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樂道逞口舌之欲bai,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有“心計”的人都會慎言畏出,緘默守聲,不隨意表達(dá)自己的心聲和對外界事物及其他人的看法。
夏充彝在《幸存錄》中記載:一天,某旅店里有五個人在一起飲酒,其中一個姓徐的術(shù)士說魏忠賢作惡多端,不久肯定會倒臺。另外四人有的沉默,有的害怕,有的勸他說話要慎重,不然會招來災(zāi)禍。那人大聲說:“魏忠賢雖然專橫,他總不能把我剝皮,我怕什么!”夜里,眾人熟睡,忽然門被推開,闖進來幾個人,把那位隨口說大話的人逮走了。不一會兒,又把一同飲酒的另外四個人帶到一處衙門,先捕的那人一絲不掛躺在那里,手腳都釘在門板上,堂上高坐著魏忠賢。他對四個人說:“這位說我不能剝他的皮,今天不妨試一試?!本兔钍窒氯巳砣刍臑r青澆在那人身上,過一會兒瀝青冷卻凝固,用錘子敲打,只見瀝青和人皮一齊脫掉,形成一副完整的人的皮殼。那四個人嚇得半死,魏忠賢對他們每人賞給五兩銀子壓驚,把他們放走了。
喜歡表達(dá)自己的見解是人的一種偏好。有水平、沒水平的人,有知識、沒知識的人,見過世面、沒見過世面的人,都愛如此。發(fā)生了一件事情,我們喜歡議論;看了一部電影,我們喜歡評論;有什么與我們利益相關(guān)的事,我們更是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沒了;如果有人請教我們,我們更當(dāng)仁不讓地做激情洋溢地演說。有時我們偏執(zhí)到像故事中那個姓徐的術(shù)士一樣不知安危得失只圖嘴巴說得快活,結(jié)果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津津樂道逞口舌之欲,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有“心計”的人都會慎言畏出,緘默守聲,不隨意表達(dá)自己的心聲和對外界事物及其他人的看法。這里面有著很深的道理和覺悟。下面我們來看看口舌表達(dá)(贊賞、反對,說得對或說得不對)有哪些惹火燒身的地方:
1.你的見解意在闡明你的某種主張。你明確地表達(dá)你的主張,在很多時候和情況下不僅無益,還十分危險。這無異于你把自己赤身裸體地暴露在他人的面前,讓人們從任何地方都可以明白無誤地攻擊你。這對你的打擊將是致命的,而他人又不會有太大的危險。雖說直陳你自己,也能為你吸引意氣相投者,也能表明你的一種天地正義,但就個人來說,太暴露自己的確不是上策,它給自己帶來的益處遠(yuǎn)遠(yuǎn)小于它將給自己帶來的禍害。因為人群復(fù)雜,把自己置身在不明底細(xì)的環(huán)境中,自己在明處,人家在暗處,你哪能占到什么便宜呢?而且從哪里飛來的禍害或什么人將與你作對,你都渾然不知。因此,在一個不明根底的場合中,輕易地暴露你的身份、主張和想法,這是十分危險的和不智的。要學(xué)會含而不露,模糊主張,這樣才能較少樹敵,爭取更大的外圍基礎(chǔ)和內(nèi)圍力量。
2.你的見解意在贊賞他人的觀點、身份、主張。贊賞他人,雖說不會讓他人直接反感,但贊賞的方式和內(nèi)容也智愚有別,使用的場合不盡相同也言而有別。因此,贊賞他人也并不一定就能得到他人的贊許和好感。比如你水平太臭,對人家的贊美夸錯了地方,猶如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馬兒沒有給你一個吻,卻蹦給你一個馬蹄子。又如你身份太低,見識太少,你想對一個司令進行贊賞,卻用了對連長的贊賞標(biāo)準(zhǔn)(甚至你根本沒有資格對一個遠(yuǎn)遠(yuǎn)在你身份之上的大人物夸獎褒譽)。這些,都會使人接受不了你的贊賞,甚至?xí)锤心愕馁澷p。誰知道自己有沒有贊賞他人的水平和資格呢?看來夸夸別人,也不是隨口就能做到的。而且,贊賞也表明了你的一種態(tài)度,會與你的意見相左的人結(jié)仇。
