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2年,法國神父解俠Charles Gayot所著的《上海鳥類》(Les Oiseaux de Changhai)開始,上海地區(qū)的鳥類名錄經(jīng)過了許多學(xué)者及科研人員的歷次更新,至今已有90多年。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fā)展,國際上對于鳥類分類的研究和觀點也在不斷地更新,2006年開始,世界鳥類學(xué)家聯(lián)合會(IOC)開始制定一份針對全世界鳥類的名錄-World Bird Name,集合了許多國際上分類的最近觀點,并定期進行更新。中國觀鳥年報從2010年起,已經(jīng)開始采用這個分類系統(tǒng)進行排版。因此我們也相應(yīng)的根據(jù)這個分類系統(tǒng)進行鳥種的排列。
上海市鳥類名錄2017的種類統(tǒng)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名錄的分類系統(tǒng)根據(jù)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8.1進行排列。由于2017年度IOC World Bird List從version 7.1更新至version 8.1,根據(jù)其更新的內(nèi)容,上海鳥類名錄2017相較于上海鳥類名錄2016亦作出了調(diào)整。本年度的名錄還涉及到本市的新記錄種和鳥種的分級變動,其主要的變化有:
一、分類變動:
1. 120A 白鶴 Siberian Crane 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7.2根據(jù)Krajewski et al. (2010)等的建議,將白鶴由Grus屬改置于Leucogeranus屬;
2. 121A 沙丘鶴 Sandhill Crane Antigone canadensis
122A 白枕鶴 White-naped Crane Antigone vipio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7.2根據(jù)Krajewski et al. (2010)和NACC (2016-C-4)等的建議,將沙丘鶴和白枕鶴由Grus屬改置于Antigone屬;
3. 151A 流蘇鷸 Ruff Calidris pugnax
152A 闊嘴鷸 Broad-billed Sandpiper Calidris falcinellus
157A 勺嘴鷸 Spoon-billed Sandpiper Calidris pygmea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7.2根據(jù)Gibson & Baker (2012)和Banks (2012)等的建議,將闊嘴鷸、流蘇鷸和勺嘴鷸分別由Limicola屬、Philomachus屬和Eurynorhynchus屬改置于Calidris屬,并對Calidris屬中的鳥種排列順序進行了調(diào)整,具體可見表格;
4. 014A 花臉鴨 Baikal Teal Sibirionetta formosa
015A 白眉鴨 Garganey Spatula querquedula
016A 琵嘴鴨 Nothern Shoveler Spatula clypeata
017A 赤膀鴨 Gadwall Mareca strepera
018A 羅紋鴨 Falcated Duck Mareca falcata
019A 赤頸鴨 Eurasian Wigeon Mareca penelope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7.3根據(jù)Gonzalez et al. (2009),H&M4和NACC (2017-B-10)等的建議,將花臉鴨由Anas屬改置于Sibirionetta 屬,將白眉鴨和琵嘴鴨由Anas屬改置于Spatula 屬,將赤膀鴨、羅紋鴨和赤頸鴨由Anas屬改置于Mareca 屬,并對鴨科Anatidae中的鳥種排列順序進行了調(diào)整,具體可見表格;
