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列子喬
來源:讀書369(ID:dushu369com)
后半生,活在當下,將斷舍離付諸行動,讓身心越來越健康。
后疫情時代,人人都在拼免疫力。
除了生理上的免疫力,心理上的免疫力也非常重要。
想要過好自己當下的生活,最好的“免疫力”其實就是斷舍離。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有言:
“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人生下半場,無效的社交,當斷;消極的情緒,當舍;懶惰的狀態(tài),當離。
01
斷無效社交,學會獨處
有些人樂此不疲地出沒于各種應酬酒局、聚會,只為掃個微信擴充人脈;
有些人推杯換盞,虛與委蛇,笑臉相迎,只為達到某種目的,建立利益關系……
看似熱鬧繁華,身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實則大多都是無效社交。
朋友老馬最近就體會了這樣的人情冷暖:
他平時熱衷于參加各種飯局,社交能力也很強。
平時大家一起吃飯時,他經常炫耀自己又進了某個圈子,加了哪個大人物。
感染高峰的時候,他鞍前馬后,到處噓寒問暖,買了一大堆的口罩和藥品,開著車不辭辛苦地給身邊的客戶、朋友們挨家挨戶送溫暖。
到了他自己生病時,卻沒有一個朋友關心過問。
經過這次事件,他才發(fā)現原來熱鬧只是表象,無效的社交只會讓自己身心俱疲。
周國平曾說過:
“熱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詡朋友眾多,其實他們的心里明白,社交場上的主宰絕對不是友誼,而是時尚、利益或無聊,真正的友誼是不喧囂的。”
真正的友誼安靜而透明,哪怕長久不說話,但永遠會在彼此需要時出現。
人生中哪有那么多的知己好友,人心真情最是奢侈,但凡遇見,都值得好好珍惜。
學會精簡社交,把獨處時刻還給自己,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諦。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就曾放棄一切,在瓦爾登湖畔隱居。
在那里,梭羅放棄了與外界的所有交流,自己種地,自己養(yǎng)殖,自己打魚。
后來,有人好奇他是否感到孤獨。
梭羅笑著回答:
“我為什么會感到孤獨呢?獨處使我身心健康。只有在獨處時,我才做回了自己?!?/strong>
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在獨處時依舊能安然自若。
李嘉誠就曾這樣告誡年輕人:
“在你還沒有足夠強大、足夠優(yōu)秀時,先別花太多寶貴的時間去社交,參加各種各樣的聚會,應該多花時間看書、提高專業(yè)技能,多見你的客戶。
放棄那些無用社交,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strong>
圈子不必強融,勢均力敵才能使社交關系恰到好處。
與其花光精力做無效社交,不如多獨處精進思想,方能得見廣闊天地。
當你自身優(yōu)秀了,社交質量自會提高。
02
舍消極情緒,保持閱讀
墨菲定律里說:“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fā)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fā)生。”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唯有改變自己。
人生無常,消極的心態(tài)就像一面放大鏡,
會讓我們把不如意的生活與焦慮的困境無限放大,最終失去戰(zhàn)斗力。
其實人到中年才發(fā)現,生命中99%的消極情緒,都源自讀書太少。
胡歌曾經說過:
“如果皮囊難以修復,我愿意用思想,去填滿它。”
不演戲的那幾年,胡歌一直用這句話鼓勵自己。
在他出車禍的那段日子,是他人生中最難熬的時光。
身體重創(chuàng),全身麻醉,右眼皮膚損壞植皮。
經過六個半小時手術,縫合了100多針,他才從死神手中撿回一條命。
可日夜的疼痛和面目全非的自己,讓他一度感覺活不下去,只想趕走身邊所有人。
就在胡歌沉淪崩潰的時候,除了每天積極配合治療,他開始用讀書治愈自己。
書籍逐漸拓展他的認知,大量閱讀也麻痹了他日漸消極的情緒,給他抵御命運的力量,讓胡歌逐漸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這個讀書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他身上那股安靜強大的力量,就是閱讀帶給他的滋養(yǎng)。
明代詩人呂坤在《呻吟語·修身》有言:
“讀書能使人寡過,不獨明理。此心日與道俱,邪念自不得乘之?!?/strong>
這句話的意思是:
讀書不僅能讓人少犯過錯,明白道理。
在讀書的過程中,身心與大道相合,邪念就沒有乘虛侵襲的機會。
閱讀是一種金貴的自持,能使你的心靈得以滋養(yǎng),擁有抵御風雨的勇氣。
書籍的力量不僅能幫助我們攻克消極情緒,更能提升每個人心靈的免疫力。
當我們在閱讀中把認知升華到一定高度,內心的陰霾也會隨風而逝。
03
離懶惰散漫,堅持運動
羅曼·羅蘭說過:
“活力的來源來自活動,一個人長久不做體力活動,不但身體逐步衰弱,思想也會呆滯?!?/strong>
當你開始懶惰散漫的時候,實際上你人生的困難已經不斷生長,
它們在你心里,不知不覺堆疊成了一座又一座你無法跨越的小山。
《廣陽雜記》有一個叫馬紹先的人,他的父親是舉人出身,家庭環(huán)境非常好。
馬紹先得了一種怪病,就是晚上怎么也睡不著覺,白天沒精神。
醫(yī)師說這是失眠,可用了最好的安神藥,也沒把病治好。
又有醫(yī)者說是生活太好,積食所致,于是用了大量消食藥,依舊沒效。
那幾年,因為沒有得到好的睡眠,馬紹先眼眶像熊貓眼一樣,臉色蒼白,走路不穩(wěn),人人見了,都以為他得了什么惡病,立馬遠離。
后來他遇到一個道人,道人八九十歲卻有著二十歲的身體狀態(tài),他趕緊虛心請教養(yǎng)生之術。
老道士說:你這病是因為生活好,少動手腳,事事都有仆人伺候,所以把你手腳給養(yǎng)廢了,你要學會自立,才有可能將疾病治愈。
馬紹先說,要我怎么自立呢?
道人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活兒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父親,最后只能夠養(yǎng)出個病漢?!?/p>
說完這話老道飄然而去。
馬紹先覺得句句在理,他辭退仆人,生活自理,親自開墾十余畝良田,掄起鋤頭,學種莊稼,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發(fā)現從此以后每餐都吃得比以前多,而且飯后很容易消化,晚上倒頭就呼呼大睡。
平時他閑了就練練太極,打一打八段錦,越發(fā)覺得氣血通暢,身體強壯。
他更加體會到老道講的金玉良言,人還是要多運動鍛煉,自立自強。
運動是一種自我的救贖,也是精神和身體的一份寄托。
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堅持運動會讓你長期保持活力。
舍棄懶惰散漫的狀態(tài),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或快或慢,讓身體建立起更強大的免疫力。
與其把大好時光浪費在沙發(fā)躺椅上,不如伸個懶腰,動動手腳,呼吸與汗水會帶給你更多的自由與健康。
04
后疫情時代,學會獨處,保持閱讀,堅持運動,讓靈魂中各種凡塵俗世的紛擾逐步剝離,更好地修補自己。
生命無常,唯有照見自己,才能自愈豐盈。
后半生,活在當下,將斷舍離付諸行動,讓身心越來越健康。
作者:列子喬,本文首發(fā)讀書369(ID:dushu369com),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君與你一起,聽名著、讀美文,用讀書點亮你的人生!轉載請聯(lián)系讀書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