3.你的見解意在反對他人的觀點、身份、主張。反對他人,當(dāng)然不會有人會感謝你了。虛心納諫的齊王和唐太宗也是鳳毛麟角。一般的人,哪有虛心待人的氣度呢?如果你有,你也就不會言之鑿鑿的譏刺他人了。也許在給他人提出反面意見時,你只是一時熱情,一種見解,并沒有太深的考慮和什么利益攸關(guān)的地方,你只是隨便說說,隨口而出,談不上善意,也絕沒有惡意。但是人家聽話時,就不是你想像的樣子了。人家可能十分反感,十分在意。你的話也會對環(huán)境和輿論起到一定的影響。因此,人家更會記恨在心,試圖報復(fù)。如此看來,如果你和他人沒有某些根本上的、實質(zhì)性的矛盾,千萬不要隨口胡亂批評他人。因為你是無心的,無目的的,而他人卻并非如此,他們是有心的,認(rèn)真的,要報復(fù)的。從你說話對他們的不利影響來看,他們這樣的反應(yīng)似乎也不無道理。這么嚴(yán)重的人際關(guān)系問題,當(dāng)你沒有什么必要時,你何必難為自己和他人呢?
4.你的見解說得不對。那還有什么必要對人說呢?人家會十分輕視你、蔑視你,把你當(dāng)個傻瓜看待。你為什么非要把你淺薄的東西或地方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中呢?這是十分不必要的。而且,由于你的見解謬誤,他人會認(rèn)為你不懷好意,是個十足的敵人。你有心如此,倒也沒有什么。你無心如此,那就太劃不來了。人家以你為敵,欲圖報復(fù),你何苦呢?糟糕的是,我們大都沒有這種自知之明,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淺陋和鄙俗,反把淺陋和鄙俗張揚得眾人皆知,我們不知其丑,反自得意。當(dāng)了小丑,還以為是個大英雄,其實還是個要被人報復(fù)的小丑。
5.即使你的見解說得很好,你的見解說得很對,也不一定能引起別人的好感。這里面還有很多因素在左右著人們的感情和是非選擇。如批評對象的氣度、受教育程度,批評時的場合,批評產(chǎn)生的影響等等。這還沒有把批評對象的階段立場和利益關(guān)系考慮進去,如果考慮進去,那就更復(fù)雜了。人們對真理和是非的判斷從來沒有相同的判別標(biāo)準(zhǔn)和尺度。對同一事物,人們往往會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和選擇。不同立場上的人,完全沒有相同討論的可能性。把那些最有寬容精神的學(xué)者、知識分子、藝術(shù)家等人包括起來,他們也沒有根本上的包容性,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例外。而你面對的那些人,連那些有寬容精神的人都不如,他們哪能和你心平氣和、天地為公地討論是非得失呢?因此,即使很高明的見解,也不一定要對人說。有告訴別人的沖動,實是一種城府有限、境界有限的表露。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蔽覀冏鋈艘小靶挠嫛?,要學(xué)會三緘其口,金口不開。以少去口舌是非的侵害?;仡^想想,對懂得你道理的人,有什么說的必要呢?對不懂你道理的人,說了又有什么用處呢?看來,對亦不說,不對亦不說,不言真君子。同時,不表達(dá)什么,還是一種策略,讓人莫辨根本,從而免受敵害。再說,不表達(dá)什么,也是一種境界,是超越人間是非和人的認(rèn)識有限性的一種豁達(dá)和徹悟。
單就個人做人處世而言,隨意直說、亂說,有時候都…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一句話不投機,一句話說錯'可能付出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