5.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7.3根據(jù)Gibson & Baker (2012)和NACC (2017-A-12)等的建議,將丘鷸科Scolopacidae中鳥種排列順序進行了調(diào)整,具體可見表格;
6. 023A 綠翅鴨 Eurasian Teal Anas crecca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8.1根據(jù)Sangster et al. (2001)和Carboneras et al. (2017)等的建議,將分布于阿留申群島的nimia亞種與指名亞種crecca合并,合并后的綠翅鴨變?yōu)閱涡头N;
7. 117A 紫水雞 Grey-headed Swamphen Porphyrio poliocephalu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8.1根據(jù)Garcia-R. & Trewick (2015)等的建議,將黑背紫水雞Porphyrio inidcus的viridis亞種暫時移入紫水雞Porphyrio poliocephalus之下,以待更明確的研究。因此,本名錄將黑背紫水雞改為紫水雞Porphyrio poliocephalus,英文名為Grey-headed Swamphen;
8. 276A 鴉嘴卷尾 Crow-billed Drongo Dicrurus annecten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8.1根據(jù)Dickinson & Christidis (2014)和HBW等的建議,將鴉嘴卷尾的拉丁名由Dicrurus annectans修正為Dicrurus annectens;
9. 354A 厚嘴葦鶯 Thick-billed Warbler Arundinax aedon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8.1根據(jù)Fregin et al. (2009)和Arbabi et al. (2014)等的建議,將厚嘴葦鶯由Iduna屬改置于Arundinax 屬;
10. 429A 山麻雀 Russet Sparrow Passer cinnamomeu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8.1根據(jù)Mlíkovsky (2011b)的建議,依據(jù)命名優(yōu)先原則將山麻雀的拉丁名由Passer rutilans改為Passer cinnamomeus;
11.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8.1根據(jù)Barker et al. (2013), (2015)和NACC (2017-B-6)等的建議,對鹀類及新大陸雀類的分類和排序進行了調(diào)整,將鐵爪鹀科Calcariidae調(diào)整置于鹀科Emberizidae之前;
二、鳥種瀕危等級變化:
1. 073A 卷羽鵜鶘 Dalmatian Pelican Pelecanus crispus
IUCN Red List (2017)將卷羽鵜鶘的瀕危等級由易危(VU)下調(diào)為近危(NT);
2. 100C 玉帶海鵰 Pallas's Fish Eagle Haliaeetus leucoryphus
IUCN Red List (2017)將玉帶海鵰的瀕危等級由易危(VU)提升為瀕危(EN);
3. 184A 三趾鷗 Black-legged Kittiwake Rissa tridacaris
IUCN Red List (2017)將三趾鷗的瀕危等級由無危(LC)提升為易危(VU);
4. 472A 黃胸鹀 Yellow-breasted Bunting Emberiza aureola
IUCN Red List (2017)將黃胸鹀的瀕危等級由瀕危(EN)提升為極危(CR);
三、年度新記錄種:
2017年度,上海市鳥類共增加5個A類新記錄鳥種、1個新紀錄亞種、1個E類鳥種和3個F類鳥種。
(一)、A類鳥種:
1. 087A 白肩鵰 Eastern Imperial Eagle Aquila heliaca
