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玄一
通過呂不韋的推薦,李斯成為秦王嬴政智囊團的重要人物。李斯到了秦王身邊,他給秦王提出的建議就是“統(tǒng)一六國”。這是一個大膽但是切合實際的設(shè)想。他對年輕的嬴政說:“現(xiàn)在國內(nèi)反對吞并六國,說秦穆公稱霸諸侯,也沒有兼并六國。那是因為穆公時代周王室尚且強大,諸侯國眾多,所以包括穆公在內(nèi)的五霸都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但是,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guān)東現(xiàn)在只剩下六國。目前這六國都沒有能力和秦國單打獨斗,以秦之強,大王之賢,要掃除六國就像是把灶臺上的灰吹掉一樣簡單,只在于大王有沒有這個決心。現(xiàn)在關(guān)東六國經(jīng)濟不振、國力虛弱,且互相算計、各懷鬼胎,這是天賜良機,萬世之一時也。大王應(yīng)該早下決心,滅諸侯,成帝業(yè),天下一統(tǒng)。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各諸侯國發(fā)展經(jīng)濟,國力恢復(fù),相聚約從,到那時,即使黃帝再生,也無能為力了?!?div style="height:15px;">
秦王問李斯對策,李斯給出的政策是“金玉在前,利劍在后”。這時候的李斯已經(jīng)走上了實用主義的路線,徹底拋棄老師荀子的仁政理論。他告訴年紀(jì)尚小的秦王,要統(tǒng)一六國,光靠軍事還不行,要把軍事與政治收買、政治暗殺相結(jié)合。首先,暗地派遣說客攜帶金銀朱玉潛入山東六國,收買各國有權(quán)勢的人,使他們成為“親秦派”。其次,對于那些不肯依附秦的人,就派刺客去刺殺。最后,解決了各國的反對派,抵抗的力量就會大大削弱,然后再派大軍進攻,事半功倍。秦王大喜,秦王拜斯為客卿。秦國整跨魏國,用的就是這招。
魏國末期的棟梁不是魏王而是信陵君。
信陵君名無忌,人稱魏公子,是魏國第六代王安釐王同父異母弟弟。因封地在信陵,故稱信陵君。信陵君好養(yǎng)士,是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號稱食客三千,各種奇人異士應(yīng)有盡有。他還向各國派出間諜,刺探情報。有一次,安釐王和信陵君下棋,忽然有人傳報說“北方邊境燃起烽煙告急,趙國大舉進兵,快要越過邊界了?!卑册嵧醮篌@,立馬站起來要召集大臣開會商討對策。不想信陵君卻慢悠悠地說:“沒事,是趙王在打獵?!卑册嵧鯇⑿艑⒁?。信陵君說:“來吧,繼續(xù)下棋,過一會就會有消息了。”安釐王坐立不安,哪還有心思下棋。不料,過了一會兒,果然又有人傳報:“情報有誤,趙王率衛(wèi)隊打獵,并非入侵?!卑册嵧趼牶?,越加驚駭,問道:“老弟,你是怎么知道的?”信陵君說:“幾天前我派到趙國的間諜就發(fā)來情報,說趙王將要率衛(wèi)隊到邊境打獵,我因此得知?!彼抉R遷說:“當(dāng)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馀年?!庇纱丝梢?,信陵君是個厲害的人物。魏安釐王在歷史上的形象比較差,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不信任信陵君,罷免了他的軍權(quán)。安釐王之所以如此,是中了秦國的離間計?!半x間”是李斯“金玉在前,利劍在后”政策中的重要內(nèi)容。所以,信陵君實死于李斯之手。
事情還得從長平之戰(zhàn)說起。秦昭王時,秦將白起在長平打敗趙軍,趙國受到致命打擊,秦軍圍困邯鄲。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平原君的夫人。通過這層關(guān)系,趙國向魏國告急,多次請求派兵支援。信陵君也主張救趙,數(shù)次催促安釐王出兵。安釐王表面答應(yīng)出兵,派大將晉鄙率十萬大軍援趙。但是安釐王懼怕秦國,不想得罪于秦。所以暗中密令晉鄙拖延時間,暗中觀望。信陵君見魏軍遲遲沒有動靜,趙國危在旦夕,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采用門客侯生的建議,買通魏安釐王的寵妃如姬,盜竊兵符,假傳王命,殺掉晉鄙,自己率領(lǐng)十萬魏軍救援趙國。魏、楚、趙三國軍隊聯(lián)合,終于打敗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經(jīng)過“竊符救趙” 事件,魏王震怒,信陵君擔(dān)心魏王降罪,不敢再回魏國,而是留在趙國。因為有存趙之功,加之與平原君有親,信陵君在趙國過得挺好。所以一留就是十年。
這期間,秦國不斷派兵進攻魏,魏軍不能敵。這時安釐王才體會到信陵君的重要性。他多次派人去請。但是信陵君顧慮重重,始終不愿意回魏。
秦將蒙驁攻魏。安釐王又派人請信陵君。在門客的說服下,信陵君終于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安釐王見到弟弟信陵君,抱頭痛哭,說:“你來了,我就放心了?!彼谟栊帕昃蠈④娪 P帕昃受姶髷∏剀?,并乘勝追擊,直抵函谷關(guān)。
信陵君歸魏,“秦王患之”。此時的秦王已經(jīng)是嬴政了,李斯為長史,是秦王身邊重要謀士。為了解決掉信陵君,秦王實施李斯的建議,“金玉在前,利劍在后”,派間諜入魏,買通被信陵君所殺大將晉鄙生前的門人,讓他們詆毀信陵君。這些人本來就痛恨信陵君,加之秦國間諜的煽動,他們不斷制造流言蜚語。說什么“各諸侯國只知道魏國有魏公子,不知道有魏王“,又造謠說“信陵君將要奪權(quán)篡位,南面而王,各諸侯過也打算‘共立之’”。魏王就這樣被迷惑了,他收回信陵君的大將軍印,免去軍權(quán),另派他人為將。
信陵君被免官后,意志消沉,整日飲酒,沉迷女色,幾年后就死了。秦王聞訊,大喜,派蒙驁攻魏,取二十城。此后,秦國接連攻魏,到嬴政十八年,秦軍攻破大梁,魏國滅亡。
秦滅魏的整個過程,正好符合李斯提出的“金玉在前,利劍在后”的政策??梢娎钏箍磫栴}非常準(zhǔn)而且深遠(yuǎn),提出的政策符合秦國的發(fā)展需要,大大加快了秦統(tǒng)一六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