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極拳譜真?zhèn)伪?/div>
第一節(jié) 杜育萬拳譜辨真
第二節(jié) 楊氏拳譜與“乾隆抄本”辨真
附: 關于“清初王宗岳”一說之甄辨
第三節(jié) 黎錦忠傳“趙堡歷代傳人譜”之考析
第四節(jié) 《陳長興十大要論》、《用武要言》是后人托名的抄襲之作
第六章 陳王廷及陳式太極拳考證
第一節(jié) 評唐豪的作表作——《太極拳之根源》
第二節(jié) 陳式太極長拳、十三勢、《拳經(jīng)總歌》是太極拳的原始拳架和拳論嗎
第三節(jié) 王宗岳拳論在陳鑫著作中的體現(xiàn)
................................
第一章總論
第一節(jié):
研究澄清太極拳源流的必要性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顆璀燦明珠,源遠流長。據(jù)吳圖南的考證,在南北朝的梁元帝時代(公元552——554年)徽州之程靈洗得韓拱月之傳,已有太極拳的雛形(注:當時的拳,未有“太極”之名,但按拳理,可歸人太極拳類)。其后五百余年,即北宋紹圣年間(公元1094—1097年),該拳傳至程班,拳名稱“小九天”。唐代許宣平也創(chuàng)“太極拳”名為“三十七”(或稱“三世七”),數(shù)百年后傳至明朝之宋遠橋。民國初,有宋書銘者,自稱宋遠橋之后人,精太極拳,并傳有宋氏拳譜。
北京之太極名家許禹生對宋書銘之拳藝,有一記述云:“有宋書銘者,自云宋遠橋后,久客項城幕。精易理,善太極拳術,頗有所發(fā)明。與余素善,日夕過從,獲益匪鮮。本社教員紀子修、吳鑒泉、劉恩綬、劉彩臣、姜殿臣等,多受業(yè)焉?!?引自許著《太極拳勢圖解》京城印書局1921年版,第10頁) 吳圖南曾根據(jù)宋氏所傳之“三世七”,參照楊、吳兩式之拳理,創(chuàng)編《吳圖南三十七勢太極拳》,該拳在于志鈞著《太極推手修煉》(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本)第三章有專門的傳授。許宣平所創(chuàng)之“三世七”,在明初張三豐創(chuàng)“十三勢”時,也有所繼承。
在古譜《張三豐承留》記有:“天地即乾坤,伏羲為人祖。畫卦道有名,堯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來,字著宣平許。延年藥在身,元善從復始。虛靈能德明,理令氣形具。萬載詠長春,心兮誠真跡。三教無兩家,統(tǒng)言皆太極。浩然塞而沖,方正千年立。繼往圣永綿,開來學常續(xù)。水火既濟焉,愿至戎畢字?!?轉引自楊振基《楊澄甫式太極拳》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三版本314頁)其中“字著宣平許”一句,說明了張三豐的“十三勢”,在拳理上繼承了許宣平的“三世七”。此外,唐之李道子所創(chuàng)“先天拳”,胡鏡子所創(chuàng)“后天法”均為中古時代所傳之太極拳雛型。對近世之太極拳均有奠基作用。其流傳的拳譜,仍為今人所珍視。因此,吳圖南認為;明初之張三豐創(chuàng)“十三勢”,仍未能算是太極拳的最早創(chuàng)始人,而是集其大成的中興者。
然而,中國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各拳,因史料缺乏,歷代傳人世系現(xiàn)無可考,且與現(xiàn)代流傳之趙堡及陳、楊、武、吳、孫等流派無直接的源流關系,故本書對此暫不深究,而著重研究近世的太極拳源流。
本書所述之“近世太極拳”,是以張三豐明初所創(chuàng)之“十三勢”為源頭而流傳至今的各派太極拳,經(jīng)歷時代約為六百年。
“十三勢”是現(xiàn)代太極拳之母拳。目前各派太極拳所遵循的拳理及架勢,均以“十三勢”所傳之拳譜為準。據(jù)古傳拳譜所述,“十三勢”為明初之武當山丹士張三豐所創(chuàng),在道家內部秘傳數(shù)代,約在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才從道家傳人俗家。由云游道人授予山西之王宗岳(諱林禎)。王宗岳將師傳之張三豐拳經(jīng)歌訣注釋成文,是為拳論。王宗岳之系列拳論及張三豐的歌訣(如《十三勢歌》、《打手歌》等),后世太極拳家均奉為經(jīng)典,世代相傳,發(fā)揚光大。這些拳譜就是太極拳傳世之衣缽,是研究太極拳源流的主要證據(jù)。深入分析研究古拳譜的本來面目,就可以發(fā)現(xiàn)近世太極拳的真正源流。離開這一證據(jù)而去作主觀分析,則會得出錯誤的觀點。
二十世紀以來,太極拳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主要發(fā)展階段有三:
一是清末到30年代。由楊祿禪(或稱楊露禪)祖孫三代的努力弘揚,打出了“楊無敵”的聲譽,并且在健身祛病方面,取得顯著效果,開創(chuàng)了第一次“太極熱”的局面。楊澄甫在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二次發(fā)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6年在國家體委組織下,以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創(chuàng)編了簡化太極拳并在全國普及。
第三階段,從80年代初到現(xiàn)在,是我國武術走向繁榮走向世界的新時期。太極拳在這一高潮中,普及面最大。1978年,鄧小平題詞“太極拳好”,推動了太極拳的普及,不僅在國內遍地開花,而且傳到五大洲諸多國家。90年代的全民健身運動,有力地推動了太極拳的蓬勃發(fā)展。在這一形勢下,中國人民以及外國的太極拳愛好者都有所關注太極拳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史,都有需要深入了解我國太極文化的豐富內涵。然而很遺憾,我國太極拳源流的真面目,從30年代后便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傳統(tǒng)的源流觀被否定—了,代之而起的是唐豪提出的觀點,即以清初的河南陳家溝陳王廷為我國太極拳的首創(chuàng)者,否定了明朝及中古時代的源流。這一否定,不是以真實的歷史去否定錯誤之觀點,而是以謬誤取代史實。建國初期,唐豪任職于國家體委,專事武術史的研究,憑借了這——優(yōu)勢地位,使得其所宣揚的謬誤源流觀得到廣泛的傳播。并在缺乏百家爭鳴、只有一家獨言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得以長期存在。在組織上,在上層人士中,影響甚深。80年代以后,武術趨于繁榮,形成了百家爭鳴的良好氣氛,太極拳源流觀,接受了社會的檢驗,唐豪的源流觀逐漸為群眾性所新挖掘出的史料、證據(jù)及研究結果所否定。歷史走向正本清源的新階段。
為了及時地總結近年來關于太極拳源流的研究結果和有關的史料、證據(jù),提供給世人了解和給后繼研究者進一步完善,因此,作出公正客觀的結論,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節(jié): 二十世紀各個階段的源流觀
二十世紀以來,對近世太極拳源流的看法,可分為三個階段。茲簡述如下:
第一階段,從二十世紀初(及稍前)到30年代前后。這一時期的主要觀點來自楊祿禪、武禹襄之傳。楊、武、吳、孫、趙堡諸派各家之著作,均尊張三豐為太極拳之祖師。其依據(jù)主要是師傳之拳譜注有“以上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由于史料的缺乏,對張三豐的所處朝代,不甚明確,多引用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中所述之內家拳傳人譜,把張三豐作為北宋徽宗時代人。其后的傳人,則分南北兩支派,南支則傳明朝之王宗、陳州同、張松溪,以至于清初之王征南、黃百家,也稱“江南派”、“溫州派”、“浙東派”。由于后世流傳不廣,當時疑其已失傳。北支即由云游道人傳明朝中葉之山西王宗岳,再傳河南溫縣趙堡之蔣發(fā),趙堡蔣發(fā)數(shù)傳至陳長興(另一說法是蔣發(fā)親傳陳長興,對蔣發(fā)之時代,有分歧認識)。陳長興傳楊祿禪而形成楊派。長興傳子耕耘,數(shù)傳至陳發(fā)科乃公開傳世,是為陳派。楊祿禪傳子班侯,再傳滿人吳全佑,吳傳子吳鑒泉,乃成吳派。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到河南趙堡,投師陳清平,深得太極拳之精髓,復結合自己之實踐,創(chuàng)立武派。再傳至郝為真,乃光大于世。郝為真?zhèn)鲗O祿堂,孫將形意、八卦、太極三拳之理合一,而創(chuàng)孫派。此形成趙堡與陳溝并存之六大流派。
這些源流觀基本是正確的。原因在于古之拳師把尊師重道視為武德之本,沒有爭奪發(fā)明權的私心。前輩祖師所傳拳譜之文字記述,恪守不忘,認祖歸宗。值得指出的是,陳長興傳楊祿禪時,以張三豐為祖師而傳,沒有說其九世祖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武禹襄從趙堡陳清平處所獲悉的源流,也同趙堡派一樣,尊張三豐為祖師。這從武禹襄之孫武萊緒所寫的《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太極拳自武當張三豐后,雖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著有論說外,其余率皆口傳,鮮有著作。先王父著有《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復本心得,
闡出《四字訣》,使其中奧妙,不難推求,誠是技之圣者也。”可以看出武派繼承趙堡之源流觀,尊三豐為祖師的一致性。陳清平曾從陳家溝陳有本習過拳,但主要從趙堡第六代掌門張彥為師。陳清平?jīng)]有從陳有本處獲得“陳王廷創(chuàng)太極拳”之說??梢姡惣覝先嗽陉愽我郧?,沒有爭奪太極拳發(fā)明權的私欲。陳溝人直到1928年仍盛傳“蔣發(fā)為陳王廷之師”的說法,可以佐證。
這一階段的源流觀存在的弱點,是對張三豐、王宗岳、蔣發(fā)這三位先驅人物的時代不甚了解。有人誤把內家拳傳人西安王宗當作“山右王宗岳”。對其時代,有說是元世祖時人,有說是清初人,有說是明朝人,莫衷一是。對蔣發(fā)的時代也有訛傳,有說是清乾隆時人,有說是明末清初時人。由于時代弄不清的疑點,成為第二階段否定這一階段源流觀的突破口。
第二階段,從本世紀.30年代初到80-90年代,長達半個世紀以上,代表性觀點是唐豪所提出的“明末清初之河南陳家溝陳王廷是中國太極拳最早的創(chuàng)始人”。唐豪要樹立這一觀點,必然要否定前于陳王廷的太極拳史,主要是要否定張三豐、王宗岳、蔣發(fā)三位先驅的功績,及否定蔣發(fā)于明萬歷年間締造趙堡太極拳派的史實。其所用論據(jù)說法概述如下:
(1)對張三豐創(chuàng)“十三勢”的否定。一是把古譜中的旁注“以上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一語,誣為楊門弟子陳微明所偽造,并認為張三豐不會拳術。黃宗羲所述張三豐創(chuàng)
內家拳為“夜夢玄帝授之拳法”是后人附會神仙之證。
(2)對王宗岳的否定。只把王宗岳的年代后延到清乾隆年間,在陳王廷之后。其依據(jù)是一份來歷不明,作者不明的《陰符槍譜序》。此序也未曾公之于世,未為社會所檢驗。序中有記述,“陰符槍”的創(chuàng)編者是“山右王先生”。清乾隆末年,這位“王先生”仍在開封、洛陽一帶教書,距陳家溝不遠,推測其曾到陳家溝學過太極拳,以后才著《太極拳論》等拳譜。以上的分析,均無實據(jù),破綻百出。其實,《陰符槍譜》的作者是王學定,序中所寫的“山右王先生”經(jīng)考證是重抄原件后篡改而成。冒充王宗岳,其目的是為樹立陳王廷而否定明朝王宗岳之功績。
(3)對蔣發(fā)的否定。因陳溝的宗祠存有陳王廷和蔣發(fā)并繪之畫像,”樹人深知蔣發(fā)與陳王廷同一時代,不便在時代上后延,只好說蔣發(fā)是陳王廷之弟子,但提不出任何依據(jù)。
(4)對蔣發(fā)于明萬歷年間創(chuàng)建的趙堡太極拳派,則利用其過去封閉保守,拳不出村,世人對趙堡拳史一無所知的現(xiàn)象,否定從蔣發(fā)傳至陳清平的七代傳人的拳史。而利用陳清平早期曾向陳家溝陳有本學過拳架一事,則說趙堡太極拳是從陳家溝分支出來的新架,名之為“趙堡架”。
以上的論述破綻甚多,當時即被太極拳名家徐震(字哲東)所識破。徐震于1937年著《太極拳考信錄》一書,予以批駁。但該書只印1000冊,影響不廣。未久即遇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戰(zhàn)亂動蕩形勢,無法再版普及,其觀點鮮為人知。建國后,唐豪在國家體委任職,專事武術史之研究。唐豪的源流觀在國家體委中仍占據(jù)主導地位。后又得太極名家顧留馨的配合,且有所大力宣揚。1964年由顧留馨整理,并以唐豪、顧留馨署名的《太極拳研究》,1982,年,顧留馨著《太極拳術》,大力宣傳唐豪的源流觀,在上層人士中影響很深。但民間的拳家對此多有異議,尤以趙堡拳派之傳人,對此顛倒歷史的說法,反應最大。
第三階段:從80年代后期至現(xiàn)在。這一階段正處于武術發(fā)展的盛世,武術書籍及期刊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尤其在鄧小平同志給日本朋友題詞“太極拳好”的指引下,在90年代的全民健身活動高潮下,太極拳的普及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在鄧小平同志提倡和恢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事求是”的學風教育下,武術界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氣氛日益增強,太極拳的廣大拳友關心源流問題,開始在書刊上發(fā)表爭鳴文章與史料,對唐豪的源流觀進行檢驗與批評。在社會輿論的檢驗下,唐豪的系列論點逐步崩解。但在上層人士中仍有一定的信奉者,其主導地位雖有所削弱,但仍未消除。
這一階段的群眾性檢驗與考證的重要進展有:(1)查明了創(chuàng)立內家拳“十三勢”(太極拳)的武當?shù)な繌埲S是在明朝初期創(chuàng)立,而不是北宋時代。這樣,就理順了張三豐與西安王宗
(明朝成化年間之內家拳傳人),以及張三豐數(shù)傳太極拳至山西王宗岳(明嘉靖至萬歷年間的太極拳宗師)的時代接軌問題。(2)揭露了唐豪利用《陰符槍譜》的作者王學定冒充王宗岳的作偽行為。初步證明了“王宗岳是明朝人氏,其弟子蔣發(fā)是明末清初人氏,是趙堡太極拳的第一代宗師”的傳統(tǒng)源流觀。(3)考證了王宗岳所傳的古拳譜經(jīng)歌訣的注釋,其中的旁注“以上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等語,是注釋者王宗岳的原注,非后人所加,確證了張三豐創(chuàng)“十三勢”的史案。(4)初步斷定民國初期流傳的《陳長興序》是后入托名之作,是對蔣發(fā)時代的歪曲。(5)通過古譜乾隆抄本及與楊氏拳譜的來歷考證,證實了王宗岳拳譜傳人了陳家溝,有力地指導了陳式太極拳的振興?!扒〕尽奔皸钍先V均出自陳長興之傳。陳長興所獲之王宗岳拳譜,則是在乾隆年間從趙堡傳人。(6)證實了趙堡太極拳早期的1-6代傳人蔣發(fā)、邢喜懷、張楚臣、陳敬伯、張宗禹、張彥是完全獨立的客觀存在。陳清平的主要師承是張彥。陳清平是趙堡的第七代掌門,而非陳家溝的分支。從而,趙堡派在社會上獲得了公認。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太極拳源流已從個別權威說了算,轉到社會共同檢驗的新階段?!皩嵺`檢驗真理“的正確思想方法,開始取得初步的勝利。