2017年10月28日,鳥類攝影愛好者闞紅莉在浦東新區(qū)南匯東灘禁獵區(qū)進行攝影時,觀察并拍攝到一只白肩鵰幼鳥。其兩翼寬而長,體下及翼下覆羽棕褐色,喉部、下腹及尾下覆羽淺褐色,飛羽黑褐色,最內(nèi)側(cè)三枚初級飛羽顏色較淺,形成明顯翼窗。白肩鵰為大型猛禽,體長73-84厘米,繁殖于歐洲、北非、中亞至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部,在我國越冬于青海省、甘肅省至陜西省,云南省以及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qū)。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IUCN Red List中被列為易危(VU)物種,此次在上海地區(qū)的記錄應(yīng)為遷徙過境時的旅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
2. 280A 松鴉 Eurasian Jay Garrulus glandarius
2017年11月8日,德國觀鳥者Kai Pflug在浦東新區(qū)南匯東灘禁獵區(qū)觀鳥攝影時,觀察并拍攝到一只松鴉。其頭部至背部以及體下淺棕褐色,腰部及尾下覆羽白色,尾羽黑色,兩翼大多為黑色,但初級飛羽羽緣白色,次級飛羽基部具白斑,翼覆羽藍綠色具黑色與白色細斑紋。松鴉為中型鴉類,體長28-35厘米,主要分布于歐洲、非洲西部和北部至我國和東南亞,在我國分布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部以及東北、華北至南方大部分省區(qū),在上海市臨近的江蘇省和浙江省均有分布記錄,此次在上海地區(qū)的記錄根據(jù)分布狀況推測應(yīng)是sinensis亞種,為秋季遷徙期游蕩擴散至本市的旅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
3. 296A 黑喉山雀 Black-bibbed Tit Poecile hypermelaenus
2017年12月24日,美國觀鳥愛好者Craig Brelsford和國內(nèi)鳥類攝影愛好者林力行在浦東新區(qū)世紀公園內(nèi)進行觀鳥時,發(fā)現(xiàn)并拍攝到一只黑喉山雀。其上嘴基部具白斑,頭頂至枕部亮黑色,白色頰部向后延伸至枕側(cè),喉部黑色斑塊大而明顯,并延伸至上胸,較上海以前已有記錄的沼澤山雀更大,背部多為橄欖灰色,體下橄欖灰褐色,也較沼澤山雀偏橄欖綠色,而更少暖色調(diào)。經(jīng)過多位資深觀鳥人士討論,確認其為黑喉山雀。黑喉山雀為小型山雀類,體長11-12厘米,曾經(jīng)作為沼澤山雀Poecile parustris的西北亞種hypermelaenus,近年來已將其提升為獨立種,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陜西省、甘肅省、湖北省、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區(qū)等地,國外分布于緬甸。此次在上海地區(qū)的記錄應(yīng)為冬季游蕩至本市的迷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
4. 430A 山麻雀 Russet Sparrow Passer cinnamomeus
2017年5月10日,鳥類攝影愛好者時敏良在浦東新區(qū)南匯東灘禁獵區(qū)進行攝影時,觀察并拍攝到一只山麻雀。其頭頂至枕部褐色,皮黃色的眉紋寬長而明顯,背部褐色,具淺褐色及黑色斑紋,腰部栗紅色,頰部無黑斑、頭側(cè)、喉部至胸腹部均為污白至淺棕灰色。山麻雀為小型雀類,體長13-15厘米,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華北南部至南方的大部分省區(qū),在國外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至東南亞地區(qū),在上海市臨近的江蘇省和浙江省均有分布記錄,此次在上海地區(qū)的記錄根據(jù)分布狀況推測應(yīng)是rutilans亞種,為春季遷徙期游蕩至本市的旅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
