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寺廟都供奉哪些神祗?(上)
白云觀供奉丘處機,
北京最大的道觀。位于北京西城區(qū)西便門外。白云觀初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9),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圣地,名天長觀。金世宗時,引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金末重建為太極宮。 元初,道教全真派長春真人丘處機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詔駐太極宮掌管全國道教,遂更名長春宮,為中國北方道教的中心。明正統(tǒng)八年(1443),正式賜額“白云觀”。
山門內(nèi)靈官殿,內(nèi)奉王靈官;后為玉皇殿,殿內(nèi)供玉皇大帝;老律堂原稱七真殿,殿內(nèi)供奉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塑像,丘處機居中;丘祖殿在老律堂后奉祀全真龍門派后裔丘處機;三清閣和四御殿是與丘祖殿組成院落的正房,上為三清閣,下為四御殿,三清閣供奉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殿供天界尊神中輔佐“玉皇”的四位尊神,他們是:北極紫微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西路建筑呂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祠堂院等。祠堂在南端,供奉白云觀歷代方丈神位;元君殿,亦稱娘娘殿,中奉碧霞元君,左右為子孫娘娘和眼光娘娘,下有催生娘娘和天花娘娘塑像;呂祖殿位于元君殿西側(cè),前殿為八仙殿,殿中順兩山塑八仙像,后殿呂祖殿,供奉呂洞賓;元辰殿,又名六十甲子殿,供奉六十甲子星宿神,中央乃主神斗姥。
1650年(清順治七年),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將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奉無染原罪圣母為主保。
石景山龍泉寺供奉圣母女媧
石景山龍泉寺,位于石景山區(qū)模式口,唐朝古剎。位于法海寺之西,俗稱“西廟”。初稱龍泉古寺,明末清初改稱碧霞元君祠,清康熙年間易名天仙圣母祠,又稱“圣母祠”。每年農(nóng)歷四月,京都諸“圣會”均赴蟠龍山圣母祠進香。這里的圣母并非基督的生身母親瑪利亞,據(jù)《說文解字》:“(女)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薄读凶印罚骸胺伺畫z,蛇身人面,有大圣之德。”可見“圣母”就是指建有“煉石補天,摶土造人,創(chuàng)始婚姻、化生萬物”不朽功績的“女媧”。被人間正式以圣母祭祀,據(jù)傳始封于宋咸平年間。此廟原來在北京地區(qū)大有名氣,惜今日已毀圯矣。
延慶神仙院供奉廁神三姑娘
神仙院位于延慶縣龍慶峽峽谷北側(cè)石壁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明崇禎十二年,廩生吳道隆創(chuàng)建樓真殿,供奉壽星群仙。明清兩代,香火旺盛,游人眾多,文人墨客曾留下百余篇詩文佳作,后毀于戰(zhàn)火。直到1991年重修,神仙院分上下兩院,有殿房29間。上殿供奉佛道儒三教宗師,上殿東配殿為三清殿,供奉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西配殿供奉著菩薩、金剛。下殿,東配殿為三官殿,供奉著遠古的三位名君,即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西配殿供奉著上、中、下八仙。山門道西側(cè)供奉民間俗神“三姑娘”,即廁神紫姑。這里眾多神仙聚會,共享人間香火,但等耶穌真主,真乃大同和諧。