第三節(jié) :拳史考證的原則與方法
考證方法是一個常識范圍內的問題,似乎不值一提。本書專以一節(jié)來討論,是考慮到當前存在的許多認識分歧歸根結底是由于對考證方法的忽視或無知,往往憑主觀上的偏愛,而對史料不加分析地作肯定或否定的結論所致。
考證拳史的思想方法.與同研究其他社會問題一樣,要遵循“實踐(這里曾有N個字)在拳史的研究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值得注意。用不同的思想方法來處理同一史料,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甚至彼此相反的論點。舉一例看:在陳家溝的《文修堂抄本》上,有陳鑫于1928年(80歲時)寫下的一篇短文,內容是告減村人“不要再說蔣發(fā)是陳王廷之師,不要說陳氏之拳是蔣氏所授。因陳王廷是明朝人,蔣把拾(蔣發(fā))是清乾隆時人,人木同時,且蔣氏之道統(tǒng)不及陳王廷深,不配當陳王廷之老夫子,何得胡言亂語!吾之所說雖不能為陳氏增光,也不致辱沒祖先”(大意)。面對這段資料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認為陳鑫乃陳家溝村中見識廣博、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所言必實,呵作證據(jù),說明蔣發(fā)是乾隆時人。而村人群眾所說的陳王廷之仆,則非蔣發(fā),有人說應是蔣發(fā)之父。另一種看法則認為蔣發(fā)長期在村內生活,眾所共知,并非高深奧妙之學問。群眾的眼睛最亮,心地最純樸,而且無爭奪“發(fā)明權”的私欲,能客觀地反映三百年來久傳不衰的史實。陳鑫雖然見識較廣,但從其著作中樹立陳卜為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以及上文末句中的光宗耀祖私心,干擾了實事求是的敘述。故此文實質上是借口“人不同時”來掩蓋蔣發(fā)傳技陳王廷之史實。并從文中所述“蔣發(fā)之道統(tǒng)不及陳王廷”一語,已流露出二人是同一時代的對比;又根據(jù)考證的常規(guī),在陳溝村中發(fā)生之事,僅有陳鑫一人之說,無第二份證據(jù)相佐,故對乾隆蔣發(fā)之說,應該否定。鑒于1931年唐豪來村調查,村人仍如實對唐豪反映“蔣發(fā)為陳王廷之師”,這就可以反襯村人之說是最可信的。
以上兩種看法,本質上,前者迷信權威,不相信群眾;后者則以當?shù)毓沤袢罕姷墓沧R視為客觀反映史實的證據(jù),并堅持:考證歷史必須有兩份證據(jù)相佐才能定論的嚴格要求,不能以陳鑫一人之說為準。這是符合實踐(N個字)方法。通過此例,讀者可以對類似的認識分歧問題作出客觀公正的判斷。
為了使讀者對于太極拳源流的各種說法有一辨別是非的公正標準。特將本書所采取的考證原則列后,讀者若認為這些方法是正確的、客觀的,則以此來鑒別本書的論述及唐豪的論述,誰是誰非,擇其真實者而從之。也可對本書中存在某些不符這些考證方法的錯誤之處批評指正,以臻完善。
本書考證拳史的基本原則是:
1、站在學術研究的立場上,觀察和分析太極拳源流的本來面目,摒棄宗派偏見的干擾,對事不對人,對事不對派。盡管本書的總體觀點是對唐豪源流觀的否定,桓對唐豪所述之史料,凡有部分能反映史實者,仍選擇采用,不絕對排斥。例如唐豪肯定蔣發(fā)為朋末清初人,曾任李際遇部將,李事敗后,蔣投靠陳王廷匿名為仆之說,筆者認同此說。對于批判唐豪源流觀的太極名家徐震先生,筆者對其治學態(tài)度(N個字)的分析,總體上是崇敬的,并步其后塵而繼承之。但徐氏也因歷史資料的局限而存在局部的失誤。對此則以新的史料證據(jù)而補正、更新,不完全因循其論點。例如徐氏誤信唐豪的《陰符槍譜》之說,把王宗岳定為清乾隆人氏,采用陳鑫在上例中的說法,把蔣發(fā)定為乾隆。人氏,本書予以更正。
2、堅持“實踐檢驗真理”這一原則,不迷信任何權威。對權威之說,也應檢驗其論據(jù)是否可靠,正確者采用,錯誤則指出。例如,對于內家拳的創(chuàng)始人武當?shù)な繌埲S的考證,本書認為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中所述之人物是可信的。但張三豐創(chuàng)拳的年代,應是明朝初期,而非北宋徽宗時代。經(jīng)過檢驗,予以更正。
3、以“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史料。對待基本正確的史料,若看到其中存在某些不足或不實的部分,也要剔除之;對待存在錯誤論點較多的史料,其中有某些可供采用的材料,可擇其部分而參考,不絕對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但對蓄意制造的偽證,則不引用其中材料。
具體的考證方法,原則上參考現(xiàn)今法院處理糾紛案件,公正地取證判案的方法。結合拳史考證的特點,分述如下:
(1)盡量排除史料中的宗派偏見干擾:由于唐豪等名家在30年代以后,提出陳王廷首創(chuàng)太極拳之說,致使現(xiàn)代的一些陳氏傳人著作中,對陳王廷的記述有夸大不實之傾向,對趙堡拳派則有兼并的提法,不夠確切。故選用陳家溝有關陳王廷史料,應以30年代以前的說法為準。
筆者雖是楊式太極拳的門人,但對楊式太極拳的著述中存在失誤之處,也不掩蓋,而予補正。如楊澄甫委托其弟子代筆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中的《自序》,記述有楊祿禪面諭楊澄甫的對話,其中有“陳長師,乃蔣先生發(fā)之唯一弟子”一語。經(jīng)考證,楊祿禪卒于1872年,楊澄甫生于1883年,祖孫不可能會晤談話。此說是代筆者據(jù)當時社會流傳的《陳長興序》而虛擬的說法,應當澄清。
(2)重證據(jù),輕傳說,除偽證,勘訛誤:對一切史料,均應了解其來源與依據(jù),甄別其可信度,進行分類,分別對待。原則上分為四類:—·是證據(jù),二是傳說,三是偽證,四是無效資料。
證據(jù)是指來源清楚,有本人或前人的直接見聞為據(jù)者,可作為考證之依據(jù)。如拳譜中前人傳下的傳人事跡史實,基本是可信的,也可能在枝節(jié)上有少許差誤,但不影響主流。名人的家譜或墓碑在年代考證上也有證據(jù)價值。在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流傳于當?shù)厝罕娭械目陬^傳說,經(jīng)甄別后,可取其真實部分,引以為據(jù)。
傳說是指來源不明,缺乏前人之直接見聞,流傳于民間,或被名家采用而上了書刊的資料。傳說的參考價值稍低,流傳年代越久,失真越大。對傳說可適當參考其中可信的少部分,但不宜全憑傳說而作結論。
偽證是在文字中虛擬當事人的口氣,以冒充直接見聞而歪曲史實者?;蛞阅稠検妨?,從中篡改其人物、事跡而欺世者,也屬此。
無效資料,是有疑問而不適考證使用,其史料來源也難以確認的資料。如訪問記錄,未經(jīng)口述者過目,或在口述者去世后,才發(fā)表的記錄,與口述者的其他文字著述有矛盾者,不宜采用,作無效資料報報廢。只有分別不同等級的史料,才能去偽存真.去訛存實,得出可信的結論。
(3)作結論必須有兩份以上的證據(jù)相互佐證,切忌憑一面之詞而拍板。只有一份證據(jù)可得出初步看法,不宜用肯定口氣作結論。待有兩份證據(jù)相互印證后才作定淪。初步看法也有發(fā)表價值,可供后人以其他證據(jù)予以肯定或否定。
(4)從“破”與“立”來看是非:兩種對立的觀點爭論,誰是誰非,判斷的方法最簡易者是看雙方的“破”與“立”。真理是從破除謬誤中確立起來的。(N個字)在爭論中,不敢破對立的觀點,只能避免交鋒,各說各的,只“立”而不“破”。憑此特點鑒定,便可識別誰是謬方。細審其論據(jù),必能找出破綻終而破之,使分歧趨于共識。
(5)嚴格杜絕以臆測分析代替證據(jù)而作結論,進而推論其他:推理分析可作為一種假設看待,屬主觀的范疇,不能代替客觀的證據(jù)。它可以提出假設,讓后人檢驗和進一步證明,但未成熟的分析推斷,不能作為論據(jù)而進一步發(fā)揮,以否定前人的論斷。唐豪的源流觀就常犯此弊。
第二章
張三豐創(chuàng)“十三勢”之考證
第一節(jié) 張三豐年代考
研究武當內家拳及太極拳的源流,常常遇到兩個張三豐的問題。一是北宋徽宗時代的張三豐,清初史學家黃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銘》中說他是內家拳的創(chuàng)始人。另一個是《明史》中所記張三豐,是元朝定宗二年(1247年)出生,活動至明朝時代的人,對內丹修煉術有卓著貢獻,長壽二百歲以上,留有系統(tǒng)的內丹功法著作,明太祖朱元璋及永樂皇帝均召見或尋訪過。二人的經(jīng)歷、特征,極為相似。究竟是二人或是一人?創(chuàng)立內家拳、太極拳(古稱“十三勢”)是哪個張三豐?。一直是個懸案。90年代以來,經(jīng)過充分的考證,確認元明時代的張三豐實有其人。內家拳、十三勢均為其所創(chuàng)。至于北宋時代有無另一張三豐?目前看法,尚不一致。由于北宋張三豐的史料很缺,此說暫不定論,留待后人深究。但考證太極拳源流與“北宋張三豐”無關,故本文不予詳細討論。
一、內家拳創(chuàng)始人張三豐的史料簡介
清初之史學權威黃宗羲(又稱黃梨洲,1610-1695),在康熙八年(1669年)為內家拳傳人王征南(來咸)之逝世撰寫《王征南墓志銘》,詳述了內家拳的源流。這是研究武當內家拳最早的一份史料,也是由歷代內家拳傳人如實記述的證據(jù)?,F(xiàn)將其中有關源流論述,照錄如下: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拳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于宋之張三峰。
三峰為武當?shù)な浚兆谡僦?,道梗不能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三峰之術,百年以后,流傳于陜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授之,以此教其鄉(xiāng)人,由是流傳于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由是流傳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傳者,為吳昆山、周云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昆山傳李天日、徐岱,天目傳余波仲、吳七郎、陳茂宏;云泉傳盧紹歧;貞石傳董扶輿、夏枝溪;繼槎傳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而思南之傳,則為王征南。”
這—史料當據(jù)王征南生前所述而記,征南之說也是據(jù)歷代師傳之說,在人物上是可信的。但事跡方面,夜夢神授拳法,顯系托名,寓有它義。這一點,成為后人否定張三豐創(chuàng)拳的把柄。其實,黃宗羲之子黃百家,是王征南之徒,對內家拳史比其父更為了解。黃百家著《內家拳法》—書,對三峰之術是如實描述,不附會神話,較為實在。文曰:“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于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奔m正了夜夢神授之說。至于張三豐、王宗、陳州同的活動年代,有待考證。
清初,王士禎(1634—門11)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順治之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與蒲松齡善??滴跄觊g,閱蒲著《聊齋志異》之原稿,在《武技》篇后寫一眉批曰:“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豐為內家。三豐之后,有關中人王宗。宗傳溫州陳州同,州同為明嘉靖間人。故今兩家之傳盛于浙東。順治中,王來咸字征南,其最著者,鄞人也。”又云:“征南之徒,又有僧耳、僧尾,二者皆僧也。”此文約寫于《聊齋志異》脫稿后不久,約在1680年前后,比黃宗羲之著晚十余年。但綜觀全文可知,王士禎之說,不是抄引黃宗羲之說,其中有幾處相異:①對僧耳、僧尾之師,有所改動。黃宗羲記的是師從孫繼槎,王漁洋說是師從王征南。也許一人拜二師。在此補充之;但此細節(jié),不影響源流,不必細究??傊纱丝闯?,王漁洋之說是向另一內家拳傳人調查而寫,可視為另-一份不同源之證據(jù)。②補充了陳州同的活動年代,是明嘉靖年間。③對張三豐之時代,略去“北宋”的說法,也即暗示另一傳人對“北宋”之說有異議,故省略“北宋”之說。④略去“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附會神靈之說。由此兩份不同源的證據(jù)相互印證,可得出如下之認識:在人物上說法一致:即內家拳創(chuàng)于武當山張三豐,三豐之術,百年以后,傳至陜西王宗,王宗傳溫州陳州同,州同為嘉靖年間人,后再傳張松溪。張松溪以后的傳人,《王征南墓志銘》記述甚詳,且與征南之時代相近,當較可信。
內家拳傳人之史料,還有《寧波府志》中的《張松溪傳》,其著作年代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有關內容如下:“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shù)な浚兆谡僦?,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遂以此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時,其法傳于四明,而松溪為最著”(下略)。這一史料寫于黃宗羲撰文之后約六十余年。其所述張三豐之文字,與《王征南墓志銘》雷同,明顯是抄引宗羲之說,故不能視作張三豐為北宋人的另一證據(jù),但可證實張松溪確為明嘉靖年間人氏。有人據(jù)文中有“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張三峰”一語,認為張松溪親口所說,當應為第二份不同源之證據(jù)。本文認為,該傳記著于1733年,距明嘉靖年代(1522—1566)約二百余年,執(zhí)筆人不可能親聆張松溪之.“自言”,必訪問當?shù)氐暮筝厓燃胰瓊魅硕浿4藭r《王征南墓志銘》已經(jīng)傳世久遠。故后人之說法,往往據(jù)《王征南墓志銘》而說。“自言其術起于張三豐”則可信,其中加上“北宋”二字,則為傳抄黃宗羲之說補上。故不能作為“北宋”時代之證據(jù)。
二、關于元明時代之張三豐有關史料
(1)明代之張三豐傳,最早者為明初宣德六年(1431年)由道士任自垣編撰的《大岳太和山志》(古稱武當山為太和山)中的傳記,比較可靠,一是著作年代與張三豐活動年代相近,二是作者任自垣與張三豐之徒邱玄清友善,了解情況較為直接,其本人又參加過永樂帝組織的尋訪張三豐之舉,故可信度較高。原文如下:
“張全一,字玄玄,號三豐。相傳為留侯(注;漢初之張良)之裔,不知何許人也。豐姿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頂中作一髻,手執(zhí)方尺,身披一衲,自無寒暑?;蛱幐F山,或游鬧市,嬉嬉自如,旁若無人。有請益者,終日不答一語。乃至議論三教經(jīng)書,則絡繹不絕。但凡吐詞發(fā)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并無虛誕禍福,欺誑于人。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蛉迦找徊?,或兩三月一食。興來穿山走石,倦時鋪云臥雪,行無常行,住無常住。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人也。洪武初,來人武當,拜玄帝于天柱峰。歷遍諸山,搜奇覽勝。嘗謂耆舊語云:吾山異日與今日大不同矣。我且命邱玄清住五龍,盧秋云住南巖,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又尋展旗峰北陲,卜地結草廬,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宮,黃土城卜地立草庵曰:會仙館。語及弟子周真德:‘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時來,非在子也。至囑至囑?!槲涠?1390年)拂袖長往,不知所止。洪武二十四年,太祖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張玄玄可請來。永樂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書,累遣使臣請之不獲。后十年,敕大臣創(chuàng)建宮觀—新,玄風大振。自高真升仙之后,未有感于今日,師之所言,信不虛矣?!?/div>
(2)以上史料,雖較真實,但對張三豐之生卒年份及經(jīng)歷,敘述尚少。史料中記載較詳者為清雍正初道士汪錫齡所撰之《三豐先生本傳》(全文可參閱《武當絕技秘本珍本匯編》第19-21頁),但內中情節(jié)帶有神話色彩。吳圖南據(jù)此剔除此中神話成份,取其可用部分縮寫為《張三豐傳》(詳見《吳圖南太極拳精髓》第264-265頁)。本文摘其梗概,并附上公歷年份,以資對照,引出如下:
“張三豐,名通,字君實。先世江西龍虎山人,祖父輩遷至遼陽懿州。三豐出生于元定宗丁未(即1247年)夏四月初九日子時。元至正甲子秋(1264年)游燕京,得廉公希憲賞識,奏補中山博陵令,遂為官。次年父喪,先生便絕仕意,歸遼守孝。數(shù)年后,束裝出游:田產(chǎn)悉付族人,北抵燕趙,東至齊魯,南達韓魏。如是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至秦隴,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山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三峰居士。延祜元年(1314年),年六十七,人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遂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山居四載,泰定甲子春(1324年),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于是云游于湘云巴雨之間,又十余載。至正初(1343年)由楚返遼陽省墓,復歸燕市,遂之西山。復至秦蜀,由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至正十九年(1360年)仍還秦。居寶雞金臺觀。又二年(1362)元紀終,明運啟,乃結庵于太和山(武當山),自號邋遢道人,洪武十七年(注:據(jù)《大岳太和山志》記為洪武二十四年,應以二十四年為準)明太祖召之,不赴。乃遁人云南。明永樂四年(1407年)侍讀學士胡廣奏言,先生深有道法,廣具神通。五年,帝命胡瀅遍游天下,訪之十年,終不可得。”
(3)《明史》第299卷有張三豐傳,編于清乾隆年間?,F(xiàn)摘要如下:“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體碩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shù)日食,或數(shù)月不食。書經(jīng)目不忘。游處無恒?;蛟埔蝗涨Ю?。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興。’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于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chuàng)草廬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瀅,偕內侍朱祥賚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張信,督丁夫三十余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缶太和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4)陝西寶雞金臺觀,現(xiàn)仍保留《張三豐遺跡記》之碑。為明初南陽張用浣于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立。內容述及張三豐與張用浣的幾代祖先有世交之誼,可證實明初確有張三豐其人。
(5)明英宗朱祁鎮(zhèn)賜有“御賜張三豐銅碑”,碑文中封張三豐為“通微顯化真人”,此碑為天順三年(1459年)四月十三日贈,說明此時張三豐尚在人間。
(6)據(jù)江百龍等著《武當拳之研究》(北京體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一書所總結的國家體委直屬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其中《張三豐生卒年探微》即據(jù)英宗御賜銅碑,推算張三豐之卒年,約在天順八年(1464年),壽218歲。
(7)據(jù)當代已故武術家李天驥生前獻出之文物“張三豐自畫像”(見封面)
考證,該像為張三豐于明初繪贈歧15日工李文忠的。像上原有李文忠的后裔李德耀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題字云:“迨先大人北徙,像淪人宗人家,不復得。乙卯(嘉靖三十四年)長兄統(tǒng)師來京,出重資購之,已寸裂。得良工始完如舊觀,未必非仙之靈默佑云。耀記其始末,俾后人知像出:于仙繪?!?題字見《武當》1985年第1期)這些文物,足以證明,明初確有張三豐其人。
三、內家拳創(chuàng)始于明初之考證
內家拳創(chuàng)始于何時?這個問題與張三豐創(chuàng)“十三勢”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解決了內家拳的創(chuàng)始時代,則對研究“十三勢”的創(chuàng)立時代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
若按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所述,應在北宋徽宗年代,即公歷1101—1125年之間。三十年代以前的一些名家對黃宗羲的史學權威,絕對信任。于是對傳人王宗的時代,則以北宋徽宗時為基準點,后延百余年,認為王宗是元世祖時代人(公元1260—1294年)。這樣,矛盾便出現(xiàn)了。陳州同是王宗的親傳弟子,是明嘉靖年代人(公元1522-1566年),相距二百多年,如何親傳呢?由于王宗的確切年代一時找不到史料,所以這些疑點,一直懸而未決。
本文認為,不論什么權威,其說存在矛盾,都要以確切的史料驗證。未經(jīng)驗證的說法,不宜作為時代推算的依據(jù)。從張三豐數(shù)傳至王宗,再傳陳州同、張松溪的傳承關系看,張松溪為明嘉靖年間人最為確實。應以張松溪的時代為基準,向上追溯,而考證出張三豐、王宗的時代。
張松溪的時代,有四份證據(jù)表明:
1、《王征南墓志銘》已經(jīng)寫明。
2、《寧波府志》的《張松溪傳》已表明。
3、明嘉靖年間之沈一貫所寫《四明文征·搏者張松溪傳》有云:“嘉靖末,又有張松溪,名出邊上?!?/div>
4、松溪派的現(xiàn)代傳人上海之王維慎在其著《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和發(fā)展》中述:“關于張松溪的生卒年月及生平,據(jù)本門前輩的可靠之說,他生于浙江溫州,卒于貴州玉屏,終年一百一十多歲。他死后,明王朝經(jīng)天啟、崇禎二帝即告復滅?!比舸苏f準確,可以推斷,張松溪在明正德時生于溫州,時為1506年前后,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歷,而在光宗泰昌時卒于貴州,時為1620年左右(引自《武當》雜志十年精華本上卷第164頁)。因此,這個基準點的時代是很可靠的。陳州同是直接授張松溪,或授孫十三老,再傳張松溪,尚待考證。但陳州同比張松溪年代較早是事實。關于陳州同的史料,據(jù)臺灣宋志堅之《內家太極歷代流傳師承考》所述:“永嘉倪和清撰《內家拳技擊篇》1984年版,其中第一篇為《陳州同述內家意旨心傳》署名為‘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甌江釣叟陳州同沐手敬跋?!昵?,王生寶賢告知,高雄倪和清習內家拳。我找王去高雄左營之便,訪問倪先生,據(jù)說:‘陳同州的家鄉(xiāng)在鄞縣(寧波)附近,離倪氏永嘉不遠。早年家鄉(xiāng)習內家拳的人雖多,但精深出眾者少,而今幾已失傳。當日陳州同之兄弟陳幼同,也精于內家拳;州同文筆好,在陜西長安等地府衙任文案多年。學得內家拳術,回鄉(xiāng)傳習鄉(xiāng)人?!愔萃恕秲燃乙庵夹膫鳌纷匀皇歉胬线€鄉(xiāng)以后。正德十五年(1520)撰寫《內家意旨心傳》至少在60歲以上。由是推算其出生時間應在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庇纱丝磥?,王漁洋所寫陳州同為嘉靖人,是指其老年時期返回浙東傳藝的時代。嘉靖元年(1522年)距正德十五年僅是兩年之隔,可見王漁洋的記述是可靠的。
關于王宗的史料,近數(shù)年在西安也有所發(fā)現(xiàn)。據(jù)胡轉運著《太極拳與氣功》一書披露其親身調查結果,現(xiàn)錄出有關原文如下:
“王宗是陜西省西安市壩橋官廳村人,其祖籍浙江省余姚。官廳村,祖?zhèn)魈曝懹^年間,因位于宦官夏侯墓附近,而得名‘夏侯村’。至明朝成化(1465年)年間,村內武將王通領兵打臺灣,后征高麗國,受到誣陷,被明統(tǒng)治者屈殺,皇帝賜給金頭葬于村西南等駕坡(有墓遺址),夏侯村當時又稱金頭村。王通死后,少帝追封。其子王宗祭文設廳,將村名改為官廳村。筆者(胡轉運)為了解王宗其人是否從師張三豐或傳人,1994年7月間同弟到官廳村查訪。找到王氏后人王玉海老人,已八十多歲了。他向我們談到,王家祖籍是浙江余姚,工家世代為官,第一代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本文注:王陽明之生卒年為1472-1528),做過兵部尚書,因維護明朝政權有功,被明統(tǒng)治者封為新建伯。至于王宗是否練太極拳,因年代久遠,王玉海老人不大清楚。王宗后來回到浙江余姚老家之事,尚知道一些。王家世代習武,受過皇封是為確實?!?/div>
由以上史料得知,王宗實有其人,其年代則比陳州同稍早。其父王通,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被屈殺,少帝追封,少帝當為孝宗(年號弘治,1488—1505)。此時王宗已經(jīng)成人,設廳祭父,估計在弘治之初至少有二十歲以上。即出生于成化初期或以前,即1465年前。王陽明生于1472年,可能是王宗之子。由此推算“三豐之術,百年以后,傳至王宗”一語,設王宗在成化年間習內家拳,上溯百余年,則在明初洪武(1368-1398)年間,不可能在宋徽宗年代(1101-1115)。據(jù)《大岳太和山志》明洪武二十四年召見張三豐,其時為1391年,距
王宗之時代,正與“百年以后”大體相合。不過,張三豐沒有應召赴京,《王征南墓志銘》中記為上京之途,為賊人所阻,是傳說中添加的不實之詞。
張三豐收有若干陜籍弟子。據(jù)金永釗《武當內家拳源流淺論》有云,“三豐的弟子中如邱玄清為西安關平人,蒲善淵、孫碧云均系陜西關中人,除三豐在陜西時間較長外,麩子李、邱、蒲、孫等人均常到陜西”。這與“百年以后,傳至王宗”是完全吻合的。因此筆者認為,三豐之術,應創(chuàng)于明洪武年間,而不是北宋徽宗年代。“徽宗召見”一語,可能是“明太祖召見”之訛傳。
第二節(jié) 張三豐創(chuàng)“十三勢”之考證
張三豐為武當(內家)拳之創(chuàng)始人,在國家體委直屬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即《武當拳之研究》一書之內容)中已經(jīng)作出結論,并于1993年經(jīng)國家體委批準該項研究為國家體育科技進步三等獎。這就意味著,張三豐創(chuàng)始內家拳之史實,已成定論。而這項研究已經(jīng)肯定武當拳為明初之張三豐所創(chuàng)。
太極拳,古稱“十三勢”,是武當內家拳中的主要拳系。因此,張三豐所創(chuàng)之內家拳,派生出“—卜三勢”是合乎邏輯的。其證據(jù)有:
1、“十三勢”古拳譜中,有王宗岳注釋張三豐的歌訣。王宗岳在拳譜上注明:“以上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欲天—卜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币詡魅漠斒氯松矸荩C明為張三豐所創(chuàng)。這是最有力的鐵證。本書在前面已經(jīng)證明,王宗岳這一旁注是古譜原有的,決非后人所偽造。因為,注釋者有責任向后人交代祖師的姓名與功績.旁注是不可沒有的。
這一證據(jù)還傳達了張三豐祖師的遺訓,“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非常符合道家丹土張三豐的觀點,把練功的目的以延年益壽為首位,技擊視作末技。這—觀點,正是清代以來的太極拳家所忽視的。后人以技擊為太極拳的靈魂,養(yǎng)生則視作副產(chǎn)品而已。因此。這一旁注真實地強凋了張三豐的遺訓。后人的偽造則不會寫出這一觀點。
2、拳譜中有張三豐親著的拳經(jīng)歌訣八首,這就是物證。何以證明這些歌訣是張三豐所著呢?除了王宗岳證明以外,還可以從歌訣的形式及文字來判別。