5. 465A 圃鹀 Ortolan Bunting Emberiza hortulana
根據(jù)錢程提供的來自“鳥網(wǎng)”論壇的信息,2012年5月12日,北京的攝影愛好者本色攝影(網(wǎng)名)在浦東新區(qū)南匯東灘禁獵區(qū)進行鳥類攝影時,拍攝到一只圃鹀的雄鳥。其嘴部紅褐色,頭部、頸側(cè)至胸部橄欖灰色,具明顯的黃白色眼圈,眼先及喉部黃色,顴紋灰色,上體紅褐色,具黑色縱紋,腹部以下粉褐色。圃鹀為小型鹀類,體長15-17厘米,主要分布于西歐、中歐至中亞及蒙古西部,在我國僅分布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部。此次在上海地區(qū)的記錄應(yīng)為遷徙期游蕩至本市的迷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
(二)、新紀錄亞種:
275A 灰卷尾 Ashy Drongo Dicrurus leucophaeus
2017年9月10日,張笑磊等在浦東新區(qū)南匯東灘禁獵區(qū)觀察并拍攝到1只灰卷尾。該灰卷尾通體羽色明顯較上海地區(qū)常見的leucogenis亞種更深,且臉部的白斑面積較小,僅于眼部周圍,而leucogenis亞種臉部的白斑則延伸至頰部,更大而明顯;本市另一個曾有記錄的hopwoodi亞種則羽色更深,而臉部無白斑。因此根據(jù)其特征判斷,該灰卷尾應(yīng)是salangensis亞種,為上海市的新紀錄亞種。此后數(shù)日內(nèi),又有一些觀鳥和攝影愛好者觀察和拍攝到該灰卷尾。
(三)、E類鳥種:
1. 1006E 褐河烏 Brown Dipper Cinclus pallasii
薄順奇、王吉衣和王軍馥等在查閱上海自然博物館的館藏標本時,發(fā)現(xiàn)館藏中有一只標注為1938年采集于上海地區(qū)的褐河烏標本。但從該標本的狀態(tài)來看,羽毛有一定程度的磨損,可能由于其在人工籠養(yǎng)后逃逸,被再次捕捉后制成標本。亦有可能在當(dāng)時制作整理標本時,未能準確考究其來源。因此,在存有多種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將其列為E類鳥種。
(四)、F類鳥種:
1. 2006F 斑姬地鳩 Zebra Dove Geopelia striata
根據(jù)王軍馥提供的消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館藏標本中,有一只于1894年捕獲于本市徐家匯地區(qū)的橫斑小鳩(即斑姬地鳩)標本。斑姬地鳩主要分布于距離本市很遠的東南亞地區(qū),如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等地,近年來在本市的市場中亦時常見到,推測很有可能由當(dāng)時的寵物貿(mào)易進入本市,然后從籠中逃逸后被捕獲。因此將其列為F類鳥種。
2. 2013F 費氏牡丹鸚鵡 Fischer's Lovebird Agapornis fischeri
2017年4月17日,葉苗在徐匯區(qū)南丹東路附近記錄到一只費氏牡丹鸚鵡。費氏牡丹鸚鵡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坦桑尼亞等地,在我國尚無分布記錄,而且其為較常見的人工飼養(yǎng)鸚鵡品種。本次記錄應(yīng)該是人工飼養(yǎng)后于籠中逃逸的個體,因此將其列為F類鳥種。
3. 2054F 長尾維達鳥 Exclamatory Paradise Whydah Vidua interjecta
2017年11月27日,bobyyuan(網(wǎng)名)在寶山區(qū)寶鋼水庫附近的農(nóng)田中記錄到一只長尾維達鳥。長尾維達鳥主要分布于非洲塞內(nèi)加爾、岡比亞至埃塞俄比亞等地,在我國尚無分布記錄,但在花鳥市場中有時會有商家出售。本次記錄應(yīng)該是人工飼養(yǎng)或貿(mào)易運輸期間,于籠中逃逸的個體,因此將其列為F類鳥種。
四、鳥種記錄移除:
2017年度,有3個鳥種從上海鳥類名錄的正文中移除:
1. 小葦鳽 Little Bittern Ixobrychus minutus
