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佛?佛教的佛指的就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在古印度創(chuàng)立佛教。距今已有2500余年。
釋迦牟尼原本是古印度恒河十六雄國(前6世紀—前4世紀)時期小國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大約公元前565年左右,出生在迦毗羅衛(wèi)城,他本名悉達多,姓喬達摩。毗羅衛(wèi)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意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
釋迦牟尼是人們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釋迦牟尼從小住在豪華的宮殿,過著奢華的生活,后來有了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如果按部就班,等到他父親去世,他就會繼承王位,成為一個國王。
但是,釋迦牟尼的與眾不同之處是他有一顆特別敏感的心,世間出現(xiàn)的種種現(xiàn)象引起了他的思考,特別是死亡和疾病,讓他強烈地感覺到活在這個世間,有無法回避的缺陷和痛苦。他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想弄明白死亡的秘密、煩惱的秘密、愛的秘密,等等。于是,二十九歲那年,他拋棄了王位、家庭,離開王宮,走上尋求真理的道路。不斷學習又不斷失望。
就這樣,六年光陰轉瞬即逝。有一天,釋迦牟尼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到尼連禪河邊,坐在一棵畢缽羅樹下沉思默想,一動不動,進入深度的禪定。到了第七天,天空閃過流星的剎那,他突然覺悟證道,從此成為佛陀,簡稱佛,意為覺悟者。那棵畢缽羅樹從此被稱為菩提樹,菩提意即智慧。那一年,這位出家的王子剛好三十五歲。
釋迦牟尼的悟道,指的是領悟到了真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的禪定里,明白了四諦的道理。諦的意思是真理,所謂四諦,就是四種真理。第一是苦諦,關于苦的真理。世間一切的行為引起的都是痛苦。第二是集諦,關于為何苦的真理。為何苦?因為愚昧的欲望。第三是滅諦,滅除痛苦的唯一方法是涅槃。涅槃的意思并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死亡,而是“寂靜”。為什么會寂靜呢?因為沒有了煩惱,沒有了貪欲,沒有了怨恨,沒有了愚癡,所以,在死亡之后再也不會輪回到人世間再次受苦。第四是道諦,就是通向涅槃的道路。只有通過正念正行,才能抵達涅槃。
釋迦牟尼成佛后,就去了適合傳法的鹿野苑,找到當時陪他一起出家的五位隨從,向他們講了“四諦”,他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講了三次,所以叫“三轉法輪”。從此,佛陀開始了長達四十五年的弘法生涯。在弘法的過程里,佛陀逐漸深化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提出了很多佛學的概念和修行的方法,但是,四諦是基礎,是前提。不了解這個基礎和前提,很難理解佛學的理論。
佛陀在世的時候,都是口頭講述,并沒有留下文字。他的學說,不是靠書籍傳播,而是靠口口相傳。
佛陀去世之前,弟子阿難問了他幾個問題,其中有一個是:“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都能親自聆聽您的教誨,但您離開塵世之后,如果我們向別人傳授佛法,怎么能夠讓他們相信是您所說的?”釋迦牟尼回答:“只要在講述之前加上一句'如是我聞”,就可以讓眾生相信這是我親自所說?!?/p>
所以,現(xiàn)在我們讀到的佛經,只要是以“如是我聞”開頭的,就意味著這部佛經是釋迦牟尼講述的。
佛教在古印度發(fā)展過程中,佛教弟子們對佛陀講的真理有了不同的理解。于是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乘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人們乘車或乘舟脫離苦海。
大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將早期佛教貶稱為小乘。小乘偏于自己幫自己脫離苦海,大乘不僅幫自己而且還要幫別人。大乘佛教部分人還分成了中觀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兩大系統(tǒng)。
后來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的阿育王將佛教立為國教,并且向東南亞國家傳播,佛教得到空前發(fā)展。
但后來印度教興起,更加利于王權統(tǒng)治,于是佛教被印度封建統(tǒng)治者拋棄。再加上伊斯蘭教教徒的入侵,殘殺大量佛教徒,摧毀大量寺廟。在公元1000年左右,佛教基本上在印度本土消失。
佛教向亞洲傳播,可分為兩條路線:向南傳播和向北傳播。
南傳佛教傳到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
北傳佛教經由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中國也成為了大乘佛教的主要承傳者。佛教在中國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