(1)各首歌訣的流傳,都符合道教中秘傳技法的習慣,不立文字,只用歌訣,口授易記。據(jù)現(xiàn)代之仙學家陳攖寧(1880—1969)著《口訣鉤玄錄》中有云:“道書丹經(jīng),所習用的‘口訣’二字,其初蓋出于《參同契》書中,其言曰:‘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痹凇侗阕印返摹饵S白篇》第十六有言:“此法乃真人口口相傳,本不書也?!惫赎悢t寧總結曰:“所以歷代以來,凡傳授丹經(jīng)法術,莫不以口訣為重,蓋千載如一日也?!薄笆齽荨痹诘澜讨忻貍?,也沿此例,不立文字,以歌訣,口耳相傳。轉入俗家,要廣為流傳,使天下豪杰延年益壽,這些歌訣就有其局限性了,故令王宗岳注釋成文,以利傳世。
(2)從歌訣的文字看,也符合道教的特色。如《十三勢歌》中“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就是道家的宗旨。歌訣中還有“—羽不加至道藏”,《道藏》乃道家著作之總匯,也表現(xiàn)出是道家之口訣。此外,在七言四句的歌訣六,把十三勢歸為八卦、五行,也是道家的觀點。由是可認為,非后人附會之偽作。
(3)古之太極名家,如趙堡第四代傳人王柏青在雍正六年所寫的《太極秘術》原序云:“余從師于溫州張楚臣。先師曰:是術得之于道門。”此語也證明太極拳(十三勢)創(chuàng)于道家。對照王宗岳之注,亦即是創(chuàng)于武當張三豐。
(4)據(jù)黃百家《內家拳法》中記述:“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豐既精于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边@是古人證明張三豐善拳之記述。配合王宗岳拳譜中有張三豐的拳訣為證,充分表明,當代有個別名人所認為“張三豐不會拳術”是沒有根據(jù)的。
(5)在以上證據(jù)確認的基礎上,再參以其他可信之傳說相輔,更可證明“十三勢”是張三豐于明初洪武年代所創(chuàng)。在楊澄甫著《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中的《太極拳原序》有云:“洪武初,(張三豐)至蜀太和山修煉結庵玉虛宮,經(jīng)書一覽成誦。洪武二十七年,又人湖北武當山,與鄉(xiāng)人論經(jīng)書談說不倦。一日在屋誦經(jīng),有雀鷹下觀,地上有一長蛇蟠結仰視。二物相爭。雀鳴聲飛下展翅扇打,長蛇搖首微閃,躲過雀翅。雀自下隨飛樹上。少時性躁,又飛下翅打,長蛇又蜿蜒輕身閃過,仍作盤形。如是多次,并未打著。后真人出,雀飛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極,以柔克剛之理?!币陨线@一傳說,時間、地點及蛇雀相斗之事件是可信的。但傳說流經(jīng)多年,細節(jié)難免有所走樣。查任自垣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所編的《大岳太和山志》之張三豐傳記云:“洪武初,來人武當,……洪武二十三年拂袖長往,不知所止?!睂Ρ壬衔?,洪武初人武當,情節(jié)符合。太和山即武當山之別名,傳說則誤為四川之太和山。洪武二十三年離武當,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張三豐,張不往。此處誤為洪武二十七年人武當,細節(jié)有出入。但大體上是明初入武當,沒錯。見蛇雀之爭而悟太極,當在洪武二十三年以前。從蛇雀之爭而悟出太極拳理,是符合太極拳的拳理。因此,此說較為實在。
3、結語
創(chuàng)立內家舉及太極拳(十三勢)者,均為明初之武當?shù)な畯埲S。由于前人對張三豐的年代記述訛誤,上溯到北宋時代;王宗岳的年代,又被唐豪篡改為清乾隆時人,下延了二百余年。這樣,張三豐與王宗岳的時代距離被拉長了六百余年。故“張三豐數(shù)傳至王宗岳”之說,使人不易接受。
經(jīng)過認真考證,張三豐生于元朝(1247年),卒于明朝(約1464年)。創(chuàng)“十三勢”的時代,應在明洪武廿三年以前(即1390年以前)。王宗岳生于明嘉靖年代,約1530年前后,二人相距百余年,作為數(shù)傳弟子,得三豐之真?zhèn)骷叭E,是符合史實的,可信的。
以上證據(jù)充分證明,30年代以前的太極拳界所持的源流觀是真實的,決非附會神仙。
第三章 王宗岳及古拳譜之考證
第—節(jié):王宗岳是太極拳經(jīng)典的著作者,是近世太極拳的奠墓人
太極拳是一門哲理高深的內功拳,理論指導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目前,北派太極拳各家雖然風格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的拳理,都是以王宗岳所傳下的經(jīng)典拳論為基礎的。各派太極名家從來就尊崇王宗岳為宗師,對其著作評價甚高,下面列舉幾篇著作及有關評價。據(jù)楊祿禪、武禹襄在十九世紀后期傳出的王宗岳拳譜有:(1)太極拳淪;(2)太極拳總論(此篇原無標題,趙堡派陳清平定名為“太極拳總論”,也有—些名家稱之為“張三豐太極拳論");(3)十三勢歌;(4)十三勢行功心解;(5)打手歌;(6)太極拳釋名等(各篇拳譜之全文,本章在后列出)。
各派名家的評價如下:
(1)武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李亦畬(1832—1892)在其《太極拳小序》中說:”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后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shù)人?!?/div>
(2)楊式太極拳名家陳微明(1881—1958)1925年著《太極拳術》一書,詳解王宗岳的幾篇拳論后,結語云:“以上相傳為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極拳之精微奧妙、已包蘊無余,就管見所及。略加注解。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功夫愈深者,讀之愈得其精妙?!标愇⒚髟?930年著《太極答問》中回答關于太極拳套路起源時說:“聞以前太極拳是單式練法,而不連貫。不知始自何時,將單練之各式連成一氣。以愚意揣之,大約始于王先生宗岳,因先生所作《太極拳論》有各式之名目,系連為一氣也。故宗岳先生對于太極拳術,其功絕偉,若不連成一氣,恐早失其傳矣
” (3)北京;太極拳名家許禹生(先習楊式、吳式,后習陳式)1921年在《太極拳勢圖解》一書中對王宗岳拳論之評價是:
“此論系三豐先生人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語簡而賅,要之于太極拳之奧理已闡發(fā)無遺?!?/div>
(4)吳式太極拳名家徐致—(1892-1968)在1927年著《太極拳淺說》中說:“三豐之后,得其真?zhèn)髡摺家陨接彝踝谠酪姺Q。王氏述三豐遺論,著太極拳經(jīng),行功心解等多篇,說理精妙,言簡而賅。今所流傳者,實宗其說。”
(5)吳式、楊式太極拳名家吳圖南(1884,-1989)在1936年著《國術概論》中評價說:“三豐之后,有王宗岳者,得先師真?zhèn)?,名聞宇內,著作甚多,于太極拳中之奧妙,闡發(fā)無遺。減所謂經(jīng)緯之才也?!?nbsp;
綜觀以上各家所述,在二十世紀30年{弋以前各派太極拳(除陳式外)均承認以王宗岳的拳論為指南,并尊王宗岳為第一代宗師。其所處時代應在張三豐之后、在蔣發(fā)之前得三豐之真?zhèn)?。故王宗岳拳譜中專門附有旁注:“以上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或遺論),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div>
關于張三豐之術傳世時代,由于史料可能存有訛誤,黃宗羲所著《王征南墓志銘》中,大概是誤將明太祖召見張三豐,錯作宋徽宗召見張三豐,使得張三豐的時代往上推了兩百余年。唐豪又將明朝中葉之王宗岳篡改為清乾隆年代,下延二百余年。因此,過去的研究者對此說表示懷疑者居多。但經(jīng)近幾年的考證,張三豐創(chuàng)“十三勢”的時代約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后期,約在1400年前后。張三豐的卒年約在1464年。而王宗岳的青年時代約在明嘉靖的中期,約1550年左右,相距百余年。據(jù)趙堡派拳史資料,王宗岳是由云游道人所傳。故王宗岳作為張三豐的數(shù)傳弟子,是完全可信的。王宗岳所以著系列的拳論,是遵其師云游道人之命,將張三豐秘傳的拳經(jīng)歌訣詳為注釋,廣傳于世而作,故在拳譜中專加旁注。此注中稱張三豐為祖師,是數(shù)傳弟子對前幾代師承的稱呼?!耙陨蠟閺埲S所著”指的是張三豐所授的拳經(jīng)歌訣,而不是其注釋的拳論。有關王宗岳注釋古拳譜的原貌考證,本章另有專門論述。
由此觀之,王宗岳應是太極拳(原名“十三勢”)從道家內部秘傳而轉人民間廣傳的第一代宗師。其所著之拳譜,是由其唯一的傳人—弟子蔣發(fā)傳之于后世的。有關王宗岳與蔣發(fā)的關系,本書于第三章詳為闡述。
順便說說,扔年代以前的太極拳史中,陳王廷是個什么角色。
上述的源流敘述,從李亦畬到許禹生、陳微明、徐致一、吳圖南之源流論述,究其根源,一是源于楊祿禪、武禹襄的口授,二是根據(jù)師傳的古拳譜所載之文字證據(jù)。而楊祿禪所述,則是根據(jù)陳長興之傳授,武禹襄所述則是根據(jù)陳清平之傳授??梢钥闯觯愰L興、陳清平所傳下的源流,都是張三豐(數(shù))傳至王宗岳,王宗岳傳蔣發(fā),而沒有“陳王廷首創(chuàng)太極拳”之說。在30年代以前,陳王廷在太極拳史中是沒有位置的。為什么陳長興、陳有本作為陳王廷的后裔,不向楊祿禪、陳清平告知其祖陳王廷是首創(chuàng)太極拳的鼻祖呢?因為實際上就不是陳王廷首創(chuàng)。楊祿禪在京廣傳太極拳,打出“楊無敵”的聲譽以前,太極拳是封閉保守的,僅傳于趙堡、陳溝的局部村莊之中。人們意想不到后世會形成“太極熱”,譽滿天下。
因此,在陳鑫以前的陳家溝前輩人,是沒有為陳氏爭奪太極拳發(fā)明權這一私欲的。他們是忠于歷史,尊重拳譜的。拳譜注明是張三豐所傳,就如實向下一代交代。陳清平是蔣發(fā)締造的趙堡拳派的第七代掌門人,也按蔣發(fā)所傳的拳史、拳譜授予武禹襄。因此,楊祿禪、武禹襄所傳出的源流觀是一致的,都是尊張三豐為祖師、王宗岳為宗師。
30年代以后,由于唐豪樹立陳王廷為太極拳之鼻祖,否定張三豐、王宗岳、蔣發(fā)的功績,陳家溝的某些后人則以此為榮,說法就逐漸發(fā)生了根本釣變化。試看:1930年以前,陳溝的村人一直都說蔣發(fā)為陳王廷之師,陳氏的太極拳為蔣發(fā)所授。而此后陳鑫又對此表示不滿,于1928年9月,年齡八十之時,在《文修堂抄本》上附上短文,告誡村人,不許再說蔣發(fā)為陳王廷之師。1931年唐豪赴陳溝調查拳史,時陳鑫已逝。村人對唐豪介紹情況,仍堅持說蔣發(fā)為陳王廷之師。唐豪在《太極拳研究》的第148頁說:“陳溝(?)堂本,附陳鑫筆記一則,謂蔣發(fā)乾隆時人,其九世祖陳奏庭(即陳王廷)為康熙時人(注:原又是明朝人),誡村人不得再言蔣發(fā)為奏庭之師。予在陳溝時,見陳氏宗祠有遺像一幅,旁立持偃月刀者,村人云即蔣發(fā),開石蔣發(fā)為李際遇部將。果如村人所言,蔣為奏庭之師,合于畫像。陳鑫言蔣發(fā)為乾隆時人,反不合于畫像?!?/div>
然而,唐豪樹立陳王廷為太極拳鼻祖以后,陳氏的后人所述大異。陳績甫(照丕)于1935年著《陳氏太極拳匯宗》的自序中說:“清康熙年間,先世奏庭公,系武舉,拳尤高超,曾降服河南登封玉岱山巨寇李積玉(李際遇)。只身人山,眾刁;能敵,—寨驚拜投焉。后在山收孝子蔣發(fā)為弟子,授以真?zhèn)?,名負當時。奏庭公老,繪一肖像,以蔣侍之,用示后人,至今像存詞中?!北緯谌聦z驗此說之真?zhèn)?,證實陳王廷收蔣發(fā)為弟子之說是虛假的。陳王廷上玉岱山勸降李際遇不從,后李際遇兵敗受戮,并非所說“一寨驚拜投焉”。由此看來,要澄清太極拳源流,對陳家溝的史料,1930年以前尚有參考價值,而1931年以后有關陳王廷之新說法,不足為信。
對王宗岳的考據(jù)也是如此。唐豪、顧留馨說王宗岳學拳與陳家溝,有何依據(jù)?在《太極拳研究》第165-166頁中說:“據(jù)此序(《陰符槍譜序》),王宗岳晚年以教書為職業(yè),衣食奔走于:洛陽、開封兩地。1795,年(乾隆六十年)仍健在。因此,可以推測王宗岳可能生于乾隆初年,洛陽、開封與溫縣陳家溝僅隔一黃河,王宗岳得陳家溝太極拳之傳,當在寄寓洛陽、開封期間……惟王宗岳從何人習得太極拳,以及所傳何人,今已不可考。”顧留馨在1982年著《太極拳術》一書,第360頁所列《陳家溝陳氏拳家世系表》中,竟主觀地把王宗岳列為陳甲第之弟子。并在361頁中附注:王宗岳為乾隆年間人,師承無可考。今列于陳甲第之后,借以考明其時代。
筆者的研究方法特別強調,嚴格杜絕以臆測分析代替證據(jù)而作結論。唐豪、顧留馨此說,僅憑洛陽、開封與溫縣相近;而沒有任何師承資料,便得出王宗岳學拳于陳家溝的結論,作為國家體委中專事武術史研究的權威,如此主觀武斷,實與其所居之位、所任之事太不相稱。其謬論貽誤后世不淺。
陳家溝之后人對此說應比唐、顧更為清楚。因為他們—是有詳細的家譜可查,是誰收王宗岳為徒,必有記載。在太極拳史中,楊祿禪的聲譽比王宗岳低得多,但在陳鑫編《陳氏家乘》陳長興名目之下,還有記述:“秉旺子長興.盡傳其父學,行止端重,號牌位陳。門徒尤盛,楊???楊祿禪)其最著者?!?《陳氏太極拳圖說》第427頁)由此可見,若真有王宗岳投入陳氏門下學拳,出此名人,決無遺漏不記之理。其次,陳家溝之拳一直不傳外姓人,楊祿禪為第一次破例而收之外姓弟子。在此以前,絕無外傳王某某之說。足見唐、顧之說實屬虛構,其目的是貶低王宗岳的豐功偉績及奠基白勺地位,以樹陳王廷為太極鼻祖。
第二節(jié):關于王宗岳時代之辨?zhèn)?/div>
據(jù)上節(jié)所述,王宗岳是明朝中葉的太極拳奠基人和理論家,其著作為后人奉為金科玉律,功不可沒。而唐豪要樹立清初的陳王廷為太極拳之首創(chuàng)者,就必然要否定王宗岳的功績和奠基人的地位。他用的手法,是把王宗岳的活動年份后延到兩百余年以后的乾隆時代。其依據(jù)只有—份來歷不明、作者不明的《陰符槍譜序》。經(jīng)筆者嚴格的甄別,認為這是一份偽證。把乾隆時代的民間槍術家王學定,拿來冒充王宗岳。
唐豪所依據(jù)的《陰符槍譜序》,在其著作中只摘要發(fā)表,看不到全文。幸好徐震先生在1937年著《太極拳考信錄》時附有該序之全文,及文中的錯字勘誤,可供審查該件之真?zhèn)巍,F(xiàn)將此序之全文引出如下:
佚名氏陰符槍譜序
蓋自易有太極,始生兩儀,而陰陽之義以名。然道所宜一,理百體而安萬化者,則不存乎陽,而存乎陰??鬃釉唬撼唧吨?,以求伸也(依唐豪改,原文“伸”下尚有一“之”字)。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古今來言道之家本乎此(依唐豪改,原文“道”字之下無、“之”字),即古今來談兵之家,亦有未能出乎此者也(震按,“有未”二字似誤倒)。每慨世之所謂善槊者,類言勢而不言理。夫言勢而不言理(依唐豪改,原文“言勢”之“言”,誤作“宰”),是徒知有力,而不知有巧也,非精于技者矣。
山右王先生,自少時經(jīng)史而外,黃帝老子之書,及兵家言,無書不讀,而兼通擊刺之術(依唐豪改,原文之“擊”誤作“系”)。槍法尤其精者也。蓋先生深觀于盈虛消息之機,熟悉于止齊步伐之節(jié){依唐豪改,原文“伐”誤作“法”),簡練揣摩,自成一家,名曰陰符槍。噫!非先生之深于陰符,能如是乎!
