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家長百事答
沒有自信時,漂亮衣服只是負擔;
沒有思想時,華麗辭藻只顯膚淺;
不是誰要逼著人努力;
而是如果不努力,就過不了及格線;
這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和那個不及格的、自卑而浮躁的、逃避而無知的人無關。
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
絕大部分人的未來都是對過去的順從;
人是向往美好的動物,所謂“糟糕”只是向往美好而不得法,阻止墮落卻不得法而已;
用心于“得法”,則萬事易;
就方式方法而言,人永遠會爭論什么是對的;但就目的而言,只要讓對方否定自己、懷疑自己、不安分心的行為都是錯的。
這便是“沒有對錯、只有高度”;
待人、育子,均如此;
一體要平衡,不平衡就偏執(zhí)傾覆;
非一體要等價,不等價就單向碾壓;
總聽人說:“想看開,卻看不開;想放下,卻放不下”,為什么呢?
因為那不是心情問題,而是受力不均問題,
平衡了、等價了,心情都可調(diào)整;
不平衡、不等價,調(diào)整心情沒一點用;
做不做得到,取決于是否有能力;
是否有能力,取決于是否想做到;
那么有人說:誰都想?。坑行臒o力?。?/p>
不不,大多數(shù)人是只有幻想沒有意愿,那不叫想做到。只有真正苦難了、發(fā)愿了的“想做到”才是真的想,才真的能夠在每個事情發(fā)生時讓這“想”成為“覺”去糾正“念”的起用,進而變事件為習題、變煩惱為菩提。
行為不能脫離思考;
離開就徒勞無功;
思考不能脫離問題;
空思考就接近迷障;
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何謂世間覺?
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思考和智慧!
一個體的機制和風貌是生長出來的,不是設計出來的。生長的核心要素在于:根要正、目標對。
價值觀扭曲并局限,就會把部分現(xiàn)象當經(jīng)驗,就會把缺點當特點。
人的計較和仇視怎么來的?
人一旦開始重視“我”,就臨兩個選擇:一是自證引導感受,一是外獲引導感受。
自證是一個“付出-調(diào)整-付出-認同”的循環(huán),結果只是一個:認同的喜悅。
外獲是一個“等待-感受-行為-結論”的過程,結果永遠是兩個:逢善則喜,不善則瞋。
所以,只要是被動的,都會計較仇視。如生活所見:越是做得少的人越計較,越是不勇敢的人越仇視。
如果沒有打通一個人的意愿,那么做了多少事都可能是離柱搭屋、隨時塌陷。
所以,
王陽明收徒,都先誠其心;
王陽明討賊,都先亂其意;
成長的秘訣是什么?
第三視角看,是“以攻為守,向好忘苦”;
第一視角看,是“一心進,不知二心苦”;
如果父母能夠在無聲無息間讓孩子感受到自信、認同和喜悅,那么父母就是孩子的上帝,因為這相當于設計和創(chuàng)造了孩子的人生。
佛說“信愿行”,到底什么是信?就是感受到!
誰能讓他人感受到全新的、美好的、前所未有的自己,TA便是他人的上帝。
“專注”是明君,“努力”是良臣;
“努力”若能護住“專注”,則君臣同心同德、能速創(chuàng)千古盛世;
而“努力”若只是自顧自的折騰,便猶如:
君主困于牢中,
丞相勤于務農(nóng),
縱然丞相累死,
難逃亡國亡種。
小人無錯,君子常過;
小人無笨,君子常鈍;
這兩句話不是判斷人的標準,而是指導人的方法論:
遇事常找自己的錯,則進步;
遇事常笨拙反復卻絕不放棄,則提升。
遇事時跳出來看,人即不迷;
如何跳出來看呢?觀察!
常人遇事時有需求和情緒;
而我們要做的是:觀察需求和情緒;
人都以為自己是愛自己的,但事實上,若不能學會護持自己的方法,大部分人都只會害自己。
每每遇到難題和打擊,誰把人拖向谷底?誰把人打入地獄?誰把人否定到無法站起?誰把人沮喪到只想逃避?
---是自己!
若想進步,空談希望和樂觀都無意義,必須要學會用“好學、力行、知恥”來護持自己。
俗話說“寧動三江水、勿擾道人心”,這個“道人心”是什么?只是修道者的心嗎?
其實所有的事都有“道”,所有的“道”都依靠“覺”,而保持所有的“覺”,都有個“態(tài)”。
這個“道人心”在生活里就表示專注的“態(tài)”,于我們奮斗者而言,就是戰(zhàn)士的狀態(tài)。
金甲著身,寶刃在手,都重要不過一個戰(zhàn)士的狀態(tài)。
小到家庭,大到集體,一個有智慧的掌門人都該做到:
給人快樂的生活,但不給人墮落的選擇;
給人滿滿的激情,但不給人無度的癲瘋;
給人踏實的肯定,但不給人麻痹的穩(wěn)定;
給人適度的壓力,但不給人羞恥的壓迫;
給孩子體驗相處的快樂,那就是種快樂種子,孩子面對他人時依舊能樂;
給孩子體驗享受的快樂,那就是種仇恨種子,孩子面對他人時:順就開心,逆就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