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可以參加的現(xiàn)代體育項目多種多樣,可是在古代,傳統(tǒng)的森嚴(yán)道德規(guī)矩約束下,允許女子參加的體育活動又有哪些呢?其實在很多史料記載中,歷史上有很多運動古代女子早早的就參與其中了,有蹴鞠、投壺、蕩秋千、相撲等。
蹴鞠我們通過影視劇知道其實就是古代足球,但你知道這項運動古代女子也是不讓須眉的。早在漢代就有了女子蹴鞠,唐代時女子蹴鞠更加盛行,宮廷女子也熱衷于此,教坊司還專門設(shè)有蹴鞠內(nèi)人。
唐人曾作有《內(nèi)人踢球賦》敘述當(dāng)時女子踢起球來,“雷聲婉轉(zhuǎn),進退有據(jù)”,可謂技巧高超。到了宋代,從皇宮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熱愛這項體育運動,因此女子蹴鞠更是興盛,宮廷還建立了專門的女子蹴鞠隊,宋末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記載,女隊員們“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到了明清時期,女子開始盛行裹足,限制了女子參與球類運動,因此踢毽子成了女子運動的新寵。
投壺原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后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以箭擲入酒壺代替。秦漢以后,這種游戲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飲,必有“雅歌投壺”的節(jié)目助興,其規(guī)則也逐漸豐富和完備。宋代司馬光曾著有《投壺新格》一書,詳細記載了壺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計分方法。投壺在貴族女子中也廣為流行,《鏡花緣》中百美游園時,就曾玩兒過投壺游戲。宋代以后,投壺逐漸衰落下去,僅斷續(xù)地在士大夫中進行。
蕩秋千不僅是現(xiàn)在女孩子很喜歡玩的一項休閑運動,在古代,也是女子很重要的休閑娛樂運動。傳說秋千是由春秋時北方的山戎所創(chuàng),最初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后來,秋千傳入中原,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索懸掛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蕩秋千是寒食節(jié)時的習(xí)俗,《天寶遺事》中說“宮中至寒食節(jié),筑秋千嬉笑為樂,帝常呼為半仙之戲”。蕩秋千時,女子衣袂飄飄于半空之中,就像乘風(fēng)飛舞的仙子,給人一種空靈瀟灑的淋漓之美,因此秋千佳人也成為文人詩詞中常見的美好意象。宋代蘇軾的《蝶戀花》:“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崩钋逭盏摹饵c絳唇》中也描寫:“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可見蕩秋千受女性喜愛的程度。
相撲古稱角觚,與摔跤類似。古代的女子相撲最遲在三國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晉人虞溥在《江表傳》中描寫了東吳皇帝孫皓,命令宮女頭戴貴重的首飾和假發(fā)髻作相撲表演以取樂的情形。到了宋代,女子相撲成為民間藝人謀生的手段。當(dāng)時著名的女子相撲手有賽關(guān)索、囂三娘、黑四姐等。由于相撲時須裸體,僅著一短褲,因此引起了司馬光等士大夫的不滿。司馬光在《論上元會婦女相撲狀》中說:“今月十八日,圣駕御宣德門,召諸色藝人,令各進技藝,賜與銀絹,內(nèi)有女人相撲,亦被賞賚?!彼J為“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侍傍,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于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因此要求皇帝頒發(fā)法令“嚴(yán)加禁約,今后婦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眾為戲”。此后,女子相撲式微,逐步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