辛亥歲(本文注:即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先生在洛即以示予,予但觀其大略,而未得深悉其蘊,每以為憾。子應鄉(xiāng)試居汴(即開封),而先生適館于汴。退食之余,復出其稿不予(依唐豪改,原文“稿”,訛為“館”),乃悉心觀之。先生之槍(依唐豪改,原丈“之”下衍一“館”字),其潛也,若藏于九泉之下;其發(fā)也,若動于九天之上。上下無窮(唐豪改為“變化無窮”,云原文此句作“下無窮”。震按,此句當為“上下無窮”,因此句之首與上句之末字重多,故脫去一字,非“變化無窮”也。唐豪誤改)。剛柔相易,而其總歸于陰之一字,此誠所謂陰符槍者也。夫理無大小,道有淺深,隨人所用,皆可會于一源?!蛾幏?jīng)》言道之書,廣大悉備,而先生獨取其一端,用之一槍。然則觀之于槍,亦可知先生之于道矣(依唐豪改,“之”原作“知”)。昔楊氏之槍,自云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夫以婦人而明槍法,不過知其勢,未必能達其理意也。而猶能著一時而傳后世若此。況先生深通三教之書,準今析古,精煉而成,而謂不足傳于天下后世乎。
先生常謂予曰:(震按:“?!彼飘敒椤皣L”)予本不欲譜,但悉心于此中數(shù)十年(依唐豪改,原文“于”字在“但”字之下),而始少有所得,不以公之天下,亦鳥之于功若知其是哉(唐豪云,此兩句當有訛。震按,此兩句似當為“亦烏之于功若是其難哉”)。于是,將槍法集成為訣,而明其進退變化之法。囑序于予。因志其大略。而為之序云(唐豪云,原文“云”之下尚有一“戟”字)。乾隆歲次乙卯(震按:觀此句,則上句“云”下之“戟”字,當為“乾”字之衍文,而又誤書者)。
以上為《太極拳考信錄》流傳下來之全文及勘誤情況?!扒∫颐奔辞×?1795年)。從此序全文觀之,有如下疑點:(1)全文中無一字提及太極拳,也沒有“王宗岳”的名字,以此作為考證王宗岳的證據(jù),是不符考證的基本要求的。因為,罷作為一個證據(jù),必須有證人的姓名,明確證人的身份和證人與被證人(王宗岳)的關系。這份序既無作者姓名,證詞中所寫的內容既無王宗岳之名,也無事跡說明被證人擅長太極拳,著有太極拳論等。因此,根本不能作為證據(jù)。若單憑此—份來歷不明的序來作結論,無異法官判案,單憑—份匿名信,而沒有別的佐證就作出判決一樣荒唐。
唐豪在30年代所寫的《王宗岳考》是怎樣證明該序中的“山右王先生”即是王宗岳呢?他說:“這‘山右王先生’是誰呢?吾以為即是王宗岳(請注意,作出結論。不能依靠主觀的以為,必須有兩份證據(jù)確鑿地證實。因此,僅憑‘我以為’來論證是不能作結論的)。茲將‘山右王先生’就是王宗岳的證據(jù)述之于后:”唐豪說:“《陰符槍》總訣云:‘身則高下,手則陰陽,步則左右,眼則八方,陽進陰退,陽出陰回,粘隨不脫,疾若風云,以靜觀動,以退敵前,審機識勢,不為物先,下則高之,高則下之,左則右之,右則左之,剛則柔之,柔則剛之,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槍不離手,步不離拳,守中御外,必對三尖,’決中之高下、左右、剛柔、虛實‘、進退、動靜、陰陽、粘隨,——與太極拳經(jīng)理論吻合。這是一證。太極拳經(jīng)的王宗岳籍山右,陰符槍譜序中的‘王先生’也籍‘山右’,此又一證。太極拳經(jīng)與陰符槍譜合抄在一起,其理論與文采,兩者又相合一致,茍非同一人的著作,沒有這般曬合的事。此又一證().……在另外沒有找到別的證據(jù)可以修正此說之前,大概不算十分武斷吧?!?/div>
讓我們剖析唐豪這些論點吧!—言以蔽之,唐豪的幾點分析,都屬于主觀臆測,不屬于客觀證據(jù)??梢哉f,不但三項“證據(jù)”連一項證據(jù)都不具備,而、且其中還有騙語。文中說“《陰符槍譜》與太極拳經(jīng)合抄為一本,文采相同,茍非同為—-人,哪有如此巧合”就是假話。他在后來出版的《太極拳研究》中不得不承認,與《陰符槍譜》合訂的太極拳譜是暢氏拳譜,一份是乾隆時之槍譜,另—份是清末民初的楊式太極拳譜。根本不是同出一人的兩份作品,不是有意騙人的嗎?
本文認為,從《陰符槍譜序》的全文看,“山右王先生”決不是太極宗師王宗岳。理由如下:
(1)王宗岳以太極拳的理論著作名聞于世,槍術非其所最長者,在太極門內也無《陰符槍》傳下。而序中所述之“王先生”,研究數(shù)十年之槍術,始有所得,以槍術為其專長。文中并無“太極拳”一語,更談不上太極拳譜著作,故顯然為不同之二人。
(2)王宗岳之聲譽極高,在乾隆年間已名震中原之武壇。據(jù)徐震著《太極拳考信錄》所述,乾隆時代之萇乃周(1724-1783)在其著作中曾引用過王宗岳之語句,《論打手篇》中引有“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之句;在《出手篇》中引有“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之句。赫赫有名的王宗岳,若有新著,必轟動武林,何患不能出版。序中之“王先生”著書四年,仍出版不了,一再乞求佚名氏作序推薦。佚名氏既非武林高手,也非社會知名之賢達,僅僅是一參加鄉(xiāng)試的考生,名不見經(jīng)傳。足見這位“王先生”是個尚未成名,初次著作的槍術愛好者,根本不懂太極拳。
(3)按常理,求序于人的目的,是借助名人之筆推薦其作品的水平與價值,并介紹作者的造詣,提高作者的知名度。古今中外之序言,無不如此。該序隱去作者之大名,而用“山右王先生”稱之。是一極為反常的例子,其中必有蹊蹺。是佚名氏不懂“王先生”之大名嗎?不是。二人相交已有四年以上,豈有不知其名之理。佚名氏對“王先生”少時無書不讀的情況,了如指掌,必為多年之深交。序中應該書寫其大名。因此,本文懷疑“山右王先生”一語,是唐豪把原序之署名篡改而成。冠以“山右”二字,以冒充“山右王宗岳”的目的。何以見得?讓我們分析其破綻吧!
①徐震所傳出的《陰符槍譜序》之全文,抄本之錯別字甚多,唐豪作過多次修改勘誤。從該序的文字素養(yǎng)看,原作者文筆頗佳,不致出現(xiàn)許多不該有的錯字,如末尾的“乾隆”之“乾”字誤作“戟”字,“擊(擎)刺之術”錯作“系(擊)刺之術”,“步伐”錯作“步法”等,這些明顯的錯誤,顯然是一個文化較低的人,重抄此件所產(chǎn)生的錯字,決不是原件之錯字。徐震所見的序文,不是原件,而是重抄本。
②據(jù)臺灣《太極學報》1997年第11期所載之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陳耀庭之文《“陰符槍譜”抄本沒有史料價值,不能作太極拳史引證的依據(jù)》揭露如下:“據(jù)我所知,該抄本現(xiàn)存北京有關方面,我有幸在二十多年前見過該抄本,見后發(fā)現(xiàn),該抄本沒有史料價值,不能作為太極拳史引證的依據(jù),理由如下:
第一,抄本有標點,如逗號[,]、句號[。]、分號[;]、引號[‘]等,并在“山右王先生”處加上人名號、地名號。這足以說明此譜不是什么古譜。稍有文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標點符號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的事,即在1919年之后。唐豪于1930年在北平廠肆購得此抄本,可能是二三十年代一位業(yè)余武術愛好者的抄本。真想不通,為什么唐先生會把它作為珍貴的史料。
第二,抄本十分粗劣,且不說字寫得很差,而且錯別字很多,涂改抄錯處也不少,很不認真。我稍稍計算,短文三頁多點的序中,涂改即達十余處,愈越后抄得愈差。
第三,抄本中多處出現(xiàn)簡體字,僅在《陰符槍譜序》中就出現(xiàn)了“會”、“發(fā)”、“數(shù)”、“備”、“觀”、“歸”、“于”等等,我雖不太精通文字考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上述簡化字,除少數(shù)在清末出現(xiàn)外,極大多數(shù)都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才用,這可以再次說明《陰符槍譜序》不是古本。
據(jù)上所述,可以看出“抄本”是二三十年代的東西,不是乾隆時的原版本。
此外,唐豪先生的《王宗岳考》中說,“這陰符槍譜與太極拳經(jīng)之間,尚有春秋刀殘譜一種……”他指出的所謂“殘譜”二字,在未見原件以前,我與一般人一樣,把殘譜理解為年代遠久、失去某頁或因破損造成了殘缺。見到原譜后,不禁大吃一驚。原來“抄本”并沒有什么殘缺,紙張也不破不舊(并未嚴重泛黃)。唐先生所謂“殘譜”,原來是僅僅沒有抄完,只抄了一部分沒有抄下去。沒有抄全,不知是累了擱筆,還是沒有興趣又不抄了。總之,不是殘,而是沒有抄完。此處用一“殘”字,實在是有點騙人。
我不了解春秋刀是何人所創(chuàng),若顧名思義即為三國關羽所創(chuàng)。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走麥城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又與陳家溝太極拳如何聯(lián)系在一起,其中有點牛頭不對馬嘴。
以上為陳耀庭教授親睹抄本的實況而提供的證明。它更清楚地證實了徐震先生所傳抄的《陰符槍譜序》是唐豪另找他人轉抄原件,而把槍譜作者的署名篡改為“山右王先生”的。
(3)據(jù)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武當山地區(qū)武術教材《武術》(試用本)—書第6頁,在敘述清代的武術史時說:“清朝,武術得到進一步普及和發(fā)展,‘燈會’和‘迎神賽會’上,武術常與說書、雜技、戲曲、舞蹈等多種民間藝術雜揉在一起表演。受到互相影響,中華武術也逐漸形成不同的體系和流派。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基本定型。公元1662年吳殳著《手臂錄》,公元1676年黃百家著《內家拳法》,公元1791年王學定著《陰符槍譜》……”在這里已經(jīng)明確地指出,公元1791年即乾隆五十六年所著的《陰符槍譜》作者是工學定,而不是王宗岳。由此可以斷定,乾隆時的古譜原件,必有槍譜作者之名,可能是“王學定先生”。王學定其人未必是山西人,唐豪在再抄本中故意隱去王學定之名,添加“山右”:二字,以達到冒充王宗岳的目的。唐豪為什么不直接篡改為“山右王宗岳先生”呢?他還有點自知之明:紙是包不住火的,破綻總有—天被暴露。留有余地,則有退路。故在《王宗岳考分中特別說明:“在另外沒有找到別的證據(jù)可以修正此說之前,大概不算十分武斷吧?”
根據(jù)以上的甄別,有充分理由可以否定唐豪之說,而肯定王宗岳不是清乾隆時代人氏,不是《陰符槍譜》的作者,而是明朝中葉的太極宗師,是太極拳理淪的奠基人。
唐豪主觀判斷說王宗岳是乾隆時人,若果出于無意的錯誤判斷.就只能供后人鑒定和參考,不能作結淪,在史學研究中,絕對不允許用臆測代替證據(jù)而作結淪,從而推翻前人的傳統(tǒng)公認說法。唐豪卻違反了這一原則,以此否定王宗岳傳蔣發(fā)之說,并且把明代傳下來的《打手歌》說成陳王廷所著,王宗岳修訂。其錯誤之處,試看其著《太極拳研究》中論述,即可清楚。
該書第137頁,把明朝王宗岳所傳之《打手歌》篡改為陳王廷所作的說法是:“陳氏《打手歌》四句者較簡,存原作面目,此陳溝本有之證一也。陳溝《拳經(jīng)總歌》中有‘屈伸縱放’之訣,陳氏《打手歌》六句者,末作‘沾連粘隨屈伸就’此陳溝本有之證二也。陳氏《打手歌》原始者為四句,辭氣與奏庭遺詩相類。奏庭前于宗岳,有康熙己亥墓碑可證,予推定此歌為奏庭所作。六句者,當為親炙于奏庭之弟子、兒孫等所改。故發(fā)見于陳溝,而其成在王宗岳之前。此陳溝本有之證三也。《陰符槍譜》序言: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宗岳在洛,其后館于汴。溫縣、陳溝位于汴洛間,汜水之對岸,予推定宗岳得長拳十三勢,打手之傳,當在居汴洛時。并推定,宗岳不僅得長拳十三勢打手之傳,兼得《拳經(jīng)總歌》及六句《打手歌》。其后即自撰《太極拳論》一篇,《太極拳釋名》—篇,連同潤改之《打手歌》一首,寫定成譜?!?/div>
以—亡全是主觀之分析,并以王宗岳為乾隆人氏定論,而顛倒歷史。其實,陳溝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是王宗岳之弟子蔣發(fā)在陳家溝生活,指導陳王廷時口授而來,把六句《打手歌》只記得四句,漏掉后兩句,文字也略有差錯。其后改為六句乃據(jù)從外傳人之《打手歌》補上兩句,雖寫在陳氏的拳譜抄本中,仍足明代王宗岳所傳之訣。唐豪為了樹陳王廷為太極鼻祖,剽竊前人之拳譜為陳王廷所創(chuàng),實屬顛倒是非。其依據(jù)純屬以《陰符符槍譜》之作者王學定冒充王宗岳而作出結論。
本文一再強調,沒有兩份證據(jù)佐證,單憑一份材料是不能作結論的。僅憑臆測推斷,而以此為據(jù)否定前人之論斷,是違反考證常規(guī)的。故唐豪有關王宗岳的一切說法均應否定。
唐豪篡改王宗岳的時代,既沒有兩份證據(jù)為憑,《陰符槍譜序》中又無“王宗岳”之名,破綻百出,卻為什么使許多人相信呢?事出有因。大約在清末民初之際,從李瑞東太極拳派的拳史資料中,傳出一份名為《陳長興序》的托名之作,其中以陳長興自述的口氣,敘述清乾隆初年王宗岳與甘鳳池同行,收蔣發(fā)為徒;并自述其從蔣發(fā)學藝廿載,盡得其傳,告其后人知陳氏之拳從蔣發(fā)始。此說因盜用陳長興之名義而述,惑人視聽,信者頗眾;與唐豪之說互相呼應,使得唐豪之偽證有一支持。但細審《陳長興序》之全文,也屬后人托名之作,并非陳長興所寫。1996年筆者于《武林》第3期撰文《“陳長興序”辨?zhèn)巍嬲撏踝谠馈⑹Y發(fā)之年代》公之于世,迄今已近三年,社會反映基本良好。本書特將《陳長興序》(以下簡稱“陳序”)之全文引出,并詳為剖析:
興(陳長興自稱)自總角之年,每于讀書之暇,即從師學習武術。夫拳勇一道,真?zhèn)魃跸?/div>
矣。惟我?guī)熓Y先生為王宗岳門下之高弟子,得內家武當悟修之真?zhèn)饕?。幼時因出天花,為悶
痘而斃,棄之于郊外矣,忽被狼將頭皮咬破,—痛而蘇,大聲一哭,將狼驚走。適有鄰人由此地經(jīng)過,聞其哭聲甚雄,視之識為蔣氏之子也。遂抱之送歸其家。但其痘周身皆出滿矣。從此痊愈,惟頭皮半邊成—大疤,故后人稱先生為“疤頭”焉。名聞海內。凡善拳勇者,無不拜服也。
余在先生門下,學藝廿載。蒙恩師教誨,技藝盡授于我矣。吾夫子幼年,亦練少林外家拳棒,于乾隆初年夏間,在會上,同眾人圍場演拳術,忽見場外有二客牽馬立觀。其中有一客,年紀稍長者,對操演拳棒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憐惜之情形。
先生正在凝想之際,有同窗學友將先生引至無人之處,告之云:“適才牽馬二人甚為贊美先生,并云,‘可惜此子未得真?zhèn)鳎粼谖嵝珠T下,不出十年,學必能成名于天下?!薄壬劥苏Z,知二客實為練藝之高人,必有驚人絕技在身。因尾隨之,行至無人之處,跪而求之:“愿吾師垂憫愚誠,收在門下,弟子愿受教誨?!倍托υ唬骸巴又囈?,吾二人不通技藝,豈能教誨爾耶?”先生長跪不起,一再懇求,至于泣下。一客贊之云:“不料爾乃幼童,竟靈敏若此,實屬可喜可愛之至?!蹦讼蚰觊L之人云:“此子真誠之至,吾兄何妨收此子于門下而教誨之。以弟觀察,將來能代吾輩傳授技業(yè)者,此子定能勝任也?!蹦觊L者似有許可之意,便向先生云:“童子爾既決心從吾學藝,可于下月某日午時,在此垂楊柳下候吾兄弟可也。”言訖,二客遂乘馬而去。
先生于所約之日,五更即至其地敬候。正午,方見二客乘馬而來。見先生在道旁敬立恭候,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在此等候多時矣乎?”先生笑曰:“弟子在雞鳴時即來此敬候吾師矣?!倍图卧疲骸叭孀涌山桃?。由此吾知童子尊師重道信念之堅誠矣。倘余再推辭,是負英才也。今即拜吾為師,從吾學藝,保爾十年之內,必能成功?!毕壬煺埗椭疗浼野輲熝?。方知二客年長者為山右王宗岳先生,稍次者,乃江南甘風池先生也。二公皆為當代高人,名震寰宇之士。吾師從太夫子王宗岳先生學藝十載,盡得內家真?zhèn)?,又得甘鳳池、張鳳儀二先生傳授,遂練成絕技,無敵于天下,為俠中之高人。興從吾師,學習太極拳術各層功夫,并各般槍法、刀法、劍法及內功練氣諸法。不但為武術之正宗,實為修身養(yǎng)氣之至寶也。余今代師傳藝,茲將吾師之顛末筆之于書,使后學者,知本門拳術之淵源。—覽此序,即知河南溫州派,自蔣氏始。庶可報吾師門教誨深恩千萬一也。
嘉慶元年菊月
溫州(即溫縣) 陳長興謹序