三姑娘,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司廁之神,稱紫姑、子姑,或戚姑、坑三姑。相傳為唐代人,姓何名媚,山東人氏。她才貌出眾,先是嫁給一戲子,后被壽陽刺史李景看中,遂害死其夫納為小妾,遭李景大老婆的妒嫉,于正月十五元霄節(jié)之夜將她殺害于廁中。其冤魂不散,常隱隱出現(xiàn),鳴屈啼哭,結(jié)果天庭得知,天帝憫之,命為廁神。另說紫姑就是劉邦妃子戚夫人,被呂后砍去雙手、雙腳、削光頭發(fā)、挖掉雙眼,薰聾耳朵,口灌啞藥之后,扔到廁所當作'人彘'參觀,人們甚是同情,作神紀念。紫姑的職責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廁,世人認為她能位卜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諸事。
門頭溝秀峰庵供奉窯神
秀峰庵位于門頭溝禪房村山上。創(chuàng)建于明嘉靖十年,崇禎元年二月王平口巡檢司重修。清光緒九年本村人領(lǐng)善重修。庵東西長30米,南北寬12米。北向正殿三間,供一佛二菩薩,兩壁彩繪十八羅漢。正殿兩側(cè)禪堂各兩間,東側(cè)為西向關(guān)帝殿三間,繪有窯神像和馬王像各一副,畫面高1.4米寬2.5米。窯神手持金鞭,馬王手持弓箭。兩山墻繪有關(guān)帝故事36副,關(guān)帝殿前方為秀峰庵門樓。過正殿南為金照山主峰,崖下有洞,原供奉觀音菩薩和銅鑄羅漢,現(xiàn)已近廢墟。
窯神,一說為老子,另一說據(jù)《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志》記載,“稱魏姓窯工,其性格豪邁,急公好義,身材魁梧,身強力壯,樂于急難救人,被后人稱為窯神?!背惴邂滞?,門頭溝有專門祭祀窯神的廟宇,圈門的窯神廟,是京西惟一一處把窯神作為主神供奉的廟宇。門頭溝窯神經(jīng)民間演繹,形成四種風格不同的形象。圈門窯神廟所塑窯神坐像,黑臉,虬須,頭戴官帽,身穿黃袍。千軍臺、莊戶村正月十五“走天仙會”隊中有窯神幡,上書“山川地庫煤窯之神”。所繪神像,頭戴盔,身披甲胄。左手持開山斧,右手提一串銅錢,衣帶飛舞,身后飄祥云幾縷。門頭溝民間貼的雕版印刷的“神碼子”窯神紙像,頭上無冠,頭前部光亮無發(fā),兩耳后毛發(fā)直立,狀如刺猬,兩手放在胸前托著一塊煤炭。全國各地祭窯神在每年的臘月18日,即窯神生日,而門頭溝的窯神提前一天祭,也算是天子腳下有些優(yōu)越感。
通州倉神廟供奉韓信
通州舊城西大街上,有倉神廟一座。明永樂時這里曾設(shè)三大軍倉,正德年間復添一座。守護京城的軍隊,其糧餉由此支付。據(jù)《清史稿》記載:“司倉神,通州三倉,舊唯西倉有祠。京內(nèi)七倉,唯右翼興平倉有祠,雍正間重葺。由是左翼置廟海運倉。京外五倉,置廟儲濟倉,并立神位。”可見北京地區(qū)至少有三座倉神廟,西倉倉神廟,即通州倉神廟,另外兩處是東四十條附近的興平倉倉神廟和東便門附近儲濟倉倉神廟,朝陽門外東岳廟原來據(jù)說也有一座倉神廟,后來湮沒無聞了,其中以通州倉神廟最有名?,F(xiàn)為當?shù)赝袃核?/span>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等地區(qū)信仰的海神,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相傳媽祖姓林,誕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也有相傳媽祖為福建莆田九牧林六房之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因林默娘救世濟人,澤被一方,被朝廷賜封,沿海人民便尊其為海神,立廟祭祀。北京地區(qū)是內(nèi)陸城市,有海神媽祖廟嗎?有,原來就在朝陽門外東岳廟里。東岳廟建于元延祐六年,主祀東岳大帝,海神廟原來就建在廟的西廊院。歷史記載東岳廟海神殿約建在清道光十六年,當時北京漕運由運河運輸改為海上運輸,海神娘娘還特別給予保證海上漕運順利之職。只是由于在北京地區(qū)少人祭祀,后來才湮沒無聞的。