yǎng)生降糖粉
           葛根300g黃芪300g淮山500g谷芽150g雞內(nèi)金150g太子參300g
           用法:將上藥研為極細末與等量的蕎麥粉混勻后食用,糖尿病患者可長期服用,沒有任何毒副作用,恩師也患有糖尿病,此方為師傅多年每日必食的降糖輔助藥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民間散佚中醫(yī)藥方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處方拾穗30個常用自擬方” 的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民間散佚中醫(yī)名方總鉤沉
          名老中醫(yī)學術(shù)經(jīng)驗整理與繼承@47頁
          名老中醫(yī)屢試屢效方
          第五章 男科中醫(yī)臨床秘方(1-13)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