(本文注;上文轉自趙斌、趙幼斌、路迪民合著《楊氏太極拳正宗》一書,原書注明引自雍陽人《太極拳源流考證》,載《體育文史》1988年第4期。該文所述蔣先生,未書蔣發(fā)之名,但查《武魂》1991年第6期牽1頁,胡海牙先生所傳出之《陳長興序》內容相同,但在“得內家武當悟修真?zhèn)鳌币痪浜螅o接有“先生姓蔣名發(fā),字元龍,乃吾鄉(xiāng)之人”)
這篇“陳序;所迷情節(jié)具體,人物俱有姓名,又以陳長興自述語氣來寫,顯然具有直接見聞的“證據(jù)”意義,因此不少學者信以為真。30年代前各名家所述源流,多有“蔣發(fā)傳陳長興”之語,根據(jù)即在此序。再與唐豪所說的“乾隆王宗岳”之說相呼應,迷惑了一些學術專家,甚至連批駁唐豪的徐震先生,也相信此說,把王宗岳、蔣發(fā)都視作乾隆時代之人。這一失誤對今人的影響較大。但是,《陳長興序》有一顯著的破綻必須指出:若此序真為陳長興所作,其出處應在陳家溝,由其后人發(fā)表,但此序的出處卻在李瑞東所遺的拳譜之中。而陳長興的后裔如陳績甫、陳小旺、陳正雷的著作中,均堅持蔣發(fā)為陳王廷之仆,不承認是陳長興之師。蔣發(fā)所締造的趙堡拳派,其當代傳人根據(jù)歷代先師所傳史料,一致認為,蔣發(fā)生于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而陳長興的生卒年為1771-1853年,二人相距二百余年。如何親授拳藝。在陳家溝,古今之說,均認定只有一個蔣發(fā),即與陳王廷同一時代之蔣發(fā)。30年代前,村人多說蔣發(fā)為陳王廷之師,未見有說蔣發(fā)為陳長興之師的說法。發(fā)生在陳家溝的事件(例如蔣發(fā)傳陳長興之說),淮說了最有權威呢?是外地的名家,還是本地的群眾和文字記載呢?毫無疑問,本地群眾(包括陳家溝及趙堡的群眾)最有權威。因此,“陳序”所述,必有錯誤。下面分析其破綻:
(1)時間不符:該序所署年月嘉慶元年即1796年。據(jù)傳出此序之雍陽人稱,《陳序》是陳長興傳楊祿禪,楊傳王蘭亭,王傳李瑞東而保存下來的。查楊祿禪出生于1799年,《陳序》既為傳楊祿禪而寫,楊來出生,何以知其日后為徒,豈非虛構?又據(jù)陳小旺著《世傳陳式太極拳》一書云,陳長興青年時走鏢山東,晚年才回村開館授徒。嘉慶元年,陳長興才25歲,尚未收徒,不可能寫出告弟子以淵源之序文。顯然是后人托名之作,胡亂寫—年份,以致矛盾重重。
(2)出處可疑:陳家溝的陳氏傳人均無此序,楊氏傳人也無此序。說是王蘭亭傳李瑞東,顯屬虛構。何以見得楊家沒有此序?根據(jù)是:①趙斌等所著的《楊氏太極拳正宗》一書,引出此序,是雍陽人提供的;從《體育文史》1988年第四期抄出,趙斌本身就未見過此序。趙斌生于1906年,是楊澄甫之侄外孫,青年時一直隨楊澄甫習藝和傳拳,楊家若有此序,必傳至趙斌。趙既沒有該序,可見楊家也無此序。②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中所附的《明王宗岳太極拳論》為楊祿禪所傳,其中的“明朝”時代與“陳序”所述乾隆時代不符,足見楊祿禪沒有這份“陳序”向其后人流傳。至于該書的“自序”中有“陳長(興)師,乃蔣先生發(fā)之唯一弟子”一語,是代筆者從當時社會上流傳之“陳序”倒流到楊氏而誤傳,實無依據(jù)。此語在楊澄甫早期口授陳微明和委托董英杰著的《太極拳術》、《太極拳使用法》中均無此說,在董英杰著《太極拳釋義》中明確寫出“王宗岳傳蔣發(fā)傳陳家溝數(shù)代至陳長興”這些提法,均源于楊氏的家傳。
陳氏、楊氏均無此序,那么,“楊祿禪傳王蘭亭,王傳李瑞東”之說,顯屑虛構。
(3)最露骨的破綻是序中之“得內家武當悟修之真?zhèn)鳌币痪?。該句意?盡得王宗岳之真?zhèn)鳌保瑸楹螌懗伞拔洚斘蛐拗鎮(zhèn)鳌蹦?據(jù)雍陽人發(fā)表于《武當》1989年第5期的《李派太極崇武當》一文所述,在李派的傳譜中將李瑞東學于王蘭亭所傳的楊氏太極,也即是王宗岳所傳北派太極拳,稱為“武當?shù)諅魑蛐夼商珮O拳”,而得后學于甘淡然(甘鳳池之曾孫)所授之江南派太極拳稱為“武當?shù)諅鹘痼概商珮O功”。王宗岳所傳的太極拳,在楊、吳、武、孫、趙堡等派均稱為“北派太極”,而沒有“悟修派”之稱,可遍查各名家之著作而證實,“悟修派”一語,唯獨李派專用。由此看出,“陳序”的作者實為與李派有密切淵源的人物所著,無怪乎此序出自李派的拳譜檔案之中。由此可見,此序寫作的時代,大約在清光緒年間甘淡然授藝李瑞東之后至民國初期。故所署的“嘉慶元年”是假托,因而破綻百出。序中所述王宗岳與甘鳳池同行,實屬荒唐。明朝之王宗岳與清朝之甘鳳池怎么能同行呢?在陳家溝、趙堡及永年楊氏的拳史資料中,絕無甘鳳池之名,足見此說虛偽?,F(xiàn)舉二例以證之。
例一,趙堡派第十代傳人鄭悟清所傳王宗岳收蔣發(fā)為徒的情節(jié)比較可靠,因為趙堡派為蔣發(fā)締造,故記述實為蔣發(fā)所述,世代相傳。在鄭氏的《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闡秘》一文(載《武當》十周年精華本下卷)記述如下:
“明代萬歷年間,有山西陽城王宗岳者一行二人,由太行經(jīng)趙堡渡黃河赴鄭州檢查生意,住宿趙堡,偶爾看見有練拳者,在店中議論,穿紫花布衫的天資好(指蔣發(fā)),被店主人聽見,告知蔣發(fā)。蔣發(fā)當時求店主同去見客人,經(jīng)多方懇求允收門下,約定日期由鄭州回來,同路上山西學藝歷時八年。蔣發(fā)忠誠于老師家庭,如同父子。因師年高,由師姐代師傳授藝術。因此,人稱趙堡鎮(zhèn)太極拳為大姑娘拳。王宗岳老夫子無于,只有獨女兒。(王宗岳)對太極拳有高度的修養(yǎng),人稱華北大俠,寫有太極拳淪等論述著作。傳授藝術重選賢而教。傳授拳藝給女兒及鄭州孫某(因名字失傳,拳藝亦未傳人),晚年傳授蔣發(fā)。”
例二,據(jù)徐震《太極拳考信錄》中引用1934年夏《北平實報》所載《王矯字訪問記》,訪問者為王柱宇,答者王矯宇是楊班侯之學生,當年已八十余歲?,F(xiàn)摘其內容如下:問:太極門不能水上步行乎?答:水上步行之事,本人曾聞之于露禪先生。彼云:“太極門中能水上步行者,惟王宗岳收蔣發(fā)為徒的故事。緣王宗岳因呼蔣發(fā)為禿小子,蔣大怒,與之較量,被王擊出十丈以外,凡三次。至此,蔣知王為非常人,即跪求拜師。王說:汝之氣質過于剛烈,我呼汝一聲禿小子便欲擊殺我。若我傳汝功夫,將來不知擊殺多少人矣。蔣發(fā)頓首謝罪懺悔,叩首無算,至于出血。王察其意誠,始允收為徒,約明年今日正式行拜師禮(此下有云:本人有生以來不打誑語,凡本人之談話,皆由本人負責,舍下在德勝橋旁真武廟之西側。外間有懷疑者,無妨向本人詢問)。王宗岳去后,蔣發(fā)即筑室于黃河之岸守候。約經(jīng)一年,一日傍晚,蔣發(fā)于河岸翹盼,見河中水面有人影向此岸來。蔣發(fā)注視良久,人影漸近,細視之乃王宗岳先生也?!贝隧梻髡f與趙堡史料相異,傳說中情節(jié)走樣和事跡.夸張。王矯宇說“一生不打誑語”,必親自聽聞楊祿禪,照樣傳述。楊則聞之于陳家溝之前輩口述。其內容雖有三點不足為信:一是王宗岳為文化素養(yǎng)甚高之人,不會無故辱罵蔣發(fā)為禿小子。二是步行水面,必為夸張。三是打出十丈以外,也是夸大。但作為楊祿禪傳達“王宗岳收蔣發(fā)為徒”的事件,王矯宇是直接聆聽者,可作為證實楊祿禪說過“王宗岳傳蔣發(fā)”的源流關系。并且參照楊澄甫、楊振鐸之著作中,均附有《明王宗岳太極拳論》之標題,說明楊祿禪所傳王宗岳,蔣發(fā)均為明代之事跡,并非乾隆之事。蔣發(fā)晚年居陳家溝,楊祿禪從陳家溝聽聞的傳說,必指陳溝居住的蔣發(fā)(蔣仆),細節(jié)雖有出入,但“王傳蔣”這一關系卻是代表了陳溝與趙堡—二地的史料,均不謀而合地確認了這—源流。
唐豪之考證,雖謂蔣發(fā)與陳王廷同為明末清初人,但改王宗岳為乾隆時人,從而否認王宗岳傳蔣發(fā)的師徒關系,則完全是謬誤的。
趙堡、陳溝之說,源于蔣發(fā)生活和傳藝之處,是當?shù)厍拜吶怂鶄鳌j悳现f雖有某些夸大,但所說“王宗岳傳蔣發(fā)”的關系,則是有源可稽。趙堡的拳譜史料,更有確鑿之證據(jù)。對比之下,唐豪根據(jù)—份來歷不明、內容不確的《陰符槍譜序》,靠分析推斷和篡改“王學定”之名冒充王宗岳,究竟兩種說法,何者為真,何者為偽,讀者自可明辨是非。
王宗岳的時代屬明朝中葉,前于陳王廷。因此,清初之陳王廷,即使編造了陳式太極拳架,也非太極拳最早之鼻祖。
第三節(jié):王宗岳拳譜之傳世途徑考
王宗岳傳下之太極拳譜(以下簡稱“王譜”)是現(xiàn)代各派太極名家奉為正宗的經(jīng)典理論。經(jīng)歷數(shù)百年之歷代祖師轉抄而傳諸今人。在二十世紀以前,太極拳基本是秘傳的,“王譜”是秘中之秘,只在太極門內的主要傳人中衣缽相傳。因此,“王潛”的流傳途徑,也就是考證太極拳源流的重要線索??甲C“王譜”的原貌及其傳世途徑,可以解決三個歷史疑案:一是“王譜”的理論是否為張三豐所傳?二是王宗岳是什么時代人氏,是明朝人,還是清朝人?三是王宗岳的弟子蔣發(fā),是趙堡派的第—代宗師,還是陳長興之師?也即是蔣發(fā)為明末清初人,還是清乾隆人?這些疑案至今雖有所突破,初步有一答案,但還未達成社會之共識。只要深入地研究“王譜”的原貌及其傳世途徑,便不難解決這些疑案中的許多問題。
一、王宗岳拳譜中的組成部分及四條傳世渠道
“王譜”組成部分有多少篇?由于歷代的前輩對弟子的授受因人施教,并非都將“王譜”的全部內容授予,而是摘其某些主要的拳論、拳訣相授。在多年的傳抄過程中,又有某些抄錯、抄漏或增添的訛誤字句。拳譜的作者及其時代,也沒有注明清楚,因此目前各派所持的“王譜”篇數(shù),或多或少,文字上大同小異,略有差別,以致難窺古譜之原貌。
90年代以來,西安之路迪民、趙幼斌二氏,對“王譜”的原貌考證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研究結果發(fā)表在《楊氏太極拳正宗》(趙斌、趙幼斌、路迪民合著,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的第六、七兩章??甲C的依據(jù),主要根據(jù)傳世較早的四份拳譜比較分析,去訛存真;取長補短而成。這四份拳譜代表了四個派別的不同傳世途徑,代表性較全面,得出的結論比較可信。現(xiàn)先將這四份拳譜所代表的四條傳世渠道,及其所傳之內容略述如下:
1、武氏拳譜(簡稱“武譜”):以李亦畬手抄的“老三本”中授予郝和(為真,1849—1920)的抄本為據(jù)。原件的影印。參見顧留馨著《太極拳術》(198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第374—382頁。該譜之中包含的“王譜”著作共四篇:①《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②《十三勢(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此篇后人所附之標題為《太極拳釋名》)。③《十三勢行功歌訣》(又稱《十三勢歌》)。④《打手歌》。李亦畬手抄此件之年為清光緒七年(1881年),僅流傳于李氏后代及郝和。后郝和(為真)以教拳為業(yè),廣收弟子,拳譜乃流傳其弟子及后人中,但流傳面不廣。公開出版問世則始于1935年由李亦畬之侄孫李福蔭編《廉讓堂太極拳譜》,內含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三人之拳論。文字上也勘誤了前傳之手抄本中的某些訛誤。
武禹襄所獲的“王譜”四篇,其真正的來源是由其師陳清平所傳。由于歷史之局限,趙堡派立下門規(guī),拳不外傳出村,故托詞說是其兄從河南舞陽縣鹽店意外獲得。目前,太極拳早已公開廣傳,趙堡也打破門規(guī)。這一真正的來源,也由武氏之當代衣缽傳人喬松茂公開其秘。喬氏于1994年《中華武術》第四期發(fā)表的《武式太極拳的源流及特點》中有云:“陳師(清平)所授拳技與禹襄從太和堂學得的拳架大不相同。禹襄邊學邊練,并將所學拳理、拳訣作了札記,晝夜研習,悉得其髓,理法盡知。復將陳師所贈的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拳勢概要圖》、《拳論》一并抄繪攜歸,與其甥李亦畬、李啟軒一同研習。兩年后技藝驟進,理法大明,竅要盡能施于身。因之,將前作之札記,參以后之閱讀《拳論》、練功方面的發(fā)悟,衍寫出《拳解》四則,《十三勢行功歌解》(本文注:應為《十三勢行功要解》)、《身法十條》、《打手撤放》、《四字密訣》等著作?!鄙衔慕鉀Q了兩點疑難:一是武禹襄的“王譜”源自趙堡陳清平之傳,非從舞陽鹽店獲得,理順了“王譜”的來龍去脈。二是武氏所著《十三勢說略》、《太極拳解》兩篇是根據(jù)“王譜”中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及人稱為“張三豐太極拳論”,結合己見。衍寫而成。解決了某些學者誤以為“楊門弟子(陳微明)所傳出的‘王譜’,是將武氏上述二文竄改而成。”對“王譜”中的《十三勢行功心解》等著作之真實性,得到了證實。
2、楊氏拳譜(簡稱“楊譜”),以1925年楊澄甫口授,陳微明著《太極拳術》一書所載之“王譜”為據(jù)。“楊譜”之傳世較“武譜”更早,在清咸豐六年(1856年)楊祿禪赴京教拳后,因有“楊無敵”之威名,從學門徒眾多。楊祿禪也打破秘傳之陳規(guī),將所獲的“王譜”及古譜三十二目全部公開,傳于其主要傳人。吳式太極拳第一代宗師全佑(滿人,1834—]902),在此時,得楊班侯授予楊氏之全套拳譜,均載于吳公藻(吳鑒泉次子)所著之《太極拳講義》(1935年出版)一書之中。其內容基本與陳微明所傳“王譜”相伺(個別字有所訛誤)。另以《太極法說》為名,匯總了“楊譜”中的古譜32目及《張三豐承留》、《口授穴之存亡論》、《口授張三豐老師之言》、《張三豐以武事得道論》古譜四篇?!短珮O法說》所載之譜,在楊振基著《楊澄甫式太極拳》—書(嚴翰秀代筆整理,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也以影印件附錄刊出,與吳公藻書中之影印件,同出—人之手抄真跡。證明吳公藻在書中之題詞“此書乃先祖吳全佑府君拜門后,由班侯老師斯授,是于端芳親王府內抄本。在我家已有一百多年。公藻童年時即保存到如今。吳公藻識”,確屬事實。但“百多年”為約略之數(shù),實為七十多年而已。以上這些古譜之來源,在楊祿禪祖孫三代均秘而不宣。本世紀90年代初,嚴翰秀先生代楊振基前輩整理出版《楊澄甫式太極拳》—書時,楊振基前輩始對嚴翰秀說出是陳長興所傳。這又弄清了楊氏、吳氏兩派拳譜的真正來源。至于陳長興從何而得“王譜”,本書之后文,另有詳細分析。
3、趙堡拳譜(簡稱“趙譜”):由于過去比較封閉,傳世較晚。最早出版問世者為杜育萬(元化)于1932年附于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之末的《杜育萬述蔣發(fā)受山西師傳歌訣》及1935年著《太極拳正宗》一書所載。該書之扉頁注明:“蔣老夫子(即蔣發(fā))傳太極拳正宗共八冊,余所編皆系余師任老夫子(長春)所傳……今將1冊先付印焉。其余正在編述
中?!笨梢娳w堡派由蔣發(fā)傳下之拳譜、拳論比較豐富,惟杜元化在第一冊中,只傳出“王譜”一則,其余可能待后發(fā)表。但以后因抗戰(zhàn)爆發(fā)等原因,杜氏未能續(xù)著。蔣發(fā)所傳八冊拳譜,經(jīng)歷次戰(zhàn)火之摧毀和“文革”的“破四舊”等原因,至今已很難覓其蹤跡。杜氏在《太極拳正宗》一書傳述了陳清平傳下之“王譜”中的一篇,命名為《太極拳總論》(附歌),實則是與楊祿禪所傳的“張三豐太極拳論”為同一拳論。但此處匹配有古譜之原有拳訣,并由陳清平把拳論的各段,與拳訣的每句,作一對應的編寫,更能體現(xiàn)出古潛的原貌是歌訣與拳論相對應的合璧之作?,F(xiàn)將陳清平所傳原文列后:
太極拳總論(附歌)
河南懷郡溫邑趙堡鎮(zhèn)陳清平
歌云:舉步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xù)一氣研,
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后天還。
[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附歌]舉步輕靈神內斂。
[拳論]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于腰腿間求之。
[附歌]莫教斷續(xù)一氣研。
[拳論]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附歌]左宜右有虛實處。
