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jié)礪行而不覺;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一個人如果生活在逆境中,身邊接觸到的全是猶如醫(yī)治自身不足的良藥,在不知不覺中會使你砥節(jié)礪行,磨練自己的意志。反之,一個人如果生活在順境中,這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擺滿了消磨你精神意志的刀槍,在不知不覺中使你身心受到腐蝕而走向失敗的路途。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俗話說:好花不常開。因此,順不足喜,逆不足憂是聰明的人常抱有的心態(tài)。當事業(yè)高歌猛進時,保守穩(wěn)重,處進思退,當事業(yè)陷入危機與低谷時,告誡自己不要消沉下去,積極進取,爭取再創(chuàng)輝煌。
《易經》中說:“君子,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div style="height:15px;">
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順逆應該用辨證的觀點。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壓抑的,但對一個有作為、能自省的人來說,在各種磨礪中可以鍛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旦有了機會,就可以由逆向順,振翅高飛。居順當然是好事,但對于一個沒有良好的品質和遠大追求的人來說,處于優(yōu)裕環(huán)境中往往容易墮落腐敗,這和在清苦環(huán)境中的容易發(fā)奮上進道理一樣。一個人生活一優(yōu)裕,就容易游手好閑不肯奮斗;相反,如果處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窮則變,變則通”。所以貧與富不是絕對不變的,順與逆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所以,當你遇到挫折時,切勿浪費時間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損失,相反的,你應該算算看你從挫折當中,可以得到多少收獲和資產,你將會發(fā)現你所得到的,會比你失去的要多的多。踮起腳尖兒,又是另一條生命,另一種活法,另一番境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子文,擔任楚國的令尹。這個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職,卻從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職,也怒不形于色。這是因為他心里平靜,認為順與逆和他沒有關系了。子文心胸寬廣,明白爭一時得失毫無用處。該失的,爭也不一定能夠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對自己毫無益處,不如不去計較這一點點損失。這樣,在子文的人生中就全是順境,沒有逆境可言了。
在身處困境時,很多人往往能刻苦奮進;而當步入佳境、事業(yè)順利、百事亨通時,反而忘乎所以。原因就在于,面對前者大多數人能兢兢業(yè)業(yè),小心翼翼;對待后者,往往放松警惕,造成失誤,導致失敗。因此,順不足喜,逆不足憂是聰明人常抱有的心態(tài)。當事業(yè)高歌猛進時,保守穩(wěn)重,處進思退,當事業(yè)陷入危機與低谷時,告誡自己不要消沉下去,積極進取,爭取再創(chuàng)輝煌。
感悟: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人治的社會,也是人情世故的社會,國人十分重視為人處世的謀略和技巧,因而老祖宗留傳下來許多珍貴的思想財富。老人言將儒的仁義中庸,道的無為知命以及佛教的禪定超脫融合為一體,在出世、入世選取合乎情理的平衡,闡述為人處事之大道,提供處世的進退方法。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會迫使人們更深入、冷靜地思考人生,思考如何為人處世。有些人的思考是錯誤的,結果使自己在痛苦之中越陷越深;有些人的思考則使自己從痛苦中解脫,正確的思考被保存下來,啟迪著人們的智慧......文/單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