本市已知唯一的一只小葦鳽標本記錄保存于復(fù)旦大學(xué)標本館,筆者在走訪復(fù)旦大學(xué)標本館后,通過與標本館負責(zé)人唐仕敏交流后,確認該小葦鳽并非采自于上海地區(qū),因此將該鳥種從“上海鳥類名錄”中移除;
2. 大樹鶯 Chestnut-crowned Bush Warbler Cettia major
薄順奇、王吉衣和王軍馥等在查閱復(fù)旦大學(xué)標本館的館藏標本時,對館藏的4只大樹鶯標本進行查驗后,發(fā)現(xiàn)其與圖鑒資料記載的一些主要特征不甚相符,我們相信這些標本應(yīng)該均為日本樹鶯或者遠東樹鶯,因此將該鳥種從“上海鳥類名錄”中移除;
3. 噪大葦鶯 Clamorous Reed Warbler Acrocephalus stentoreus
薄順奇、王吉衣和王軍馥等在查閱復(fù)旦大學(xué)標本館的館藏標本時,對館藏的3只噪大葦鶯標本進行查驗后,發(fā)現(xiàn)其與圖鑒資料記載的一些主要特征不甚相符,我們相信這些標本應(yīng)該均為東方大葦鶯,因此將該鳥種從“上海鳥類名錄”中移除;
五、鳥種分級變動:
2017年度,有7個鳥種的分級發(fā)生了變化:
1. 044A 黑叉尾海燕 Swinhoe's Storm-petrel Oceanodroma monorhis
2017年10月14日,劉曾在浦東新區(qū)陸家嘴地區(qū)附近撿獲并救助了1只黑叉尾海燕。此前僅見于上海自然博物館保存有一只1922年9月,采集于吳淞口地區(qū)的黑叉尾海燕標本記錄,本次記錄是95年以來上海市第一次確切的野外記錄,因此將分類級別由C類變?yōu)锳類;
2. 053A 彩鹮 Glossy Ibis Plegadis falcinellus
2017年5月19日,崇明東灘候鳥國家級保護區(qū)工作人員馮雪松等在進行鳥類調(diào)查的過程中,在保護區(qū)內(nèi)記錄并拍攝到到2只彩鹮。此前僅見于Swinhoe(1863)的報道,他曾經(jīng)在上海和寧波之間的一個湖(可能是太湖)中有過彩鹮記錄,而Sowerby(1943)推測其有可能會游蕩至上海地區(qū),但在上海地區(qū)一直未有確切的記錄和報道。本次記錄是上海市第一次確切的野外記錄,因此將分類級別由D類變?yōu)锳類;
3. 173A 灰瓣蹼鷸 Grey Phalarope Phalaropus fulicarius
2017年1月30日,張雪寒等在浦東新區(qū)東灘禁獵區(qū)記錄到1只灰瓣蹼鷸。此前僅見于鄭作新(1976)的報道,Kjell Kolthoff在吳淞地區(qū)有一筆記錄于8月的灰瓣蹼鷸記錄,但具體年份不詳,推測應(yīng)在1949年以前。本次記錄是68年以來上海市第一次確切的野外記錄,因此將分類級別由C類變?yōu)锳類;
4. 256A 灰頭綠啄木鳥 Grey-headed Woodpecker Picus canus
薄順奇、王吉衣和王軍馥等在查閱復(fù)旦大學(xué)標本館的館藏標本時,發(fā)現(xiàn)館藏中有一只于1992年4月18日采集于復(fù)旦大學(xué)本部的灰頭綠啄木鳥標本。鑒于該鳥種的野外記錄消失時間尚不足50年,因此將分類級別由C類變?yōu)锳類;
5. 350A 細紋葦鶯 Streaked Reed Warbler 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薄順奇、王吉衣和王軍馥等在查閱上海師范大學(xué)標本館的館藏標本時,發(fā)現(xiàn)館藏中有一只于1989年10月12日采集于原金山縣上海石化地區(qū)的細紋葦鶯標本。鑒于該鳥種的野外記錄消失時間尚不足50年,因此將分類級別由C類變?yōu)锳類;
6. 381A 灰背椋鳥 White-shouldered Starling Sturnia sinensis
薄順奇、王吉衣和王軍馥等在查閱上海自然博物館的館藏標本時,發(fā)現(xiàn)館藏中有一只于1877年10月26日采集于上海地區(qū)的灰背椋鳥標本。自2008年再次記錄到灰背椋鳥以來,已連續(xù)多年在春秋季遷徙期于本市沿岸地區(qū)均記錄到該鳥種,記錄已趨于穩(wěn)定,且臨近的浙江省在近年亦有多次記錄。因此,我們認為其應(yīng)為遷徙期向北擴散而出現(xiàn)的少見旅鳥,將分類級別由F類變?yōu)锳類,從附表二移至上海鳥類名錄正文中;
7. 474C 黑頭鹀 Black-headed Bunting Emberiza melanocephala