[拳論]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傢毠?jié)節(jié)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附歌]意上寓下后天還。
[陳清平附言廣背絲扣為太極拳之母,是此拳徹始徹終功夫。此論此歌是教人單做背絲扣順逆動作之法,故以稱之?!?/div>
以上所列《太極拳總論》有陳清平的署名。歌訣與拳論之文字,基本上與《杜育萬述蔣發(fā)受山西師傳歌訣》相同。但《杜育萬述》則以歌訣為主體,拳論附于歌訣之下。此處則以拳論為主體,歌訣附于拳論之后。有人對此編排產(chǎn)生誤解。以為第一段拳論是對應其前的四句“歌云”。原文中把每一段拳論的“附歌”均寫作“歌云”,使人誤以為第一句“歌云”,搭配第二段拳論。把最后一句“歌云”,搭配[陳清平附言]。誤會了原譜之真實性。為此,本文特在該譜中標明[拳論]、[附歌]及[陳清平附言],以消除誤會。
由此觀之,《太極拳總論》即是蔣發(fā)受山西之師王宗岳(林禎)所傳下之歌訣及其釋文。過去某些名家曾指責陳微明所傳出之該譜,是篡改武禹襄的《十三勢說略》而成,以否定該論為張三豐所傳。由此《總論》觀之,其拳論之文字,不僅與“楊譜”傳出之該論相同,而且出現(xiàn)在武禹襄之師陳清平之前。豈有師父或前人抄襲武禹襄著作之理。顯然,某些名家所說,是本末倒置。也可以證實上文引出的喬松茂之述源是正確的。
趙堡之拳譜,在30年代才有書籍出版,逐步公布。傳人劉會峙著《武當趙堡傳統(tǒng)三合一太極拳》(陜西科技出版社1992年出版)傳出了該派保存的若干篇“王譜”。其出版時間雖晚,但可看出,這幾份“王譜”及其他幾篇古譜,絕非抄襲“楊譜”而成。何以見得?理由是:①該書對“楊譜”中的《張三豐太極拳論》,分為兩篇,分別注明作者為“王宗岳著《十三勢》(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及王宗岳著《太極拳論》(即“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②《打手歌》則注為張三豐者;③古譜三篇《張三豐承留》一文與“楊譜”有個別字不一。如“萬載永長春”(劉會峙)與“楊譜”之“萬載詠長春”不同?!稁焸鲝埲S老師之言》也有差別。如第三行中“劉譜”為“先學者”,“楊譜”為“先覺者”。在《師傳〔穴之存亡論〕》中,劉會峙本有“十不傳”,“楊譜”則為“八不傳”,增多了“九不傳好事好斗狠斗勇之人。十不傳歹人”等等??梢?,趙堡一派尚有一些古譜有待挖掘。在《武當》1990年第六期戚建海著《蔣發(fā)秘傳太極拳經(jīng)典》一文中,披露了趙堡傳人和有祿所保存的“王譜”中之六首“七言四句”拳訣,與姜容樵傳出之“乾隆抄本”中六首歌訣,
基本相同:六首歌訣之原文如下:
一、順項貫項兩膀松,束肋下氣把襠撐,
胃因開動兩捶爭,五指(趾)抓地上彎弓。
二、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xù)一氣研,
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后天還。
三、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
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
四、忽隱忽現(xiàn)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是,四兩撥千運化良。
五、掤捋擠按四正方,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六、極柔極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
開展緊湊乃縝密,得機而動如貓行。
(本文注:該六首歌附在陳清平著《大極拳練架六要》之后,故存該譜者誤以為陳清平為歌訣之作者。實為“王譜”原有之歌訣。)
由以上趙堡派所傳之“王譜”看.與楊:武兩派之“王譜”是一致的。其來源各主要傳人之說法,均一致確認是王宗岳(林禎)傳蔣發(fā)再傳邢喜懷、張楚臣、陳敬伯、張宗禹、張彥、陳清平,再廣傳至其各弟子如武禹襄、和兆元、任長春等,脈絡清楚。
4、“乾隆抄本”(簡稱“乾本”):此譜為形意拳傳人姚馥春、姜容樵合著之《太極拳講義》一書傳出。該書是1930年上海武學書局出版。據(jù)該書作者在序中及《太極拳之源流》一節(jié)中所述,拳譜為陳長興傳子耕耘,耕耘之子某(本文注:應是陳延熙)以友誼關系,授譜予河北定縣之形意拳名家許占鰲(郭云深之弟子),許又授與其弟子湯士林。湯士林再傳姚馥春、姜容樵。姚、姜二氏于民國元年(1912年)從湯士林習太極,至1930年才著書公開此譜。書中所傳出之太極拳非陳式太極,而是楊式太極的六路老架。據(jù)姚馥春序中云,是許占鰲以友誼之份,向永年廣平的陳姓者學得。因此,拳架的來源與“乾本”之來源,是由不同之人所授予。
筆者曾將“乾本”與“楊譜”中的王宗岳各拳論之全文作過詳細的校核,確認此二譜同出一源,惟“乾本”多出六首歌訣與拳論相匹配。這六首歌訣,又與趙堡傳人和有祿所存六首歌訣大體相同(個別字有音似、形似的訛抄)??勺C明同出于陳長興之傳。本書中另有詳細論證。
又據(jù)陳正雷著《中國陳氏太極》(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第377頁中記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袁世凱督魯,見耕耘公碑記,知太極拳為陳氏所專精,派人來訪,聘延熙公前往教其子侄……自魯而津,教授六年?!奔搓愌游踉?900-1906年赴天津授拳時傳出,與許占鰲習楊氏太極之后,再獲得“乾本”之時代大體相合。故姜、姚二氏所傳之“乾本”,可確認其來源真實。但因譜中有“以上為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的旁注,與唐豪樹立陳王廷為太極拳鼻祖之意圖相抵觸,故遭唐豪及其后繼者攻擊為“偽譜”。本書為了撥亂反正,特對此譜辨真,并以此為基礎,考證王宗岳“十三勢”古譜之原貌。
“乾本”之可貴之處,是保存了原譜較為全面的內容,說明了古譜是由張三豐所傳的拳訣,由王宗岳注釋成拳論,相互合璧而成。注釋者王宗岳在譜中注明“以上(指歌訣)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并有各首歌訣為證,有力地證明了“張三豐創(chuàng)‘十三勢’,是近世太極拳的祖師“這一重要論斷。否定了唐豪樹立陳王廷為鼻祖之謬誤。
由以上四個傳世渠道看,“武譜”、“趙譜”均源出于蔣發(fā)到陳清平七代祖師的傳授?!皸钭V”及“乾本”則源出于陳長興的傳授。陳長興所獲的“王譜”又從何途徑而來?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書在《楊氏拳譜與“乾隆抄本”辨真》中將論證其來源。初步認為,其來源是:王宗岳傳蔣發(fā),再傳邢喜懷、張楚臣至陳敬伯。陳敬伯既是趙堡的第四代掌門,又是陳家溝的十二世孫。故陳敬伯晚年廣收門徒時,將拳技及“王譜”私授其族弟陳繼夏、陳公兆。陳繼夏傳陳秉旺(長興之父)三兄弟,稱“陳氏三雄”。秉旺傳子長興。故陳長興之“王譜”,實為王宗岳經(jīng)趙堡之歷代傳人而傳下,是為可靠之真譜。
二、四條渠道均源出趙堡之傳
總結以上四條傳世渠道,歸納為一,就是四條渠道均由趙堡拳派擴散而出。也即是源于蔣發(fā)之傳播。由此可知,趙堡之第一代宗師蔣發(fā),就是山西王宗岳之弟子。杜元化《太極拳正宗》所述的山西王老夫子林禎,也即王宗岳之別名并非二人。
過去,由于唐豪把王宗岳的時代篡改為“清乾隆時人”,又有《陳長興序》的配合,故使后人誤會山西王林禎不是王宗岳,從而懷疑趙堡的第一代宗師蔣發(fā),也是不實之傳,而以“乾隆蔣發(fā)”代之。造成源流之重大失誤。
第四節(jié) 王宗岳“十三勢”古譜之原貌考證
考證“王譜”之原貌,目的有二:一是勘校歷代傳抄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些訛誤字句,以使古譜之理論更趨完整和準確。二是考證古譜原貌中是否有“以上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的旁注,以及有無張三豐的原作,以解決關于張三豐是否創(chuàng)“十三勢”(太極拳的古稱)的爭論。從而澄清太極拳的源流。
1992年,路迪民、趙幼斌以客觀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考證了這—問題,比較分析了較早傳世的“楊譜”、“武譜”、“趙譜”、“乾本”中的王宗岳拳論及歌訣,取長補短,去訛存真,初步總結出反映古譜原貌的《太極拳經(jīng)、論匯集》,載于《楊氏太極拳正宗》一書的第七章(三秦出版社1992年出版)。從中看出:古譜并非王宗岳一人之作。實由張三豐所著的若干首拳經(jīng)歌訣,與王宗岳對應于歌訣的釋文(拳論)合璧而成。王宗岳注樣后,留下一旁注,以示歌訣及其所傳的理論為張三豐之作。為30年代以前各太極名家尊張三豐為祖師提供了有力的證m。初步否定了唐豪所鼓吹的“清初陳王廷為我國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的誤導之說。
這一考證,當然會遇到不同觀點者的阻力。《武林》1992年第12期,就有人發(fā)表文章否定原貌考證的依據(jù)。1930年姜容樵、姚馥春發(fā)表《太極拳講義》一書傳出此譜時,就被唐豪攻擊為“偽譜”,對后人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故1998年《武魂》雜志第九期,也有人脫離其傳遞途徑的檢驗,純從個人對原譜文字的理解,作出否定“乾本”真實性的看法。由于從30年代到90年代都有人堅持唐豪的觀點,對“王譜”原貌考證所據(jù)的“乾本”、“楊譜”、“趙譜”,都有懷疑或否定的看法,故筆者為慎重起見,也專門對上述三譜,進行甄辨,確認是真譜。有關論證在本書有詳述。本文仍循路迪民、趙幼斌的思路和拳譜依據(jù),作一復核和肯定。并對其中未完成的部分,如《十三勢歌》、《二十字訣》的作者考證,及拳譜中尚存的個別訛誤字,有待補正。對路、趙二氏的研究,加以充實。可以說,本文的考證,是在路、趙二氏研究基礎上之繼續(xù)。
為此,先將“乾本”原文,及路迪民等之考證結果轉抄于后,以供讀者循序而深入了解。
一、太極拳譜“乾隆抄本”原文 (錯字未加改動)
姚馥春、姜容樵傳出
歌訣一:
順項貫頂兩膀松,束烈下氣把襠撐,
胃音開勁兩捶爭,五指抓地上彎弓。
(原書注:“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
(原譜釋文)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提項調襠、兩背松。然后窒。開合按勢懷中抱(空字)。七星視如車輪,柔而不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已動。由腳而腿,由腿而身,練如一氣。如轉鶻之鳥,如貓擒鼠。發(fā)勁如弓發(fā)矢,正其四體,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注:“原譜釋丈”四字,為本文所加。姜、姚之書用括號將各句括出,以示釋文。原譜中有訛誤之疑字,下加·號注出]
歌訣二:
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xù)一氣研,
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后天還。
(原譜釋文)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左右前后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將植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虛實要分清楚,一處自有—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歌訣三:
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
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
(原譜釋文)拿住丹田之氣,煉住元形,能打通哼哈二氣。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人背我順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與性惟一貫。由著熟而漸至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歌訣四:
忽隱忽現(xiàn)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兩撥千運化良。
(原譜釋文:)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左實則右虛,右重則左輕。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雄豪所向無敵,蓋皆由階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乎強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率(皆)自為人所制者,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旁注)此論句句切要,并無一字陪襯。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
歌訣五:
棚捋擠按四方正,采列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原譜釋文)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于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附注)以上系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十三勢歌訣六: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原譜釋文)氣貼背后,斂人脊骨。靜動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氣;在氣則滯。內三合與外三合。
二十字訣;
披閃擔搓歉,粘隨拘拿扳,
軟棚摟摧掩,撮墜續(xù)擠攤。
(原譜釋文)骨節(jié)自對,開勁攀梢為陽,合披坑窯相照,分陰陽之意,開合引進落空,分寬窄老嫩,人筍不入筍,有擎靈之意。
斤對斤,兩對兩。不丟不頂,五指緊聚,六節(jié)表正,七節(jié)要合,八節(jié)要扣,九節(jié)要長,十節(jié)要活,十一節(jié)要靜,十二節(jié)抓地。
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能顧住元氣,不跑不滯,妙令其熟,牢牢心記。
能以手望槍,不動如山,動如雷霆。數(shù)十年功夫皆言無敵。果然信乎。高打高顧,低打低應,進打進乘,退打退跟,緊緊相隨,升降未定,沾粘不脫,拳打立根。
十三勢行功心解
(原譜釋文)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要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轉虛實也。發(fā)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撐支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力由脊發(fā),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此篇至此完——本文注)
歌訣七:
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
