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qū))交匯處,黨河和疏勒河下游最大的綠洲上,為 “絲綢之路”西出玉門關(guān)和陽關(guān)的主要門戶。
敦煌的歷史古老而久遠(yuǎn),“敦煌”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東漢應(yīng)劭解釋“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輝煌之意。歷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jīng)營西域的軍事重鎮(zhèn),在中華歷史的長卷上占有光輝的篇章。
就是在這歷史文化悠久的敦煌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本神秘古籍,自此揭開李建成被殺的真相。故事還要從公元1908年說起,在那時有一個名叫保羅.伯希和的法國人從我國甘肅敦煌莫高窟劫走了6000余種珍貴古籍,還有200多幅唐代繪畫、織物和木制品等。這其中就包括一本《常何墓碑》殘卷古籍,如今這份殘卷仍被收藏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常何墓碑》殘卷古籍中為我們揭開了唐朝玄武門之變的謎團(tuán),看到這本古籍中對李建成在這場政變中被殺的記載時,專家說:難怪如此。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李建成非死不可?難道真的是李世民下達(dá)的處死命令嗎?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dāng)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fā)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之后兩人一直明爭暗斗,矛盾逐漸激化,最終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于是就有了這場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在這場政變中落敗被殺,李世民獲得了全勝,掌控了李唐的朝政軍事大權(quán)。
在這場流血政變中,有一個人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可以說沒有他就不會有李世民的最終勝利,此人就是玄武門守將常何。
常何本是李建成的親信之人,后來被李世民暗中收買。據(jù)《常何墓碑》殘卷古籍記載,玄武門發(fā)生當(dāng)天,李建成和李元吉走進(jìn)玄武門,常何隨后把宮門關(guān)閉,阻止了兩人的手下入宮,這為李世民殺掉李建成爭取到了不少時間。
由此可見,正是常何的反叛才讓李世民得以成功,常何在這場政變中可謂是居功至偉。也正因如此,常何是不想讓李建成活著的,他害怕被報復(fù)。李世民為了讓這位起到關(guān)鍵作用玄武門守將放心,也為了不給自己留下后患,他這才下令處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這便是李建成被殺的真相,專家正是看到了這個記載,才說出了“難怪如此”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