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草堂一隅的石碑
杜甫草堂一隅
□□丁尚明 文/圖
記得,讀高中時學(xué)到一首《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的課文,對這首七言古詩,直到今天我仍背誦如流。因此詩,讓我記住了“詩圣”杜甫,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詩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幾十年后的今天,我終于有幸走進誕生這千古絕唱的草堂,觸摸浣花溪畔秋風(fēng)中“詩圣”的茅屋,傾聽這位蒼茫孤獨歌者的低吟淺唱和關(guān)于他及其所處的那個年代的故事,感悟他貧困潦倒、沉郁頓挫,卻依然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qū)西門外浣花溪畔,占地面積約300畝。草堂至今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是集“少陵草堂”碑亭、“中國古典園林”于一體的園林建筑群。草堂內(nèi)主要有大廨、詩史堂、工部祠3處主要場所。
踏入通往草堂的詩歌大道,一股濃濃的桂花香夾雜著書卷氣撲面而來。自草堂的南大門至浣花公園北端,300多米的青磚白墻上,鑲嵌著大小不一、黑黃兩色的花崗石,石面用篆、隸、楷、行草等不同字體,鐫刻著從先秦至清代200多位詩人的名字及100多位詩人的著名詩作。這里是詩歌的王國,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塊圣地。
走過詩歌大道,踏上浣花溪中那座精巧別致的石拱橋,迎面便是草堂的正門了。站在橋頭憑欄遠眺,只見清澈的浣花溪中,錦鯉遨游、鷗鷺戲水。那嬉戲的白鷺時而低空盤旋,時而又歡唱著飛向密林深處。溪畔,有長須飄飄的榕樹,有粗壯挺拔的古樟,有直插云天的修竹以及各種各樣的花草。我想,曾經(jīng)與詩人相伴的浣花溪,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流來的浣花溪,作為時代和成都古城的見證者,它應(yīng)該為當(dāng)年“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的詩人而遺憾,更為今天在這片土地上過著安逸、幸福生活的人們而欣慰。
步入草堂正門,庭院內(nèi)曲水環(huán)抱、魚兒爭游;濃蔭如瀉,枝頭鳥鳴。我無心欣賞美景,直奔大廨而去。
大廨是草堂的主要場館之一,大廨兩側(cè)懸掛著清代學(xué)者顧復(fù)初的長聯(lián)“異代不同時, 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fēng)清一草堂”。大廨內(nèi)端坐著杜甫的青銅塑像?!霸娛ァ惫蜃? 膝前攤開一部詩卷,彎成弧線的單薄身軀,高昂著頭顱。面容清瘦而孤傲, 目光深邃而高遠。凝望著“詩圣”的塑像,觸摸著他瘦骨嶙峋的雙手,我的心微微顫抖,我似乎感覺到他余溫尚存,他的脈搏在跳動。
其實,大廨是古代官吏辦公的場所。據(jù)史料載,杜甫年輕時就立下了“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fēng)俗淳”的志向,但在權(quán)臣李林甫“野無遺賢”謬論的欺騙下,屢試不中的杜甫向皇帝獻賦, 向權(quán)貴干謁, 但沉沉朱門仍對他欲開還閉。這時,杜甫徹底醒悟過來,他對試舉不再抱任何幻想,這個當(dāng)年與李白一道“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意氣書生,最終淪落到“殘杯與冷炙, 到處潛悲辛”“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境地。
“安史之亂”中,他在淪陷的長安寫下了著名的《春望》,以表達自己熾烈的家國情懷。也正因此,皇上感念他的忠誠, 授他為左拾遺(從七品諫官),就是這個小小的左拾遺,后來因犯顏直諫也被貶謫, 且差點丟了性命。公元759年冬天,為躲避“安史之亂”,杜甫不得不攜家入蜀,營建茅屋而居,故稱之“成都草堂”。畢竟杜甫曾經(jīng)為官,杜甫怎能沒有自己的衙門?于是,在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后人便想當(dāng)然地在草堂內(nèi)修建起大廨,再者,也是后人表達對“詩圣”的尊崇和景仰之情。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贝┻^“詩圣”當(dāng)年筆下的“花徑”,我在影壁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前駐足,在當(dāng)年“詩圣”居住的“茅屋”旁,在“草堂唐代民居遺址”處沉思……我不會停下尋訪那芳塵,追隨那吟魂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