黃正一(1993)“上海地區(qū)鳥類調(diào)查總表”中,提及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中保存有黑頭鹀的標本,但書中未說明標本采集的具體年份和地點。經(jīng)過薄順奇、王吉衣和王軍馥等查閱上海自然博物館的館藏標本后,確認有一只于1958年10月采集于上海浦東的黑頭鹀雄鳥標本,該標本于當(dāng)年的“滅雀”運動時獲得。此后無確切的野外記錄,絕跡時間將近60年。因此將分類級別由D類變?yōu)镃類;
經(jīng)過以上更新后,截至2017年度,上海市鳥類A類至D類的鳥種共計共計22目75科480種;其中非雀形目鳥類21目38科261種,雀形目鳥類37科219種,A類鳥種448種,B類鳥種暫無,C類鳥種24種,D類鳥種8種。另有E類鳥種6種,F(xiàn)類鳥種58種。
《上海市鳥類名錄2017》全文和附表,請點擊“閱讀原文”,到上海野鳥會網(wǎng)站下載。
關(guān)于上海野鳥會
上海野鳥會(Shanghai Wild Bird Society),全稱為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xié)會鳥類專業(yè)委員會,成立于2004年4月,是由上海市熱心于野生鳥類保護的人士自愿組成的,在上海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指導(dǎo)下正式注冊的專業(yè)性、非營利二級社團法人。上海野鳥會的宗旨是通過觀鳥推廣、鳥類救助、鳥類資源調(diào)查以及相關(guān)的宣傳教育工作,以達到保護野生鳥類及其棲息地的目的,進而促進整個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上海野鳥會現(xiàn)有活躍會員百余人,廣泛開展上海地區(qū)的觀鳥普及、上海及周邊地區(qū)野生鳥類資源調(diào)查和監(jiān)測、野生鳥類救助、鳥類及其棲息地保護、環(huán)保宣傳教育等活動。
成立12年以來,上海野鳥會致力于推廣觀鳥普及,積極組織會員進行觀鳥活動,鳥會新人接連涌現(xiàn),鳥會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非專業(yè)背景人士參與到觀鳥活動中,上海的觀鳥活動開始向大眾普及。自2006年起,每年四月的上海市愛鳥周,上海野鳥會都會舉辦上海市民觀鳥大賽,迄今已有十二屆,吸引了來自上海地區(qū)大專院校、中小學(xué)校、自然保護區(qū)、機關(guān)、企業(yè)等各行各業(yè)的眾多市民熱心參與。上海野鳥會還常年在上海植物園、世紀公園等公園綠地開展市定點觀鳥普及活動,接受過觀鳥普及的上海普通民眾已逾萬人。此外,上海野鳥會與上海植物園合作舉辦的、以培養(yǎng)上海民間自然生態(tài)導(dǎo)游和講解員為目的上海生態(tài)講解員(自然導(dǎo)賞員)培訓(xùn)班也已延續(xù)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幾年,上海野鳥會積極參與了亞洲觀鳥節(jié)、馬來西亞飛羽節(jié)、上海青年風(fēng)尚節(jié)等活動,與國際鳥盟、香港觀鳥會、內(nèi)陸各兄弟觀鳥組織以及眾多媒體保持著良好的關(guān)系,不斷擴大影響。同時,上海野鳥會骨干多次主持、參與全國、市級、區(qū)級野生鳥類資源調(diào)查項目、培訓(xùn)和會議,并同野生動物保護部門一起進行野生鳥類資源的科研調(diào)查和監(jiān)測、撰寫科研報告和論文。此外,鳥會制作了如《上海鳥類年報》、《上海觀鳥指南》、《上海濕地與水鳥》、《觀鳥入門手冊》、《野鳥救助手冊》、《震旦鴉雀——蘆葦蕩中的精靈》、《白頭鶴——修女般的隱秘生活》、《斑尾塍鷸——永不停歇的飛行》、《上海常見鳥類宣傳撲克》等形式多樣的鳥類保育書籍、手冊和折頁,并面向全國各地鳥類保護區(qū)、鳥會等保育機構(gòu)或個人進行贈閱和發(fā)放,同全國各地的觀鳥組織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為推動中國內(nèi)陸的觀鳥活動的發(fā)展和環(huán)保理念的普及積極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