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
[原譜釋文]極柔軟然后極堅剛,能呼吸然后能靈活。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記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牽動往來,氣貼背,斂人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亦連。廣乾本”全文完)
由以上的“乾本”全文看,與“楊譜”比較,多出了六首“七言四句”的歌訣,及歌訣一的釋文,并且多出了“二十字訣”及其釋文。其余均一致。唐豪說,多出的歌訣,是后人為了便于記憶而作并托名為張三豐之作。并說姜容樵“善扯謊,對著作極不老實”。但查這六首歌訣與上節(jié)所列出“趙堡拳譜”中和有祿所存抄本的六首歌訣,除個別字訛誤外,總體是相同的,是古傳歌訣的證明。
據(jù)姜容樵、姚馥春在其著作中說明,此譜是陳長興之孫(陳延熙)授許占鰲,許傳湯士林,湯傳姚馥春、姜容樵。既然源出于陳長興之傳,理應與楊祿禪所獲之譜是一致的。不難看出,陳長興家傳之“王譜”,保留了原有的歌訣與拳論相匹配的全貌。而授予楊祿禪之譜,則略去歌訣。至于歌訣一之釋文,則因前人傳抄中訛誤字稍多而費解。在其后的各篇拳論中,內容也有重復的論述,故沒有抄傳楊祿禪。
二、路迪民等之考證
路迪民、趙幼斌根據(jù)“乾本”的內容比較全面,并據(jù)杜育萬述蔣發(fā)受山西師傳歌訣中,每句歌訣與每段拳論一一對應的文體結構,看出:全部釋文,均為王宗岳之作,并據(jù)注釋者王宗擊的旁注“以上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所著……”,證實此注所指的張三豐著作就是王宗岳所注釋的拳經(jīng)歌訣。這是一個重罷的考證成果,對研究太極拳源流,是一份寶貴的證據(jù)。
路、趙二氏綜合四份古譜,初步考證的結果原文如下:
太極拳經(jīng)拳論匯集
太極拳經(jīng)
武當張三豐著 山右王宗岳解
(由張三豐祖師著,王宗岳宗師精解的太極拳經(jīng),因長期傳抄而身首分離,謬誤百出。對其作者亦產(chǎn)生莫大混亂與篡改。經(jīng)筆者認真考證,還其原貌。雖不盡善,乃求本追根之始也。六首歌訣為“經(jīng)”,歌訣釋文為“論”。經(jīng)無論則不明,論無經(jīng)則不通。經(jīng)論對應,始成一體。本篇以乾隆抄本為主要依據(jù),參閱諸本。限于篇幅,??闭f明從略?!廖疵洗郝返厦瘛②w幼斌附記)
歌訣一
順項貫頂兩膀松: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兩背松,然后窒。束肋下氣把襠撐:提頂?shù)跻d,心中力量。威音開勁兩捶爭: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柔而不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五趾抓地上彎弓: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如轉鶻之鳥,如貓擒鼠。發(fā)勁如弓發(fā)矢,正其四體。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歌訣二
舉步輕靈神內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莫教斷續(xù)一氣研: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左宜右有虛實處: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意上寓下后天還: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如將植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
歌訣三
拿住丹田練內功:拿住丹田之氣,練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氣。哼哈二氣妙無窮:氣貼背后,斂人脊骨。靜動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氣。在氣則滯。內三合,外三合。動分靜合屈伸就: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緩應急隨理貫通:人剛我柔謂之走,人背我順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與性唯一貫。由招熟而漸至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歌訣四
忽隱忽現(xiàn)進則長: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左實則右虛,右重則左輕。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加至道藏: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雄豪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手慢手快皆非似: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強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四兩撥千運化良: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率自為人所制者,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此論句句切要,并無一字陪襯。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
歌訣五
極柔即剛極虛靈:極柔軟,然后極堅剛。能呼吸,然后能靈活。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運若抽絲處處明: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亦連。開展緊湊乃縝密: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縝密矣。待機而動如貓行: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歌訣六
掤捋擠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十三勢歌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伸屈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十三勢行功心解
王宗岳著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轉虛實也。發(fā)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撐支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氣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力由脊發(fā),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打手歌
王宗岳修訂
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
二十字訣
作者待考
披閃擔搓歉,粘隨拘拿扳。
軟棚摟摧掩,撮墜續(xù)擠攤。
(路、趙二氏之原貌考證,至此完)
以上的原貌考證,可以證實:
①“乾本”所多出的六首歌訣(七言四句)是一組整體的拳訣,與“趙堡和有祿傳譜”的六首基本符合。而歌訣二則與陳清平所傳的《太極拳總論(附歌)》相符。說明歌訣是古已有之的真訣,非后人所附會。
②根據(jù)原譜注釋者王宗岳所附的旁注“以上系三豐祖師所著……”,在陳長興傳出的“楊譜”和“乾本”不僅文字相同,其位置也排列在《太極拳釋名》(“乾本”歌訣五的釋文)之后,也證實這一旁注在陳長興以前的時代,已經(jīng)如此傳出,非后人所加。
③據(jù)王宗岳所寫的旁注,證實原譜的拳訣為張三豐所著。這一點符合道教在秘傳時代,只許言傳身教,不立文字的規(guī)矩。編成歌訣,在不立文字的情況下,則便于記憶和傳播。此外,王宗岳的旁注中所傳達的張三豐遺訓:“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也符合張三豐這位杰出內丹家的觀點。他一生追求的是延年益壽。在丹士看來,武技是次于內丹功的末技。這一觀點,在清末民初,太極拳作為一項技擊術而立足于世,后世拳家都無這一觀點,反認為,技擊是其靈魂,健身延壽視作副產(chǎn)品而已。所以原譜的旁注確是古人所傳,非今人所加。
④六首歌訣(七言四句)是一整體。在“乾本”中,將《十三勢歌》、《十三勢行功心解》、《二十字訣》插入歌訣五、六之中,顯然是前人傳抄時把原譜的順序打亂。路、趙二氏的考證,把“乾本”中的歌訣七,調到上面,改為歌訣五是妥善的處理。因為“乾本”的“歌訣五”之后,緊接“以上系三豐祖師所著”,保存原譜的編排?!扒尽钡母柙E五,應是六首歌訣的末首,改為“歌訣六”,將“乾本”的“歌訣七”改為歌訣五,是很恰當?shù)摹?/div>
《十三勢歌》是二十四句之歌訣,應獨立另排,不宜插入六首歌訣之中。這對恢復古譜原貌是正確的處理。故這一考證,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遺留問題未徹底解決?,F(xiàn)補述如下:
(1)《十三勢歌》、《二十字訣》的作者,有待考證補充。
(2)《打手歌》之作者,該譜寫為“王宗岳修訂”,此說是因襲唐豪之說,有更正之必要。
(3)歌訣四之釋文(即《太極拳論》)之后,有一旁注:“此論句句切要,無一字陪襯……”是誰附加此注,有待考證。
(4)譜中仍有少量訛誤字,未徹底勘誤。
為此,下文將補充考證附后。
三、王宗岳傳“十三勢”古譜原貌的再考證
(1)從全譜的整體來看,《十三勢歌》內容全面,是全譜之綱要。開頭句:“十三總勢莫輕視”,應是全譜之開場白。因此,《十三勢歌》應該作為該譜的總論。擺在其首,即在六首歌訣之前。
(2)《十三勢行功心解》在原譜緊接《十三勢歌》之后,其內容也與《十三勢歌》相對應。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一文,就是把《十三勢歌》與《十三勢行功心解》作一一對應的比較。故可知《十三勢行功心解》是王宗岳為卜卜三勢歌》所作的釋文。故該歌之作者應是張三豐?!扒尽闭`將此歌抄在“以上系三豐祖師所著”的旁注之后,致使路氏未便對原作者作出肯定的考證?!妒齽莞琛分杏幸弧霸斖朴靡饨K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二句的宗旨,與王宗岳傳達張三豐之遺訓“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是一致的。故認為《十三勢歌》是張三豐作。
(3)《二十字訣》是將《五字經(jīng)訣》的二十句首字貫串而成,其文風、文體與譜中其他歌訣顯著不同,而其后所配的釋文,文風也與王宗岳之文風差異甚大。此外,“楊譜”也同為陳長興傳。并無此訣及其釋文傳下。由此推斷,《二十字訣》及釋文,為后人所加,非原譜所有。由于釋文的語氣,似形意拳中的用語,疑為許占鰲所附上。有待知情者再考證以證實之。故在原貌考證中,刪去此訣及其釋文。
(4)關于《打手歌》的作者,唐豪說,此歌在陳王廷時代已有之,“王宗岳”(應是王學定)乾隆人,在陳王廷之后,故“王譜”中此歌為“王宗岳修訂陳王廷之四句《打手歌》而成”。此實屬謬論。王宗岳明朝人,其弟子蔣發(fā)晚年在陳王廷家生活。陳家溝之此歌應是蔣發(fā)所授。故“王宗岳修訂”一語應更正。本文根據(jù)以下理由,認為該歌是張三豐原作:①歌內有“掤捋擠按須認真”與六首歌訣中的“掤捋擠按四正方”相合,“牽動四兩撥千斤”與六首歌訣中的“四兩撥千運化良”相合。文風與拳理同出一轍。②從整套古譜的結構看,歌訣均為張三豐傳,釋文均為王宗岳著。該歌之后,緊接一段釋文:“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松非松,將展不展。勁斷意不斷。”此句應是王宗岳對《打手歌》拳理的重提。以使后學者任意。此段文,并非文字解釋,原訣之意義,十分明確。故此段僅用“又曰”二字,復述歌訣一與歌決五釋文中之“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已先動”之淪。③據(jù)劉會峙著《武當趙堡傳統(tǒng)三合一太極拳》中所附此歌之作者署名有“張三豐”作。故本文確認為張三豐之歌訣。
(5)《太極拳論》之后,緊插入一旁注:“此論句句切要,并無一字陪襯……”此注之語氣,不似王宗岳所寫。開首二句;是對《太極拳論》的精湛予以贊譽。若王宗岳自述,就不會用贊譽之語氣。又從后一句“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功夫耳”。句中稱王宗岳為“先師”,應是其弟子蔣發(fā)傳出此譜時所加之按語。這一提法,與杜元化《太極拳正宗》一書所傳出之蔣發(fā)所繪制的《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中按語“余師云:茍非其人,道不虛傳”之思想是一致的。故此注不是“王譜”原有,應是蔣發(fā)之按語。
(6)歌訣及釋文中尚待勘誤之訛誤字。
參照諸譜比較,認為下列之字應予勘誤:
①《十三勢歌》中“乾本”及“楊譜”均有“氣遍身軀不少滯”應改為“氣遍身軀不稍滯”。又兩譜均有“功夫無息法自休”和“想推用意終何在”,應改為“功夫無息法自修”、“詳推用意終何在”。又“歌兮歌兮百冊字”二譜均同?!柏Α?,為古之僻字,代表“四十”,今已不用,宜改為“歌兮歌兮百四十”為宜。
②六首“七言四句”歌訣,將“乾本”與“和有祿本”比較,若干字應以“和有祿本”較妥,如:
歌訣一韻“束烈”宜改為“束肋”。“胃音開勁兩捶爭”一句,據(jù)沈壽點??坚尩摹短珮O拳譜》一書(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87頁之注三:“胃音”不可解,別本有作“用意”可解。本文認為這一勘誤甚是?!拔浮睘椤坝谩弊值墓P誤,“音”為“意”字之筆誤??赡苁亲煮w潦草,而誤抄。又“和有祿本”的該句的”開勁”則為“開動”。從文字看,“開動”比“開勁”較順。故該句改為“用意開動兩捶爭”。
歌訣四的“手慢手快皆非似”,在“和有祿本”中為“手慢手快皆非是”,以“是二字較為合理。
歌訣五(“乾本”為歌訣七)中“極柔即剛極虛靈”一句,“和有祿本”為“極柔極剛極虛靈”,對照釋文,則認為“極柔極剛極虛靈”較妥。該訣之“待機而動似貓行”,在“和有祿本”為“得機而動如貓行”?!按龣C”為未得機之時,此時先動,不及“得機而動”更合拳理。以后者為準。
歌訣一的釋文中“兩背松,然后窒”一句不通?!皟杀场睉恰皟杉纭敝P誤?!爸稀弊謶欠斌w之“靈”字的草寫而誤抄。該句改為“兩肩松,然后靈”則通順。
③《十三勢歌》的釋文,既有完整的《十三勢行功心解》一文闡述。而在“乾本”中的《十三勢歌》之后,又附加兩句釋文:“氣貼背后,斂人脊骨,靜動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氣,聚氣則滯”、“內三合,外三合”。
按常理,釋文應為完整一篇,不應有零碎之語句插后。本文認為,此兩段為后人所加。其內容,在原譜其他釋文已有體現(xiàn),不必重復,應刪去為宜。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本文的再考證,古譜原貌之全文如下:《“十三勢”古拳譜》原貌考證
(拾遺補正稿)
說明:本考證是以路迪民、趙幼斌之《太極拳經(jīng)、論匯集》為基礎,略加補充而成?;揪袷且恢碌?。補充的意見未必盡善。僅供參考,尚望方家指正。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